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 :探讨单纯大剂量新型重组肿瘤坏死因子对骨肉瘤的抗肿瘤效果 ,以及其对人体的毒副作用。方法 :5例经过病理确诊的下肢骨肉瘤患者 ,采用股动静脉插管 ,体外循环隔离加温灌注 ,从氧合器加入新型重组肿瘤坏死因子 5 0 0万单位至70 0万单位 ,灌注区肿瘤组织内温度保持在 41~ 42℃之间 ,持续 6 0 min。灌注后 2~ 3周行肿瘤段骨切除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结果 :新型肿瘤坏死因子灌注后 ,5例患者疼痛明显减轻 ,肿瘤缩小 3.5~ 5 .0 cm灌注区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和灌注区域的炎症样红肿 ,1例出现寒战 ,2例发生低血压 ,无肾衰。组织学发现肿瘤坏死率达 88%~ 96 %。随访 3个月至 2 0个月 ,平均 6个月。 4例存活 ,1例术后 3个月肺转移死亡 ,无 1例发生局部复发。结论 :单纯大剂量新型重组肿瘤坏死因子具有较好的抗肿瘤效果及明显的镇痛作用。有一定毒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单纯大剂量新型重组肿瘤坏死因子对骨肉瘤的抗种瘤效果,以及其对人体的毒副作用。方法:5例经过病理确诊的下肢骨肉瘤患者,采用股动静脉插管,体外循环隔离加温灌注,从氧合器加入新型重组肿瘤坏死因子500万单位至700万单位,灌注区肿瘤组织内温度保持在41~42℃之间,持续60min。灌注后2~3周行肿瘤段骨切除,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结果:新型肿瘤坏死因子灌注后,5例患者疼痛明显减轻,肿瘤缩小3.5  相似文献   

3.
新型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治疗恶性胸腔积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新型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临床疗效及毒副作用。方法 新型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300^u加0.85%生理盐水20ml,地塞米松10mg加0.85%生理盐水20ml胸腔内注入。结果 本组29例恶性胸腔积液,总有效率89.6%,低烧2例,胸疼1例,均为一过性表现,不需特殊处理。结论 国产新型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治疗恶性胸腔积液有较高的缓解率,是一种非常有前途的控制恶性胸腔积液的抗肿瘤药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单纯膀胱灌注丝裂霉素C(MMC)和膀胱灌注法、定期粘膜下注射MMC预防膀胱肿瘤术后复发的疗效 ;方法 :3 7例膀胱肿瘤术后患者分为两组 ,分别接受单纯膀胱灌注MMC和膀胱灌注及定期粘膜下注射MMC治疗 ;结果 :随访 (2 4~ 3 4)个月 ,单纯膀胱灌注组 1 5例 ,复发 6例 ,占 40 % ;膀胱灌注、定期粘膜下注射组 2 2例 ,复发 4例 ,占1 8.1 8% ,两组对比差别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膀胱灌注、定期粘膜下注射MMC预防膀胱肿瘤术后复发效果满意 ,优于单纯膀胱灌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针刀联合动脉灌注治疗早、中期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山西省中医院骨关节科2016年3月-2018年3月早、中期(Ficat分期I~III期)股骨头坏死住院患者60例,分为观察组(针刀联合动脉灌注治疗)和对照组(单纯动脉灌注治疗)各30例,观察对比治疗后1个月和3个月髋关节功能评分(Harris评分)。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髋关节功能评分都取得了明显的改善(P<0.05)。而针刀联合动脉灌注治疗股骨头坏死较单纯动脉灌注治疗效果更加突出(P<0.05)。结论:针刀联合动脉灌注治疗早、中期股骨头坏死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重组人改构肿瘤坏死因子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08年5月至2010年6月对36例恶性胸腔积液患者先行胸腔内置管,尽量排尽胸腔积液后胸腔内灌注天恩福200万U加地塞米松10mg,夹闭引流管,48h后接上密闭引流袋,如仍有积液流出,继续引流重复给药,每周2次。结果36例患者中,显效(CR)9例(25.0%),部分缓解(PR)22例(61.1%),失败(NC)5例(13.9%),总有效率(CR+PR)为86.1%。结论重组人改构肿瘤坏死因子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疗效较好,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伽玛刀治疗松果体区肿瘤的适应证及治疗方法。方法:147例松果体区肿瘤患者采用OUR-XGD旋转式伽玛刀治疗,并对患者进行治疗及随访观察。结果:治疗给予边缘剂量9~15Gy,等计量曲线30%~50%,随访2~18个月后,2个月后明显缩小134例,占91.2%;症状改善或消失者121例,占83.31%;1年后肿瘤消失57例,无明显改变5例,二次治疗14例,3次治疗1例,死亡1例。结论:伽玛刀治疗松果体区肿瘤安全有效,易广泛应用,是松果体区肿瘤患者首选的治疗方法,也是手术次全切除辅助治疗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8.
陈宁 《海南医学》2012,23(17):24-26
目的 评价化疗药物经动脉灌注和膀胱内灌注治疗膀胱癌保留膀胱术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48例Ⅱ~Ⅲ期膀胱癌患者经尿道电切术或膀胱部分切除术,术后分为动脉灌注化疗联合膀胱内药物灌注治疗组(研究组)24例和单纯膀胱内药物灌注治疗组(对照组)24例.动脉灌注化疗方案为:吉西他滨1.2~1.4 g)和顺铂30~40 mg溶于50 ml生理盐水经皮注入髂内动脉内,每周1次,4次为一个疗程,间隔3周.膀胱内药物灌注方案为:吡柔比星30 mg溶入50 ml生理盐水经无菌尿管注入膀胱,每周1次,连续8次,后改为每月1次,持续至术后1年.记录治疗的不良反应和术后肿瘤复发情况.结果 全组除对照组1例外,均顺利完成膀胱内吡柔比星灌注治疗,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中分别出现2例和3例轻微膀胱刺激症状,经对症处理后消失.研究组中1例合并急性肾功能衰竭未完成1个疗程动脉灌注化疗,其余均顺利完成.全部患者的主要毒副反应为1~2级恶心呕吐、食欲下降和骨髓抑制,未出现严重肝功能及心功能损害.随访7~51个月,研究组和对照组的1、2、3年无肿瘤复发生存率分别为100.0%、87.5%、70.8%和95.8%、66.7%、58.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双途径局部化疗治疗Ⅱ~Ⅲ期膀胱癌保留膀胱术后的近期肿瘤复发率低,安全性高,远期生存预后仍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9.
李毅  侯俊  廖正银  王阁  单锦露  马俊刚  余娴  王东 《重庆医学》2009,38(24):3139-3141
目的 研究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BAI)联合三维适形放疗(3DCRT)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同时也寻求一个较好的动脉灌注化疗方案及安全剂量.方法 对50例明确诊断的NSCLC患者行BAI(盐酸吉西他滨1 000mg/m2,奈达铂50mg/m2);1周后开始行肺部肿瘤3DCRT,2Gy/次;第1次介入治疗1个月后行第2次BAI,灌注化疗结束后继续行放疗,放疗总剂量至60~70Gy/30~35f/6~7周.结果所有患者均可评价疗效,无完全缓解病例,部分缓解25例,稳定20例,进展5例;无Ⅲ度以上毒副反应发生.结论 BAI联合3DCRT具有良好的近期治疗效果,患者耐受力良好.联合治疗具备良好的治疗前景,但远期疗效尚待进一步观察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伽玛刀治疗松果体区肿瘤的具体方法,进一步提高其疗效.方法使用伽玛刀治疗松果体区肿瘤94例;周边剂量9.0~18.0 Gy(平均14.2 Gy);中心剂量16.0~48.5 Gy(平均35.4 Gy);周边剂量曲线30.0%~90.0%(平均43.5%);射点数1~10个(平均4.3个).随访6个月~8年(平均25.5个月).结果病灶消失者46例,其中16例为多发病灶;病灶明显缩小者31例,缩小11例,无明显变化3例.3例肿瘤体积增大并伴有放射性脑水肿,6例行2,3次伽玛刀治疗.结论定位诊断明确的松果体区占位病变,首选伽玛刀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对有明显梗阻性脑积水患者,可先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后再行伽玛刀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麦芽醇在动物体内对其抗氧化能力及生理功能的影响。方法:每周1次对兔耳缘静脉注射700μmol/L的麦芽醇生理盐水,连续3个月。用药前后取血测定生化及抗氧化指标。结果:麦芽醇能显著降低红细胞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力(P<005)、血清过氧化脂质(P<001)和尿酸(P<001)的含量,并且对兔的肝、肾、心功能无毒性影响。结论:麦芽醇具有减轻脂质过氧化反应,清除过氧化氢(H2O2)对红细胞的氧化,并且在体内也具有抗氧化抗衰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16.
论毒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毒邪是一类重要的致病因素,既可由外侵入,又可由内而生。具有凶猛暴烈、急骤善变、易攻脏腑、性多火热等致病特点。按传统的“三因”理论进行概括,有一定的局限性,从病因学角度对毒邪进行系统研究,对于丰富和发展病因理论、预防和治疗毒邪所致病变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RESEARCH ON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Humanesophagealcancer(EC)isoneofthemostcommoncancers-ItandoccursatahighfrequencyinsomeareasofChina,Iran,SouthAfrica,Uruguay,FranceandItaly-1 ThemortalityrateofesophagealcancerinChinaisthehighestamongthecancermortalityinthefivecontinents-About50%ofECo…  相似文献   

18.
19.
作者建立了检测乙型肝炎病毒(HBV)的人血清聚白蛋白(PHSA)受体的ELISA法,受体的检出率为32.02%(65/203)。用本室制备的抗-PHSA包被酶标板,用同样方法对HBV上的受体与循环中的PHSA结合情况作了初探,其结合率为6.5%(6/91)。PHSA在循环中的检出率为7.8%(13/165),初探结果说明HBV与血循环中的PHSA很少呈结合状态,PHSA可能主要与肝细胞膜上相类似的受体结合以此作为“桥梁”介导HBV吸附到肝细胞膜以启动感染。此外,作者还对该受体的其他特性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