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3 毫秒
1.
目的:探索心踝血管指数(CAVI)、年龄及其交互作用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早期识别的关联性。方法:对2010年5月1日至2011年9月30日,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临床体检中心进行常规体检的328名受试者,进行CAVI的重复测定和颈动脉超声检测,多元广义线性模型探索CAVI、年龄及其交互作用与颈动脉硬化的关联性。结果:高、中、低CAVI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分别为90.9%、57.0%和19.8%,校正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等潜在的混杂因素后,与CAVI最低组比较,中等和较高CAVI水平者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分别是对照组的2.2倍(OR:2.2,95%CI:1.0~4.9)和4.4倍(OR:4.4,95%CI:1.5~13.3);与低年龄组比较,中、高年龄组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分别是对照组的8.1倍(OR:8.1,95%CI:3.5~18.8)和52.3倍(OR:52.3, 95%CI:14.9~183.5),CAVI水平及年龄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风险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趋势性检验P<0.001);与低龄且低CAVI人群比较,低龄高CAVI、高龄低CAVI和高龄高CAVI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风险分别是对照组的6.6、17.3和57.1倍。结论:CAVI是颈动脉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在预测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风险方面与年龄间存在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心踝血管指数(CAVI)、年龄及其交互作用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早期识别的关联性。方法:对2010年5月1日至2011年9月30日,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临床体检中心进行常规体检的328名受试者,进行CAVI的重复测定和颈动脉超声检测,多元广义线性模型探索CAVI、年龄及其交互作用与颈动脉硬化的关联性。结果:高、中、低CAVI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分别为90.9%、57.0%和19.8%,校正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等潜在的混杂因素后,与CAVI最低组比较,中等和较高CAVI水平者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分别是对照组的2.2倍(OR:2.2,95%CI:1.0~4.9)和4.4倍(OR:4.4,95%CI:1.5~13.3);与低年龄组比较,中、高年龄组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分别是对照组的8.1倍(OR:8.1,95%CI:3.5~18.8)和52.3倍(OR:52.3,95%CI:14.9~183.5),CAVI水平及年龄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风险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趋势性检验P〈0.001);与低龄且低CAVI人群比较,低龄高CAVI、高龄低CAVI和高龄高CAVI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风险分别是对照组的6.6、17.3和57.1倍。结论:CAVI是颈动脉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在预测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风险方面与年龄间存在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3.
在诸多中风及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中,颈动脉粥样斑块是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降低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H)水平,有助于阻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降低冠心病的发生率和病死率。本组采用辛伐他汀对经颈动脉彩色超声发现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者进行调脂干预治疗,观察其临床转归。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心血管危险因素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关系,为防治颈动脉斑块和冠心病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2012年9月至2014年9月该院心内科及老年科住院的患者210例,根据颈动脉彩色超声结果分为颈动脉无斑块组(130例)和颈动脉斑块组(80例);根据患者有无冠心病分为无冠心病组(160例)和冠心病组(50例).分别记录检测各组患者年龄、体质量指数(BMI)、视黄醇结合蛋白(RBP)、性别、受教育程度、月收入、吸烟、酗酒、家族心血管病史、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心房颤动等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与颈动脉无斑块组比较,颈动脉硬化斑块组中年龄、RBP、男性、吸烟、高血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RBP、吸烟、高血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独立相关(P<0.05).与无冠心病组比较,冠心病组中年龄、RBP、大专以上学历、高血压、糖尿病、颈动脉斑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RBP、高血压、糖尿病、颈动脉斑块与冠心病的发生独立相关(P<0.05).结论 颈动脉粥样斑决形成和冠心病发生与临床多因素相关,其中RBP水平升高是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控制RBP水平,对预防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和冠心病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合并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将2010年1月~2012年1月北京军区总医院收治的258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超声诊断结果分为斑块组及非斑块组,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腰围、体重指数(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 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素敏感指数(ISI)、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进行测定及分析。结果 258例T2DM患者中共检出合并颈动脉粥样斑块86例,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达33.3%。单因素分析表明年龄、SBP、2 h BG、HbA1c、ISI、TG、LDL-C等因素均具有相关性;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年龄、SBP、2 h BG、ISI、TG是T2DM患者发生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SBP、2 h BG、ISI、TG是引起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颈动脉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应注意对具有上述危险因素的患者进行控制及预防,防止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T2DM )合并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为有效预防和控制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发生、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109例T2DM患者,根据超声诊断结果分为斑块组(A组)及非斑块组(B组),对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程、体质量指数(BMI)、血压(BP)、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尿酸(SUA)、血脂进行检测及分析。结果A组年龄、BMI、FBG、HbA1c、收缩压、TC、TG、LDL-C、SUA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分析发现年龄、收缩压、LDL-C、SUA是T2DM患者发生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收缩压、LDL-C、SUA在 T2DM 合并颈动脉斑块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其危险因素与斑块发生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其危险因素与斑块发生的关系。方法对130例脑梗死患者(实验组)和120例非脑梗死患者(对照组)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和血压、血脂、血糖检查,通过数据统计分析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其危险因素与斑块发生的关系。结果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明显增多(P〈0.01);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HBP、DM、H-TC、H-TG,H-LDC存在相关关系(P〈0.05),且与并存多种因素者相关关系更为显著(P〈0.01)。另外,硬化的血管腔内斑块形成的数目及造成管腔的狭窄程度与以上因素也存在相关关系,且多重因素较单纯因素对斑块数目及管腔狭窄严重程度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关系密切,而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又加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及斑块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赖伟权   《中国医学工程》2011,(6):136-136,138
目的探讨并分析2型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查中膜厚度(IMT)以及观察颈动脉有无斑块,分为观察组(无颈动脉斑块)与对照组(有颈动脉斑块)。结果甲组患者的性别比、吸烟率、高血压病患病率及年龄、收缩压、FBG、2hPG、TC、LDL-C均值高于乙组,HDL-C均值低于乙组。结论高龄、男性、吸烟、高血糖、高血压及血脂异常均为增加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其与冠心病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7,自引:4,他引:23  
目的:通过对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测,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生与冠心病的关系及其与冠心病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应用高频超声测定IMT及斑块的超声分级,并与冠心病的多种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检测的90例患中,经冠脉造影证实,冠心病组69例,对照组21例。结果:冠心病组中,IMT明显大于对照组,但冠脉病变组之间无差异。冠心病组的颈动脉硬化斑块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与冠脉病变的严重程度有关,以分叉部为最高,依次为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及高血压,糖尿病发病率在冠心病组中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与冠心病发病率成正比。颈动脉超声可对冠心病的多种危险因素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性质、程度及其与冠心病和脑梗死的关系.方法140例患者,分为冠心病组、脑梗死组和对照组.各组均行双侧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脑梗死组患者颈动脉多发斑块检出率以及粥样斑块的严重程度高于对照组和冠心病组(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和脑梗死均密切相关,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更高.对中年以上人群,尤其是有多种危险因素者,常规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可为早期发现和筛选心脑血管疾病高危患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高君丽 《当代医学》2014,(18):112-113
目的: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及危险因素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以宝钛集团有限公司职工医院80例确诊的脑梗死患者为病例组,同期检查的76例非脑梗死患者为对照组,2组年龄及性别构成无显著差异。所有患者均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2组患者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TC/HDL-C)比值、低密度脂蛋白(LDL-C)等进行比较,并对影响颈动脉粥样板块及脑梗死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斑块、高血压、血脂异常及糖尿病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响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为颈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糖尿病、TC/HDL-C比值、LDL-C(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斑块与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颈部血管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测对预测和治疗脑梗死有重要意义,多种危险因素影响脑梗死及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清胱抑素C(Cys-C)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18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依据有无颈动脉斑块分为颈动脉正常组53例和颈动脉斑块组128例,检测两组患者Cys-C、同型半胱氨酸、高敏感C反应蛋白(hs-CRP)、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和单核细胞绝对值(MONO)。结果:与颈动脉正常组比较,颈动脉斑块组患者年龄、男性患者比例,血清Cys-C、hs-CRP、MONO明显升高(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血清Cys-C水平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血清Cys-C水平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血小板活化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研究血小板活化指标CD62p,CD63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以评价血小板活化在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的作用。方法:以B超检测颈动脉,按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将患者分为:颈动脉正常组(正常组)、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组(增厚组)、稳定性斑块组、不稳定性斑块组共4组,且同时测定CD62p、CD63,并进行颈动脉弱样硬化评分与危险因素相关性分析。结果:CD62p:不稳定性斑块组较其余三组均增高,P<0.05-0.01,稳定性斑块组较正常组增高(P<0.01)。CD63:不稳定性斑块组较正常组、内中膜增厚组增高(P<0.05),稳定性斑块组较正常组增高(P<0.05)。经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CD62p呈显著正相关。结论:血小权活化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4.
慢性支气管炎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韶辉  赵美华 《河北医学》2009,15(10):1137-1140
目的:探讨慢性支气管炎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为这类患者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08年10月期间在我院住院,检测过颈动脉超声的慢性支气管炎患者160例,根据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发现颈动脉斑块的患者归为斑块组(n=72),未发现斑块的患者归为对照组(n=88)。检测所有患者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尿酸(uA),记录患者既往是否有高血压病、糖尿病、吸烟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间单因素比较显示颈动脉斑块组年龄大于对照组、吸烟、男性比例高于对照组,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低于对照组。两组间高血压、糖尿病、甘油三酯、高尿酸血症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值1.139,P值0.004)、吸烟(OR值5.296,P值0.003)、总胆固醇(OR值0.416,P值0.013)进入回归方程,并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慢性支气管炎患者中,年龄、吸烟是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与老年心血管疾病主要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选择197例在我院常规体检的老年人,均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分对照组(85例)、增厚组(46例)、斑块组(66例),研究IMT及斑块指标与心血管疾病主要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结果:增厚组和斑块组年龄、男性比例、吸烟者比例、收缩压、甘油三酯、尿酸水平方面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颈动脉IMT与年龄、男性比例、收缩压、甘油三酯、尿酸水平呈显著正相关;斑块指数与收缩压、尿酸水平呈显著正相关。结论:颈动脉超声检查与老年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有一定相关性,是评价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应用颈动脉CTA对颈动脉病变进行分析,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特点。方法:对32例2型糖尿病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 DM组),35例非糖尿病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 NDM组)行颈动脉CTA成像及工作站后处理,对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特点进行统计学分析与比较。结果:DM组颈动脉中发现斑块56支血管轻度狭窄39支,中度13支,重度5支,稳定斑块35处,不稳定斑块42处;NDM组发现斑块48支血管,轻度狭窄44支,稳定斑块40处,不稳定斑块23处,中度4支。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者更易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性斑块。2型糖尿病可作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正常人及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与大动脉弹性的相关性。方法:应用脉搏波速度(pulse wavevelocity,PWV)自动测量系统测定颈动脉-股动脉PWV作为反映大动脉弹性的参数;B型超声对颈动脉进行扫查,动脉粥样斑块的定义为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1.3mm。分组情况:①以有无斑块分为颈动脉粥样斑块组与无斑块组。②以收缩压(SBP)≥140mmHg和(或)舒张压(DBP)≥90mmHg分为高血压组和正常血压组。结果:①55例有颈动脉粥样斑块者与140例无斑块者相比,合并颈动脉粥样斑块者年龄、SBP、DBP、动脉脉搏波速度(C-FPWV)、总胆固醇(TCH)、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均有显著性差异(均P〈0.01)。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表明,高龄(OR=2.122,P=0.011)、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OR=3.546,P=0.015)、C-FPWV(OR=1.074,P=0.033)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②高血压组和正常血压组比较,前者的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较后者明显增高,而大动脉弹性则明显降低。结论:①年龄、收缩压、舒张压、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增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大动脉弹性减低与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具有相关性。②高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增高和大动脉弹性降低在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过程中起独立作用。③高血压是导致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和大动脉弹性下降的共同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赵舰 《中国现代医生》2008,46(23):157-158
目的探讨老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与血脂、血糖的关系。方法应用德国西门子G60s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分别对150例老年啮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和50例非脑梗死患者(对照组)的颈动脉进行检测,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与血糖、血脂的关系。结果脑梗死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为84%,对照组为2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好发于颈总动脉分叉处。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是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结论对老年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及早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并积极控制危险因素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摘要] 目的 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探讨颈动脉超声对冠心病患者临床诊断的应用及意义。 方法 收集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患者60例作为冠心病组,并选择同期进行体检的健康者6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2组颈总动脉分叉处、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及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斑块性质(扁平斑块、软斑块、硬斑块、溃疡斑块)、斑块总积分(Crouse积分法)、斑块总面积高于对照组。 结果 冠心病组患者颈总动脉分叉处、颈总动脉、颈内动脉的IMT、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斑块总积分、斑块总面积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冠心病组的软斑块和溃疡斑块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而扁平斑块和硬斑块又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 结论 冠心病患者颈动脉IMT会增加,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斑块总积分、斑块总面积也会随之增大;属于不稳定性斑块的软斑块和溃疡斑块也明显增多。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存在与冠心病的发生具有重要关系。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颈动脉粥脉粥样硬化情况对冠心病的临床诊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金远志  王邦宁 《安徽医学》2010,31(6):556-559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上及早诊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脑梗死等常见心脑血管疾病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08年6月至2009年12月期间经颈动脉超声检查的患者175例,根据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斑块组(97例)和无斑块组(78例)两组,记录所有患者血脂情况,包括:三酰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高密度脂蛋白(HDL-C)、载脂蛋白A(apoA)、载脂蛋白B(apoB)、脂蛋白(a)[Lp(a)],空腹血糖水平(FBG),纤维蛋白原(FIB)浓度,同时了解患者既往是否有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饮酒史等病史,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斑块组高血压发病率、TC、TG、LDL-C、apoB、Lp(a)、FIB浓度、糖代谢异常发病率显著高于无斑块组(P均〈0.05),两组间吸烟饮酒史、载脂蛋白A(apoA)、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和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低密度脂蛋白、高血压、糖代谢异常、脂蛋白(a)、纤维蛋白原浓度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呈显著正相关。结论颈动脉斑块形成是多种危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低密度脂蛋白、高血压、糖代谢异常、脂蛋白(a)、纤维蛋白原浓度是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三酰甘油、总胆固醇增高是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