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腰椎手术中,很多疾病如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腰椎滑脱症、腰椎骨折等都需要行植骨融合术.随着脊柱外科的发展,从20世纪早期的Hibbs脊柱融合术,到后路横突间植骨、后路椎体间植骨、前路椎体间植骨融合以及360°环形植骨融合,融合术种类越来越多,目前已经发展为包括单纯后路植骨融合术、椎弓峡部植骨融合术、后路减压复位及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术、后路椎体间融合植骨内固定术、经关节突入路行后路椎间融合术、前路椎间融合术及前后路联合入路手术.腰椎融合术的主要优点是[1]:①在生物力学上可获得运动节段最稳定的内固定效果;②重建前柱分载负荷的性能,保护后方器械内固定效果,使得畸形的矫正在愈合期间得以维持,并使后方器械的疲劳性断裂减至最低.近年来主要应用的几种后路腰椎融合技术,包括后外侧融合(posterolateral fusion,PLF)、后路腰椎椎间融合(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360°环形融合和极外侧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等.  相似文献   

2.
梁军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22):3423-3424
目的:探讨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LIF)治疗腰椎不稳伴椎管狭窄的疗效。方法:选择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术对18例腰椎不稳伴椎管狭窄实行减压、PLIF融合。结果:术后随访时间8~28个月,平均16个月。18例行PLIF治疗者术后腰腿痛症状基本消失,1例伴有上腰痛,X线检查腰椎正侧位及过伸、过屈位片,患者椎间植骨块无脱出,1例患者1年后复查融合间盘高度丢失,植骨吸收。PLIF术后融合率大于90%。结论: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腰椎PLIF是治疗腰椎不稳伴椎管狭窄的有效融合方法。  相似文献   

3.
李跃 《中国医药指南》2012,(32):583-585
目的比较经后方入路椎体间融合术(PLIF)和经椎间孔入路椎体间融合术(TLIF)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腰椎滑脱症患者按照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PLIF组及TLIF组,通过比较手术相关指标及Nakai评分标准进行评估,来分别判断临床疗效,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Nakai评分方面,PLIF组优良率为74.2%,TLIF组为83.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腰椎滑脱症临床效果相当,但TLIF组操作相对简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均少于PLIF组,应具体根据患者腰椎滑脱病情及相关情况,综合分析选用合适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4.
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加椎体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敬朝 《中国医药》2010,5(10):926-927
目的 评价经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并腰椎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65例腰椎滑脱症患者行后路椎板减压,应用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对腰椎滑脱椎体进行复位固定,椎体间或后外侧植骨融合.结果 随访6~24个月,临床优良率90.8%,6~12个月复查X线片均显示椎体间骨性融合.结论 本组采用椎管减压,椎体复位,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并椎体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具有复位率、融合率高,疗效确切的特点,是治疗腰椎滑脱症比较理想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X-tube通道下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方法在X-tube通道下经椎间孔入路行腰椎体间植骨融合、椎弓根钉固定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伴腰椎不稳症及以神经根管狭窄为主的腰椎管狭窄,盘源性腰痛等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患者13例。结果本组13例患者手术顺利,手术时间平均150 min;术中失血量平均210 ml;住院时间6~14 d(平均8 d);无神经损伤,无中转开放手术。无伤口感染。ODI评分术前平均为48.3%,术后3个月平均为16.5%,术后6个月平均为14.0%,优良率97.5%。融合率100%。结论 X-tube通道下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对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伴腰椎不稳症、以神经根管狭窄为主的腰椎管狭窄及盘源性腰痛等腰椎退行性疾病,短期疗效满意。较传统TLIF手术,具有切开小,创伤小,出血少,固定可靠,术后患者早期下床活动等优点。但是长期疗效还有待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6.
刘锐 《北方药学》2012,9(8):52-53
目的:比较PLIF与TLIF两种手术方式治疗老年退变性腰椎滑脱合并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近两年收治的28例老年退变性腰椎滑脱合并腰椎管狭窄患者,分别行椎管减压+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经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LIF)(A组13例)和椎管减压+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加改良的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LIF)(B组15例)。结果:28例患者均达到良好的融合效果;实施PLIF患者,Prolo功能和症状评分分别为1.36和1.48;术前腰椎滑脱角为46.9%,术后恢复至14.6%。实施改良TuF患者,Prolo功能和症状评分分别为1.75和1.63;术前腰椎滑脱角为45.2%,术后恢复至26.3%。结论:应用腰椎后路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老年退变性腰椎滑脱症,牢固稳定,在保持腰椎功能恢复方面,改良TLIF优于PLIF,但临床结果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7.
TLIF、PLIF、ALIF三种椎间融合术后腰椎即刻稳定性的比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比较三种椎间融合方式后腰椎即刻稳定性差异.方法 选用20具新鲜小牛标本,分为4组,每组5个标本,模拟临床行前路椎间融合术(ALIF)、后路椎间融合术(PLIF)、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TLIF),在腰椎三维力学机上测试其生物力学特性.结果 ALIF组的平均应变较对照组增加17.6%(P<0.05),平均应力增加15.2%;ALIF、PLIF、TLIF平均轴向刚度和水平剪切刚度分别下降28.3%、18.4%、11.5%和21.6%、17.5%、5.9%(P<0.05);ALIF、PLIF、TLIF的扭矩强度分别下降38.6%、49.1%、27.3%(P<0.05).结论 ALIF、PLIF、TLIF术后,腰椎的稳定性能明显下降.在轴向载荷压缩、屈伸、侧弯运动工况下,PLIF优于ALIF;在扭转力学性能上ALIF优于PLIF.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椎间孔椎体间隔合术(TLIF)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滑脱合并椎间管狭窄的临床疗效和措施。方法采取回顾式分析自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退行性腰椎滑脱合并椎间管狭窄的老年患者64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观察组采取(TLIF),对照组采取经后路椎间体融合术(PLIF);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损伤、术后植骨融合、临床症状的改善、以及近期和远期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观察组术中损伤切口小、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视觉疼痛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不良指数(ODI)较术前显著减轻,P<0.05;但组间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植骨融合率分别为,两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LIF应用于老年退行性腰椎滑脱合并椎间管狭窄的治疗能迅速缓解腰腿疼,尤其是单节段病变,具有损伤小、可较完整保留组织结构,降低手术并发症等优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后路椎间融合术(PLIF)治疗腰椎滑脱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本院2008年5月~2010年3月15例腰椎滑脱患者采用椎间融合术进行治疗,对其疗效及手术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1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12~48个月,平均22个月,术后滑脱完全复位率为93.33%(14/15),14例示椎间植骨融合良好,无复位丢失及断钉,融合率为93.33%(14/15);术后症状完全消失13例,明显减轻2例,2例Ⅲ度滑脱复位后仍然有Ⅰ度滑脱,经植入椎间钛合金支架(BAK)未出现松动,椎间高度无丢失,其余患者完全复位。结论:椎间融合术经一侧即能得到双侧前柱的融合,植骨融合快,融合率高,椎体间融合良好,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并发症少,并能提供稳定的生物力学环境,不失为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一种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后路椎间植骨融合与横突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的疗效。方法:将96例腰椎滑脱症患者分为A组(椎间植骨组157例和B组(横突间植骨组)39例,分析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好转率比较,差异尢统计学意义,两组骨融合情况比较,A组的融合率显著高于B组。结论:后路椎间植骨融合术与横突间植骨融合术均是治疗腰椎滑脱的有效术式。后路椎间植骨融合术融合率明显高于横突间植骨融合术。  相似文献   

11.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腰椎间盘发生退行性病变,使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和髓核组织突出,刺激和压迫相应水平的脊髓或神经根而出现的一系列临床症状[1].随着近年来腰椎疾病发病率的上升,手术方式也不断地改进,而经椎间孔腰椎椎体融合技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技术已经证明是一个对于腰椎治疗而言安全且有效的入路,本文通过显微镜辅助下经扩张通道微创入路技术实施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融合(MISTLIF)术[2],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分析其手术护理体.  相似文献   

12.
宋波  李垠  史东平  秦入结 《江西医药》2006,41(4):194-195
目的 探讨腰椎滑脱症的适宜手术入路及方式。方法 应用单侧椎间孔入路腰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21例。通过观察及分析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早期疗效及手术前后X线片资料。结果 21例病例早期临床优良率100%.术后随访6个月,植骨融合率100%。结论 经单侧椎间孔入路腰椎体间融合术是一种安全可行,疗效满意的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椎弓根内固定、椎体间植骨融合术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中的应用及其临床效果。方法 对7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的患者行髓核摘除、椎弓根内固定加椎体间植骨融合术,病变节段分别为L3~4、L4~5和L5S1。结果 75例患者随访8~50个月,平均14.5个月。本组4例患者术后出现暂时性神经根牵拉症状,2例术后感染,椎体间植骨融合72例,不融合3例。所有病情均获不同程度缓解,无其他远期并发症出现。结论 椎弓根内固定加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除解除椎间盘源性疼痛外,尚能提供椎间的牢固性,促进椎体间植骨融合,恢复椎体永久稳定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手术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抽取82例患有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各41例.对照组采用后外侧植骨融合术治疗,治疗组采用后路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结果 治疗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植骨融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滑脱远期丢失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后路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后路椎弓根钉分别联合2种融合手术治疗腰椎滑脱症临床效果。方法将86例腰椎滑脱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后路椎弓根钉联合椎间自体椎板、棘突植骨融合术( PLIF)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后路椎弓根钉联合椎间融合器融合术( PLF)治疗,术后对患者进行为期18个月的随访,观察2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及植骨融合率。结果观察组优良率为90.7%高于对照组的7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植骨融合率为93.1%高于对照组的90.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椎弓根钉分别联合2种融合手术治疗腰椎滑脱症均有显著疗效,后路椎弓根钉联合融合术治疗能够促进患者康复,减少患者医疗成本。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治疗腰椎滑脱多采用传统的横突间植骨和椎体间自体骨植骨融合。这些方法多数由于骨块的强度、形状等问题的缺陷,或者骨块的变位、塌陷、吸收等原因,给患者后期生活带来不便。近年来,欧美开展了经椎体间钛合金支架腰椎融合术(Lumbar interbody fusion using fusion cage),即经后路或前路在椎间对称置入2个填充有自体骨的圆管金属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后路椎体间微粒骨嵌压植骨融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失稳的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5月~2007年1月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失稳58例,采用后路植骨、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根据植骨方式不同分为两组:观察组28例行椎间嵌压植骨,对照组30例采用椎旁横突间植骨。结果观察组优良率92.8%,对照组优良率70.0%。58例术后随访4~19个月,平均12个月。观察组与对照组优良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后路椎体间微粒骨嵌压植骨融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失稳较椎旁后外侧横突间植骨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8.
杨同其  唐天驷 《江苏医药》2003,29(8):598-600
目的 分析后路椎体间融合(PLIF)治疗腰椎管狭窄症(LSS)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全椎板切除后路椎体间植入聚醚醚酮(PEEK)椎体间融合,治疗30例腰椎管狭窄症患。结果 优良率为96.6%,平均改善率为92%,未产生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结论PLIF操作技术要求严格,手术操作必须仔细、谨慎。全椎板切除后路椎体间融合术不仅可实现充分减压,而且可以预防继发性腰椎不稳的产生,是治疗LSS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腰椎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我院用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的22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后对所有患者进行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OA)评分,评价手术效果。结果 与术前比较,腰椎疼痛、间隙性跛行为等症状均明显改善,日常生活也恢复正常,术后疗效良好,骨融合率95.3%,治疗优良率90.9%,总改善率91.2%。结论 腰椎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骨融合率高,并发症少,临床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自体椎板棘突碎骨植骨与髂骨植骨在后路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3例腰椎滑脱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A组,33例)和对照组自体髂骨椎间组(B组,30例),研究组采用了腰椎后路切开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自体椎板棘突碎骨植骨融合术,而对照组采用了腰椎后路切开椎弓根螺钉内固定+髂骨植骨融合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出血情况、临床疗效、术前和术后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植骨融合率及临床疗效。并于术前、术后3、6、12个月测定JOA(japanese orthopaedics association)评分。结果术后随访时间为12~36个月,平均(21.5±3.2)个月,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及手术过程中出血量均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椎间隙高度丢失(1.2±0.4)mm,B组椎间隙高度丢失(2.4±0.5)mm,两组椎间隙高度丢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A组融合率为97.3%,B组融合率为98.4%,两组融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术后JOA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两组之间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自体回收骨回植的后路椎体间打压植骨融合术可作为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优化方法,较取髂骨快植入法创伤小,简单,经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