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5 毫秒
1.
目的 探究两种早期不同喂养方式对危重新生儿胃肠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危重新生儿106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采用早期微量喂养,于生后6~12 h内开奶,奶量从0.4~ 4.0 ml·kg-1·d-1开始;对照组采取晚期常规喂养,于生后48~72 h内或病情平稳后开奶,奶量从10~20 ml·kg-1·d-1开始.观察并比较2组胃动素和胃泌素水平、各项监测资料以及临床症状.结果 观察组静脉营养时间、恢复出生时体重时间、达全肠道喂养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黄疸、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生后2 d内及7~9 d胃动素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生后13~15 d胃泌素水平也明显高于对照组,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微量喂养能够有效促进危重新生儿胃肠功能的成熟,提高其喂养耐受性,同时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究儿童重症监护室(NICU)早产儿经口喂养护理过程中实施吞咽功能训练对喂养情况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8月-2017年8月期间在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治疗的60例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两组,各30例。对照组行常规经口喂养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吞咽功能训练。比较两组喂养进程与喂养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从出生到完全经口喂养时间短于对照组,喂养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平均摄入奶量与平均喂养持续时间均高于对照组,且漏出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吞咽功能训练可提高NICU早产儿经口喂养效率,改善吞咽功能,促进神经系统发育,使其尽早能够完全经口喂养。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静脉营养在早产低出生体重儿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某院2016年2月~2017年2月共60例低出生体重儿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分配为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早期静脉营养,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早期微量喂养,对比两组新生儿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新生儿体重增加量、静脉营养时间、住院时间优于对照组新生儿,均有明显差异(P0.05),具备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新生儿出生7d血清胆红素、肌酐低于对照组新生儿,14d血清胆红素、血脂、肾功能指标均有明显差异(P0.05),具备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实行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静脉营养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能有效缩短病程,不会对新生儿肝肾功能造成严重的影响,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游离氨基酸配方奶在极低出生体质量儿早期喂养中的作用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对照研究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我院新生儿科收治的极低出生体质量儿(VLBWI)65例,根据喂养方式分为两组:对照组33例喂养早产儿配方奶,试验组32例喂养游离氨基酸配方奶。比较两组患儿住院期间达全肠道喂养时间、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呕吐及胃潴留发生率和28 d的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水平及体格发育情况。结果:试验组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和达全肠道喂养时间分别为(9.38±1.91)d和(13.91±3.14)d,对照组分别为(10.52±2.45)d和(16.12±3.26)d,试验组均早于对照组(P均<0.05);试验组呕吐和胃潴留发生率分别为15.63%和25.00%,对照组分别为39.39%和51.52%,试验组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在日龄满28 d时,试验组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体格发育优于对照组。结论:游离氨基酸配方奶用于极低出生体质量儿早期喂养可促进患儿体质量增长,缩短全静脉营养时间,改善喂养不耐受,效果优于早产儿配方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免乳糖配方奶在早产儿喂养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胎龄28~34周、体质量1 000~1 800g的早产低体质量儿12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早期使用免乳糖奶粉喂养,对照组常规使用早产儿奶粉喂养。结果:观察组达到全肠道喂养时间及恢复至出生体质量时间为(11.11±2.43) d 及(9.93±1.92) d,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1);观察组喂养不耐受与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早产儿生后早期使用免乳糖配方奶喂养可降低喂养不耐受发生率,缩短达到全胃肠喂养的时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两种喂养方式对剖宫产新生儿黄疸的影响。方法将106例剖宫产新生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3例。观察组于每次母乳喂哺后,评估婴儿有无哭闹觅食和婴儿每天的小便次数,来考虑是否用奶旁加奶装置添加配方奶直至婴儿满足为止,待到产妇泌乳后予全部母乳喂养。对照组实行纯母乳喂养,不添加任何食物,观察两组新生儿第1次排胎便和排黄便时间、皮肤颜色、胆红素值,记录每日大便次数,称体质量。结果两组大便次数、体质量下降幅度、第一次排黄便时间、血清胆红素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母乳喂养时医务人员应不断更新母乳喂养的新知识、新观点,更为客观地评估产妇的生理及心理需求,指导最适宜的喂养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采用双能X线测定法评价不同喂养方式、胎龄及出生季节对新生儿骨密度(BMD)的影响.方法 选取120例胎龄27~43周的新生儿,按新生儿喂养方式分:早产儿50例中母乳喂养22例、配方奶喂养28例,足月儿70例中母乳喂养40例、配方奶喂养30例;春季出生29例,夏季出生32例,秋季出生28例,冬季出生31例.分别在生后第1天及第28天,使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对受检者全身、腰椎正位、股骨近端进行检测.结果 早产儿BMD值平均为(0.235±0.041)g/cm2,足月儿BMD值平均为(0.239±0.023)g/cm2,早产儿BMD值显著低于足月儿(t=2.837,P<0.05).早产儿母乳喂养BMD值平均为(0.243±0.032)g/cm2,早产儿配方奶喂养BMD值平均为(0.241±0.024)g/cm2,早产儿配方奶喂养组BMD值显著低于母乳喂养组(t=2.412,P<0.05);足月儿母乳喂养组BMD值平均为(0.248±0.042)g/cm2,足月儿配方奶喂养组BMD值平均为(0.246±0.034)g/cm2,足月儿配方奶喂养组BMD值显著低于足月儿母乳喂养组(t=3.113,P<0.05).春季和夏季出生的新生儿BMD值均低于秋季和冬季出生的新生儿BMD值.结论 母乳喂养、足月出生及秋冬季出生有增加新生儿BMD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研究早期的母婴皮肤接触对新生儿的行为状态产生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在2011年6月至2011年12月期间的新生儿80例,将其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0例给予常规的产科护理,实验组4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1h的母婴皮肤接触,对新生儿的行为状态进行观察总结。结果实验组的新生儿在出生以后的1h内及第5到6h间的啼哭人数、次数及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行为状态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的母婴皮肤接触可以改善新生儿在出生后1h内及第5到6h间的行为状态,减少啼哭的次数及时间,使其睡眠时间增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新生儿黄疸的护理干预方法。方法选择145例剖宫产正常足月新生儿,按出生顺序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日经皮测黄疸指数值,并观察记录新生儿第一次排胎便时间及转黄时间。结果干预组新生儿黄疸指数低于对照组(P<0.05),新生儿第一次排胎便时间及转黄时间提前,两组比较差异显着(P<0.01)。结论早期综合护理干预有助于减轻生理性黄疸的程度及病理性黄疸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为观察母婴早接触、母乳喂养、母婴同室、按需哺乳对母婴健康的影响 ,本研究选择了我院 1998年 1月至 1999年 12月内的产妇及新生儿 35 6例 ,进行比较和观察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观察组 178例 ,孕周 >37周 ,接受过母乳喂养知识的宣教 ,经阴道正常分娩 ,无严重的妊娠合并症和并发症。新生儿出生体重 >2 5 0 0 g ,出生后 1minApgar评分在 9~ 10分 ,无畸形 ,产后实行母婴早期接触 ,早吸吮 ,母乳喂养 ,按需哺乳。对照组 178例、母婴条件均与观察组相同 ,产后不进行母婴早期接触 ,混合喂养 ,按时哺乳。1 2 方法 :观察组…  相似文献   

11.
12.
Early x-rays     
  相似文献   

13.
Early signals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