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评价超声内镜对食管平滑肌瘤的诊断及治疗中的价值.探讨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食管平滑肌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内镜检查中发现的40例食管黏膜下肿瘤行超声内镜检查,其中30例为起源于黏膜肌层的食管平滑肌瘤,4例为起源于同有肌层的食管平滑肌瘤.对30例起源于黏膜肌层的食管平滑肌瘤,根据病变大小决定行内镜下EMR或ESD治疗,完整切除病变.对4例起源于固有肌层的食管平滑肌瘤,考虑穿孔可能性大,未予内镜下治疗.结果 40例食管黏膜下肿瘤,病变直径0.4~2.5 cm(中位直径1.45 cm).24例行内镜下EMR治疗,6例病变直径超过1.5 cm行内镜下ESD治疗,ESD手术时间15~45 min(中位时间30min).2例术中出血较多.经内镜喷洒止血药物、电凝、氩离子束凝固治疗及金属钛夹钳夹止血,无术后出血,无ESD穿孔.所有EMR或ESD切除病变送检病理确诊,基底和切缘未见病变累及.术后1.5个月及6个月随访,创面愈合,无病变残留和复发.结论 超声内镜能够准确地诊断食管平滑肌瘤并指导其治疗.大多数食管平滑肌瘤的EMR治疗是简便和安全的.对于病灶较大、EMR难以完整切除的病变可行ESD治疗,也是安伞有效的,它可以完整切除食管病变,并提供完整的病理诊断资料.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金属夹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固有肌层肿瘤穿孔的疗效。方法我院从2014年2月~5月对20例胃固有肌层肿瘤穿孔的患者采用了ESD治疗方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现对这20例患者的治疗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归纳。结果患者肿瘤穿孔的部位位于胃底部,肿瘤穿孔后内镜手术中采用金属夹来闭合创面成功率为100%,患者的术后恢复良好。结论金属夹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中能够帮助提高内镜手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ESD)是指利用各种电刀对大于2 cm的病变进行黏膜下剥离的内镜微创技术,随着内镜器械的不断发展,ESD已成为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的首选治疗方法。而ESD术中及术后的护理对ESD的完成和及时发现、处理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现将本院最近2年来,在消化内科住院的63例经超声内镜检查诊断为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MT)的患者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并取得良好的效果。现将术前、术中、术后护理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TER)在食管胃接合处(EGJ)固有肌层来源的黏膜下肿瘤(SMTs)治疗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2015年10月滨海县人民医院消化内科46例EGJ固有肌层来源的SMTs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5例、女21例,年龄34~69(46.3±12.7)岁;肿瘤直径1.2~3.0 cm,中位直径2.1 cm。46例患者均行STER治疗,手术切除标本均经病理学检查明确诊断;术后观察患者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并随访疗效。结果 肿瘤完整切除率为100%。46例中,平滑肌瘤26例、胃肠间质瘤20例,切缘均阴性;手术时间42~125 min,中位时间85 min。术后7例发生少量皮下气肿伴气胸,未予特殊处理,保守治疗后痊愈;未发生迟发性出血、继发性感染及消化道瘘等并发症。46例均获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8个月(1~24个月),无局部复发或转移者,无一例患者死亡。结论 采用STER治疗EGJ固有肌层来源的SMTs,短期疗效好、并发症少,术式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经黏膜下隧道内镜肿瘤切除术(STER)治疗胃间质瘤的临床疗效及影响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行STER治疗的251例胃间质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STER的临床治疗效果及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发生情况。依据STER术后有无出血将患者分为出血组和未出血组,并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胃间质瘤STER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 251例胃间质瘤患者均顺利完成STER,整块切除率达100%(251/251),未见肿瘤残留,随访1年未发现远处转移、新发肿瘤或死亡病例;术后病理结果显示239例(95.2%) CD117阳性,241例(96.0%) DOG-1阳性,134例(53.4%) CD34阳性,16例(6.4%) S-100蛋白阳性;术后12 h~14 d发生创面出血的患者有27例(10.8%)。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病变部位、瘤体最大径、术中明显出血、手术者操作熟练程度是与STER术后出血有关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变部位为贲门—胃底、瘤体最大径≥4 cm、手术者操作不熟练是STER术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STER治疗胃间质瘤效果理想,但术后出血的发生率较高,影响STER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包括病变部位、瘤体最大径、手术者操作熟练程度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EGC)患者内镜治疗非治愈性切除情况及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20年2月~2022年2月在我院收治的86例EG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进行病灶切除.根据ESD术后疗效差异将患者分组为非治愈性切除组和治愈性切除组.计算非治愈性切除率,分析影响EGC患者内镜治疗非治愈性切除率的相关因素;分析其独立危险因素.结果:86例EGC患者中,符合治愈性切除的有63例,非治愈性切除的有23例,非治愈性切除率为26.74%.非治愈性切除组与治愈性切除组在肿瘤直径、位置、肿瘤为凹陷型、组织分化、出血、皱襞中断、淋巴结转移和浸润程度比较上有明显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直径≥3 cm(OR=2.962)、组织中分化(OR=2.869)、有淋巴结转移(OR=2.713)、浸润程度在黏膜下层(OR=2.617)均为影响EGC患者内镜治疗非治愈性切除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肿瘤直径≥3 cm、组织中分化、有淋巴结转移、浸润程度在黏膜下层均为影响EGC患者内镜治疗非治愈性切除率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正>胃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早期胃癌是指病灶不超过黏膜下层而无论有无转移的胃癌。早期胃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大大提高了胃癌患者的预后[1]。随着消化内镜诊断和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使早期胃癌病灶切除范围更加扩大,并且安全可靠,是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的补充和演进,目前已成为消化道早癌及其它肿瘤的内镜下切除的新技术[2]。为了探讨ESD治疗早期胃癌的最佳护理措施,现将我院128例经ESD治疗的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黏膜下隧道内镜切除术(STER)治疗大直径(大于3 cm)食管上皮下肿瘤(SETs)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28例肿瘤直径超过3 cm的食管SETs患者为研究对象,予以STER治疗,观察瘤体完全切除率,观察术中、术后不良反应及术后有无肿瘤残留与复发等。结果 28例肿瘤均完全切除,手术成功率100%。手术时间34~272 min,平均66 min,瘤体直径为3~7 cm,平均4.3 cm,术后病理均提示平滑肌瘤。4例术中或术后发现局限性皮下气肿或纵隔气肿,经保守治疗后恢复,未出现严重不良事件。28例术后随访12~65个月,平均37个月,未见肿瘤残留及复发。结论STER治疗大直径(大于3 cm)食管SETs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费用低廉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9.
应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处理食管黏膜病变疗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处理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评价其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0月至2009年10月分别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和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内镜检查及病理诊断为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35例患者,其中男性24例,女性11例;年龄38~78岁,平均年龄60岁。对患者行内镜下治疗,观察术中出血、穿孔及术后食管狭窄的发生情况,统计病灶完整大块切除率与组织学完全切除率,通过随访评价复发或转移情况,对内镜治疗短期效果进行初步评价。结果完成ESD操作28例,7例(20.0%)改为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切除,手术耗时20~125min,平均耗时65 min。颈部气肿1例,术中穿孔2例(5.7%),术中少量出血8例(22.9%),术后延迟性出血1例。组织学治愈26例(74.3%)。除2例手术治疗外,32例完成随访,1例(3.3%)失访。随访4~2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0个月。随访中,3例复发,复发率9.4%(3/32),3例发生术后食管狭窄包括1例复发病例。结论 ESD治疗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超声胃镜联合腹腔镜在胃间质瘤手术中的应用及疗效,分析其可行性和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月至2019年6月78例行超声胃镜联合腹腔镜下胃间质瘤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手术时间、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等临床指标,并总结临床经验。结果本组78例患者均在超声胃镜引导及定位下顺利完成手术,无患者中转开腹。内镜操作时间5~15 min,平均(10.3±4.7)min;手术时间35~120 min,平均(72.8±18.2)min;恢复时间15~37 h,平均(23.2±6.5)h;住院时间6~16 d,平均(8.5±2.3)d。术后均顺利出院,无胃腔出血、梗阻、穿孔、吻合口瘘、严重心脑血管意外等并发症。结论超声胃镜能弥补腹腔镜和影像学检查的不足,双镜联合治疗胃间质瘤具有层次清晰、定位精准、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的优点,手术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胃间质瘤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解放军总医院肿瘤外科2010年3月~2014年9月期间经腹腔镜手术治疗的50例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平均手术时间为(105.7±59.0)min,术中出血为(50±53.9)mL;术后进食清流食时间为(4.6±1.8)d,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8.7±6.2)d,无手术死亡病例。肿瘤直径为1.0~16.0 cm,平均直径5.6 cm。CD34阳性者45例(90.0%),CD117阳性者42例(84.0%),S-100阳性者5例(10.0%)。中位随访23.3(1~55)个月,1例术后12个月发现肝转移,无再次手术及死亡病例。结论:对于局部可切除胃间质瘤,腹腔镜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肿瘤大小并不是手术绝对禁忌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超声内镜对消化道间质瘤的诊断及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常规胃镜及结肠镜检查发现消化道隆起性病变并行超声内镜检查诊断为间质瘤患者92例,其中男性44例,女性48例;年龄18~71岁,平均年龄44岁。根据术前超声内镜检查显示起源层次及大小,分别采取内镜下治疗、手术治疗及随访。结果超声内镜诊断间质瘤共92例,食管39例,胃44例,十二指肠5例,结肠4例。发生于黏膜肌层47例,发生于固有肌层45例。内镜下治疗26例,其中高频电凝电切术6例,内镜下套扎术12例,内镜下黏膜切除术8例,内镜治疗术后出血1例,经内镜下保守治疗止血成功。外科手术治疗8例。内镜下治疗中14例病理检查均为良性间质瘤,手术治疗中3例为交界性间质瘤,5例为良性间质瘤。结论超声内镜对消化道间质瘤定性诊断有较高的特异度及灵敏度,使对消化道间质瘤内镜下治疗成为更快速、损伤更小、更为安全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超声内镜评估肿瘤起源及组织学特征能否提高内镜下切除食管平滑肌瘤的手术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0年6月因食管黏膜下肿瘤于消化内科治疗并经病理证实为平滑肌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共58例食管平滑肌瘤患者接受术前超声内镜检查评估后进行内镜下切除。统计患者的肿瘤完整切除率、手术时间、住院时长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术前超声内镜提示,平滑肌瘤起源于黏膜肌层39例,固有肌层19例。瘤体平均直径1.50(0.2~6.5)cm,其中20例行内镜黏膜切除术(EMR),32例行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SE),6例行黏膜下隧道内镜肿瘤切除术(STER)。总体完整切除率为96.6%。平均手术时间为38.29(15~100)min。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5.5%(9/58),均经保守治疗后好转。在39例黏膜肌层起源平滑肌瘤中,20例行EMR,19例行ESE,两组患者的肿瘤大小及并发症发生上差异不显著,但EMR组的手术时间及患者术后住院天数明显更短(P<0.05)。在19例固有肌层起源平滑肌瘤中,13例行ESE,6例行STER,两组患者在肿瘤大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及并发症发生上差异均无显著统计学意义。 结论 术前超声内镜精准评估肿瘤起源及组织学特征可提高食管平滑肌瘤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胃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咽喉部纤维血管性息肉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对1例咽喉部右侧壁1个7 cm×2 cm隆起性病变行胃镜下黏膜剥离切除术,术后将切除物送病理检查;观察患者术后创面愈合情况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胃镜下黏膜剥离切除术过程顺利,创面小,出血量少,操作时间短,无穿孔。术后病理提示为纤维血管性息肉。患者术后进食梗阻感明显消失,无术后出血、感染等并发症,治疗创面愈合好,恢复快,术后3 d开始进食流食。结论体积较大或较长的咽喉部纤维血管性息肉,可采用胃镜下黏膜剥离术切除治疗。黏膜剥离术可完整切除病变,疗效与手术相当,且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费用低,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胃钙化性纤维性肿瘤1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患者男性,40岁,因无明显诱因下出现排便习惯改变,排便不尽感1个月,大便5、6次/日,伴腹胀、肠鸣、脐周隐痛等来院就诊,并行胃肠镜检查,肠镜显示距肛门20~40 cm处乙状结肠腔内见一大小0.5 cm×0.6 cm广基息肉,表面光滑,病理诊断为管状腺瘤.超声胃镜检查胃体上部后壁见一2.0 cm×1.5 cm的黏膜下肿块,表面光整,境界清楚(图1),临床诊断为胃肠道间质瘤,并于数日后行胃体后壁ESD术切除肿瘤.  相似文献   

16.
患者女性,46岁,因腹胀并胸骨后不适1个月余,门诊胃镜示:胃体隆起,以"胃隆起病变"收治入院。查体:体温、血压、心肺正常,腹软,肝脾肋下未触及,双肾区无叩痛,双下肢无水肿。胃镜示胃体中部大弯侧见一大小0.6 cm×0.8cm的隆起(图1),表面血管网丰富,触之质韧。入院胃镜超声示:超声微探头(15 MHz)在内镜病灶处扫查,管壁层次清楚,可见一边界清楚起源于第2~3层的混合回声灶,局部切面大小5.9 mm×9.2 mm,余未见异常。胃镜下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切除:在病灶周边处多点黏膜下注射,见病灶及周边黏膜隆起,沿边缘切开,将病灶完整剥离、取出并送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胃Gardner纤维瘤(Gardner fibroma,GF)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免疫表型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胃GF的临床表现、胃镜特点、组织学形态及免疫表型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例患者年龄分别为35岁和51岁,主要以胃部不适就诊。胃镜示胃体和胃底部黏膜隆起性病变,直径0. 6~1. 5 cm,隆起处黏膜皱襞中断,色泽正常,表面光滑。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切除肿块。眼观:肿瘤呈结节状,边界欠清,切面灰白色,实性,质韧。镜检:细胞成分稀少,由排列紊乱的粗大胶原纤维束和散在纤维母细胞构成。免疫表型:CD34 1例弥漫阳性,1例阴性;β-catenin和Cyclin D1胞质阳性,C-myc胞核强阳性; CD117、CD99、DOG1、SMA、desmin、ER、PR和S-100均阴性。结论 GF是一种少见的良性软组织肿瘤。诊断主要依靠病理学检查和免疫组化标记,需与平滑肌瘤、胃肠间质瘤、纤维组织瘤样增生、神经鞘瘤等梭形细胞病变相鉴别。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消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食管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纳入早期食管癌患者99例,将其中以ESD为治疗方案的52例患者纳入ESD组,同期实施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的47例患者纳入EMR组,分析患者手术情况、术后情况、病灶切除效果、并发症及复发情况。结果与EMR组比较,ESD组手术时间和术后禁食时间较长,最大病灶直径较大,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抗生素使用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病灶整块切除率及病灶完全切除率均高于EM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患者术后12个月复发率低于EM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SD治疗直径较大的早期食管癌具有剥离病灶彻底、复发率较低的优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腹腔镜器下完成经肛微创手术治疗直肠肿瘤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我院2012年6月至12月14例适合于局部切除的直肠良性肿瘤、类癌病例选择腹腔镜下经肛微创治疗。手术方法以肛管扩张器、手套联合切口保护套建立腹腔镜操作通路,使用腹腔镜/结肠镜作为照明和充气设备,超声刀完成直肠黏膜下切除或全层切除,全层切除创面采用可吸收线缝合。结果 14例患者手术过程顺利,无围手术期并发症。手术时间30~70 min,其中建立操作入路平均花费15 min。切除的肿瘤直径1.5~3.8 cm,大体观和病理检查证实均为R0切除。随访6~12个月无复发及远期并发症。结论使用腹腔镜器械设备完成经肛微创手术治疗直肠肿瘤安全有效,但该术式部分操作细节仍需改进。  相似文献   

20.
胃肠间质瘤28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开医院2002年1月至2007年9月收治的胃肠间质瘤28例临床资料及其肿瘤组织病理切片免疫组化结果 .结果 肿瘤部位以胃肠为主,本组均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诊断10例良性,18例为潜在恶性和恶性;免疫组化CD34阳性19例(67.9%),CD117阳性28例(100%),抗平滑肌抗体(SMA)阳性13例(46.4%),而S-100阳性1例(3.6%).胃间质瘤中CD34表达率在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之间以及交界性肿瘤与恶性肿瘤之间表达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随访:良性GIST 10例,平均随访时间25.6个月,8例无局部复发、转移;2例术后1年内复发再手术;恶性GIST 18例,平均随访18.5个月,9例局部复发再手术,5例肝肺转移,4例死亡.结论 CDM可能在胃间质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手术完全切除对于GIST是主要的治疗方法 .肿瘤大小及核分裂像数目是GIST重要的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