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干扰素联合胸腺素α1治疗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选择11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干扰素治疗组55例,联合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α-干扰素300万单位肌肉注射,隔日一次,胸腺素α1 1.6mg皮下注射,每周2次,观察肝功能、HBV DNA及血清病毒指标。结果治疗结束时,单用干扰素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eAg阴转率为41.8%,而联合胸腺素-α1者为50%;HBV DNA阴转32.9%,而联合用药组为78%;HBeAb阳转为18%,后者为25%。结论胸腺素α1联合干扰素治疗疗效好于单用干扰素治疗。  相似文献   

2.
本文应用人白细胞干扰素治疗30例急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以同期收治而未用干扰素治  相似文献   

3.
陈传杰  陈玲玲  游旭东  郭春林 《肝脏》2006,11(3):178-180
目的研究干扰素和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HBV前C区A83点突变及YMDD变异的发生情况,并探讨联合治疗对慢性HBV基因变异的影响.方法90例慢性乙型肝炎病人进行随机化分组,30例肌肉注射干扰素,30例常规口服拉米夫定100 mg/d,30例给予拉米夫定和干扰素联合治疗.治疗前检测血清丙氨酸转移酶水平,HBV DNA滴度(定量)水平,前C区A83点突变和YMDD变异,治疗后第1、3、6、9个月分别进行肝功能、HBV DNA定量检测,应用错配聚合酶链反应及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mPCR-RFLP)检测HBV基因变异的发生情况,对干扰素治疗、拉米夫定治疗和联合治疗后的慢性HBV变异情况进行比较,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干扰素和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都可引起前C区A83点突变和YMDD变异,干扰素引起的变异以前C区A83突变为主,拉米夫定引起的变异以YMDD变异为主,而联合治疗则较少引起HBV变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BV变异是药物治疗选择的结果,干扰素、拉米夫定治疗后使变异株成为优势毒株,药效下降,病毒DNA滴度反跳,拉米夫定联合干扰素治疗HBV,基因变异机会则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4.
α干扰素是目前治疗慢性乙肝的首选药物,但疗效仅30%左右。本文报道α干扰素治疗无效的慢性乙肝18例,应用贺普丁(拉米夫定)治疗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研究表明,干扰素能有效地治疗乙型肝炎,但疗效在个体间有明显差异,其ALT复常率和HBeAg阴转率为30%~50%左右,联合中药治疗旨在提高干扰素疗效,我们针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00例,应用干扰素α-2a(迪思安)联合中药治疗与单用干扰素α-2a治疗进行临床对比观察,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长效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与普通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长效干扰素组采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PEG-INFα-2a)联合利巴韦林进行抗病毒治疗(n=30例),普通干扰素组采用普通IFN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n=30例),均分别于治疗4、12、24、48w及治疗结束后24w评价疗效,并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结果长效干扰素组持续病毒学应答率(SVR)为90.0%,显著高于普通干扰素组的56.7%(P〈0.01);两组药物不良反应均有发热、肌肉酸痛、脱发及中性粒细胞、血小板下降等,但长效干扰素组发生发热和肌肉酸痛比率分别为36.7%和33.3%,显著低于普通干扰素组(90.0%和93.3%,P〈0.01);长效干扰素组中性粒细胞下降明显高于普通干扰素组,在4~24w尤其明显。结论长效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方案疗效显著优于普通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且未增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恩替卡韦联合拉米夫定对改善耐干扰素药物乙肝患者肝纤维化水平的效果。方法 90例慢性乙型肝炎干扰素耐药患者,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干扰素治疗组和干扰素+恩替卡韦组各30例,观察疗前后肝功能指标、肝脏病理、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及纤维化指标。结果治疗前后,联合治疗组肝功能、MELD评分和肝纤维化情况明显好于干扰素治疗组和干扰素+恩替卡韦组(P0. 05)。结论在慢性乙型肝炎合并干扰素耐药患者中,恩替卡韦联合拉米夫定能明显改善耐干扰素药物的乙肝患者肝功能、MELD评分和肝纤维化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干扰素α-2b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方法 3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应用干扰素α-2b联合恩替卡韦治疗24周。结果治疗24周时,ALT复常28例(93.3%),HBV DNA阴转28例(93.3%),HBeAg阴转13例(50.0%),HBeAg/抗-HBe血清转换12例(46.6%)。结论干扰素α-2b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鞠金昌  陈立冬  孙岚 《山东医药》2010,50(31):89-90
目的观察阿德福韦酯联合干扰素α-2b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效果。方法将7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自愿分为三组,联合组26例,口服阿德福韦酯10mg/d;肌注干扰素α-2b500万U/d,连用30d后改为隔日肌注1次。阿德福韦酯组25例,单服阿德福韦酯,干扰素组25例单用干扰素α-2b,剂量及方法同联合组,连用30d后改为隔日肌注1次。三组疗程均为6个月。采用PCR法检测HBV-DNA、HBeAg的阴转情况。结果联合组HBV-DNA、HBeAg阴转率均高于阿德福韦酯组和干扰素组(P均〈0.05)。结论阿德福韦酯联合干扰素α-2b治疗乙型肝炎效果优于单一用药。  相似文献   

10.
陈民  孙华玮 《山东医药》2000,40(17):43-44
1997~ 1999年 ,我院应用基因重组干扰素 HBe Ab( )治疗 5 0例不同情况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慢乙肝 ) ,现具体分析如下。临床资料 :本组 5 0例患者分为 2组观察 :其中 HBe Ab( )组 2 0例 ,男性 16例 ,女性 4例 ,年龄 19~ 6 0岁 ;HBe Ag组 30例 ,男性 2 2例 ,女性 8例 ,年龄 2 2~ 5 8岁。患者均为慢性乙型肝炎 ,发现乙型肝炎病史在 1~ 4年 ,均为第一次采用干扰素治疗 ,并且无其他明显合并症。方法 :干扰素为国产基因重组干扰素α- Ib(科兴生物赛若金 ) ,治疗剂量为 30 0万U,每周 3次肌注 ,疗程 6个月 ,同时采用一般护肝药物 (即10 …  相似文献   

11.
干扰素是目前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首选药物之一,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我院于1999年12月-2002年10月应用α1b-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30例,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2.
黄芪注射液联合α-干扰素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黄芪注射液与α-干扰素联合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59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采用黄芪注射液和人血白细胞α-干扰素联合治疗;对照组29例采用传统常规治疗.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优于对照组的58.6%(P<0.05),治疗组的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和血清乳酸脱氢酶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结论 黄芪注射液与干扰素联合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优于常规治疗.  相似文献   

13.
我院应用基因工程α-2b干扰素治疗慢性乙肝30例,现将疗效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随机选择慢性乙型肝炎30例(均符合1995年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叶下珠复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采用该复方(含苦味叶下珠、三七等)联合干扰素(100万单位肌注,隔日1次)治疗慢性乙型肝炎40例并与30例单用干扰素(剂量同前)治疗者进行随机对照观察。结果:叶下珠复方联合干扰素组治疗3个月,临床症状改善明显,治疗总有效率为92.5%,肝功能ALT、AST、A/G、SB的复常率分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逍遥散联合重组人干扰素α-2b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治疗;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逍遥散口服。治疗24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结束后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情况、肝功能指标、乙肝病毒标志物变化情况及HBV DNA应答率的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在中医证候改善、肝功能恢复、HBeAg和HBV DNA阴转率、HBeAg血清学转换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逍遥散可提高重组人干扰素α-2b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疗效,改善生活质量,减少干扰素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6.
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反应及疗效预测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目的总结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指标变化特点,提出干扰素疗效预测的实用指标.方法采用前瞻性对照研究方法,将符合标准的15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90例)和对照组(60例)通过治疗前内源性干扰素水平、用药后2、4个月末干扰素中和抗体等指标的测定,分析患者性别、年龄、治疗前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及早期变化、HBV DNA定性定量、内源性干扰素水平、用药后2个月末干扰素中和抗体等指标的特点与HBeAg阴转的关系,提出干扰素疗效预测的实用指标.结果(1)不同年龄患者HBeAg阴转率差异不大,仅20~30岁与30~40岁年龄段差异有非常显著性(t>2.3312,P<0.01);(2)治疗前转氨酶水平明显升高者对干扰素反应好;与治疗前转氨酶水平相比,开始用药后第2个月末ALT下降幅度超过5 0%的患者最终HBeAg阴转率提高;(3)治疗前HBV DNA阴性或定量≤106/ml的患者,均有较高的HBeAg阴转率;(4)开始用药后第2个月末干扰素抗体阳性可作为HBeAg无应答的预测指标;(5)采用模糊数学综合评判的理论与方法提出了一个多因素联合预测方案,将其回代用于本组患者的疗效预测,敏感性为8 0%,准确性为9 0%,优越于单因素疗效预测. 结论患者在干扰素治疗中临床指标的变化特点有别于西方患者;干扰素疗效与治疗前后转氨酶、HBV DNA水平及干扰素中和抗体产生等有密切的关系,与年龄、性别等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α1b-干扰素联合胸腺肽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我科对30例病人进行了治疗和观察,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佟宇  贾玉洁 《山东医药》2010,50(11):100-101
目的探讨干扰素联合更昔洛韦治疗小儿流行性腮腺炎并发脑膜脑炎(简称腮脑)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98例腮脑患儿随机分为联合组35例、干扰素组33例及更昔洛韦组30例,均按常规方法治疗,在此基础上更昔洛韦组每日静注10mg/kg更昔洛韦,1次/d。干扰素组肌注100万Uα-2b干扰素,1次/d。联合组予干扰素联合更昔洛韦治疗,用法及剂量同其他两组,三组药物均连用5d,评价疗效。结果联合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干扰素组及更昔洛韦组,P均〈0.05;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时间明显短于另两组,P均〈0.05。结论干扰素联合更昔洛韦治疗小儿腮脑疗效确切,安全可靠,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19.
干扰素治疗急性丙型肝炎46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6年1月至2000年1月,我们共用干扰素治疗急性丙型肝炎(下称丙肝)30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干扰素治疗11例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 ITP)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出血性疾病 ,目前尚无根治方法 ,1 0 %~30 %的慢性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 CITP)治疗十分棘手。近年来国外报道应用干扰素治疗 CITP取得良好疗效。借鉴其经验 ,我们应用干扰素治疗1 1例 CITP患者 ,取得较好疗效。1 材料与方法1 .1   病例1 1例 CITP为我科 1 996~ 1 998年住院患者 ,均符合 1 994年第五届全国血栓与止血学术会议修定的诊断标准。1 .2   治疗方法1治疗 :采用瑞士罗氏公司生产的罗扰素 (α-2 a干扰素 ) 30 0万 U,皮下注射 ,1次 /d,共 1 2 d为 1疗程 ,之后 30 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