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研究急性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与手术切口类型、临床病理类型的关系。方法选取230例急性阑尾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探查切口59例,麦氏切口171例对本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30例患者中,术后有18例发生切口感染,切口感染率为7.83%。探查切口患者的切口感染发生率为23.73%,麦氏切口者为2.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性阑尾炎患者无1例发生切口感染,坏疽穿孔性阑尾炎者的切口感染率为21.82%,化脓性阑尾炎者为4.00%。坏疽穿孔性阑尾炎者的切口感染发生率显著高于单纯性阑尾炎者和化脓性阑尾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与手术切口类型、临床病理类型有一定的关系,坏疽穿孔性、化脓性急性阑尾炎及探查切口者,术后更容易发生切口感染。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阑尾炎临床病理类型、切口类型等对于术后感染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自2009年5月-2014年5月间收治的急性阑尾炎行手术治疗的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是否确诊选择不同的手术切口类型并分为两组,即探查切口患者45例,麦氏切口患者75例,分析两组患者的术后感染情况。结果:本次试验中探查切口患者感染人数为10例(22.23%),麦氏切口患者的感染人数为2例(2.67%);坏疽穿孔性阑尾炎切口感染率明显高于单纯阑尾炎和化脓性阑尾炎患者,两组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急性阑尾炎术后出现伤口感染的因素包括手术切口类型和病理类型,因此在手术治疗的过程中推荐使用麦氏切口。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的预防及治疗。方法:收集我院2000~2009年急性阑尾炎患者的病历资料,对其术后切口感染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化脓性阑尾炎和坏疽穿孔性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率明显高于单纯性阑尾炎(χ2=13.90,P<0.01);坏疽穿孔性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率高于化脓性阑尾炎(χ2=14.19,P<0.01)。结论:术中减少切口的污染、术后积极抗感染及定时换药可减少急性阑尾炎术后切口的感染。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阑尾炎临床病理类型、切口类型等对于术后感染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自2009年5月-2014年5月间收治的急性阑尾炎行手术治疗的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是否确诊选择不同的手术切口类型并分为两组,即探查切口患者45例,麦氏切口患者75例,分析两组患者的术后感染情况。结果:本次试验中探查切口患者感染人数为10例(22.23%),麦氏切口患者的感染人数为2例(2.67%);坏疽穿孔性阑尾炎切口感染率明显高于单纯阑尾炎和化脓性阑尾炎患者,两组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阑尾炎术后出现伤口感染的因素包括手术切口类型和病理类型,因此在手术治疗的过程中推荐使用麦氏切口。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预防急性化脓性及穿孔性阑尾炎切口感染的方法。方法对22例急性坏疽穿孔性阑尾炎(A组)采用术中保护切口,关腹时冲洗手术切口,术后切口早期处理;同期34例急性化脓阑尾炎(B组)采用传统手术方法治疗及术后处理。比较2组的切口感染率、切口愈合时间、切口疝发生率、慢性窦道发生率。结果 A、B 2组的切口感染率分别为4.5%,24.1%(P<0.005);切口愈合时间分别为10.1 d,21.4 d(P<0.005)。结论术中保护切口及关腹时冲洗伤口,术后换药处理可以明显降低化脓及穿孔性阑尾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及伤口愈合时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应用替硝唑与生理盐水冲洗阑尾炎手术切口,预防切口感染的疗效和可行性。方法:对159例急性阑尾炎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80例和对照组79例。治疗组在腹膜缝合后使用替硝唑冲洗切口,对照组使用生理盐水冲洗切口。结果:化脓性阑尾炎和坏疽性阑尾炎手术切口感染率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而单纯性阑尾炎和阑尾穿孔手术切口感染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化脓性阑尾炎和坏疽性阑尾炎手术过程中替硝唑冲洗切口可明显降低术后切口的感染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甲硝唑联合阿米卡星在预防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09年6月至2014年6月进修所在医院行手术治疗的化脓性阑尾炎、坏疽性及穿孔性阑尾炎患者2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110例。对照组术后碘伏擦洗切口,生理盐水冲洗后拭干,缝合切口。研究组用注射器将阿米卡星0.5 g(5 ml)逐层浸润注射在手术切口边缘肌层及皮下层内,250 ml甲硝唑注射液逐层清洗手术切口,缝合切口。观察两组方法术后切口感染情况。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中化脓性阑尾炎切口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研究组中坏疽性阑尾炎、穿孔性阑尾炎切口感染率及总切口感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切口愈合分级(甲、乙、丙)比较,研究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硝唑联合阿米卡星能有效预防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阑尾手术切口感染的原因和预防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急性阑尾炎(尤其是化脓性和坏疽性)术后切口感染是最常见的并发症.感染率为10%~30%,坏疽穿孔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率高达14.4%~67%[1],给患者造成很大的痛苦,并易引发医疗纠纷,为此外科医生在工作中要从预防伤口感染为主,治疗切口感染为辅,争取早期发现和处理轻度感染的切口.  相似文献   

9.
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后切口感染的分析及预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急性阑尾炎患者行腹腔镜阑尾切除术(Laparoscopic Appendectomy,LA)后预防切口感染的经验。方法:2002年10月~2008年10月,我院共对198例急性阑尾炎患者实施急诊LA。结果:阑尾炎术后总感染率为4.04%,经手术及病理检查证实急性单纯性阑尾炎64例,未出现切口感染,急性化脓性阑尾炎60例,感染率为1.67%;急性坏疽性阑尾炎39例,感染率为5.13%;急性穿孔性阑尾炎30例,感染率为14.29%。结论:预防性LA术后切口感染需要采取早期诊治、保护切口、正确处理阑尾根部和渗出液、合理使用抗生素等综合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聚维酮碘冲洗对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切口感染的影响。方法将接受阑尾切除术的207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患者按术中是否采用聚维酮碘冲洗切口分为观察组(n=105)和对照组(n=102),所有患者接受同一手术医生、采用相同的手术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术中采用0.5%聚维酮碘溶液及生理盐水冲洗,然后拭净切口;对照组患者术中仅拭净切口,未采用0.5%聚维酮碘溶液冲洗。结果对照组102例患者中,切口感染16例,切口感染率为15.69%;观察组105例患者中,切口感染6例,切口感染率为5.71%。两组患者的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发生局部红肿19例,其发生率为18.63%;观察组患者发生局部红肿8例,其发生率为7.62%,两组患者的局部红肿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聚维酮碘溶液冲洗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切口可有效降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坏疽穿孔型阑尾炎术后放置腹腔引流对切口感染的影响。方法 :将 16 9例坏疽穿孔型阑尾炎分为引流组和非引流组 ,比较 2组的切口感染率。结果 :在坏疽型阑尾炎中 ,引流组的感染率 5 6 .3% ,未引流组感染率 2 0 .0 % (P <0 .0 1)。在穿孔型阑尾炎中 ,引流组的切口感染率为 5 5 .0 % ,未引流组为 2 3.8% (P <0 .0 1)。结论 :坏疽穿孔型阑尾炎术后放置腹腔引流可增加切口感染率。  相似文献   

12.
1994年 1月~ 1997年 12月 ,我们应用活力碘浸泡腹部Ⅲ类切口 5 0 0例 ,以预防切口感染 ,疗效显著。1 临床资料本组男 2 6 0例 ,女 2 4 0例 ,年龄 14~ 78岁 ,平均年龄 4 5岁。疾病类型 :急性化脓性胆道疾病 12 0例 ,急性坏疽性及穿孔性阑尾炎各 115例 ,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 38例 ,肠破裂 36例 ,绞窄性肠梗阻 4 4例。除 80例肥胖病人中坏疽性阑尾炎及重症胆管炎各 10例 ,因伴有糖尿病发生切口感染外 ,其余病例切口均甲级愈合。本组切口感染率 4 % ,我院 1993年度腹部Ⅲ类切口感染率为 15 .2 % ,两者相比差异 (P <0 .0 1)。使用方法 :手术结…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60例急性阑尾炎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切口感染发生率及其相关因素。结果术后发生切口感染16例,感染发生率6.15%;单因素分析切口感染的发生与患者性别、年龄、术后是否引流无关;切口感染与患病至手术时间≥24 h、手术切口为探查切口、阑尾炎切除方法为逆行切除、手术时间≥1 h、阑尾炎病理类型为坏疽性有关(P〈0.05或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病至手术时间、切口类型、阑尾切除方法、手术时间、病理类型是术后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或P〈0.01)。结论急性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针对相关因素进行干预有助于降低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王再山 《中外医疗》2009,28(6):26-26
目的探讨预防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术后感染方法。方法分析102例急性化脓性或坏疽性阑尾炎手术方法及术后治疗资料。结果切口愈合良好,感染率为0。结论术中术后综合治疗护理能预防阑尾手术切口感染。  相似文献   

15.
目的阜阳市颍东区口孜中心医院作为基层中心卫生院,主要面对农村患者,处理一些基本病症,如阑尾炎的诊断与治疗。由于农村患者对疾病不够重视,往往贻误治疗,引起化脓性感染及感染扩散,经过多年临床经验与观察,现对比分析碘伏原液和生理盐水冲洗切口对预防切口感染的疗效。方法抽取2008年1月-2009年12月该院普外科急性阑尾炎(急性单纯性阑尾炎、化脓性、坏疽性或穿孔性阑尾炎)手术病例共180例,随机分成两组:碘伏组和对照组各90例,观察比较术后切口愈合情况。结果碘伏组切口感染率为3.3%,对照组切口感染率1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应用碘伏原液冲洗切口可有效减少急性阑尾炎切口感染机会,缩短住院时间,减轻患者痛苦,提高临床治愈率,是预防切口感染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术前应用抗菌素对预防急性化脓性阑尾切除术切口感染的效果。方法将接受急性化脓性阑尾切除术患者按术前是否应用抗菌素且排除其它干扰因素分两个组,观察和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结果术前应用抗菌素组切口感染率为6.83%,术前不用药组为15.63%,P<0.05;术后切口局部红肿热痛率,未应用抗菌素组均明显高于用药组。结论术前使用抗菌素能有效减少急性化脓性阑尾炎行阑尾切除术后切口感染率。  相似文献   

17.
急性阑尾炎是腹部外科最常见的疾病,居外科急腹症的首位.切口感染是其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我院自1998~2008年共手术治疗771例,术中证实单纯性阑尾炎325例,化脓性阑尾炎 286例,坏疽穿孔性阑尾炎60例,各型发生切口感染者分别为2 例、4例、11例,感染率分别为0.6%、1.4%、1.8%,明显低于资料报道的阑尾炎未穿孔者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5%~10%,穿孔者达20%以上的概率.我们的经验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预防急性阑尾炎切口感染的方法,以达到减少手术切口感染的目的。方法:对2011年8月-2012年10月收治的63例急性阑尾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3例患者中62例切口愈合,急性坏疽性、穿孔性阑尾炎患者有1例出现切口感染,感染发生率1.59%。结论:术中切口恰当处理,手术前、后合理性应用抗生素可明显降低阑尾切除术后切口感染率。  相似文献   

19.
阑尾切除术后切口感染的诊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阑尾切除后患者发生切口感染的因素和防治方法。方法观察组患者发生切口感染,对照组未发生切口感染。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各项指标。结果切口感染与单纯性阑尾炎、化脓性和坏疽性阑尾炎的类型不相关,但患者发生穿孔后,其手术切口的感染率高达64.7%,与其他三种类性阑尾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手术操作方面,采用逆行法切除的患者观察组有17例,而对照组只有4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手术后出现切口感染与切口长度、手术时间、皮下脂肪、手术方式及阑尾是否出现穿孔等有关。  相似文献   

20.
阑尾切除术后切口感染预防及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付海军 《吉林医学》2011,(21):4429-4429
目的:对阑尾切除术后切口感染预防及治疗体会进行探讨。方法:选取阑尾切除术患者368例,男267例,女101例,年龄15~65岁,切口感染50例,性别与年龄在感染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穿孔性阑尾炎168例,切口感染38例。未穿孔200例,切口感染12例。结论: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已经被确定为急慢性阑尾炎手术的首选术式。无论是化脓性阑尾炎还是坏疽穿孔性阑尾炎,甚至部分阑尾周围脓肿,都可以在腹腔镜下完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