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目的:探讨微型种植体作为支抗在矫正错[牙合]畸形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本文采用钛合金微螺钉种植体作为种植支抗对后牙锁患者畸形进行矫正,并对矫正前后X线投影测量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在规定的治疗时间内良好地耐受了微型种植体,微型种植体保持了良好的稳定性。矫治后,所有患者均出现微型种植体周围软组织轻度水肿,但是未出现感染现象。矫治前后,锁牙齿未伸长,相反还有轻度压低作用;对所有患者矫治前后的X线投影测量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发现,矫治前后SNA、SNB、ANB、FH-MP等均无明显差异,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文所用钛合金微螺钉种植体作为种植支抗未导致下颌的旋转,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影响微种植支抗钉植入成功的相关因素。方法:各类牙颌畸形患者植入的123颗微种植体支抗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口腔卫生、牙周组织健康等因素,对123颗微种植体的随访结果进行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s回归分析,评价各项因素对种植支抗留存的影响。结果:123颗微种植体支抗在随访中留存112颗,总存留率91.06%,11颗微种植体支抗在受力后脱落,总失败率8.94%。口腔卫生较好者微种植体支抗留存率为97.59%,比口腔卫生一般者或口腔卫生较差者的微种植体支抗钉留存率高,后两者分别为86.36%和66.67%(P <0.01)。牙周组织健康者,植入的微种植体支抗留存率(96.97%)比伴有牙周组织炎症者的微种植体支抗留存率(66.67%)高(P <0.01)。患者在微种植体植入后感觉疼痛或咬合时疼痛的微种植体支抗留存率为55.00%,比无疼痛感觉的微种植体支抗留存率(98.06%)低(P <0.01)。结论:口腔卫生较差,牙周组织炎症,术后疼痛是导致微种植体支抗种植失败的危险因素(P <0.05)。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微螺钉种植体作为支抗用于下颌磨牙缺失患者矫治上牙前突伴拥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下颌单侧磨牙缺失、上牙前突伴拥挤的成年错!患者8例(年龄22~38岁),在每位患者下颌磨牙缺失侧的第二前磨牙远中11~13 mm颊侧牙槽嵴处各种植1枚纯钛微螺钉,并以栓道固位方式在微螺钉的龈上部分附着自制微螺钉牵引帽,利用微螺钉牵引帽依次牵引同侧的下颌前磨牙、尖牙、切牙向远中移位,并利用牵引帽上的牵引钩行颌间Ⅱ类牵引。结果采用种植微螺钉作为支抗的8例患者治疗后均达到较理想的效果,前牙覆盖覆!和后牙尖窝关系均正常。疗程最长者24个月,最短者15个月,平均20.8个月。结论微螺钉种植体支抗可以用于下颌磨牙缺失的上牙前突伴拥挤患者的矫治。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影响微螺钉种植体作为支抗植入后的稳定性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在44名患者中植入的100枚微螺钉种植体,临床因素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负载的时间,微螺钉的大小,种植的部位。结果:种植成功率为83.0%。即刻负载种植成功率为94.4%明显高于延期负载种植成功率的76.6%,有统计学差异(P<0.05)。直径1.6mm螺钉种植成功率为93.0%,直径2.0mm螺钉种植成功率为75.4%,两者比较P<0.05。上颌种植成功率为91.7%,下颌种植成功率为75.0%,两者比较P<0.05。结论:微螺钉支抗种植体稳定性跟种植部位、种植螺钉的大小以及种植后负载的时间有关,而跟性别、年龄以及牙弓内左右侧、前部后部无关。  相似文献   

5.
助攻型和自攻型支抗种植体稳定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支抗种植体在正畸治疗中的稳定性。方法:选取52例成年双颌前突患者,支抗种植体植人第二前磨牙和第一磨牙之间。每个患者分上下左右对称植入自攻型和助攻型种植体各2颗,总共4颗。共计208颗微螺钉支抗种植体,植入2周后加力,常规矫治,矫治中松动无法行使加力功能的支抗种植体给予拔除后重新植入新种植体,做好记录。矫治结束后分别统计自攻型和助攻型支抗种植体的脱落数和部位。结果:自攻型脱落5颗,助攻型脱落8颗,发生在上颌10颗,下颌3颗。结论:自攻型和助攻型支抗种植体脱落率无显著性差异,支抗种植体上颌比下颌易于脱落。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自攻型微种植支抗钉治疗下颌磨牙舌倾的有效性。方法 选择8例下颌磨牙舌倾的正畸患者,应用自攻型微种植支抗钉牵引11颗舌倾的下颌磨牙。分别在微种植支抗钉植入前和取出后拍摄曲面断层片和头颅侧位片,并进行头影测皱及模型测绩分析。结果8例患者所植入的自攻型微种植支抗钉在矫治过程中均保持稳定;舌倾的磨牙均得到有效的直立,矫治后下颌磨牙间宽度增加4.5mm,与矫治前相比下颌磨牙宽度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下颌磨牙高度降低1.2mm,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下颌平面角(MP—SN)及面下高与全面高之比(ANS—Me/N—Me)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攻型微种植支抗钉可有效地直立舌倾的下颌磨牙,避免磨牙伸长,磨牙咬合关系良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影响正畸支抗用微种植钉临床成功的因素。方法:选择固定正畸治疗中的种植微种植钉患者114例,微种植钉253颗。应用Logistic回归(Logistic Regression)统计方法对15个与微种植钉种植失败有关的指标(性别、年龄、垂直骨面型、矢状骨面型、植入部位、上下颌骨、软组织类型、口腔卫生状况、种植体长度和直径、植入方式、植入角度、加载时机、加载强度、临床用途)进行回归分析。结果:种植成功224颗,16例共计29颗脱落失败,种植成功率88.54%。年龄、口腔卫生情况、垂直骨面型和上下颌骨是影响微种植钉成功的独立指标(P<0.05)。结论:为了减少正畸支抗用微种植钉的失败,要对患者加强口腔卫生的宣教和监督,特别是对年轻(尤其是<12岁)的高角患者的下颌植入时。  相似文献   

8.
徐建平  沈佩明 《口腔医学》2011,31(11):692-693
目的 探讨微螺钉种植体支抗结合MBT直丝弓矫治技术治疗安氏Ⅱ类上颌前突错牙合的有效性。 方法 选择安氏Ⅱ类上颌前突错牙合患者12例,在上颌使用自攻型微螺钉种植体作为支抗,结合MBT矫治技术进行治疗。对矫治前后的头影测量和模型分析项目进行配对t检验;12例患者共计植入27颗微螺钉种植钉,其中3例患者因单侧种植钉在使用过程中松动,另行选择位置再植入后稳固。 结果 微螺钉种植体支抗结合MBT直丝弓矫治技术治疗后,SNA、ANB减小,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NB、U6-Ptm增大,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U1-L1、MP-FH角增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UI-SN、L1-MP、覆盖、覆牙合减小,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上前牙整体内收,前牙覆盖、前牙覆牙合明显减小, 患者颜面侧貌得到明显改善。结论 微螺钉种植体支抗结合MBT直丝弓矫治技术操作简便灵活、可靠性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 :以骨融性种植体和微螺钉种植体作支抗来移动牙齿 ,观察其支抗效果。材料和方法 :患者 2 4例 ,5例为骨融性种植体支抗患者 ,另 19例为微型螺钉种植体支抗患者。 5例骨融性种植体支抗患者中男l例、女 4例 ,最大 4 1岁 ,最小 2 0岁 ,平均 32岁。患者缺失后牙 1~ 7颗 ,种植体l~ 7个。另外 19例微型螺钉种植体患者中男 4例、女 15例 ,最大 4 0岁 ,最小 13岁 ,平均 2 2 .8岁。其中 2例患者采用种植体支抗压低伸长的磨牙 ,1例用作垂直牵引支抗 ,2例采用微螺钉做支抗来推磨牙向远中 ,其余 14例作为拔牙后关闭间隙的支抗。结果 :1)骨融性种植可以用作正畸支抗 ,能承受前后向、左右向、垂直向 3个方向的矫治力。 2 )通过X光片研究显示 ,5例骨融性种植体患者在正畸加力过程中和矫治后 ,种植体与牙槽骨融 (结 )合良好 ,没有不良的影响。临床检查也未发现松动的现象。 3) 5例骨融性种植患者均在正畸完成后利用原种植体进行了修复治疗。因此骨融性种植体既可以作为正畸矫治的支抗 ,又能作为永久修复的桥桩 ,是成年缺失牙患者最佳的选择。 4 )微螺钉种植体作为正畸支抗体效果良好 ,可用于各种年龄的患者 ,在压低磨牙、推磨牙向远中、作为支抗体内收前牙、关闭间隙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微螺钉种植体有望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比研究微螺钉型种植体支抗与常规口内加强支抗矫正双颌前突的侧位头影测量及软组织美学分析结果变化,回顾性评价种植体支抗的疗效。方法 研究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正畸科成年双颌前突拔牙矫治患者62例,其中38例应用双颌后牙区微螺钉型种植体支抗内收前牙(种植支抗组),24例应用常规口内加强支抗(常规支抗组)。通过矫治前后X线头影测量、软组织美学分析和疗程疗效比较,明确不同支抗方式对治疗效果的影响。结果 两种支抗方式的疗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62例患者在矢状向上均出现牙列、牙槽突及上下唇软组织的位置改变,种植支抗组患者上下颌切牙切端平均内收7.23、5.89 mm,上下牙槽突点平均内收3.61、2.78 mm,上下唇突点平均内收3.21、2.24 mm;常规支抗组患者上下颌切牙切端平均内收4.62、4.17 mm,上下牙槽突点平均内收1.93、1.67 mm,上下唇突点平均内收2.13、1.82 mm,种植支抗组内收效果优于常规支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上下颌骨基点在矢状向的位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微螺钉型种植体支抗在内收前牙、矫正双颌前突及改善面部美学效果方面优于传统常规支抗,但对颌骨并无矫形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以微螺钉种植体支抗压低磨牙对高角拔牙病例进行后牙垂直向控制的临床应用。方法20例矢状骨面型Ⅰ类或Ⅱ类的高角拔牙病例,采用MBT直丝弓矫治技术,于第一、第二磨牙间颊侧植入MAS微螺钉种植体作为垂直向支抗对磨牙实施持续轻力压低,同时微螺钉也作为矢状向支抗结合滑动法回收前牙。结果治疗后X线头影测量分析结果显示:上颌磨牙平均压低2.27mm; MP/SN角平均减小2.8°,SNPo角平均增加1.34°;面角(NsPos/FH)角平均增加3.1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微螺钉种植体支抗压低磨牙能够为高角拔牙病例提供有效的后牙垂直向控制,患者软组织侧貌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初步探索采用微螺钉种植体支抗压低磨牙对高角非开[牙合]拔牙病例进行后牙垂直向控制。方法7例矢状骨面型Ⅰ类或Ⅱ类的高角非开[牙合]病例,减数双尖牙矫治,MBT直丝弓矫治技术,上下颌第一、二磨牙间植入MAS微螺钉种植体作为垂直向支抗对磨牙实施持续轻力压低,结合摇椅弓控制前牙覆[牙合],种植体同时也作为矢状向支抗用于滑动法回收前牙。结果所有患者拔牙间隙全部关闭后的治疗结果显示:上颌磨牙平均压低2.43mm,MP/SN角平均减小3.35°,差异具有极显著性(P〈0.001);下颌磨牙平均压低1.79mm,前牙覆[牙合]平均减小2.63mm,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微螺钉种植体支抗压低磨牙可以作为一种新的垂直向控制手段为高角非开[牙合]拔牙病例提供有效的后牙垂直向控制。  相似文献   

13.
[摘要] 正畸治疗中正确的支抗设计、控制和应用是取得良好矫正效果的重要因素,传统的Tweed方丝弓矫正技术中系统的支抗预备在各类错牙合正畸技术的发展起到了关键的作用。现今临床上已有多种增强支抗的装置可供正畸医师选择,但仍不能起到绝对支抗的效果。因此,临床中伴有严重拥挤、深覆盖等不希望丢失支抗的病例,牙齿排齐和侧貌的改善受到影响,虽然口外装置是加强支抗的有效方法,但由于操作较繁复,在临床上患者常有排斥的心理,近年来正畸种植体支抗的出现,较好地解决了临床支抗选择的问题。但对于一些高角骨性Ⅱ类患者,使用传统口外支抗还是种植支抗,能起到患者面型最大改善的作用,Tweed理念中的支抗预备是否可以经由种植支抗的多方应用而起到更为符合现今正畸医师的操作理念的作用,这是现今临床中我们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种植体和微型种植体支抗在正畸与修复中的联合应用的可行性,并观察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4例下颌磨牙缺失时冶牙伸长需要做种植的患者。缺牙区植入ITI种植体,常规种植治疗。同时在对猞伸长的磨牙的近中腭侧和远中颊侧各植入一枚微型种植体,用橡皮链挂在颊、腭侧的种植体上,以压低伸长的对日冶牙齿,定期更换并进行,陆床检查。结果:24例患者中,1枚微型种植钉松动脱落,余23例患者伸长牙平均压低2.4mm,平均压低时间为5.6个月,经种植修复后均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结论:针对下颌磨牙缺失对骀牙伸长的病例,种植体和微型种植体支抗的联合应用,能达到最佳的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15.
微型种植体支抗和多用途弓压低上前牙的疗效对比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目的:比较种植体支抗和多用途弓对露龈笑患者前牙压低的效果和优缺点。方法:选择25例高角、前牙深覆,上颌前部牙槽骨发育过度,存在露龈微笑并且设计拔除上颌两侧第一双尖牙的患者(年龄21~27岁),其中12例采用多用途弓压低上前牙,13例采用微型种植体压低上前牙。搜集2组压低前后模型,X线头颅侧位片及患者微笑和侧貌像。结果:微型种植体压低上前牙组,1、SN距和1、NA距的变化均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上唇突度和上下唇间距均有一定程度减小,前牙覆[牙合]、超[牙合]正常;多用途弓组除1、SN距明显减小外(P〈0.01),其他各项测量指标几乎与种植体组呈反向改变。结论:微型种植体作为稳定的支抗力量,其压低上前牙、改善覆[牙合]和超[牙合]及露龈笑的作用明显优于多用途弓,且更适合高角病例的矫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locator附着体种植覆盖义齿在下颌无牙颌修复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12例下颌无牙颌患者,每名患者下颌植入2枚种植体,共24枚,3~4个月后完成locator附着体覆盖义齿修复。术后2年期间进行随访。结果:24枚种植体均无松动,骨无明显吸收,患者对义齿咀嚼及固位满意。结论:locator附着体固位的种植覆盖义齿是下颌无牙颌患者理想的修复方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将微型种植钉作为增强支抗措施的临床稳定性,分析影响微型种植钉成功率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错骀患者48例(男性18例,女性30例,平均年龄23.2±6.5岁),植入微型种植钉的总数量为152枚,微型种植钉的负载期为10个月,评价11个临床变量与微型种植钉成功率的关系。结果:微型种植钉的总成功率为90.1%,口腔卫生状况、微型种植钉植入部位的牙周组织肿胀、牙周炎史、下颌平面角的高低等与微型种植钉的稳定性密切相关;而宿主因素(年龄、性别)、微型种植钉因素(长度)、微型种植钉植入的设计因素(上下颌骨植入部位、植入微型种植钉的角度、是否即刻负载、微型种植钉的加力方式)等对微型种植钉成功率的影响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针对使用微型种植钉的患者,维持好的口腔卫生、对下颌平面角较高的患者采取谨慎设计、防止微型种植钉周围组织肿胀,对于提高微型种植钉植入的成功率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8.
Recently, implant anchors such as titanium screws have been used for absolute anchorage during edgewise treatment. However, there have been few human studies reporting on the stability of implant anchors placed in the posterior region.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amine the success rates and to find the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the stability of titanium screws placed into the buccal alveolar bone of the posterior region. Fifty-one patients with malocclusions, 134 titanium screws of 3 types, and 17 miniplates were retrospectively examined in relation to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The 1-year success rate of screws with 1.0-mm diameter was significantly less than that of other screws with 1.5-mm or 2.3-mm diameter or than that of miniplates. Flap surgery was associated with the patient's discomfort. A high mandibular plane angle and inflammation of peri-implant tissue after implantation were risk factors for mobility of screws. However, we could not detect a significant association between the success rate and the following variables: screw length, kind of placement surgery, immediate loading, location of implantation, age, gender, crowding of teeth, anteroposterior jaw base relationship, controlled periodontitis, and 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 symptoms. We concluded that the diameter of a screw of 1.0 mm or less, inflammation of the peri-implant tissue, and a high mandibular plane angle (ie, thin cortical bone), were associated with the mobility (ie, failure) of the titanium screw placed into the buccal alveolar bone of the posterior region for orthodontic anchorage.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安氏Ⅲ类错患者中,采用微型种植体作支抗,远移下颌磨牙的临床效果及其作用特点。方法:选择16例成人患者,将32枚微型种植体植于下颌第二前磨牙与第一磨牙之间颊侧牙槽骨内,Ni-Ti螺旋弹簧压缩后置于下颌第一前磨牙与下颌第一磨牙之间,推磨牙远移。通过测量下颌第一磨牙在近远中方向、垂直向的位置变化,以衡量磨牙的位置改变。并通过下颌中切牙的位置变化,评价支抗强弱。结果:下颌第一磨牙平均远中移动4.5mm,疗程5.4个月,平均移动速度0.8mm/月;磨牙长轴向远中倾斜角度为3.9°。下颌中切牙位置基本无改变。结论:所有下颌磨牙被远移到了恰当的位置。未见前牙支抗丧失。种植体作支抗推下颌磨牙远移的过程中,发挥了强支抗的作用。临床操作较方便,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骨钉前方牵引治疗对生长发育期上颌后缩下颌前突型反[牙合]病例的矫治效果。方法:选择替牙晚期和恒牙早期骨性Ⅲ类错病例8例,男2例,女6例,年龄11~14岁,平均12.2岁。均为上颌发育不足并伴有下颌、下牙弓轻度前突的凹面型,在双侧上颌颧牙槽嵴区植入骨钉,骨钉与牵引面罩的牵引钩相连,与[牙合]平面成向前下30°夹角,力值维持在350g左右,每日戴用时间为10~12h。有3例恒牙早期病例因牙列拥挤或下牙弓前突,设计对称拔除了上、下颌第二或第三磨牙,植入下颌磨牙骨钉以牵引排齐内收下牙弓。结果:8例患者前方牵引5~10个月,平均7个月,均有效解除前牙反[牙合]。结论:应用骨钉做前方牵引,牵引力通过上颌骨阻力中心,不会致颌骨出现异常旋转。牵引力完全作用在颌骨上,避免了对牙齿产生副作用。骨钉还可用于牵引上下颌牙列远中移动,减少上前牙唇倾并增强前方牵引对下牙弓的矫治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