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目的探讨初中生心理韧性与孤独感的关系,为初中生孤独感的干预提供思路。方法采用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和儿童孤独量表对765名初中生施测。结果初中生心理韧性的人际协助和情绪控制在性别上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P0.001);家庭氛围对初中生的孤独感和心理韧性有非常显著的影响(P0.05或P0.001);初中生孤独感与心理韧性各个维度及总分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P0.05);回归分析表明,心理韧性个人力方面(目标专注、情绪控制、积极认知)能显著负向预测初中生的孤独程度,其中情绪控制对孤独感的预测力最高(β=-9.43,P0.01);心理韧性支持力方面(家庭支持、人际协助)也能显著负向预测初中生的孤独程度,其中人际协助对孤独感的预测力最高(β=-10.57,P0.01)。结论心理韧性可能是影响初中生孤独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中学生心理韧性、负性生活事件感受和心理健康的关系,探究其内部作用机制,为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采用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和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1962名初中生进行测量。结果:1中介效应检验得到回归方程"Y=0.656M-0.125X"(t=-7.494,P0.001),负性生活事件感受在心理韧性与心理健康症状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55%;2心理健康量表的强迫因子、学习压力感因子以及情绪波动性因子得分分别为(2.100±0.648)、(2.089±0.854)和(1.980±0.727),处于"轻度"症状;3生活事件量表的学习压力因子均分、人际压力因子均分分别为(1.713±1.070)和(1.612±1.041),接近于"轻度"感受;4心理韧性量表的各因子均分均在3分以上,处于中等以上水平。结论:1中学生的心理韧性可以直接影响心理健康,也可以通过影响中学生对负性生活事件的感受,来间接影响心理健康,心理韧性越强的中学生,负性生活事件对其造成的消极影响就越小,心理就越健康;2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在强迫性观念与行为、学习压力感及情绪波动性方面存在轻度症状;3中学生的消极感受主要来自于学习和人际方面的负性事件;4中学生的心理韧性在目标专注和积极认知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负性生活事件对初中生睡眠质量的影响以及抑郁的中介作用和心理韧性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PSQI)、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RSCA)、儿童抑郁量表(CDI)对随机抽取的1440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1)负性生活事件能够显著负向预测初中生睡眠质量;(2)抑郁部分中介了负性生活事件与初中生睡眠质量之间的关系;(3)抑郁的中介作用受到心理韧性的负向调节,即中介效应对于心理韧性水平低的初中生更大。结论:负性生活事件通过抑郁影响初中生睡眠质量,且抑郁的中介作用受到心理韧性的调节。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流动儿童家庭关怀、正性情绪对心理韧性的影响,并探讨正性情绪在家庭关怀和心理韧性之间的中介效应。方法:选取流动儿童406名,运用家庭关怀度指数问卷、正性情感检核表和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进行调查。结果:1家庭关怀总分可以正向预测正性情绪(β=0.281,P0.01)。2正性情绪可以正向预测心理韧性(β=0.341,P0.01)。3正性情绪在家庭关怀与心理韧性之间起完全中介效应。结论:正性情绪在家庭关怀与心理韧性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家庭关怀通过正性情绪提升流动儿童心理韧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外显自尊与内隐自尊对流动儿童情绪影响的差异,为开展流动儿童情绪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内隐联想测验,情绪诱导实验,Rosenberg自尊量表和正负性情绪量表,对122名初中流动儿童学生进行实验和问卷调查。结果:①与自我无关的刺激下,外显自尊对流动儿童情绪波动的影响不显著,而内隐自尊对其情绪波动的影响显著;②消极刺激后低内隐自尊组负性情绪波动更显著(t=-2.47,P=0.016,d=-0.61),积极刺激后高内隐自尊组正性情绪波动更显著(t=12.10,P0.001,d=3.00);③消极刺激后再受积极刺激,低内隐自尊组负性情绪在整个实验前后,波动水平仍显著高于高内隐自尊组(t=-3.16,P=0.003,d=-0.78)。结论:外显自尊在与自我无关的刺激下对流动儿童情绪影响较小,内隐自尊在与自我相关或无关的刺激下对其都有较大影响,即内隐自尊对流动儿童情绪更具有普遍性作用,且低内隐自尊流动儿童负性情绪不易缓解。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高等职业贫困生的心理韧性、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并与高等职业非贫困生进行对比,为我国高等职业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与实践的参考。采用《自我效能感量表》《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主观幸福感量表》对110名高等职业贫困生和84名高等职业非贫困生实施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高等职业贫困生生活满意度水平显著低于非贫困生(t=-2.915,P<0.05)。2男贫困生的心理韧性(t=-2.275,P<0.05)及目标关注(t=-4.585,P<0.01)、积极认知(t=-3.222,P<0.01)、人际协助(t=-2.485,P<0.05)因子得分低于女贫困生。3年级影响主观幸福感,二年级高等职业贫困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最高,其次是三年级,一年级最低(F=5.651,P<0.01);二年级正性情感水平最高,一、三年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5.103,P<0.01);二年级负性情感水平最低,一、三年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6.367,P<0.01);三年级情绪控制水平最高,一、二年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6.161,P<0.01)。4高等职业贫困生的自我效能感、主观幸福感、心理韧性及各因子间存在显著相关。对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和中介效应验证,结果表明,高等职业生贫困生自我效能感在心理韧性与主观幸福感之间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灾区青少年心理韧性、负性生活事件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方法 对舟曲地区311名中学生进行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主观幸福感问卷及青少年心理韧性问卷的测查.结果 ①灾区青少年负性生活事件及主观幸福感各维度年级差异显著(负性生活事件上,F=2.89,P<0.05;生活满意度维度上,F=3.52,P<0.05;积极情感维度上,F=3.31,P<0.05);②负性生活事件、心理韧性与生活满意度、消极情感相关显著;③心理韧性在负性生活事件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中起着完全中介作用,心理韧性在负性生活事件对消极情感的影响中起着部分中介作用.结论 负性生活事件通过心理韧性的中介作用影响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离异家庭对青少年应对方式及人际信任的影响。方法选取唐山市职业教育中心的125名学生用特质应对方式量表及人际信任量表进行测量。结果离异家庭与非离异家庭对青少年在应对方式的积极应对因子上存在显著性差异(t=-2.469,P〈0.01);离异家庭与非离异家庭对青少年在人际信任因子上无显著性差异(t=1.585,P〉0.05)。结论非离异家庭的青少年比离异家庭的青少年更倾向于积极应对;离异家庭与非离异家庭对青少年的人际信任并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 讨论团体心理辅导对流动儿童心理状况的影响.方法 采用中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青少年社会支持评定量表、Rosenberg自尊量表,对北京市某流动儿童学校的41人进行干预,并以46人为对照.结果 ①干预组在中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的症状总分上有了显著降低(t=-2.31,P<0.05),具体表现在敌对(t=-3.24,P<0.01)、适应不良(t=-2.10,P<0.05)、情绪不稳定(t=-2.33,P<0.05)3个因子上;②干预组在青少年心理韧性总分(t=2.77,P<0.01)和社会支持总分(t=2.56,P<0.05)上有了显著性提高;③干预组在自尊量表得分上没有显著性变化.结论 团体心理辅导能加快流动儿童心理状况好转的进程,从整体上提高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中文版正性负性情绪量表(PANAS)在城镇社区老年人中的信度、效度。方法:采用问卷法对604名老年人(年龄60周岁)进行中文版正性负性情绪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老年抑郁量表(GDS)的评估。结果:经统计学检验,中文版PANAS所有条目的Cronbach’s系数为0.772,正性情绪(PA)量表和负性情绪(NA)量表的Cronbach’s系数分别为0.853、0.902;正、负性情绪分量表的重测信度分别为0.496、0.478;正、负性情绪分量表的条目间平均相关系数分别为0.587、0.546。正、负性情绪两因子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233。正性情绪与HAMA、GDS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66、-0.278;负性情绪与HAMA、GDS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36、0.342。探索性因素分析正性情绪各条目的因子负荷在0.478~0.755;负性情绪各条目的因子负荷在0.582~0.781。工作状况、躯体疾病情况、患病时间、总体健康状况与老年人的正性情绪和负性情绪均呈显著相关(P0.05);受教育程度与老年人正性情绪呈显著相关(P0.05);婚姻状况、以往职业、月人均收入与老年人的负性情绪呈显著相关(P0.05)。结论:中文版正性负性情绪量表(PANAS)在城镇社区老年人中具有良好的信度、效度,符合心理测量学的要求,可以用于我国城镇社区老年人的正性、负性情绪的调查。  相似文献   

11.
父母不同教养倾向对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父母积极教养倾向和消极教养倾向对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采用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和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开封某重点高中二年级177名学生进行调查,并对结果进行了相应的处理分析。结果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是保护其子女免受抑郁和焦虑侵扰的有效方法;父母对子女过多的拒绝否认、过分干涉、过度保护、惩罚、严厉、偏爱被试是导致其子女形成偏执、敌对、人际关系敏感与紧张、学习压力感、适应不良、情绪不稳定和心理不平衡等不健康心理品质的主要因素。结论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欠佳;父母应给予子女多一些情感温暖和理解,少一些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和过分干涉过度保护,父母应公平对待自己的每个子女。  相似文献   

12.
初中生幸福感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初中生幸福感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访谈、问卷调查和探索性因素分析等方法对某城市四所中学初中学生共1244人的幸福感状况和影响因素进行调查.结果:1.从总体上看,83.1%的初中生经常有幸福感的体验.2.初中生幸福感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同伴关系、宽松的外部环境、自尊需要的满足、掌握知识、漂亮的外表、自主自由、物质生活的满足、休闲娱乐八个因素.结论:初中生幸福的体验主要来自良好的同伴关系、轻松愉快的生活氛围、老师同学家长的赞赏、学习知识、漂亮的外形、自由不受约束、富足的物质生活及休闲娱乐.这些因素和初中生心理特征有关.  相似文献   

13.
中学教师应对方式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了解中学教师的应对方式特点。方法 本研究采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调查了465名中学教师。结果 (1)35岁以下的青年中学教师的积极应对得分高于中、老年教师,其间有显著差异。(2)班主任教师积极应对得分高于非班主任教师,其间有显著差异。(3)中学教师的积极应对与社会支持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结论 积极应对方式对维护中学教师心身健康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14.
中学生自杀意念的相关因素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了解普通中学生自杀意念的相关因素,为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对成都市区的中学生采取多级随机抽样法,对抽到的1421名中学生使用白编一般情况调查问卷、Beck抑郁问卷、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进行评估。结果:自杀意念检出率为23.5%(328/1393)。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有:1.家庭因素:父母离异、父,母去世、再婚家庭、童年期受虐待、家庭成员的暴力或自杀行为。2.学校因素:受同伴欺侮和欺侮别人。3.物质滥用:使用成瘾药物、吸烟、饮酒。4.抑郁量表得分高。5.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中人际关系因子、受惩罚因子得分高。6.性别因素:女性。自杀意念的保护因素有:学习成绩优良、独生子女和家庭关系和睦。结论:自杀意念在。中学生中有较高检出率,应根据其影响因素予以积极的干预。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初中生复原力实施干预,并对其影响学校适应的能力进行研究。方法对某初中在校复原力水平较低的学生18人进行9次复原力团体心理辅导干预,以亚洲复原力量表、中学生学校适应量表为评估工具,辅导前、后两次对被试进行测查,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通过干预辅导,实验组在复原力的情绪管制、灵活应对维度及复原力总分上优于对照组(t=2.158,P<0.05;t=3.009,P<0.01;t=2.321,P<0.05);实验组在学校适应的纪律遵守及人际关系维度上优于对照组(t=3.897,P<0.01;t=2.849,P<0.05)。结论通过对复原力干预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复原力水平,进而提升初中生的学校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6.
中学生主观幸福感与自我概念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观幸福感是指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具有主观性、相对稳定性、整体性等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高中生依恋类型与独处行为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成人亲密关系经历量表》和《独处行为量表》对442名高中学生进行测量。结果:依恋回避与孤僻和积极独处的相关分别为0.451和0.233(P<0.01),与孤独的相关为-0.383(P<0.01);依恋焦虑与社交回避和孤独的相关分别为0.410和0.622(P<0.01),而与积极独处的相关为-0.140(P<0.01)。方差分析显示不同依恋类型被试的独处行为明显不同,专注型的积极独处得分最低,而孤独得分最高;冷漠型在孤僻分量表得分最高;而害怕型则在社交回避分量表得分最高。结论:安全型依恋者以积极独处为主要特征,害怕型依恋以社交回避为主要特征,专注型依恋以孤独为主要特征,而冷漠型依恋则以孤僻为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8.
维吾尔族中学生多维生活满意度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考察维吾尔族中学生生活满意度的现状与特点。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326名维吾尔族中学生的生活满意度进行测量。结果:(1)维吾尔族中学生在五个生活领域的满意度均值排列顺序由高到低依次为家庭、自我、学校、朋友、生活环境(5.3/4.7/4.5/4.4/4.2);(2)女生的家庭满意度高于男生(5.4±0.6/5.0±0.8,F=15.75,P<0.001);(3)初一学生的朋友、学校和生活环境的满意度最高(4.8±0.6/4.9±0.5/4.5±0.6),初三和高一学生的朋友和自我满意度最低(4.0±0.7/4.0±0.6,4.3±1.0/4.3±0.8),高一和高三年级学生的学校满意度最低(4.2±0.6/4.2±0.7);(4)学习成绩为中等和上等的学生生活满意度各维度评分都高于成绩下等的学生(如家庭维度评分分别为中:5.5±0.5,上:5.3±0.6,下:4.4±0.9,F=8.74~23.99,P均<0.001);(5)学生干部的学校和自我满意度高于非学生干部(4.6±0.7/4.4±0.7,F=9.89,P<0.01;4.8±0.8/4.5±0.7,F=10.45,P<0.01)。结论:维吾尔族中学生在不同生活领域的满意度不同,不同年级、学习成绩、是否学生干部中学生的生活满意度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初中生的多重问题行为及分布状况。方法:采用无记名问卷调查北京市1739初中学生。结果:1.违规行为、吸烟、问题饮酒三类问题行为之间呈正相关(r=0.28、0.37、0.39,P<0.001),三类问题行为与多重问题行为之间呈正相关(r=0.74、0.78、0.75,P<0.001);2.参与过1项违规行为的学生占39.8%,参与过2种以上违规行为的学生占13.5%,参与3种以上违规行为的学生占6.9%,参与4种以上的违规行为的学生占3.6%,有吸烟行为的初中生占25.8%,问题饮酒的初中生占8.6%;3.男生的违规行为、吸烟、问题饮酒问卷评分及多重行为问题指数均(t=4.933、6.62、7.20、8.47,P<0.001)高于女生。不同年级间问题行为问卷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年级越高评分越高(多重问题行为指数初一、初二、初三分别为47.4±8.4、50.1±9.4、51.1±11.9,F=19.35,P<0.01)。结论:初中生问题行为是由各类具体问题行为构成的相互关联的多重问题行为“综合症”,其问题行为具有“共生性”和“共变性”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