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把握战、创伤急救的时效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战(创)急救的目的就是减少伤残率和死亡率。影响战创伤急救方法和原则的核心因素之一是急救的时效性。据来自二次大战及越南战场的“战伤资料和军需数据库”的统计:在现场,大出血致死率占44%.颅脑火器伤占31%,多发伤占13%;在现场以后的死亡原因中,死于中枢神经系统颅脑伤占5%,多器官功能不全或衰竭占4%,休克死亡占3%。出血死亡接近占50%,其中有20%可以通过急救止血而避免死亡,约10%的休克通过野战医疗体系得以挽救。只有5%左右死于脓毒症和多器官衰竭。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院前创伤急救的组织实施及救治技术的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总结2000年12月至2003年12月我院“120”出诊急救的创伤患者6928例救治资料。结果 伤者以21~50岁最多,占79.30%;伤因以交通伤(39%)、斗殴伤(30%)、工伤及坠落伤(10.74%)为主;伤情按院前创伤指数(TI)分:危重患者1454例,中至轻伤5388例;院前急救成功率96.43%,现场心肺复苏成功率12.97%,转运途中死亡率为零。结论控制救治反应时间.落实“三线出诊”机制,实施有效的现场急救技术,完善急救及转运设备,建立管理科学、训练有素的急救队伍是提高创伤救治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创伤已成为现代社会公害,无论在平时、战时或自然灾害条件下,均需建立健全和完善有效的急救体系。创伤死亡有3个高峰,第二高峰在伤后数分钟至两个小时内,有人称之抢救危重病人的“黄金时间”,而有组织的创伤护理一般  相似文献   

4.
战(现)场救护不仅是卫生人员必须熟练掌握的急救技术,也是每名军事人员必须掌握的急救技术。在《战伤救治规则》中明确,首次战(现)场急救在伤后10分钟内实施,充分体现了对救治时效性的思考。战(现)场救护是一项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技术,需要不断加强研究、总结经验,做好部队与院校的对接,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检验理论。目前,我军战(现)场救护训练主要分为两大部分:卫生人员的专业训练和其他人员的训练。对于不同人员,训练的内容、要求、目标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5.
腹部战(创)伤标准化急救护理程序应用管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腹部创伤是战伤中较多而严重的创伤,加强对腹部战(创)伤临床救治研究。不论是战时或平时都是迫切问题。如何提高对腹部战(创)伤抢救成功率更是战伤外科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我院地处东南沿海,担负着军事斗争卫勤保障任务,2000年8月~2002年9月我们对腹部战(创)伤急救模拟训练标准化急救护理程序进行研究,采用寓战于平,平战相结合,从严从难展开系列急救护理演练,总结汇报如下。  相似文献   

6.
急救绿色通道治疗多发伤伴休克35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急救绿色通道中院前初步急救、院内采用损伤控制方法治疗严重多发伤合并休克患者的疗效。方法对35例严重多发伤合并休克患者立即给予开放气道、维持呼吸、体液复苏,控制出血和污染。待生命体征稳定后,进行确定性手术治疗。结果31例患者经院前急救和急诊损伤控制手术后控制了出血和污染,休克逐渐纠正,疴隋平稳后行确定性手术治疗,患者存活,恢复情况良好;4例患者死于重度休克和多器官功能衰竭。结论对严重多发伤伴休克患者,院前急救时保持呼吸道通畅、液体复苏治疗、紧急止血、简单包扎、骨折临时固定;院内采用简单省时的手术,控制出血和污染;ICU进一步抢救,待疴腈稳定后再做相应的手术和治疗,可提高严重创伤合并休克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创伤发生的规律和院外救治的特点,探讨降低急救死亡、伤残率,提高院前急救成功率。方法回顾分析总结我院2002年7月至2005年7月院外创伤急救病人2814例救治资料。结果年龄:年龄与创伤原因有关,19-45岁占75.23%;伤因:生产事故伤占41.4%,交通事故伤占34.5%.伤害致伤占11.0%;部位:四肢伤占44.10%,头部伤占23.53%,胸部伤占17.09,多发伤占35.15%;院外救治成功率97.97%,现场心肺复苏成功率11.9%。结论加强创伤预防是遏制创伤发生的重要措施;加强和提高院外急救人员应急能力.使伤病员能在最短时间内得到及时、有效、合理的救治是提高创伤救治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莫殿全 《华夏医学》2011,24(5):629-630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交通工具日益增多,各种事故及车祸层出不穷,这些对人类身体造成了严重的创伤和多发性创伤。现场及院前救治方法合理,是减少死亡和致残的关键,国内外均强调急诊救治的“黄金1小时”和“白金10min”。近年来我们发现创伤引起难以控制的活动性出血,多在伤后1~2h内死亡,创伤的伤员50%死于现场,  相似文献   

9.
多发伤创伤的特点是伤势重、病情变化快、病死率高.急救人员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评估伤情,明确处理重点,保持呼吸道通畅,开放静脉通路,控制出血,合理搬运,从而降低死亡率和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医学争鸣》2006,27(21):1992-1992
全军战创伤外科专业委员会定于2007年4月中上旬在福建省福州市举办第十届全军战创伤外科专业学术会议.届时我国著名战创伤专家王正国院士、程天民院士、卢世壁院士等30余位专家莅临会议,并就战创伤外科救治新进展、现代战争条件下的卫勤保障与战伤救治、战创伤急救、严重多发伤和重要部位伤的诊治新技术、战创伤基础研究新进展等方面作专题报告.参会者可获军队继续教育学分.征文要求:凡未曾发表的有关战创伤研究与临床救治的论文,论文摘要800-1000字.截稿日期:2007年2月20日.Email投稿:zyyin@cta.cq.cn或zy.yin@tom.com.联系人:尹志勇教授(…  相似文献   

11.
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的监测和护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105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急救液体复苏的监测和护理作回顾性总结.在伤后活动性出血控制前1 h的黄金时间内应采取有效的液体复苏治疗,维持生命体征,确保重要脏器的血流灌注;并尽早控制活动性出血;积极纠正内环境紊乱,重建机体生理反应,可提高救治成功率,减少伤残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12.
2006年全军战创伤急救方案学术研讨会于2006年10月12~15日在西安临潼举行。本次会议由全军急救医学专业委员会主办,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兰州军区临潼疗养院共同承办。会议探讨了战创伤急救医学相关领域中的热点问题。沈洪主任委员传达了总后卫生部对全军第八届急救医学专业委员会组成的批示。会议期间召开了第八届全军急救医学专业委员会全体委员会议,就新一届委员会工作安排及下届全军急救学术会议相关议题进行商议,议定在专业委员会下设立五个专业学组,即战创伤学组(组长:黄显凯),复苏学组(组长:周荣斌),危重病学组(组长:杨兴易),中毒学组(组长:邱泽武),卫勤管理学组(组长:王洁)。  相似文献   

13.
不论创伤、战伤或灭害损伤,抢救能否成功,经验证明,时间是重要因素。据有关资料报道,伤后最初60min是决定伤员命运的关键时间,有人称之为创伤急救的“黄金1h”。为此我院于1997.6~2001.6月,在对280例创伤病人的急救护理中不断完善创伤急救的组织系统,使创伤急救的3个重要阶段即院前急救、急诊室急救、病房的监护治疗紧密相连,构成创伤急救的基本护理工作程序,从而为病人赢得了抢救的“黄金时间”大大提高了护理质量,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海上化学复合伤症状特点及对救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在航渡过程中观察海上化学复合伤症状特点,并对中毒救治的影响进行初步研究。方法:以海上最可能使用的化学武器——神经性毒剂沙林为代表,中毒剂量为1LD,中毒后1min枪伤造成兔股骨骨折或腹部贯通伤动物模型,并溺海水,动物惊厥后肌注神经毒急救针,观察动物溺海水前后中毒症状及存活率。结果:各实验对照组动物死亡时间均在10min左右,而中毒急救组动物死亡时间均在30min后。动物中毒合并火器伤并溺海水后,中毒症状出现时间提前,但惊厥的程度反而减弱。急救组动物经神经毒急救针注射后,在20min左右中毒症状基本消失,溺海水的动物中毒症状消失时间稍晚,约25min;但动物因火器伤后出血、骨折等未得到处理,在40min后因出血、休克等原因死亡;而2种火器复合伤的动物因伤势过重,死亡时间稍早,在30min内死亡。结论:海上化学复合伤处理应改变传统的中毒复合伤救治“优先处置危及生命的火器伤情”的原则,而应“首先进行致死性毒剂中毒的急救,同时尽快处理火器伤情”。  相似文献   

15.
时间是创伤抢救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美国马利兰急诊研究所认为:威胁生命的损伤,伤后最初60min是决定伤员生死的关键时间。有人称之为严重创伤急救的“黄金1h”。镇平县人民医院急诊科2002年10月~2005年10月,在对180例严重创伤病人的急救护理中,完善创伤急救的组织系统,按护理程序工作方式,使严重创伤急救的三个阶段即院前急救、急诊室急救、急危重症监护病房的监护治疗紧密相连。为病人赢得了抢救的“黄金1h”,提高了护理质量,取得了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6.
当今的急救过程分为三个阶段:"院前急救"阶段、"急诊处置"阶段和"ICU观察"阶段.院前急救是指对遭受各种危及生命的急症、创伤、中毒、灾难事故等的患者在到达医院之前进行的紧急救护,包括现场紧急处理和监护以及转运至医院的过程,是现代急救过程的重要阶段.据一些医学统计资料表明[1-3],最佳急救期为伤后12h内,较佳急救期为伤后24h内,延期急救期为伤后24h后,猝死患者抢救的最佳时间是伤后4min内,严重创伤患者抢救的黄金时间是创伤后30min内.由此可看出,错过院前最佳救治时间,纵使医院条件优越,也无济于事,因此,院前急救对挽救危重患者的生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除了要具备一般医生的素质外,还应该具备特殊的素质[4].我们在担任院前急救医生时,收获颇多,具体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17.
费爱爱 《医学理论与实践》2002,15(10):1213-1214
<正> 近年来,严重创伤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最主要杀手之一。为提高创伤伤员的存活率,关键的一点是要抓紧伤后“黄金一小时”内的紧急救治,提高伤员的存活率。 创伤急救是全程性的,主要是现场急救、后送急诊科急救。妥善的急救护理能为后续治疗奠定良好的基础,预防或减少并发症,使病人顺利治愈。时间就是生命,只有实行院前、院内全程急救,保证急救道通畅,才能为伤员抢救赢得时  相似文献   

18.
狭义急救自金十分钟是指伤病者到达急诊科后的头10分钟。对于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中,如何解决液体复苏和呼吸道通畅是这10分钟内的主要治疗目标,其目的就是避免那些出血、窒息导致的早期死亡。为达到这个目的。应该从基础止血等措施着手。但更重要的内容是临床上一般地、常规地建立静脉通路进行液体复苏、建立呼吸通路有效地避免窒息就成为狭义急救自金十分钟内急诊医师的两大急救技术和能力,作者把它们强调为急诊医师的“看家本领”。即在这方面要强于任何其他科室的医务人员。本文就呼吸通路建立的方法做一介绍,以期大家重视。  相似文献   

19.
多发伤的急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段政萍 《医学综述》2006,12(18):1130-1131
多发伤是平时和战时均很常见的一种创伤,伤情大都很严重,治疗难度大,病死率也较高。从多发伤的定义、临床特点、诊断、分类、多发伤的急救系统、急救模式对多发伤各阶段的急救进行阐述和分析。从而掌握多发伤的急救、救治要点,研究多发伤急救发展方向。我们应通过建立整体的、系统的、专业化的创伤急救体系,培养专业化的创伤急救医师,来有效地救治创伤患者,降低伤后的病死率和伤残率,从而达到提高创伤患者救治的最终结局。  相似文献   

20.
严重 创 伤能 否抢 救 成功 ,时 间是 重要 因 素。 有学 者 认为 ,伤后 最初 60 分钟 是决 定 伤员 生死 的 关键 时间[1]。我科 自 2002年至 今,在对 93 例严 重 创伤 病人 的 急救 护理 中 ,紧紧 围 绕“ 以病人 为中 心 ”的整 体 护理 模式 ,不 断 完善 创伤 急 救的 护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