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近10年来心力衰竭的治疗,除限制体力活动,控制高血压、限制钠及水的摄入、使用利尿剂及洋地黄等正性肌力药物外,又发展了血管扩张剂疗法,这在心衰的治疗上是一个重大的进展.血管扩张剂的应用是由顽固性心衰开始的,使这类患者的心功能得以改善.  相似文献   

2.
顽固性心力衰竭(refractory heart failure)是指经充分休息,限制水钠,给予利尿剂、洋地黄、血管扩张剂、 ACEI,AngII受体AT1拮抗剂和非洋地黄类正性肌力药治疗,以及消除合并症和诱因后,仍有心衰症状和临床状态未能改善甚至恶化,称为顽固性心衰,亦称难治性心衰.  相似文献   

3.
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充血性心力衰竭 (CHF)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 ,是各种病因所致的心脏病的终末阶段。其药物治疗经历了几个时期 :本世纪 5 0年代前 ,CHF的药物治疗可称是单独应用洋地黄类强心甙的时代 ;5 0年代后期 ,噻嗪类利尿药问世 ,开始有口服低毒的利尿药与强心甙合用 ,收到良好的疗效 ;70年代开始 ,创用血管扩张剂联合治疗CHF ,发现能提高疗效 ,缓解或消除症状 ,改善血流动力学变化 ,提高运动耐量 ,改善生活质量 ,但一般血管扩张药并不能降低病死率 ,且有久用无效的缺点 ;70年代后期 ,陆续出现非强心甙类的正性肌力药 ,先是多巴胺及其它非特异性…  相似文献   

4.
李志萍 《黑龙江医学》2013,37(9):907-910
1定义及其产生原因难治性心力衰竭(简称:难治性心衰)是指经休息,限制水钠,给予利尿剂、洋地黄、血管扩张剂、转换酶抑制剂、转换酶受体拮抗荆、醛固酮拮抗剂和非洋地黄类正性肌力药治疗,以及消除并发症和诱因后,仍有心衰症状和临床体征未能改善甚至恶化者,称为顽固性心衰,  相似文献   

5.
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是一个临床综合征,是各种病因所致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症状复杂,预后严峻.自1775年Wither ing首次应用洋地黄制剂治疗心力衰竭病人,至今历经了200余年.至本世纪40~50年代前,心力衰竭的治疗可算是单独应用洋地黄强心甙的时代.当时很重视洋地黄强心甙的正性肌力作用,治疗剂量偏大,中毒发生率高达20%左右.50年代后期,噻嗪类利尿药问世,并与洋地黄强心甙合用,除收到排钠利尿消除水肿的效果,还能减轻心脏负荷,改善心功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病死率,被认为是CHF药物治疗的一次重要进展.70年代开始,洋地黄强心甙与血管扩张剂联合应用治疗CHF,能有效地减轻心脏前或/和后负荷,缓解或消除症状.但加用血管扩张剂同样不能降低病死率.70年代后期陆续出现非强心甙类正性肌力作用药:多巴胺及其它非特异性β受体激动剂、磷酸二酯酶III抑制剂及增强钙敏感性药.  相似文献   

6.
难治性或顽固心力衰竭(Refractoryheart failure,RHF)是临床上十分棘手的问题,随着近年来对其病理生理认识的深入和各类治疗心衰药物的迅速发展,尤其是新型血管扩张剂和非洋地黄类强心药的大规模多中心试验使RHF的治疗再转生机.本文就部分国内外文献对其在治疗RHF研究中的若干问题所持的不同见解进行综述.1 对应用洋地黄的评价洋地黄治疗慢性心衰已有200余年历史,自70年代以来,它作为治疗心衰的主导地位已受到冲击,尤其是AMI并泵衰竭时,洋地黄几乎被其它正性肌力药物、血管扩张剂和利尿剂所取代.目前认为,心衰的实质是由于能量不足与基因表达异常造成的一种超负荷心肌病.功能衰竭的心肌处于能量耗竭状态,洋地黄在增强心肌收缩的同时增加能量消耗,可使心肌细胞损害进一步加重.现认为洋地黄对心衰患者有不良影响,这可能与用洋地黄后出现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和猝死发生的危险性增加有关.国外不少学者已摒弃洋地黄作为治疗心衰的常规药物,但在国内,它仍为当前治疗心衰的重要药物.特别强调的是,在确定是否选择洋地黄治疗RHF时,首先应鉴别心衰是收缩或舒张功能障碍或两者兼之.洋地黄不能改善心肌舒张功能,对于以舒张功能障碍为主的心衰,洋地黄反  相似文献   

7.
张策  刘传庚 《中原医刊》1996,23(2):32-33
顽固性心衰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力衰竭经强心剂、利尿剂及血管扩张剂治疗无效的心衰定为顽固性心衰。近几年在顽固性心衰治疗方面有不少进展,结合文献综述如下(强心剂及利尿剂作为治疗心衰的基础用药不再单述): 1 非洋地黄类强心剂 1.1 非洋地黄儿茶酚胺类正性肌力药物:该类药物包括异丙肾上腺素、多巴胺、多巴酚丁胺、吡丁醇等。它们通过兴奋心肌的β_1受体产生正性肌力作用。优  相似文献   

8.
顽固性心力衰竭(refractoryheartfailure)是指经休息、限制水钠、给予利尿剂、洋地黄、血管扩张剂、ACEI、AngⅡ受体AT1拮抗剂和非洋地黄类正性肌力药治疗,以及消除并发症和诱因后,仍有心衰症状和临床状态未能改善甚至恶化者,称为顽固性心衰,亦称为难治性心衰。在确立顽固性心衰诊断之前,一般应先考虑以下几方面:①病人是否真有心衰,有无诊断错误,不可把肺部疾患、代谢性酸中毒、肝肾疾病所致呼吸困难或浮肿误诊为是心衰,特别是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同时合并上述疾病时,必须认真加以鉴别;②是否存在可以完全或部分矫正的病因,…  相似文献   

9.
心力衰竭 (心衰 )是一综合征 ,是各种病因的心脏病发展到终末阶段所致。随着对其认识的不断深化 ,治疗模式也在不断转换与完善。在 2 0世纪 5 0~ 80年代 ,一直认为血流动力学异常是心衰发生发展的机制 ,研究多集中在循环病理生理方面 ,如心脏前、后负荷及心肌收缩力如何影响心脏做功等 ,因而治疗亦强调增强心肌收缩力和减轻心脏前后负荷 ,包括 4 0~ 6 0年代应用的洋地黄和利尿剂以及 70~ 80年代血管扩张剂和正性肌力药物的大量应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现 ,尽管如上治疗可改善症状 ,但对长期预后却有不利影响 ,如某些儿茶酚胺或氨力农等…  相似文献   

10.
心力衰竭(以下简称心衰)是临床上导致病残和死亡的最常见的综合病征.近代心衰治疗史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该期治疗心衰的主要措施用洋地黄、限制钠盐和机械性排除过剩的体液:第二个时期始于本世纪20年代初.当第一个强效利尿剂——注射用汞撒利的问世.标志着治疗学上的巨大进步.30年代后期发明了强力口服噻嗪类利尿剂,接着又出现了更有效的袢利尿剂:第三个时期为70年代后期血管扩张剂登上了心衰的治疗舞台以及增添了许多更有效的和能更好耐受的利尿剂  相似文献   

11.
难治性心衰也称顽固性心衰,是指用洋地黄、血管扩张剂和利尿剂等治疗后,症状和体征难以得到控制者。临床上常见于扩张型心肌病,慢性肺心病,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及继发于急性心肌梗塞后等.治疗棘手,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病死率较高。我们自1998年6月至1999年4月应用异舒吉、多巴胺、多巴酚丁胺治疗难治性心衰32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心力衰竭是临床各种病因所致心脏病变发展到终末阶段综合征,也是心血管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随着对其认识的不断深化,治疗模式也在不断转换与完善。在20世纪40~60年代主要是强心类与利尿剂的应用,取得较好的效果。70年代到80年代中期,认为血流动力学紊乱是心衰的主要原因,以心脏循环模式,广泛应用血管扩张剂及非洋地黄强心剂治疗;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提出神经体液模式,认为心衰不仅存在血流动力学异常而且也存在神经体液紊乱。又运用了β-受体阻滞剂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等治疗,开辟了新的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13.
<正> 当代治疗心力衰竭(以下简称心衰)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是探索最适宜的血管扩张剂与β-受体兴奋剂联合应用,以克服其不利作用,而使有益效应发挥到最大限度。自从70年代初期血管扩张剂应用于心衰治疗以来,血管扩张剂与β-受体兴奋剂联合应用,国外进行了许多研究,国内也有应用酚妥拉明和多巴胺静点治疗急性心衰伴血压明显降低甚至休克的病人,取得了满意疗效。有人预计今后将发现更有效的药物,其中,对血管平滑肌有特异作用的前列腺素(PGE),可能是有前途的血管扩张剂。作者于1981年12月应用白求恩医科大学药物研究室制前列腺素E_1(PGE_1)与多巴胺联合应用对两例心肌梗塞合并心衰伴低血压休克得到了满意的治疗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正>难治性心力衰竭是指经过适当而完善的洋地黄制剂、利尿剂和血管扩张剂治疗及消除并发症后,仍然存在显著的心功能不全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难治性心衰是各种器质性心脏病的终末期表现。本文对我院近年来难治性心衰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对难治性心衰的认识和治疗策略。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收集2002~2006年我科收治的难治性心衰患者60例,其中男性37例,女性23例;年龄37~85  相似文献   

15.
<正> 由于洋地黄制剂及其他非洋地黄类正性肌力药物的临床使用,对某些难治性小儿心力衰竭的治疗取得了明显的进展。近年来虽然β—肾上腺素能激动剂、血管扩张剂及强力利尿剂在心力衰竭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洋地黄类药物仍是治疗心力衰竭的最主要药物,现将此类药物的临床应用叙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顽固性心衰的治疗有时颇为困难,我们用硫酸镁治疗顽固性心衰5例,取得明显效果,总结如下。5例均为常规进行休息、限制水钠、利尿剂、洋地黄及血管扩张剂治疗难以控制者。其中男2例,女3例,年龄57~73岁。冠心病2例,肺心病1例,高血压性心脏病2例,心衰病史1个月~1年半。疗效标准为显效。①呼吸困难、浮肿明显减轻或消失,尿量明显增加;②心率减慢(90次/分以下),血压偏低至正常;③肺罗音明显减少或消失;④肝肿大明显缩小或正常;⑤电解质紊乱纠正或基本纠正。有效:以上各项部分减轻。治疗方法及疗效:经足量洋地黄、利尿剂及血管  相似文献   

17.
心力衰竭的治疗,随着基础研究的深入和临床实践的探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60年代洋地黄和利尿剂治疗心力衰竭;70年代应用血管扩张剂提高了疗效;80年代转化酶抑制剂被广泛用于临床,提高了心力衰竭的存活率.90年代针对心力衰竭病因及发病机理采用综合治疗措施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8.
温阳利水法治疗难治性心衰60例临床观察张建文(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主题词心力衰竭,充血性/中医药疗法,补阳,利湿我们对经过限制运动,控钠饮食,应用洋地黄及利尿剂、血管扩张剂治疗后仍不能控制的顽固性心衰,加用自拟的“温阳利水汤”治疗,收到了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选择1997~2003年8月间收治的老年肺心病心衰患者60例,采用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硝普钠联合治疗,并以西地兰治疗为对照,旨在探讨非洋地黄类正性肌力药与血管扩张剂联用治疗老年肺心病心衰的疗效及其机制,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道我院内科自1980~1981年住院的心力衰竭病人318例次(291例),占总住院人次6.05%,占各类心脏病人次23.93%,其中左心衰63例次,右心衰174例次、全心衰81例次。心衰诱因以感染最常见(39.61%)。高血压性心脏病及冠心病以左心衰为主,而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病及先天性心脏病则以右心衰及全心衰为主。经治疗有效287例次,总有效率为90.25%,无效18例次占5.66%,死亡13人,死亡率4.47%。并对洋地黄及血管扩张剂在治疗心衰中的作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