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3 毫秒
1.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CD44V6及NM23/NDPK的表达及其在NSCLC发生、转移以及预后中的意义。方法采用S-P免疫组化染色技术,检测69例NSCLC中CD44V6及NM23/NDPK的表达情况。结果肺癌原发灶CD44V6阳性表达率与NSCLC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呈正相关(P<0.05,P<0.01),NM23/NDPK阳性表达率与NSCLC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呈负相关(P<0.05),CD44V6及NM23/NDPK的表达与患者的生存率有关(P<0.05),但与组织学分级及分化程度无关。CD44V6及NM23/NDPK在肺癌中的表达呈明显负相关(P<0.01)。结论对NSCLC进行CD44V6及NM23/NDPK的检测,有助于预测NSCLC进展程度和淋巴结转移,以及评估NSCLC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CD44V6 mRNA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NSCLC)外周血微转移的关系及临床意义,及其与CK19 mRNA在外周血中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6例NSCLC癌组织中CD44V6 mRNA的表达情况,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外周血中CD44V6 mRNA与CK19 mRNA的表达情况.采集20例肺部良性病变患者正常肺组织和外周血作对照.结果 CD44V6 mRNA在NSCLC癌组织中表达明显高于良性病变正常肺组织(P<0.001),其阳性表达率在各病理分期间、有无淋巴结转移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各病理类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SCLC患者外周血中CD44V6 mRNA阳性表达率高于对照组(P<0.05),其阳性表达率在各病理分期间、有无淋巴结转移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D44V6 mRNA在NSCLC组织中表达与外周血中表达呈正相关,NSCLC外周血中CD44V6 mRNA与CK19 mRNA表达呈正相关;CD44V6 mRNA与CK19 mRNA联合检测灵敏度为75.0%,优于单基因检测(P<0.05).结论 NSCLC外周血中CD44V6 mRNA的高表达与其侵袭转移有关,CD44V6 mRNA可作为检测NSCLC外周血微转移的分子肿瘤标志物,并有望成为判定NSCLC预后的分子标志物;CD44V6 mRNA与CK19 mRNA联合检测可提高NSCLC血行微转移诊断的敏感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CD44v6、p53、PCNA三种基因蛋白与非小细胞肺癌 (NSCL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用S P免疫组化检测 74例NSCLC三种基因蛋白的表达。结果 CD44v6阳性表达与淋巴结有无转移、PTNM分期有显著差异 (P <0 .0 5)。p53阳性表达与肺癌细胞的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有显著差异 (P <0 .0 5)。PCNA染色强度指数与肺癌分化程度、淋巴结有无癌转移、PTNM分期有显著差异 (P <0 .0 5)。结论 CD44v6、p53、PCNA过表达与NSCLC的预后不良有密切关系 ,可作为临床评估、预测肿瘤转移潜能和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及癌旁组织中CD44V6和上皮钙依赖黏附蛋白(E-cadherin、E-cad)的表达与NSCLC发生骨、脑转移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65例NSCLC组织及30例癌旁组织中CD44V6和E-cad的表达情况,分析与NSCLC骨、脑转移的关系。结果 NSCLC原发病灶组织中CD44V6阳性表达率44.6%(29/65),在癌旁组织中无表达,且与NSCLC组织分型、TNM分期及骨、脑转移呈正相关(P<0.05),E-cad阳性表达率53.8%(35/65),显著低于癌旁组织(80%)(P﹤0.05),且与NSCLC分化程度、TNM分期及骨、脑转移呈负相关(P<0.05)。结论 对NSCLC进行CD44V6及E-cad的检测,有助于预测NSCLC骨、脑转移倾向和评估NSCLC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p53、CD44V6及nm23/NDPK表达的相关性及预后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69例NSCLC组织中p53、CD44V6及nm23/NDPK进行检测。结果:p53、CD44V6及nm23/NDPK的表达与NSCLC患者的临床分期(P<0.05,P<0.01)、淋巴结转移(P<0.05,P<0.01)及生存率(P<0.05)密切相关。p53、CD44V6表达与nm23/NDPK在NSCLC中的表达呈明显负相关(P<0.01)。结论:联合检测NSCLC中p53、CD44V6及nm23/NDPK的表达对于判断预后和指导治疗可能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CD44v6、P27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乳腺癌中CD44v6、p27蛋白表达的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5例乳腺癌中CD44v6、p27蛋白表达。结果 65例乳腺癌中CD44v6、p27蛋白表达总阳性率分别为58.4%、38.4%。CD44v6蛋白阳性表达率与乳腺癌组织学类型、腋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0.05,P<0.01),与预后呈负相关(P<0.01),与组织学分级无明显相关性(P>0.05);p27蛋白阳性表达与乳腺癌组织学类型、组织学分级及腋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P<0.05),与预后呈正相关(P<0.05)。结论 CD44v6、p27蛋白表达与乳腺癌浸润、转移及预后显著相关,检测乳腺癌中CD44v6、p27蛋白表达水平,对判断乳腺癌恶性程度、复发转移潜能,评估患者预后及术后选择合理治疗方案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宫颈癌是女性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年轻化趋势逐年上升,深入研究其癌变机制,对宫颈癌的预后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旨在探讨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中CD44V6和 LYVE-1表达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2010-03-01-2014-02-28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宫颈鳞状细胞癌(cervicalsquamous cell carcinoma,CSC)44例(CSC组)、正常宫颈上皮(normal cervical epithelium,NCE)18例(NCE组)及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SIL)21例(SIL组)组织中CD44V6和LYVE-1表达情况,统计分析其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结果 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中CD44V6蛋白主要表达于细胞膜上;LYVE-1蛋白主要定位于细胞质,在细胞膜上亦有表达.CSC组CD44V6阳性表达率为70.45%(31/44),显著高于SIL组的42.86%(9/21)和NCE组的11.11%(2/1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SIL组CD44V6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NCE组,P<0.05.CSC组 LYVE-1阳性表达率为77.27%(34/44),显著高于SIL组的52.38%(11/21)和NCE组的16.67%(3/1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SIL组LYVE-1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NCE组,P<0.05.宫颈鳞癌组织中CD44V6和LYVE-1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CD44V6表达与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相关,P<0.05.CD44V6和LYVE-1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722,P<0.001;生存分析结果显示,CD44V6及LYVE-1蛋白阳性组宫颈鳞癌患者生存率均低于阴性组.结论 CD44V6和LYVE-1在宫颈鳞状细胞癌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其过表达均与淋巴结转移有关,可作为评估预后和转移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CD44V6、突变型p53、PCNA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与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研究了68例胃癌组织中CD44V6、突变型p53、PCNA的表达。结果 68例胃癌CD44V6阳性表达率44.1%(30/68),其表达与胃癌组织类型的分化等级、浸润程度和有无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P<0.05)。突变型p53在68例胃癌中阳性检出率为51.5%(35/68),其表达与胃癌的组织学类型及分化程度无相关性,而与浸润深度和有无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5)。PCNA的表达与病理分级、浸润深度显著相关(P<0.05)。结论 CD44V6、突变型p53蛋白和PCNA可作为评价胃癌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CD44V6与CK19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60例肺癌及20例正常良性病变肺组织标本中CD44V6与CK19的表达状况.结果:CD44V6在NSCLC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肺组织(P<0.05),且与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成正相关,P<0.05.CK19在NSCLC组织(85.0%)和正常肺组织(90.0%)中均为高表达,与病理类型,组织分化和淋巴结转移等无关.结论:CD44V6高表达与NSCLC侵袭转移密切相关,可作为判断肿瘤转移及预后的重要生物学指标.CK19高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无关.  相似文献   

10.
恶性卵巢肿瘤中CD44V6基因蛋白表达的检测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恶性卵巢肿瘤组织中CD44V6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1例恶性卵巢肿瘤、20例良性卵巢肿瘤和21例正常卵巢组织中CD44V6基因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分析相关的临床病理因素。结果 (1)CD44V6基因蛋白表达阳性率恶性组明显高于良性组和正常组。(2)有转移者CD44V6阳性率显著高于无转移者,转移灶阳性率高于原发灶。(3)CD44V6阳性表达者近期疗效比阴性者差。(4)CD44V6阳性表达率与临床期别有一定关系,但与病理类型、组织学级别无关。结论 (1)CD44V6与肿瘤的发生、发展相关。(2)CD44V6与卵巢恶性肿瘤的浸润和转移相关,可以作为预测肿瘤转移潜能指标。(3)CD44V6与近期疗效有关,可作为评估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1.
E-cadherin、CD44v6和PCNA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Weng MX  Wu CH  Yang XP 《癌症》2008,27(2):191-195
背景与目的:上皮钙依赖粘附蛋白(E-cadherin,E-cad)、CD44v6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在恶性肿瘤侵袭与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E-cad、CD44v6和PCNA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与NSCLC的侵袭、转移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86例NSCLC组织及40例癌旁组织中E-cad、CD44v6和PCNA的表达,并分析与NSCLC的侵袭、转移及预后的关系。结果:E-cad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率为53.5%(46/86),显著低于癌旁组织(80.0%)(P<0.05),且与NSCLC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有关(P<0.05);CD44v6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率为44.2%(38/86),在癌旁组织中无表达,且在鳞癌中的表达率(54.0%)显著高于腺癌(30.6%)(P<0.05),并且与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有关(P<0.05);PCNA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率为48.8%(42/86),在癌旁组织中无表达,且在淋巴结转移组与未转移组间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cad与PCNA的表达呈显著性负相关(r=-0.554,P<0.05),而CD44v6与PCNA的表达呈显著性正相关(r=0.688,P<0.05)。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E-cad、CD44v6及PCNA的表达与NSCLC患者预后有关。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E-cad与临床分期是有意义的预后指标(P<0.05)。结论:E-cad、CD44v6及PCNA的表达与NSCLC的侵袭和转移相关。在NSCLC中联合检测三者的表达对判断预后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CD44v6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预后判定的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1995年12月至2002年9月62例手术NSCLC组织标本进行CD44v6的检测。结果 62例NSCLC中CD44v6阳性表达38例,阳性率为61.3 %,CD44v6阳性表达率与淋巴结转移及 3年生存率有密切关系,不同肿瘤分化程度、病理分型及TNM分期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NSCLC患者CD44v6阳性表达与肿瘤淋巴结转移及患者生存率关系密切,可以作为临床评估肿瘤转移及判断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和细胞粘附因子CD44v6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肺癌侵袭、转移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 43例术前未进行化疗和放疗的非小细胞肺癌的切除标本 ,采用免疫组化S P法检测肺癌组织中的VEGF和CD44v6的表达。结果 鳞癌组织中VEGF的阳性表达率为 62 .5 0 % ( 15 / 2 4) ,腺癌组织中为 68.42 % ( 13 / 19) ,鳞癌组织中CD44v6的阳性表达率为 5 8.3 3 %( 14 / 2 4) ,腺癌组织中为 68.42 % ( 13 / 19)。VEGF及CD44v6的阳性表达与肺癌淋巴结的转移、肺癌的病理分期有密切关系 (P <0 .0 5 ) ,且与肺癌术后发生转移密切相关。VEGF阳性表达者的 3及 5年生存率分别为19.2 3 %及 6.41% ,阴性表达者为 64 .71%及 5 8.82 % ,两者之间差异显著 (P <0 .0 5 ) ;CD44v6阳性表达者的 3及 5年生存率分别为 18.67%及 10 .67% ,阴性表达者为 67.83 %及为 5 3 .5 0 % ,两者之间差异显著 (P <0 .0 5 )。VEGF的阳性表达和CD44v6的阳性表达显著相关。结论 联合检测VEGF和CD44v6表达对于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转移、病理分期、术后转移复发的评估有一定临床意义 ,并有利于指导术后多学科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4.
大肠癌中CD44V6、p53、PCNA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静贤  李吉友  张培荣 《肿瘤》2000,20(5):362-364
目的 探讨 CD44 V6、p5 3、PCNA在大肠癌中的表达与病理及生理学行为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 P法检测 CD44 V6、p5 3、PCNA在 5 1例大肠癌中的表达。结果  5 1例大肠癌 CD44 V6阳性表达率 41.18% (2 1/ 5 1)。CD44 V6在低分化大肠癌的检出率为 5 3.85 % (7/ 13)明显高于高分化大肠癌 36 .84% (7/ 19) (P<0 .0 5 ) ,在浆膜外的阳性表达率 5 3.38% (8/ 15 )明显高于肌层 33.33% (2 / 6 ) (P<0 .0 5 ) ,有淋巴结转移者阳性表达率为 6 3.16 % (12 / 19)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 31.2 5 % (10 / 32 ) (P<0 .0 5 )。p5 3在 5 1例大肠癌中阳性检出率为 5 0 .5 9% (2 6 / 5 1) ,其表达与大肠癌的组织类型、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未见明显相关。而与浸润深度呈正相关 ,p5 3在浆膜外层的阳性表达率为5 3.33% (8/ 15 )明显高于肌层 33.33% (2 / 6 ) (P<0 .0 5 )。 PC-NA的表达与病理分级、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未见显著相关性 (P>0 .0 5 )。结论  CD44 V6的表达与大肠癌的临床病理生理学行为密切相关 ,而 p5 3与大肠癌浸润深度关系密切。因此 CD44 V6和 p5 3蛋白可为一个准确预测大肠癌预后的生物学指标。而 PCNA作为大肠癌预后的标记物不够理想  相似文献   

15.
胃癌组织中CD44V9和nm23蛋白的表达及其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胃癌组织中 CD44 V9和 nm2 3的表达、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 SABC法对 60例胃癌中 CD44 V9和 nm2 3表达进行检测。结果 胃癌组织中 CD44 V9和 nm2 3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5 .0 %和 5 5 .0 % ;CD44 V9阳性胃癌中 nm2 3阳性表达率 (42 .2 % )明显低于 CD44 V9阴性胃癌 (93 .3 % ) (P<0 .0 0 1)。 CD44 V9阳性表达与胃癌 L auren分型、浸润深度 ,淋巴结转移及 TNM分期有关 (P<0 .0 1) ;nm2 3表达与胃癌淋巴结转移有关 (P<0 .0 5 )。结论  CD44 V9和 nm2 3在胃癌中表达呈明显负相关 ,两者均有可能作为临床上预测胃癌侵袭转移潜能的指标  相似文献   

16.
nm23-H1和CD44V6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nm23-H1和CD44V6在胃癌的浸润和淋巴结转移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及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LSAB方法检测nm23-H1和CD44V6蛋白在65例胃癌中的表达。结果nm23-H1的表达与胃癌的浸润、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呈负相关,与预后呈正相关。CD44V6的阳性表达率随胃癌浸润的加深而升高,与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呈正相关,CD44V6阳性者术后3年生存率低于阴性者(P<0.05)。结论nm23-H1和CD44V6的表达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和预后等密切相关,可作为判断胃癌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CD44V6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其预后意义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应用免疫化S-P方法对62例有55年随访资料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进行CD44V6的检测,以探讨其在NSCL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预后的意义。测得NSCLC的D44V6阳性表达率为69.3%,和组织分型无明显相关;CD44V6阳性表达和NSCLC的临床分期、淋巴结构转移以及3年、5年术生生存率有关(P〈0.005 ̄0.05)。结果还表明CD44V6强阳性表达者均为〉6cm的肺癌。提示CD4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