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探讨低分子肝素与利伐沙班治疗中心静脉置入设备(central venous access device,CVAD)相关性上肢深静脉血栓(upper extremity deep venous thrombosis,UEDVT)的疗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将2019年2月~2021年2月60例恶性肿瘤患者分组,按照简单...  相似文献   

2.
赵梦华  石建平  陈海鱼 《河北医药》2012,34(22):3475-3477
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UEDVT)曾被认为是罕见并呈良性过程的疾病。1970年后由于使用经静脉起搏和留置中心静脉导管(CVC)的逐渐增多,UEDVT的发生率也呈逐渐增高趋势[1]。过去二十多年的资料提示UEDVT可显著增加肺栓塞  相似文献   

3.
目的:指导临床对深静脉血栓进行合理的药物治疗。方法:查阅国内、外深静脉血栓的治疗文献和指南,归纳出适合我国医院实际的药物治疗方案。结果:深静脉血栓的药物治疗包括早期和长期抗凝治疗,以及在此基础上早期溶栓、祛聚治疗等方面。结论:合理的药物治疗可达到良好的血栓治疗效果并减低出血等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下肢骨折并发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不同治疗方法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深静脉血栓形成是骨折后常见并发症之一。对于急性深静脉血柱形成的治疗采取何种方法仍存在分歧,现对手术和药物2种治疗方法进行比较评价。我院于1999—2009年治疗下肢骨折并发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54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方法有抗凝治疗、溶栓治疗和手术治疗。使用抗凝药物华法林和肝素时,必须监测用量。  相似文献   

6.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药物治疗(附48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霆  张福建  时林 《淮海医药》2009,27(1):52-53
目的探讨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药物治疗效果。方法对我院2005年10月-2008年6月收治的4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药物治疗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临床治疗15例(31.3%),显效31例(64.6%),有效2例(3.2%),总有效率为100%。结论药物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方法简便,疗效满意,关键是早诊断及早治疗。  相似文献   

7.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药物溶栓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急性深静脉血栓是血液在静脉系统内不正常地凝结,造成肢体缺血以致坏死的一种急性疾病。它的治疗方法主要有手术取栓,药物溶栓和抗凝治疗。现将笔者所在医院2005-02~2008-12对8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药物溶栓,抗凝治疗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下肢深静脉注射扩容及溶栓药物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方法 :低分子右旋糖酐 +复方丹参及维脑路通静点注射于患肢足部静脉 ,测定血栓形成显效率和总有效率。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均有显著差异 (P<0 .0 1) ,未见栓子脱落等严重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结论 :下肢深静脉注射扩容及溶栓药物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高 ,副作用少 ,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9.
[摘要]目的:总结肾内科合并深静脉血栓住院患儿的抗凝治疗情况,为临床药师参与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我院肾内科2010年1月至2016年1月合并发生深静脉血栓的患儿41例,对发生血栓的原因及部位、原发疾病、抗凝治疗用药情况等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我院肾内科住院患儿合并深静脉血栓比例为0.41% (41/10 043)。41例合并深静脉血栓的患儿平均年龄6.9岁,以男孩居多(31例);自发性血栓24例,插管相关性血栓17例。 血栓发生部位分布依次为下腔静脉10例,下肢静脉7例,股静脉7例,颅内血栓6例,髂静脉5例,肾静脉4例,上肢静脉4例,颈静脉1例,肝内血栓1例,其中4例患儿合并两处血栓。 抗凝治疗疗程 69(3-379)d,41例患儿(100%)全部使用了低分子肝素,37例患儿(90.24%)联用了尿激酶,18例患儿(43.90%)加用了华法林钠。结论:肾内科患儿合并深静脉血栓,我院抗凝治疗倾向于低分子肝素联合尿激酶,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0.
深静脉血栓(DVT)是发生于人体四肢深静脉内的病变,这些血管内的血液因某些不良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凝固,阻塞血管导致血液回流障碍,并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临床上,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要比上肢多。近年来,我院采用经腹静脉下肢深静脉取栓术治疗17例DVT,临床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利伐沙班与低分子肝素治疗中心静脉置入设备(CVAD)相关性上肢深静脉血栓(UEDVT)的疗效。方法 选取恶性肿瘤合并CVAD相关性UEDVT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低分子肝素组42例和利伐沙班组42例。2组分别给予低分子肝素和利伐沙班进行抗凝治疗,比较随访90 d内2组导管功能失用率、静脉血栓复发率、D-二聚体水平及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 随访期间2组导管功能失用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9% vs. 4.8%,χ2=0.623,P>0.05);Kaplan-Meier分析提示2组间累积静脉血栓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2% vs. 2.9%,Log-rank χ2=0.249,P>0.05),2组间D-二聚体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周、第4周、第12周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间累积出血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1% vs. 12.1%,Log-rank χ2=0.574,P>0.05)。结论 利伐沙班与低分子肝素治疗恶性肿瘤合并CVAD相关性UEDVT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相似。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依从性差,利伐沙班口服方便,可作为首选。  相似文献   

12.
下肢深静脉血栓并肺栓塞的综合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价采用综合治疗方法治疗下肢静脉血栓并急性肺动脉栓塞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37例下肢静脉血栓形成(4例合并急性肺动脉栓塞)患者采用下腔静脉滤过器置放、溶栓、复方丹参静脉滴注、抗凝治疗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以临床症状和病灶的医学影像改变判断其疗效。结果 肢体肿胀完全消失,彩色多普勒检查示下肢静脉完全再通7例,症状体征消失,长久站立或行走后轻度肿胀,彩色多普勒检查示下肢静脉部分通畅,血流信号明显22例,肿胀减轻,长久站立或行走后肿胀明显加重,休息后再度缓解8例。4例肺栓塞患者症状明显好转。3例CT检查发现肺内病灶的患者治疗后肺内病灶明显缩小2例,病灶消失1例。无一例严重并发症。结论 采用综合治疗方法治疗下肢静脉血栓并急性肺动脉栓塞是一种安全、效果好的方法,可改善其疗效。  相似文献   

13.
莫敏 《中国当代医药》2014,21(5):104-105
目的 探讨围生期护理干预对预防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推广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本院2011年8月~2012年8月收治的184例行剖宫产分娩的足月产妇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术后护理方式分为对照组(n=86)与护理组(n=98),对照组给予常规产科护理,护理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围生期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产妇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以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 护理组有1例产妇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其发生率为1.02% (1/98),对照组有8例,其发生率为9.30%(8/86),两组比较,差异有计学意义(P<0.05);护理组的满意度为97.96% (96/9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4.42% (64/86)(P<0.05).结论 围生期护理干预对预防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显著,能大大降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4.
马海萍 《上海医药》2014,(12):23-25
分析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因素、临床表现、预防及护理要点,为护理人员预防和护理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对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诊断的可靠性.方法 用CDFI对41例共45条患肢行下肢深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41例患者中左下肢DVT 26例,右下肢DVT 11例,双下肢DVT 4例;左下肢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右下肢,常累及股总静脉、股浅静脉、股深静脉、胴静脉,声像图特点为管腔内探及实性高或低回声团块充填,脉冲多普勒血流速度减慢或无血流且不受呼吸及远端肢体挤压影响.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DVT形成是一种可靠的诊断依据,对临床治疗有较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2种不同的溶栓方法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方法将青岛市中心医院血管外科2012年3月至2013年4月收治的65例混合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随机分成置管溶栓组与系统溶栓组,置管溶栓组患者采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抗凝、患肢深静脉置管溶栓等方法治疗,系统溶栓组采用抗凝、经患肢足背静脉静滴溶栓等方法治疗,在治疗过程中测量并记录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3d时、7d时、14d时(出院时)、出院1个月时患侧、健侧3个不同部位的周径,通过观察患肢周径及患肢皮肤张力变化情况来判断治疗效果。结果在相同时间段将2组患者治疗前后患肢周径差进行比较,差异较大,有统计学意义。在治疗3d时置管溶栓组患者踝关节处、膝关节下15cm处、膝关节上15cm处患侧治疗前后的周径差以M(P225,P75)表示分别为0.0(0.0,0.0)、1.0(0.5,1.2)、1.0(0.5,1.2)cm,与系统溶栓组相比[其相应部位周径差分别为0.0(0.0,0.0)、0.5(0.0,0.5)、0.5(0.0,0.5)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治疗7d时置管溶栓组患者踝关节处、膝关节下15cm处、膝关节上15cm处患侧治疗前后的周径差分别为1.0(0.0,1.5)、3.5(2.8,4.5)、2.5(1.5,5.8)am,与系统溶栓组相比[其相应部位周径差分别为:0.0(0.0,0.5)、1.0(0.5,1.0)、1.0(0.0,1.0)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治疗14d时置管溶栓组患者踝关节处、膝关节下15cm处、膝关节上15cm处患侧治疗前后的周径差分别为1.0(0.0,2.0)、4.0(2.8,5.5)、3.0(1.8,7.8)cm,与系统溶栓组相比[其相应部位周径差分别为0.5(0.0,1.0)、2.0(1.0,2.5)、2.0(0.6,3.0)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出院1个月时置管溶栓组患者踝关节处、膝关节下15cm处、膝关节上15cm处患侧治疗前后的周径差分别为1.0(0.0,2.0)、4.0(3.0,6.0)、3.5(2.0,7.8)cm,与系统溶栓组相比[其相应部位周径差分别为1.0(0.0,1.5)、3.2(1.1,5.4)、3.2(1.0,5.4)c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系统溶栓组相比,置管溶栓组患者在治疗7d时患肢周径缩减幅度最大;出院后随访1个月,发现2组患者患肢周径与健侧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复查深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发现置管溶栓组通畅率远大于系统溶栓组。结论深静脉置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具有见效快、治愈率高等特点,经患肢深静脉置管溶栓时尿激酶直接注入血栓处,局部浓度高,使血栓清除快,效果显著,症状缓解明显,能够迅速恢复深静脉血流,在无Cockett综合症的前提下,深静脉通畅率远远大于系统溶栓者。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诊断价值以及形成的病因。方法对6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例,以实时超声观察管壁、菅腔及周围结构,血栓形成的部位、范围、大小及栓塞程度。结果右下肢血栓42例,左下肢血栓17例,完全性栓塞95部位,不完全性栓塞23部位。结论血流滞缓、静脉壁损伤和高凝状态是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彩色多普勒超声是无创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帮助临床选择治疗方案和客观评价药物疗效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新型伞状下腔静脉滤网在骨科复杂创伤伴有下肢深静脉急性血栓形成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已发现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骨科复杂创伤患者30例,术前置入新型伞状下腔静脉滤网后再行手术治疗,术后随访评价患者静脉血栓的情况。结果:30例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骨科复杂创伤患者接受了下腔静脉滤网植入术,术中顺利,未见严重并发症,骨科手术时,无一例患者发生肺栓塞,术后患者功能恢复满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疏血通联合低分子肝素钠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7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症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予低分子肝素纳5000U皮下注射,每12小时1次。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疏血通注射液6mL+生理盐水250mL静脉点滴,每天1次,10d为一疗程。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94.3%,对照组为68.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疏血通联合低分子肝素钠治疗下肢静脉血栓症疗效显著,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20.
张建萍  吴卫新 《中国药房》2012,(20):1851-1853
目的:观察血栓通注射液联合尿激酶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5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均分为2组,对照组常规采用尿激酶溶栓,低分子肝素钙抗凝,阿司匹林祛聚,低分子右旋糖酐扩容;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血栓通注射液治疗。治疗后观察、比较2组疗效及相关指标。结果:2组患者溶栓后下肢静脉通畅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2组患者溶栓后血液黏度较溶栓前显著下降,同时治疗组患者血液黏度下降更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皮下出血、内脏出血、皮肤过敏、发热反应发生率均略高于对照组,但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于随访期内下肢浅静脉曲张、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发生率高于治疗组(P<0.05);对照组足靴区皮肤色素沉着、下肢行走时疼痛发生率也高于治疗组,但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栓通注射液联合尿激酶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可发挥较好的协同作用,远期效果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