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 毫秒
1.
肺血栓栓塞症溶栓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溶栓治疗可以较迅速减轻肺血栓栓塞症 (PTE)患者的肺动脉机械性阻塞 ,改善肺血流动力学 ,降低大面积PTE的病死率 ,对改善次大面积PTE的预后也有一定作用。各种溶栓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相近。出血是溶栓治疗最常见的并发症。PTE患者心肺复苏过程中溶栓治疗可以提高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对肺血栓栓塞症(PTE)的治疗主要是于急性期进行溶栓治疗,溶栓后即刻血流恢复、血液动力学改善,临床效果显而易见,但对其远期疗效研究甚少。有研究显示PTE溶栓与非溶栓治疗6个月后患者的血气结果无显著性差异,因此认为对非大面积PTE仅抗凝治疗即可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溶栓方案治疗大面积肺血栓栓塞症(PTE)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88例大面积PTE患者随机分为2 h溶栓组46例、12 h溶栓组42例,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出血发生率。结果 2 h溶栓组、12 h溶栓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9.13%、83.33%,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2 h溶栓组、12 h溶栓组出血发生率分别为6.52%、11.90%,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溶栓治疗大面积PTE以2 h溶栓方案较好。  相似文献   

4.
急性肺血栓栓塞症 (pulmonarythromboembolism ,PTE)发病凶险 ,溶栓治疗可迅速改善大面积PTE的血流动力学 ,恢复肺组织再灌注 ,降低患者病死率和复发率。但有报道大面积PTE患者溶栓治疗后会出现再灌注性肺水肿[1] 。选择素是一类介导白细胞与内皮细胞、血小板之间黏附的细胞黏附分子 ,在缺血 再灌注损伤中起重要的触发作用[2 ] 。本研究采用自体血栓注入法 ,建立急性PTE实验模型 ,旨在探讨溶栓疗法对P 、E 选择素表达水平及病变肺组织的病理形态变化的影响。材料与方法 实验分组 :健康日本大耳白兔 2 8只 ,体重2 0~ 2 5kg。按随机…  相似文献   

5.
急性大面积肺血栓栓塞症(PTE)为临床危重症,病死率高,溶栓是其治疗的主要措施之一,目前国内外推荐的溶栓方案很多。1997—1999年国内有22家医院参加的“急性肺栓塞尿激酶溶栓、栓复欣抗凝治疗多中心临床试验”方案是尿激酶(UK)20000IU/kg,2h静脉滴注,有效率86.1%,无大出血发生,证实该方案安全,有效,简便易行。该方案对老年患者效果、安全性如何,为此我们总结近4年来选择2hUK溶栓治疗方案治疗老年人大面积PTE18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急性肺血栓栓塞症患者溶栓治疗后的远期预后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分析急性大面积肺血栓栓塞症 (PTE)患者溶栓治疗后的远期预后。方法 对2 60例急性PTE患者进行溶栓治疗并随访 ,分析其临床资料及引起远期临床事件 [死亡、再发深静脉血栓形成、再发PTE、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和 (或 )右心衰竭、抗凝治疗出现大出血、依赖家庭氧疗 ]的危险因素。结果  2 60例PTE患者在住院期间死亡 2 2例 (8 5 % ) ,其中 1 5例 (62 8% )死于PTE。随访 2 2 7例患者 ,为期 3 9~ 8 4年 ,死亡 72例 (31 7% ) ,其中有 2 1例患者死于再发PTE。对随访资料完整的 1 65例患者进行远期临床事件的危险因素分析 ,单因素分析显示 ,既往有血栓栓塞病史、抗凝治疗不足 6个月、植入下腔静脉滤器、溶栓后超声心动图仍显示右室功能障碍和 (或 )扩大、溶栓后超声多普勒仍测得肺动脉收缩压 >50mmHg、出院前核素肺通气 /灌注扫描显示肺血管床阻塞 >30 %与远期临床事件的发生相关 ;多变量分析显示 ,溶栓后超声心动图仍显示右室功能障碍和 (或 )扩大、溶栓后超声多普勒仍测得肺动脉收缩压 >50mmHg、出院前核素肺通气 /灌注扫描显示肺血管床阻塞 >30 %是PTE远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通过高危因素的确立 ,可予患者更积极的治疗 ,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7.
王庆良  谢富波 《山东医药》2002,42(19):70-71
介入治疗是治疗急性肺血栓栓塞症 (PTE)的一种微创、见效快、并发症少的方法 ,尤其是对于肺动脉主干及大面积PTE患者 ,通过对血栓抽吸、搅碎及较小剂量的溶栓药物可获得非常满意的疗效。本治疗过程包括肺动脉取栓、局部溶栓。与全身溶栓比较 ,介入治疗的优点是用药剂量小 ,出血  相似文献   

8.
肺血栓栓塞症60例诊断与治疗分析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目的探讨肺血栓栓塞症(PTE)临床特点、诊断与治疗方法,提高对PTE的诊断率和治愈率。方法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对60例PTE病人临床特点和多种诊断技术进行回顾及分析,治疗方法主要是溶栓和抗凝。结果主要临床特点有呼吸困难、咳嗽、胸痛、咯血、发热。诊断方法应用螺旋CT肺动脉造影(CTPA)、核素肺通气 灌注(V/Q)显像、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治疗方法有溶栓和抗凝。PaO2溶栓前后比较和CTPA溶栓前后比较,差异均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螺旋CTPA是确诊PTE的重要方法。PTE经溶栓治疗能较快改善缺氧症状、提高氧分压,改善过度通气,血管再通较快。  相似文献   

9.
肺血栓栓塞症(PTE)溶栓治疗最主要的并发症是出血,部分患者会出现发热、皮疹等情况。高龄、既往有基础疾病、溶栓前后进行动静脉穿刺以及溶栓剂量过大是造成出血的主要原因。对于PTE患者,需要掌握溶栓治疗的适应证和禁忌证,溶栓前仔细询问相关病史,评价溶栓的风险效益比,并在治疗前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可以降低出血的发生率。一旦发生出血情况,应根据出血的部位和出血量的大小,进行相应的处理。  相似文献   

10.
肺血栓栓塞症溶栓与抗凝治疗效果比较的meta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根据现有临床研究评价肺血栓栓塞症 (PTE)溶栓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从 196 6~ 2 0 0 3年 5月MEDLINE光盘数据库和 1978~ 2 0 0 3年 5月中国生物医学光盘数据库 ,检索以大面积和次大面积PTE为研究对象、比较溶栓治疗与抗凝治疗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 (RCT)文献 ,并对RCT结果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 12项RCT 884例患者入选。与抗凝治疗比较 ,溶栓治疗降低PTE病死率和复发率的合并比数比 (OR)分别是 0 975 (95 %可信限为 0 5 0 4~ 1 886 )和0 6 5 3(95 %可信限为 0 378~ 1 12 7) ,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溶栓治疗增加出血并发症的OR为 2 4 6 1(95 %可信限为 1 6 36~ 3 70 2 ,P <0 0 1)。结论 与抗凝治疗比较 ,溶栓治疗不能进一步降低PTE病死率和复发率 ,且并发出血率较高。  相似文献   

11.
急性肺血栓栓塞症(PTE)规范化抗凝和溶栓治疗是降低病死率,减少复发率或防止发展为慢性血栓栓塞性肺 动脉高压的要素之一。一旦确诊急性PTE,需结合患者的临床综合因素进行全面评价、分层、制定规范化、个体化抗 凝或溶栓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肺血栓栓塞症(PTE)患者溶栓治疗前后凝血纤溶标志物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36例急性PTE患者[其中大面积PTE(大面积PTE组)15例,次大面积PTE(次大面积PTE组)21例]及2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的血浆凝血烷(TX)B2、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和D二聚体,并比较PTE患者溶栓治疗前后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急性PTE患者大面积PTE组及次大面积PTE组血浆D二聚体、TXB2、TXB2/6KetoPGF1α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中大面积PTE组血浆D二聚体、TXB2、TXB2/6KetoPGF1α值明显高于次大面积PTE组,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急性PTE患者经溶栓和抗凝治疗后1周血浆D二聚体、TXB2及TXB2/6KetoPGF1α值较治疗前下降,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而血浆6KetoPGF1α治疗后1周较治疗前有上升趋势。结论:检测凝血纤溶标志物对急性PTE患者诊断和疗效评估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大面积肺血栓栓塞症 (PTE)应予溶栓治疗 ,但若合并存在右心内血栓则属溶栓的相对禁忌证。本例在溶栓后再度发生严重呼吸困难 ,应考虑为血栓自右心房或同时从下肢深静脉内脱落所致又一次肺血栓栓塞。此类病例的治疗存在诸多棘手之处 ,需加慎重考虑 ,必要时需请本领域内外科专家会诊 ,以决定一个相对周全的处理方案。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手术后发生急性大面积肺血栓栓塞患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的安全性及经验.方法:收集我科5例手术后6d内发生急性大面积肺血栓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在评估其出血风险后给予阿替普酶50 mg缓慢静脉溶栓治疗,观察治疗后患者症状、生命体征和临床指标及出血情况.结果:5例患者均接受了静脉溶栓治疗,其症状和临床指标均明显好转出院,未见溶栓后手术伤口大出血及其他危险情况.仅有1例患者出现伤口处出血,在停用溶栓药物,加强对症处理后好转.结论:对于手术后近期急性大面积肺血栓栓塞患者,在评估其总体出血风险较低后,可在严密监测下进行溶栓治疗,能改善患者预后,不增加患者大出血的风险.  相似文献   

15.
急性大面积肺血栓栓塞症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评估介入治疗急性大面积肺血栓栓塞症(PTE)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5例急性大面积PTE病人进行猪尾导管碎栓抽吸血栓联合局部溶栓治疗,根据血管再通情况酌情全身溶栓,然后抗凝治疗,观察休克指数、体循环平均压、肺动脉平均压的变化。结果休克指数与体循环平均压介入后即刻与介入前相比下降显著,介入后48h继续下降,P值<0.05,均有显著性差异。肺动脉平均压介入前与介入后即刻相比改善无显著性,介入后48h改善,P值<0.05,有显著性差异。手术前后血管再通率为32.4±15.6%,无导管相关并发症,死亡率20%。结论肺血栓栓塞症的介入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改善近期预后,适用于急性或亚急性PTE患者,尤其适用于有溶栓禁忌症的患者。  相似文献   

16.
急性肺血栓栓塞症规范化治疗的远期观察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目的探讨急性肺血栓栓塞症规范化治疗的远期疗效。方法对我院住院的32例急性PTE患者随机分溶栓组(18例)和抗凝组(14例),在抗凝与溶栓治疗后4、7、30及90d进行了随访观察,纪录溶栓或抗凝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血气分析及核素肺灌注/通气扫描(ECT)。结果两组在治疗后肺灌注缺损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溶栓组肺灌注缺损计分显著低于抗凝(P<0.05)。两组治疗前后PaO2及PaCO2后显著差异(P<0.01),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溶栓治疗疗效优于抗凝治疗,具有溶栓指征的急性肺栓塞患者溶栓后4天血流灌注开始改善,1个月显著改善,3个月进一步改善,溶栓后的抗凝治疗防止肺栓塞的复发,有助于肺血流灌注的进一步恢复。  相似文献   

17.
血管内皮或凝血激活的分子标志物变化对早期诊断和观察血栓形成具有更敏感更特异的意义。临床上常见的肺血栓栓塞(PTE)主要的治疗方法是溶栓治疗。我们对PTE患者在不同溶栓治疗方法过程中血栓调节蛋白(TM)、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组织因子(TF)的含量进行定量检测,探讨这些分子标志物在PTE溶栓治疗过程中的变化及意义。  相似文献   

18.
肺血栓栓塞2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对肺血栓栓塞(PTE)发病机制及诊断治疗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PTE患者临床病例资料。结果临床病例改善18例,不明显改善2例,死亡2例。结论PTE的早期诊断至关重要,及时规范的抗凝和(或)溶栓治疗可以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9.
中危肺血栓栓塞症(PTE)概念的界定、诊断标准以及潜在临床意义在临床实践中至关重要。对选择性的中危PTE患者,尤其是对于伴有临床不良预后表现,即新出现的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呼吸困难加重、严重的右心功能不良抑或是大面积心肌损害合并较低出血风险的患者进行溶栓治疗;而对于低危PTE或是中危PTE患者伴有轻度右心功能不良,或没有临床症状加重的患者不推荐溶栓治疗。但如何评价中危PTE患者预后,以及如何对中危患者进行分层,则仍需要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RCT)研究。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利用螺旋CT肺动脉造影(CTPA)方法显示肺血栓栓塞症(PTE),总结出肺血栓栓塞症的影像表现,同时对选择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进行初步探讨。方法 收集大面积PTE患者共7例,其中男5例,女2例,年龄62—78岁,平均69.7岁。其中肿瘤2例(肺癌、胰腺癌),双下肢静脉曲张患者1例,双下肢深静脉血栓2例,骨折患者2例。均经CTPA检查诊断为大面积栓塞。分别行抗凝和介人溶栓治疗,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治疗效果。结果 CTPA影像表现直接征像为肺动脉血管内充盈缺损。介入治疗对大面积PTE优于单纯抗凝治疗。结论 CTPA是目前一种快速、准确的检查方法,对临床医生诊断PTE具有重要意义,可为PTE预后疗效做出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