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院内窥镜室1990年12月~1997年12月共发现35岁以下的胃癌患者20例,占同期确诊胃癌(875例)的229%,现报告如下。l临床资料本组20例中年龄24~35岁,平均29.5岁。男8例,女12例,男女之比为1:1.5。从出现自觉症状到入院检查6个月者11例(55%),6个月~l年者5例(25%),Thl年者4例(20%)。临床表现为上腹部疼痛15例(75%),纳差、反酸、呕吐6例(3O%),上腹部压痛、包块2例(0%),黑匣5例(25%),呕血3例(5%),恶病质4例(20%),幽l'7梗阻1例(5%)。上消化道钡餐检查8例,诊断为胃癌4例,新生物1例,误诊为溃疡…  相似文献   

2.
上消化道出血病因及发病趋势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探讨近10年来上消化道出血(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UGB)的病因构成、发病趋势及与几个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对我院1993、1998和2003年间经内镜检查的UGB住院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共检出UGB 2347例,1993年580例、1998年646例、2003年1121例。(2)消化性溃疡、急性胃粘膜病变、胃癌为UGB常见病因,分别占27.8%、21.1%、9.4%。(3)1993、1998和2003年三个年份中,急性胃粘膜病变分别占该年份UGB的24.3%、23.8%、17.9%;胃溃疡分别占8.3%、7.3%、4.5%;胃癌分别占6.0%、7.7%、12.0%;十二指肠溃疡分别占13.1%、19.8%、27.0%。(4)男性患者明显多于女性,男女之比为2.11:1。(5)随着年龄的增长,UGB的发病例数增加。(6)冬春两季的发病例数明显多于夏秋两季。结论:消化性溃疡是UGB的主要原因,其次是急性胃粘膜病变、胃癌。急性胃粘膜病变、胃溃疡的发病构成比呈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胃癌、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构成比呈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UGB的病因分布与性别、年龄、季节、年代变化等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3.
李栋梁 《医学临床研究》2012,(10):2021-2023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在胃癌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本院接受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性切除术的42例临床资料。【结果】42例患者在腹腔镜下完成胃切除和D2淋巴结清扫,其中腹腔镜辅助远端胃切除37例,全胃切除5例。手术时间为(201.5±72)min,术中失血(134.5±79)mL,患者术后排气时间(2.8±1.0)d,术后住院时间为(10.5±4)d。1例(2.4%)患者出现胃瘫,经非手术治疗后痊愈。手术平均清扫淋巴结(21.5±7.6)枚。术后随访3~12个月,均无肿瘤复发和远处转移。【结论】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是治疗胃癌安全、可行、微创、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手术操作与胃癌微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巢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检测70例胃癌病人手术前、后外周血细胞角蛋白(CK20)mRNA及癌胚抗原(CEA)mRNA的表达情况,并以2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阴性对照组,以10例胃癌组织作为阳性对照组。结果CK20mRNA及CEAmRNA在术前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2.9%和51.4%,而术后二者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2.9%和70.0%,术后阳性率明显高于术前(X^2=12.62、5.06,P〈0.05)。20例健康志愿者无1例阳性表达。结论手术操作可以促使胃癌发生微转移。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胃黏膜上皮不典型增生患者中胃癌的发生率。方法77例胃黏膜不典型增生(随访组)病例均经内镜并活检诊断。不典型增生轻度者51例,中度19例,重度7例,患者每月门诊1次,每6个月至12个月内镜检查和活检1次,对照组83例,为同期内地方医院癌前病变患者,平时不进行主动内镜随访。结果①不典型增生的动态变化,在随访5年内,轻度不典型增生由66.2%(第1年)降至50%左右(第4~5年),中度不典型增生由22.7%升至35%左右,重度不典型增生由9.1%增达14%左右(第4~5年);②癌变问题:随访组总的胃癌发生率11.7%(9/77),早期胃癌(EGC)发生率9.1%(7/77),占胃癌总数的77.8%(7/9);进展期胃癌(AGC)发生率为2.6%(2/77),占胃癌总数的22.2(2/9)。对照组总的胃病发生率为8.4%(7/83).EGC占胃癌总数的14.3%(1/7),AGC占胃癌总数的85.7%(6/7)。随访组早期胃癌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组9例恶变患者中6例系中至重度萎缩性胃炎。3例为溃疡愈合后患者,不典型增生为Ⅱ°及Ⅲ°。结论高危人群密切内镜随访是发现早期胃癌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血清中抑癌基因超甲基化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随机收集2011~2013年上海市静安区中心医院进行胃镜检查的患者,32例胃癌患者为胃癌组,29例萎缩性胃炎为萎缩性胃炎组和30例健康者为健康对照组。应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方法,测定血清Ras相关区域家族基因1a(RASSFA1)基因、人类相关转录因子3(Runx3)基因、错配修复蛋白MutL同源物1(hmLH1)基因、多肿瘤抑制基因1(MTS1)也称P16基因、上皮E钙粘蛋白(E-Cadherin)基因、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2(TFPI-2)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结果胃癌组血清RASSF1A、RUNX3、hmLH1、P16、E-Cadherin、TFPI-2基因超甲基化阳性率分别为21.9%,40.6%,21.9%,34.4%,28.1%,28.1%;萎缩性胃炎组分别为3.5%,13.8%,0.0%,6.9%,3.5%,6.9%;对照组仅检出RUNX3基因启动子甲基化,阳性率3.5%;胃癌组血清6种基因启动子甲基化阳性率均明显高于萎缩性胃炎组和健康对照组(P<0.05)。联合血清中6种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对胃癌诊断灵敏度为76.7%,较单独一个基因明显升高(P<0.05);特异性为86.5%,与RUNX3基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他5个基因单独测定特异性降低(P<0.05)。结论 MSP检测能检测到血清中RASSF1A、RUNX3、hmLH1、P16、E-Cadherin、TFPI-2基因启动子超甲基化。6个基因启动子联合测定对胃癌诊断的灵敏度更高,可为胃癌的诊断、治疗以及判断预后提供新方法或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的方法分析比较小剂量顺铂联合5-氟脲嘧啶持续静脉滴注(L—FP)与ELF方案治疗不能切除或复发和转移的晚期胃癌病人的疗效。方法:49例晚期胃癌患者随机分入L—FP组(试验组)24例和ELF组(对照组)25例。试验组:CDDP3.5mg/m^2,每周1~5天,连续4周,5-FU300mg/m^2,持续静脉滴注24小时,连续4周,休息2周,共治疗2个周期。对照组:LV200mg/d静脉滴注1小时,Vp-16100mg/d静脉滴注4小时,5-FU500mg/m^2静脉滴注,第1~5天,3周为一周期,共治疗2~3个周期。结果:试验组24例中,可评价疗效23例,完全缓解(CR)3例,部分缓解(PR)9例;对照组25例中,22例可评价疗效,完全缓解(CR)1例,部分缓解(PR)7例,实验组和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52.2%和31.9%(P=0.167)。两组肿瘤中位缓解时间、中位进展时间、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5.5月、7.0月、9.0月和4.0月、5.5月、7.0月。1年生存率分别为30.4%和13.6%,经Log—rank检验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2)。不良反应:试验组Ⅲ度以上副作用发生率:恶心、呕吐12.5%,白细胞减少4.2%,中性粒细胞减少8.3%,血小板降低4.2%,对照组恶心、呕吐16、0%,白细胞减少12、0%,中性粒细胞减少12.0%,血小板降低4、0%。结论:小剂量顺铂联合5-氟脲嘧啶持续静脉滴注(L—FP)治疗晚期胃癌疗效好,毒副反应可耐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胃癌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2年1月~2007年12月经胃镜检查并经病理确诊的138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男性患者多于女性(3.6:1),40岁以上的中老年患者占90.6%。临床症状主要为上腹部疼痛93例(67.4%),消瘦71例(51.4%),贫血63例(45.7%)。血浆总胆固醇(TC)低于正常103例(75.4%),低密度脂蛋白(LDL)低于正常110例(79.8%)。胃镜下早期胃癌凹陷型较多,有6例(66.7%)。中老年患者发病部位以胃体、胃底、贲门为主,有99例(79.2%)。Borrmann分型以Ⅱ型和Ⅲ型为多,分别为40例(31.0%)和52例(40.3%)。幽门螺杆菌(HP)阳性率73.2%。组织病理学以腺癌为主为77例(55.8%)。结论中老年患者胃癌发病率高,男多于女,且中晚期病变多。对于持续的上腹痛、消瘦、贫血及低TC、LDL的患者要警惕胃癌的发生。根除HP有可能预防胃癌的发生。提高胃镜的检查技术可以做到早诊断、早治疗。  相似文献   

9.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并发症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并发症及预防、处理措施。方法:对5000例LC的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发生并发症76冽(1.52%),其中胆管损伤10例(0.2%),胆漏12例(0.74%),胃肠道损伤2例(0.04%),腹腔出血6例(0.12%),胆总管残留结石15例(0.3%),腹腔感染2例(0.04%),皮下气肿12例(0.24%),切口感染15例(0.3%),脐孔疝1例(0.02%),右侧血胸1例(0.02%),本组无LC技术性并发症导致死亡病例。结论:规范LC操作技术,遵循操作原则,对预防或减少LC手术并发症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佛波酯(12-myristate13-acetate,PMA)不同浓度和不同时间对人体胃癌BGC823细胞MMP-9表达的影响,探讨PMA能诱导MMP-9表达增加的最佳浓度和诱导时间。方法采用mRNA(RealTimeRT-PCR)蛋白(West-blot)明胶酶活性分析(Zymography)观察不同浓度的PMA作用于人胃癌BGC823细胞不同时间后的MMP-9表达。结果PMA浓度1.5mg/L、3.0mg/L、6.Omg/L、12.Omg/L、24.Omg/L24h时对人胃癌BGC823细胞作用后MMP-9表达率分别为(19.1±1.27)%、(25.3±5.7)%、(52.6±4.8)%、(67.94-3.6)%、(91.34-2.3)%;48h时分另0为(21.14-1.9)%、(29.2±3.6)%、(56.6±4.3)%、(76.1±5.1)%、(93.34-2.9)%;72h时分另l为(23.44-3.7)%、(37.84-4.2)%、(60.3±14.5)%、(83.6±18.1)%、(95.64-1.3)%。结论PMA对MMP-9表达的影响浓度剂量和时间依赖性,最佳浓度24.0mg/L,最佳时间24h。  相似文献   

11.
我院1995-2005—06共收治胃癌穿孔21例,占本院同期收治胃癌总例数的5%(21/420),诊治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男15例,女6例,年龄38~76(平均57)岁。穿孔诱因:饱腹穿孔5例,胃肠钡透时穿孔3例,酗酒后穿孔2例,外伤性穿孔2例,无明显诱因9例。穿孔距就诊时间1~38h,以6~16h居多。临床表现为上腹隐痛、腹胀、纳差、消化不良者17例(80.9%),明显消瘦贫血或便血者9例(42.8%),病史在1a以上7例(33%),1a以内11例(52.3%),无症状3例(14.29/)。穿孔部位:胃窦部11例(52.3%),胃体部7例(33%),胃底部2例(9.5%),幽门部1例(4.7%)。穿孔直径(3.2士0.5)cm。肝转移3例,胰腺转移3例,横结肠浸润5例,广泛性腹腔转移2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三叶因子Ⅰ(trefoil factor1,TFF1)、Ⅱ(trefoil factor2,TFF2)、Ⅲ(trefoil factor3,TFF3)在正常胃黏膜、癌前病变、胃癌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20例正常胃黏膜、20例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20例不典型增生、60例胃癌组织中TFF1、TFF2、TFF3的表达。结果:(1)TFF1在正常胃黏膜、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不典型增生、胃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0%、80.0%、75.0%、50.0%,呈下降趋势(P〈0.05);其阳陛表达与分化程度、分期有关(P〈0.05)。(2)TFF2在上述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85.0%、70.0%、38.3%,呈下降趋势(P〈0.05);其阳性表达与分期有关(P〈0.05)。(3)TFF3在上述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0%、30.3%、45.0%、58.3%,呈上升趋势(P〈0.05);其阳性表达与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分期有关(P〈0.05)。结论:在胃癌的演进过程中TFF1、TFF2的表达进行性丢失,TFF3进行性上升,三者可能共同参与胃癌的发生、发展、浸润及转移。  相似文献   

13.
柯楠  李继昌 《临床荟萃》2006,21(4):234-237
目的 探讨瘦素、瘦素受体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胃癌发展、浸润和转移中的作用及瘦素和VEGF的相互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20例正常胃黏膜、40例胃癌前病变和60例胃癌组织中瘦素、瘦素受体和VEGF表达情况。结果 瘦素在进展期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增强,其阳性率(77.8%)显著高于正常胃黏膜、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不典型增生及早期胃癌组织(20.0%、35.0%、45.0%、46.7%,均P〈0.05);瘦素表达与组织学分级、浆膜浸润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瘦素受体阳性表达率在胃癌发展过程中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展期胃癌组织中VEGF阳性表达率75.6%显著高于正常胃黏膜、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不典型增生、早期胃癌组(15.0%、35.0%、45.0%、46.7%,均P〈0.05)IVEGF表达与组织学分级无关(P〉0.05),与浆膜浸润、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瘦素与VEGF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r5=0.673,P〈0.01)。结论 瘦素、瘦素受体和VEGF均参与胃癌的发展、浸润和转移。  相似文献   

14.
264例胃癌误诊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合两院1984年2月-1998年2月确诊的264例胃癌临床资料,对其误诊误治原因及过程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探讨。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264例胃癌均经病理检查确诊。其中男202例(765%),女62例(23.5%);年龄22-86岁,平均542岁。从出现症状就诊到确诊胃癌误诊时间为86-650天,平均误诊时间146天。原有慢性胃炎史38例问43%),慢性支气管炎26例(9.8%),心血管疾病24例(9.l%),因消化性溃疡作胃大部切除术5例(1.8%)。其余患者平时健康状况尚可,具有日常社会活动能力和生活能力。1.2临床表现以上腹不适、饱胀、食欲不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胃癌术后复发的治疗体会,总结胃癌复发的诊治规律。方法选择胃癌复发病例62例,行手术切除或化疗。结果34例可手术切除患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0.3%、31.2%和16.5%。治愈性切除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1.4%、42.3%和13.6%;姑息性切除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1.5%、22.8%和8.1%。28例化疗后完全缓解(CR)4例,部分缓解(PR)11例,稳定(SD)10例,进展(PD)3例,有效率为53.6%。结论胃癌根治术后复发应该积极手术和化疗治疗。  相似文献   

16.
Smac和Apollon基因在胃癌中的表达及与细胞凋亡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Smae、Apollon基因在胃癌组织表达及两者在胃癌发生中的作用关系。方法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Smac、Apollon的mRNA在38例胃癌组织,15例癌旁组织和10例正常组织的表达情况。结果38例胃癌标本中表达Smac有20例(52.6%),而除3例癌旁组织外,其他癌旁组织和正常胃组织中均见Smae表达,可见8m8c在胃癌组织中低表达和非胃癌组织中高表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pollon在癌组织、癌旁组织和正常胃组织中分别有29例(76.3%)、4例(26.7%)和0例(0%)表达,Apollon在胃癌组织、癌旁组织和正常组织中Apollon的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pollon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其表达和Smac呈明显的负相关,两者的互相作用可能是导致胃癌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进展期胃癌术后患者腹腔灌注热化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对60例胃癌术后患者行回顾性分析:联合腹灌组(31例)应用OLF方案静脉化疗,并于化疗间歇期的第5天用(生理盐水500mL+地塞米松10mg;生理盐水500mL+顺铂40mg/m^2)行腹腔灌注化疗,后行腹部深部热疗;单纯化疗组(29例)仅做OLF方案静脉化疗。两组21天为一化疗周期,均实行3个周期以上治疗。结果联合组和单纯化疗组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813天、311天,中位疾病进展时间分别为466天、223天,两组1年、3年存活率分别为:80.6%和41.4%、35.5%和13.8%,联合组与单纯化疗组1年生存率相比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02)。5年中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两组分别为12.9%和22.6%、37.9%和24.1%,局部复发率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25),而远处转移率无明显区别,两组化疗的毒副作用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胃癌术后早期腹腔灌注热化疗能改善局部治疗效果,提高患者远期疗效,并且未增加化疗相关的毒副反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新辅助治疗在进展期胃癌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86例进展期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观察组患者于术前接受新辅助化疗并于术后接受辅助化疗,对照组患者只在术后接受辅助化疗。对观察组的术前化疗疗效和2组患者的毒性反应、根治性切除率、术后1年复发率和术后2年生存率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经过新辅助化疗治疗后,临床有效率达到74.4%,有37例患者(86.0%)进行了胃癌根治性手术,而对照组中有28例患者(65.1%)进行了胃癌根治性手术,观察组行根治性手术的患者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行远端胃大部切除术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消化道毒性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76.7%和72.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出现骨髓抑制反应的比例分别为9.3%和7.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给予对症治疗后均能顺利完成化疗,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和死亡病例;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术后1年肿瘤复发率分别为11.6%和3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的肿瘤复发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的2年生存率分别为90.7%和7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辅助治疗可有效控制进展期胃癌患者病情的进展,有利于肿瘤的切除,并可显著降低复发率,延缓复发时间并提高生存率,对改善患者预后有积极的作用,且安全性和患者耐受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uPAR)和组蛋白酶D(CD)在胃癌浸润和转移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检测59例胃癌组织中uPAR和CD的表达,观察它们与胃癌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以及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59例中uPAR阳性28例。在乳头状、管状腺癌和粘液腺癌中uPAR阳性率较高,而在低分化癌和印戒细胞癌中阳性率较低(P<0.01)。在CD中则无此差异(P>0.05);有淋巴结转移组uPAR阳性率为60.53%(23/38),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的23.81%(5/21)(P<0.01),CD在淋巴结转移阳性组和阴性组阳性率分别为79.49%(31/39)和50.00%(10/20)(P<0.05);uPAR在早期胃癌组阳性率为12.50%(1/18),侵及肌层组阳性率为37.50%(6/16),侵犯全层组阳性率为60.00%(21/35),差别有显著性(P<0.05),CD中则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uPAR、CD与胃癌的浸润和转移密切相关,uPAR与胃癌组织学类型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泰素+氟尿嘧啶(TF)方案和草酸铂+四氢叶酸钙+脱氧氟尿苷(OLD)方案治疗晚期胃癌的近期疗效。方法将经病理检查证实为晚期胃癌的患者117例随机分为TF组(51例)和OLD组(66例)。28d为1个化疗周期,至少接受2个化疔周期。结果TF组初治病例有效率为62.5%,复治病例有效率为59.3%,总有效率为60.8%;OLD组分别为54.8%,31.4%,42.4%。两组初治病例有效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复治病例有效率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均为P〈0.05)。TF组中位无进展时间8.7个月、中位生存时间19个月;OLD组分别为7.6个月和17.8个月;两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均为P〉0.05)。毒副反应以骨髓抑制和周围神经炎为主,TF组的发生率显著高于OLD组(P〈0.05)。结论TF方案和OLD方案治疗晚期胃癌均有较好的近期疗效,患者耐受性好,而后者的毒副反应更轻,临床应用更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