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几年来,笔者在临床上对滴虫、霉菌、湿疹、卵巢功能低落等所致的外阴瘙痒伴皮肤粗糙增厚,采用大剂量的清热解毒、凉血之中药熏洗,配用西药内服外用,疗效甚佳。中药方:茵陈30克苦参30克黄芩12克黄柏6克川椒6克艾叶30克甘草3克。酌情加用荆芥、防风各10克。水煎熏洗外阴,早晚各一次。西药:内服维生素 B_1、B_2、B_6,若为霉菌感染所致的外阴瘙痒症,局部熏洗后,  相似文献   

2.
一、急性黄疸型肝炎症见:发热,食欲不振,恶心,厌油,口干苦、右胁痛,皮肤黄染鲜明,尿如浓茶。舌象:舌质红,苔黄腻。脉象:脉弦而数。治则:清热利湿。方药:茵陈30克栀子12克黄连10克黄芩10克黄柏10克大黄10克车前30克云苓10克大青叶20克藿香10克佩兰10克、甘草6克。具体病人用药时,药味、药量临症加减,灵活掌握。热偏重者,清热药适当加味、加量;湿偏重者,利湿药适当加味加量。二、急性无黄疸型肝炎此型临床症侯与急性黄疸型肝炎相似,但无皮肤黄染,中医辩证为湿热困阻脾胃,肝郁气滞。治则清热利湿、疏肝理气。一般可与急性黄疸型肝炎用药相似,  相似文献   

3.
药物组成:防风3克,钩藤3克,蝉蜕3克,陈皮5克,炒麦芽6克,焦山楂9克,炒神曲10克,连翘6克,水煎。功用:祛风,止痛,止痰,消食,止泻。服法:每日一剂,分二次服,连服三  相似文献   

4.
省交通医儿院科李梦彪介绍:止泻合剂1号:葛根克、黄连3克、苦参3克、白芍6克、广木香4克、用水400毫升煎成60毫升加糖随饮。止泻合剂Ⅱ号。党参9克、云苓9克、广木香4克、藿香6克、白术9克、乌梅9克、  相似文献   

5.
痢疾     
痢疾是以腹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脓血为特征的疾病。西医学中的急、慢性菌痢,急、慢性阿米巴痢疾属本病范畴。一些结肠病变如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过敏性结肠炎出现类似痢疾的症状时,也按本病论治。 一、苦辛利温方 [组成]藿香梗6克 杏仁6克 炒黄芩3克 黄连2.4克 炒黄柏2.4克 炒苍术4.5克 泽泻3克 厚朴4.5克 大腹皮  相似文献   

6.
我院儿科自2000-2004年,自拟止泻宁汤剂治疗小儿腹泻126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126例门诊患儿中,男84例,女42例,年龄最小者43天,最大者13岁,以6月-3岁者多见,病程短者1-3天,最长期15天。病例选择及诊断均符合全国儿科学术会议规定的腹泻分类标准。大便化验白细胞+~+++者96例,白细胞无或少许36例,均未发现红细胞。1.2治疗方法太子参6克、白术5克、泽泻6克、马齿苋6克、焦楂6克、云苓6克、葛根6克、车前子6克、木香5克、炙甘草3克;加减:兼外感症状加藿香、防风;脾胃虚寒减马齿苋,加肉豆蔻,炮姜;寒湿重者减马齿苋、白…  相似文献   

7.
(一)早期:独活10克,桑寄生12克,赤芍10克,丹参30克,当归10克,桃仁10克,藏红花6克,枳壳10克,木香6克,木瓜10克,苍术10克,杜仲10克,五加皮10克,桂枝6克,为基础方。病在上肢加升麻、白芷、荆芥各10克;病在下肢加牛膝、伸筋草、续断各10克;肢体隐痛者加乌药、元胡各10克。外用:鸡血藤、毛冬青各60克、川椒、石菖蒲、防风各30克,细辛10克,煎水,每晚薰洗患肢15~20分钟。 (二)中期:肢端冰凉,皮色青紫,桂枝6  相似文献   

8.
凉血地黄汤出自清代祁坤所著《外科大成》,主治“痔疮肿痛出血”。药用黄连、黄芩、升麻清热解毒;生地、地榆、槐角、荆芥凉血止血;赤芍,归尾活血;花粉清热生津;枳壳行气;甘草和中。全方共奏清热凉血之功。熏洗方(自拟方):红花15g、防风15g、川椒15g、五倍子15g、黄柏30g、银花30g、苦参30g、蝉衣10g。[方义]:红花祛瘀止痛;防风、蝉衣、川椒祛风解热止痛;五倍子收敛止血;黄柏、银花、苦参清热解毒燥湿。诸药合用祛瘀清热,除湿消肿,止痛止痒。  相似文献   

9.
方剂组成羌活15克茵陈15克苦参15克防风12克当归12克黄芩12克灸甘草10克猪苓10 泽泻10克知母10克升麻6克葛根6克苍术6克白术5克党参30克(原方用人参3克)。本方为金元时期李东垣制订,原方用于湿热引起的脚气,疮疡,肢节烦痛,胸胁不利,遍身疼痛,脚膝生疮,红赤肿痛,脓水不绝,或痒或痛者。笔者体会应用本方的基本指征应为:1.由湿热内蕴或风、湿、热三邪合而致病;2.  相似文献   

10.
笔者运用藿香正气散加减治疗婴幼儿泄泻20例,其中病程5天以内者16例,6~8天者4例;服后第2天泻止者15例,第3天泻止者3例,第4天泻止者2例。方用藿香6克,厚朴、苏梗各3克,大腹皮、法半夏、炒白术各5克,白茯苓10克。伴呕吐者倍半夏加生姜2片,暑热甚者加葛根5克、黄芩、  相似文献   

11.
一、药物组成及制法:荆芥6克,防风6克,钩藤9克,生姜3片,鲜茅根9克。先将上药用水浸泡20分钟(水约600ml)煎煮20分钟,一次煎成,约取汤200~250ml。二、适应症:伤风发热及惊厥。三、用法:初生儿至1岁每次温服10~20ml;2~4岁每服30~50ml;5~7岁每服60~100ml;严重的患儿1小时温服1次,轻则2~4小时温服一次。  相似文献   

12.
荨麻疹     
中医认为荨麻疹主要是风、湿、热邪蕴于肌肤所致,或血中有热又感外风而发病。急性荨麻疹的中药治疗以祛风、清热、祛湿为主:[方一]荆芥10克,防风10克,紫草310克,黄芪30克,苦参20克,地肤子20克,蒲公英20克,水煎服。  相似文献   

13.
藿香正气通腑汤治便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夏月炎暑贪凉而致寒湿内困中焦 ,脾胃失和的霍乱吐泻证 ,前人治以藿香正气散。余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尚有寒湿凝结 ,脾胃气滞证 ,根据其病机 ,遵其温下原则设立散寒除湿 ,理气畅腑的治法 ,创立以藿香正气散加重理气药为主的藿香正气通腑汤。验之临床疗效确切。方剂组成 :藿香 12 g ,大腹皮 9g ,苏梗 10g ,桔梗8g ,陈皮 10g ,云苓 15 g ,白术 9g ,厚朴 8g ,制半夏12 g ,焦神曲 10 g ,白芷 9g ,砂仁(后下 )9g ,广木香 12 g ,内金 10g ,炒枳实 10 g ,炒莱菔子 10 g ,炙草 6g。水煎服 ,日 1剂。夏月炎暑 ,人常贪凉饮冷 ,小儿饮食…  相似文献   

14.
寒泻 例 1 .张某某 ,男性 ,1岁 ,腹泻稀便 2d ,日 4~5次 ,纳呆作呕 ,小溲清长 ,舌淡、苔白 ,指纹浮。治以疏风散寒 ,胜湿止泻。予藿香正气散加减 :藿香 6g ,苏叶 6g,苍术 3g,法夏 3g ,茯苓 6g,陈皮 3g ,木香 3g ,防风 3g,竹茹 6g,生姜 3g。 3剂。腹泻止 ,食纳差 ,上方去苍术、法夏 ,加炒麦芽 3g,服 3剂愈。2 湿热泻 例 2 .喻某某 ,男性 ,1 0个月 ,泄利 1d ,日 7~ 9次 ,泻下急迫 ,气味臭 ,伴发热 ,小便短黄 ,舌质红、苔黄 ,指纹淡紫 ,治以清热燥湿止泻。药用葛根芩连汤加减 :葛根 3g,黄芩 6g ,川连 1 .5g,荷叶 6g,车…  相似文献   

15.
总结施光其教授治疗痹证的经验。依据病程与症状特点,施光其教授将痹证分为新病和痼疾两类。认为痹证新病由外感风寒湿热所致,属实;痹证痼疾因气少血亏所致,属虚;内气虚和外受风邪贯穿痹证的始终。中药治疗以祛风补气法为主,以经验方祛风汤(由防风、薄荷、荆芥、蝉蜕、苍术、柴胡、黄连、茯苓、党参、黄芪、扁豆、藿香、防己、茜草、牡丹皮等组成)为基础方,随证遣方。根据临床实际,可联合应用化学药物治疗类风湿关节炎。  相似文献   

16.
杨×,男,12岁,学生.患者于1977年6月底全身作痒,两膝关节下生疮数日后,清晨起床眼睑浮肿,调治一月余,收效不显.后全身浮肿.症见全身浮肿,面色红,头晕痛,口干,五心烦热,腰酸体倦,两膝关节下生疮,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化验小便常规:蛋白(++),红细胞(++),白细胞少许,颗粒管型(+)。中医诊断阳水:湿热毒邪型(急性肾小球肾炎)。中医辩证热毒挟湿,阻滞三焦.治宜清热解毒利湿。处方:黄连10克黄芩10克黄柏6克枝子6克泽泻6克猪芩10克公英6克二花10克地丁6克车前子20克连翘6克。此方连服12剂,诸症皆除,尿检正常,遂以济生肾气汤加减善后,并淡饮食3个月,随访2年,未复发.  相似文献   

17.
高脂蛋白血症的中医分型论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笔者根据高脂蛋白血症的不同临床表现,将其分为以下4型论治. 1痰浊型 主症:形体肥胖,胸闷憋气,心前区隐痛,头重如裹,肢麻沉重,眩晕,舌苔滑腻,脉弦滑.治疗方法:豁痰宽胸,通阳活血.选方:栝蒌薤白半夏汤合失笑散加减.药物:栝萎、薤白、半夏、生蒲黄、五灵脂、丹参、生山楂、泽泻.加减:口渴烦躁,口干口臭,舌苔厚黄腻,脉弦滑数者,加黄芩、黄连、龙胆草、栀子;脘腹胀闷,纳差恶心,苔白腻,脉滑者加藿香、佩兰、莱菔子、陈皮、木香等.  相似文献   

18.
胎毒     
头面生疮,黄水长流,腰间及足红肿如血。医作丹毒。方以生津液,清血热,消肿散毒之剂。处方:细生地、京赤芍各3克,粉丹皮2.5克,黑元参3克,杭白菊6克,钩藤梗3克,全银花、土茯芩、切苓皮、薏苡仁各6克,南花粉3克,水芦根4.5克。服八日,诸症均减。惟肿不消尽,仰原方去生  相似文献   

19.
例一:魏某,男,19岁,学生,1985年10月7日初诊,患疥疮四年久治不愈,初诊见两下肢小腿内侧呈手掌大溃疡,疮面状如蜂窝有脓液流出。恶臭难闻,周围皮肤红肿。灼痛奇痒难忍,夜难入寐。伴口苦尿黄。证属臁疮,(风热湿型,治以清热祛风除湿,投当归拈痛汤。当归10克羌活10克防风10克升麻6克知母12克二花15克连翘15克猪苓10克泽泻10克茵陈10克黄芩15克葛根8克苍术12克苦参12克  相似文献   

20.
除痒止带方     
一、祛湿清热汤: [组成]藿香10克,佩兰10克,川朴10克,法半夏10克,茯苓10克,苍白术各10克,黄柏6克,生地榆10克,淡竹叶10克,枳壳6克,车前子10克(布包)。二、清白散 [组成]青黛15克,煅石膏120克,海螵蛸30克,冰片1.5克。〔功用〕祛湿化浊,清热解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