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四大产地白芍的种质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调查当前亳白芍、杭白芍、川白芍和菏泽白芍的种质现状,澄清四大产地白芍种质。方法:对安徽亳州、山东菏泽、四川中江与浙江磐安等白芍主产区进行实地调查,并对各产地白芍进行了本草考证。结果:亳州芍药、杭州芍药和菏泽芍药花均为单瓣,与历代本草推崇的白芍种质相一致;四川芍药花复瓣,可供观赏。结论:不同产地白芍种质不同;杭白芍栽培历史最久,但目前种质已面临濒危。  相似文献   

2.
亳白芍GAP示范基地环境质量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亳白芍为毛茛科植物芍药Paeonia lactiflora Pall.的干燥根,为安徽亳州地区的道地栽培药材,因质量好、产量大而著名。安徽济人药业有限公司在亳州市谯城区十八里镇建立了亳白芍GAP生产基地。现就亳白芍实验示范基地环境质量的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李秋晗  张喜武  闫广利  孙晖  王喜军 《中草药》2023,54(7):2243-2253
目的 分析不同产地白芍药材质量差异及特异性化学成分,为白芍的产地判别和质量评价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UPLC-Q-TOF-MSE)对不同产地白芍样品全成分分析,应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及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CA)对安徽亳州、四川中江、浙江磐安3个产地共15批次白芍药材进行多元统计分析,根据VIP值>1和t检验(P<0.05)筛选不同产地白芍药材中具有显著差异的化学成分。结果 从不同产地白芍药材中共鉴定出44个化学成分,以单萜类、鞣质类、三萜类、黄酮类、挥发油类等成分为主,其中以单萜类成分含量最高。不同产地白芍的化学成分差异明显,共鉴定出16个差异化学成分,其中牡丹皮苷G为安徽亳州产地特有成分,1,2,3,6-四-O-没食子酰-β-D-葡萄糖为浙江磐安产地的特有成分,1-O-β-D-...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白芍中4个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 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评价不同产地白芍质量。方法使用乙醇超声提取白芍有效成分, 使用WondaSiL WR C18色谱柱(250 mm×4.6 mm, 5 μm), 流动相为乙腈-水, 梯度洗脱, 流速1 ml/min, 柱温30 ℃, 总运行时间65 min;将有效成分质量分数导入SPSS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 评价不同产地白芍质量。结果芍药苷、芍药内酯苷、苯甲酰氧化芍药苷和没食子酰芍药苷线性范围分别为0.020 1~3.820 0 μg(r2=0.999 4)、0.015 9~2.850 0 μg(r2=0.999 2)、0.008 2~1.820 0 μg(r2=0.999 1)、0.003 2~0.970 0 μg(r2=0.999 5)。10批白芍样品中, 以产自安徽的白芍质量最佳, 产自四川的白芍质量最差。结论建立了白芍HPLC测定方法并测定了4个有效成分含量, 确定了安徽亳州为白芍主产区, 可为白芍质量控制和制剂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不同来源白芍中芍药苷含量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比较不同来源白芍中芍药苷含量,为其药材质量控制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不同产地、规格白芍药材和饮片中芍药苷含量,从化学成分上评价其质量差异。结果:白芍药材中野生品中芍药苷含量明显高于栽培品,以安徽亳州芍药中芍药苷含量最高,栽培品为3.82%,野生品为4.91%,经炮制加工后,白芍饮片中芍药苷流失较严重,其平均含量约为2.5%,但符合2010年《中国药典》白芍含量测定项下大于1.2%要求。结论:生长环境和炮制加工方法是影响白芍中芍药苷含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不同采收年限亳白芍中芍药苷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采收年限亳白芍中芍药苷的含量,为科学评价、有效控制其质量及产地采收年限的确定提供依据。方法:以芍药苷含量为指标,利用薄层扫描法对不同采收期亳白芍药材中芍药苷的含量进行比较研究。结果:不同采收年限亳白芍中芍药苷的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6年生>1年生>5年生>4年生>2年生>3年生,以6年生者含量最高,达到3.85%。结论:根据不同采收年限芍药苷含量的差异及产量等因素综合考虑,确定亳白芍以5年生采收为宜,既能保证药材质量品质,又有较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7.
安徽白芍不同种质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安徽亳州白芍种质进行较为系统的区分和评价,为产区的白芍优良品种选育奠定基础。方法观测比较了白芍种质的主要经济性状,以芍药苷含量为品质评价指标,分析比较各种质的品质。结果 3份种质各有其特点,在5年的采收期内亳州2号目前较适合产区栽培。结论不同种质可能有不同的采收年限,不同种质的最佳采收期有待于研究。  相似文献   

8.
山茱萸的产地加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山茱萸又名萸肉、红枣皮,传统以粒大、肉厚、质柔、色紫红者为佳。山茱萸的外观质量除与产地、采收季节等有关外,产地加工也是极为重要的因素。我县是闻名全国的“淳萸肉”主产地,药农有一套世代相传的产地加工经验,其操作步骤可分为净选、软化、干燥四部分,现将其整理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牡丹皮产地与采收加工的沿革与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朋 《西部中医药》2008,21(9):48-48
通过查阅大量的资料发现古今牡丹皮的产地分布、采收季节、采收方法和加工方法存在一定的差别。牡丹皮古代主产于四川,以野生为主。目前,以安徽皖南山区为主。牡丹皮的采收时间古今相差不大。古人药用牡丹去木心,与现在用法相同。  相似文献   

10.
牡丹皮不同采收期质量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以多成分含量为指标,研究牡丹皮不同采收期质量变化规律,确定牡丹皮药材的最佳采收期。方法:通过采集安徽亳州地区不同采收月份、不同生长年限的牡丹皮药材,测定其浸出物、没食子酸、儿茶素、氧化芍药苷、芍药苷、苯甲酸、丹皮酚和苯甲酰芍药苷的含量,采用灰色关联度法综合评价不同采收期的牡丹皮药材质量。结果:不同采收期牡丹皮的有效成分和浸出物含量存在差异,以6年生所含的含量最高,而同一年份中以8月-10月所含的含量较高,产量较大。结论:亳州牡丹皮的适宜采收年限为移栽后的5-6年,以6年采收最佳,最佳采收月份为8-10月份。  相似文献   

11.
<正>白芍商品药材为毛莨科植物芍药(Paeonia lactiflora Pall.)的干燥根,以往的商品规格分为毫芍、杭芍、川芍等,其中“亳芍”因产于安徽亳州一带,而得名,是安徽四大名药之一,以产量大,质量好,闻名中外。近年来,有关白芍中主要成分芍药甙含量测定的方法报道很多,但由于提取条件的不同,有人用蒸馏水渗滤,也有人用醇渗漉,还有人做过不同浓度乙醇提取的试验,其结果差别很大,这势必影响给白芍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芍药甙含量下限。本文应用均匀设计法优选了白芍提取条件,利用薄层扫描法测定芍药甙含量,方法简便、快速、准确,有助于白芍药材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2.
不同产地与采收季节虎耳草中原儿茶酸的含量测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测定不同产地与采收季节虎耳草中的原儿茶酸含量。方法 高效液相色谱法 ,WatersNova- Pa K C1 8柱 ,流动相为甲醇 - 0 .0 5 mol· L- 1磷酸 -水 ( 85∶ 9∶ 6 ) ,紫外检测波长 2 5 8nm,流速 0 .8m L·m in- 1 。结果 原儿茶酸在 0 .0 82 6~ 0 .4 13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 ,平均回收率为 98.5 %。结论 安徽产虎耳草中原儿茶酸含量最高 ,安徽以 5月份采收的虎耳草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中药材的采收、产地加工环节对其质量的影响,提高中药材质量。方法实际调查、查阅文献、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结果中药材的采收、产地加工环节对其质量影响较大。结论提高中药材质量必须从采收、加工环节抓起。  相似文献   

14.
中药产地加工规范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药产地加工是指药材采收后进行挑选、冲洗、粗切、浸漂、蒸煮、发汗、熏烤、干燥等初步加工过程.药材采收后会发生细胞缩水、破裂、变性、酶解、后熟、干燥等变化,通过产地加工不但可以除去杂质和非药用部位,还可以杀青灭活、减毒、干燥,提高药材质量,利于包装、运输、储存等.在我国常用的中药材中,需要进行初加工者约占70%.目前,由初加工环节引发中药饮片质量问题屡见不鲜[1].因此,中药材的质量高低,除了受到其品种、产地、采收季节等因素的影响外,与产地加工方法是否适当也有很大的关系,开展中药产地加工规范化的研究是保障中药质量的源头环节.为了总结经验,促进<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的深入推广实施,笔者对近10年来国内有关中药产地加工方面的研究文献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考察栽培基地的九节茶不同采收季节、生长年限及加工方法的质量情况。结果:最佳采收季节以秋季为好;种植一年以上即可采收;烘干法比晒干法九节茶的指标成分含量较高,但在产地初加工用晒干法可节约成本。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中药材的采收、产地加工环节对其质量的影响,提高中药材质量。方法:实际调查、查阅文献、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结果:中药材的采收、产地加工环节对其质量影响较大。结论:提高中药材质量必须从采收、加工环节抓起。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测定白芍中芍药苷的LC-UV含量测定方法。考察安徽亳州产道地药材,亳白芍生品及其炮制品中芍药苷的含量。方法采用LC-UV法,Agilent TC-C18(2)色谱柱(250mm×4.6mm,5μm),以乙腈-0.10%磷酸水(15:85)为流动相,等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1,柱温25℃,检测波长为230nm测定芍药苷。结果安徽亳州产白芍原药材中芍药苷的含量均达到1.6%以上,其炮制品中芍药苷的含量较低。结论白芍生品符合《中国药典》2010版的要求,可供药用。通过白芍原药材及其常见炮制品中芍药苷的测定结果,可为安徽亳州产白芍的品质评价、炮制方法和临床用药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8.
灰色关联分析法评价不同产地牡丹皮药材质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不同产地牡丹皮药材的质量评价方法。方法:以17个产地的牡丹皮药材为研究对象,测定其没食子酸、儿茶素、氧化芍药苷、芍药苷、苯甲酸、丹皮酚、苯甲酰芍药苷、浸出物、总灰分的含量,结合灰色关联分析法,建立牡丹皮药材质量的灰色关联度评价模型。结果:17个产地牡丹皮药材的相对关联度在0. 314~0. 597之间,山西运城、安徽铜陵、安徽南陵产地牡丹皮样品的相对关联度排名靠前,药材质量较优,湖北恩施、重庆垫江、安徽亳州、山东菏泽产地牡丹皮样品的相对关联度排名靠后,药材质量较差。结论:研究结果可为牡丹皮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苦杏仁为种子类中药材,但目前近年发现苦杏仁因采收季节、产地加工方法不尽合理等因素,其品质出现多种问题,如种仁不饱满、苦杏仁苷含量偏低以及走油、发霉、虫蛀等问题。就承德地区苦杏仁采收、加工等方面与《中国药典》的不同之处进行详细阐述,为苦杏仁的质量控制方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掌握拳参资源状况,综合评价我国市场流通拳参质量,为企业生产筛选优质原料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拳参的分布、产量、采收加工情况等进行实地调查;对18批样品进行药材质量评价,从外观性状、显微特征、水分含量、灰分含量、醇溶性浸出物含量及没食子酸含量等方面综合性考察其质量优劣。结果 拳参在山东威海、日照这两个地方的使用历史和认识度较高,在吉林延吉的使用历史及认识度较低,长期来源为野生,采收时间、加工方法未按药典进行;18批样品不同品种间外观形状区别大、显微特征相似,水分含量均符合药典标准,酸不溶性灰分含量最高为湖北黄冈18.0%,醇溶性浸出物平均含量为22.56%(> 15.0%),没食子酸符合药典规定的仅有3号湖北黄冈和9号安徽亳州。结论 18批拳参药材仅有9号安徽亳州的质量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