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曹艺  陈勇 《临床肺科杂志》2014,(6):1009-1012
目的研究无创正压通气联合小剂量肝素治疗ARDS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ARDS患者81例,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n=41),对照组(n=40),联合治疗组持续给予小剂量肝素与双水平无创正压呼吸机经口鼻面罩正压通气;对照组随病情需要行有创机械通气。比较两组血气分析、凝血、插管率及28天死亡率。结果治疗后,联合治疗组患者血气分析指标均优于治疗前水平(P0.05),而插管率与死亡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无创正压通气联合小剂量肝素可以有效改善ARDS患者症状,降低插管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自发性脑出血(spontaneous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sICH)患者早期皮下注射小剂量低分子肝素(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LMWH)那屈肝素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安全性.方法 纳入早期使用那屈肝素或下肢间歇式充气加压装置(intermittent pneumatic compression,IPC)预防DVT的急性sICH患者.那屈肝素组从入院后第4天开始连续10 d皮下注射那屈肝素0.4 ml/d,IPC组使用IPC治疗.入院后第3天、第5天和第14天复查头颅CT评估血肿体积变化,记录治疗过程中的出血事件,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下肢DVT.结果 共纳入早期使用那屈肝素或IPC预防DVT的急性sICH患者94例,那屈肝素组41例,IPC组53例.共有14例发生下肢DVT,其中那屈肝素组5例(12.2%),IPC组9例(17.0%),但2组DVT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418,P=0.518).治疗期间所有患者均未出现颅内血肿增大和再出血.结论 sICH患者早期皮下注射小剂量那屈肝素预防DVT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3.
本文探讨小剂量肝素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方法:采用小剂量肝素(50mg/d,iv),还原型谷胱甘肽(0.6~1.2g/d)加入10%葡萄糖液100ml中静脉滴注,1/d,疗程2~3周,联合治疗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30例。结果:显示治疗组在降低血清胆红素方面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小剂量尿激酶联合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疗效。方法100例UAP患者被分为溶栓组(68例),对照组(32例),对比观察其效果。结果溶栓组的总有效率(89.7%)、UAP完全控制时间(1.7±0.7天)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小剂量尿激酶联合肝素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小剂量肝素治疗脓毒症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小剂量肝素对脓毒症的治疗作用.方法 选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ICU收治的诊断明确的79例脓毒症患者,随机分为肝素治疗组(37例)和常规治疗组(42例),常规治疗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肝素治疗组患者在给予常规治疗的同时,于确诊脓毒症当日开始应用小剂量肝素40~50 mg/d,持续24 h泵控静脉滴注,疗程5~7 d.观察2组患者7 d及28 d病死率,住ICU时间和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期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急性肾衰竭(ARt)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发生率;治疗前后氧合指数、APTT、PT和血小板的变化以及出血倾向.结果 肝素治疗组DIC(15.4%)、ARF(25.0%)、MODS(26.3%)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38.7%、51.9%、50.0%;P<0.05).肝素治疗组28 d病死率(15.4%)较常规治疗组(32.4%)明显降低(P=0.03).2组在7 d病死率、住ICU时间、住院时间、氧合指数、机械通气时间、ARDS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APTT、PT、血小板水平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剂量肝素治疗脓毒症可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临床应用相对安全,未出现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小剂量肝索对脓毒症患者高凝期的治疗作用.方法 正常组30名,分别测其凝血酶原片段(F1+2),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的血浆水平取正常参考值范围;脓毒症F1+2、TAT升高患者27例,随机分为肝素治疗组(实验组)和非肝素治疗组(对照组).27例患者均给予常规抗感染、早期目标下液体复苏等治疗,除此以外,实验组在早期给予小剂量肝素(70 U/kg每24 h)持续泵入.监测并记录两组治疗5 d前后F1+2、TAT水平,计算治疗前后的APACHE-Ⅱ评分、入住ICU及呼吸机使用时间和28 d病死率.结果 实验组的F1+2、TAT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42).对照组治疗前后F1+2、TA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42,0.208).实验组呼吸机使用天数及ICU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9.25±6.02)d,(10.33±5.50)d vs(17.20±9.48)d,(16.20±10.03)d(P=0.045,0.036).两组APACHE-Ⅱ评分在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08),治疗后两组评分均有所降低,但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两组之间28 d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43).结论 对于处于脓毒症高凝期的患者,早期给予小剂量肝素治疗可改善患者的高凝状态,缩短住院时间及呼吸机使用时间,但未能改善生存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小剂量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时间窗外脑梗死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符合要求的急性时间窗外脑梗死患者60例,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治疗,A组在此基础上应用小剂量尿激酶,同时应用低分子肝素,共5d。B组应用低分子肝素,剂量、用法同A组。其后两组均采用常规治疗15d。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两组患者临床疗效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无一例并发脑出血。两组患者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小剂量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时间窗外脑梗死,方法简便易行,安全有效,可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小剂量肝素治疗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4年7月我院收治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367例,随机分为治疗组184例与对照组183例。治疗组患者给予小剂量普通肝素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一般剂量普通肝素进行治疗。比较两组疗效、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5.7%、68.3%,小剂量肝素治疗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比普通剂量疗效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纤维蛋白原(FIB)含量下降,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缩短,血小板计数(PLT)增多,治疗组变化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D-二聚体(D-D)含量与治疗前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出血等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小剂量肝素治疗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疗效较一般剂量肝素好,可明显改善FIB、APTT、PLT等实验室检查指标,且无明显出血等不良反应发生,值得临床推广与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小剂量肝素干预治疗对脓毒症前DIC期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37例脓毒症前DIC患者随机分为小剂量肝素干预组(观察组)22例和非肝素干预组(对照组)15例。两组均按脓毒症集束化治疗指南进行治疗;此外,观察组给予肝素(70U/kg)24h持续泵入5~7d,对照组用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持续泵入。治疗前及治疗后12、18、24、48、72h及7d采集两组静脉血并检测凝血酶原片段1、2(F1+2)、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计算患者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评分),记录呼吸机使用天数、ICU住院时间及28d病死率。结果观察组第7天F1+2、TAT较对照组均显著降低(P=0.035,0.025);观察组呼吸机使用天数及ICU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7,0.048);观察组治疗后APACHE-Ⅱ评分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44)。结论对脓毒症前DIC期患者早期给予小剂量肝素干预治疗可明显改善重症感染患者的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和肝素治疗重型肝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应用小剂量地塞米松和肝素钠治疗重型肝炎36例,与对照组32例比较。结果治疗组死亡率33.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6.2%(P<0.05)。结论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和肝素治疗重型肝炎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的抗凝治疗方法对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从2011年1月到2013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进行抗凝治疗的患者150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低分子肝素组(50例),普通肝素组(50例)和介入溶栓组(50例,采取介入溶栓治疗,病情稳定后采用低分子肝素进行抗凝治疗),观察三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3个月后,介入溶栓组患者总有效率显著高于低分子肝素组和普通肝素组(98.0%比82.0%比72.0%),P0.05或0.01;与低分子肝素组和普通肝素组比较,介入溶栓组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1.3±0.3)分、(1.6±0.4)分比(1.0±0.2)分]和不良反应发生率(16.0%、18.0%比4.0%)显著降低(P0.05或0.01),低分子肝素组与普通肝素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的抗凝治疗效果优于普通肝素,但是单纯的抗凝治疗并不能使病情完全缓解,介入溶栓联合抗凝治疗的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老年(≥75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92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溶栓组和常规治疗组。溶栓组48例,采用尿激酶静脉溶栓加皮下注射小剂量低分子肝素钙。常规治疗组44例,除不用尿激酶及小剂量低分子肝素钙外,其余治疗均与溶栓组相同。结果冠状动脉再通率溶栓组为69.7%(33/48),常规治疗组为25.0%(11/4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组病死率为9.3%(4/48),而常规治疗组病死率为29.7%(13/4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严重出血并发症,出血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可有效提高冠状动脉再通率,降低病死率,积极改善预后,临床安全性可靠。  相似文献   

13.
急性心肌梗塞时的抗凝治疗至今尚有争议。本文研究急性穿壁性前壁心肌梗塞时皮下注射大或小剂量肝素预防左室壁血栓形成的作用。对象为221例连续入院的急性穿壁性前壁心肌梗塞病人。用随机双盲试验法,将病人分为大剂量组(每12小时皮下注射肝素12500单位,共112例)和小剂量组(每12小时皮下注射肝素5000单位,共109例),梗塞后至少接受10天肝素治疗。梗塞后第10天以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确定有无左室壁血栓形成。结果发现,在接受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的病例中,大剂量组95例有10例(11%)发生左室壁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深入分析和研究小剂量阿托品联合氨茶碱治疗窦性心动过缓临床效果。方法收集我院2014年10月-2017年10月收治的80例窦性心动过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组(40例,使用小剂量阿托品进行治疗)和B组(40例,使用小剂量阿托品联合氨茶碱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用药依从性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B组患者治疗效果的总有效率95.00%明显大于A组患者的7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65,P=0.0230.05。B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5.00%明显低于A组患者的1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得分(68.57±12.99)明显大于A组患者的(46.05±10.71),t=8.459,P0.05。结论小剂量阿托品联合氨茶碱治疗窦性心动过缓的临床效果十分突出,通过小剂量阿托品联合氨茶碱治疗能够有效缓解窦性心动过缓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并减少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因此可以进行广泛的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小剂量肝素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的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11月~2016年11月在我院重症科住院治疗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76例纳入此次研究,并按照不同的治疗方法随机分成对比组、研究组,每组患者各38例,对比组患者予以常规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其基础上使用小剂量(5~10U/kg/h)肝素持续泵入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相关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氧合指数、呼吸频率较之于治疗前皆有一定改善(P0.05),且治疗后的第7天,研究组氧合指数、呼吸频率改善情况皆要优于对比组(P0.05);治疗后,两组间各项凝血指标值的比较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要明显短于对比组(P0.05)30天死亡率5.3%要明显比对比组的21.1%低(P0.05)。结论应用小剂量肝素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能有效提高氧合指数,避免肺损伤,治疗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6.
小剂量肝素预防再次心肌梗塞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研究小剂量肝素对首次心肌梗塞(MI)患者预防再梗塞的效果。研究对象为728例首次 Q 波型心肌梗塞,年龄50~75岁;收入研究前6~18个月曾发生一次经确诊的 MI。肝素剂量为每日皮下注射肝素钙(calciparina)12 500IU。728例中,肝素组363(男326,女37)例,平均年龄60.5±7.0岁;对照组365(男320,女45)例,平均年龄60.9±7.0岁。两组患者基本情况相似,但对照组舒张压较高(P=0.022),口服抗血小板药者稍多(P=0.02)。肝素组平均随访708±265天,对照组687±251天;失访者各占7.7%(28/363例)和6.3%(23/365例)。随访期肝素组停药者60例(16.5%),但仅23例(6.3%)因副作用而停药。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老年(≥75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将62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溶栓组和常规治疗组;溶栓组32例,采用尿激酶静脉溶栓加皮下注射小剂量低分子肝素钙.常规治疗组30例.除不用尿激酶及小剂量低分子肝素钙外,其余治疗均与溶栓组相同.结果 冠状动脉再通率溶栓组为65.6%(21/32),常规治疗组为16.7%(5/3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溶栓组病死率6.3%(2/32),而常规治疗组病死率为23.3%(7/30),两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两组无严重出血并发症,出血并发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结论 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可以提高冠状动脉再通率,降低死亡率和改善预后,是可行性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8.
鲜胜  韩春俐 《临床肺科杂志》2013,18(9):1583-1584
目的旨在低分子肝素联合小剂量洋地黄类药物对于COPD合并慢性肺心病的肺功能及血凝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我院进行治疗的COPD合并慢性肺心病患者96例,将患者分为两组,分别采用一般治疗和低分子肝素联合小剂量洋地黄类药物。结果实验组的血凝和肺功能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联合小剂量洋地黄药物能够显著地改善患者的血凝和肺通气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硫酸镁联合小剂量阿司匹林对妊娠期高血压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2月~2017年2月期间经我院收治的208例妊娠期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对照的原则分为硫酸镁组(104例)和联合治疗组(104例,硫酸镁联合小剂量阿司匹林)。治疗3d后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3d后,与硫酸镁组比较,联合治疗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提高(80.77%比95.19%,P=0.001),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24.04%比12.5%,P=0.031)。结论:硫酸镁联合小剂量阿司匹林对妊娠期高血压患者治疗效果显著,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放射性纤维蛋白原试验能准确地检出下肢深部静脉血栓,应用该技术发现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中的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9%~38%。过去曾报道给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以足量的抗凝治疗,其静脉血栓发生率为9.4%,而每天给予1000单位肝素共二天者,其发生率为12.4%,两者无显著差异。本文再次对比对照组、小剂量肝素治疗组、以及足量肝素加苄丙酮香豆素(华法令 Warfarin)治疗组的静脉血栓发生率,同时观察心力衰竭对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凡急性心肌梗塞发病48小时以内,无抗凝治疗反指证者,均为本研究对象,不包括已用过抗凝治疗及有心源性休克者。在115例中有108例能完成试验观察。受试者被随机分成三组:足量抗凝治疗组(35例),先静脉给予5000单位肝素作负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