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肠内+肠外混合营养支持在危重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观察肠内 肠外混合营养(EN PN)在危重病中的支持效果,将ICU中60例危重患者随机分为EN PN组(30例)和PN组(30例),在营养支持前1 d及营养支持第10天测量三头肌皮皱厚度、上臂肌围、血清白蛋白及血红蛋白。结果表明EN PN组在血清白蛋白和血红蛋白增高方面优于PN组(P均<0.05)。认为对于危重病患者,EN PN在防止肠道细菌易位和多脏器功能不全中起一定的作用,有更好的营养效果。  相似文献   

2.
刘维军 《工企医刊》2014,27(5):986-987
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行气管切开术患者不同营养治疗方式效果.方法 按照随机分组的方法将120例行颅脑损伤行气管切开术的患者分为肠外营养联合肠内营养观察组和肠内营养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平均体重,体质指数,血清白蛋白含量,血红蛋白含量及总淋巴细胞计数的变化,比较两组治疗有效率及院内感染率.结果 观察组治疗第10d患者各指标与第1d比较均有改善(P<0.05);且观察组治疗第10d及21d各指标与对照组比较有改善(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感染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联合营养疗法能有效地维持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体重,改善其血清蛋白、血红蛋白含量及总淋巴细胞计数,减少感染的发生,有利于患者的病情恢复,为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一种比较理想的营养支持方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制剂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急性脑梗死的患者,随机将上述患者分为:研究组(给予肠内营养制剂)和对照组(给予自制流食)。对比(1)两组营养支持前及营养支持14天后营养指标。(2)两组营养支持前及营养支持14天后免疫指标。结果:两组营养支持前总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三项营养指标比较无差异(P0.05);两组营养支持14天后总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三项营养指标比较有差异(P0.05);两组营养支持前淋巴细胞计数、淋巴细胞百分比两项免疫指标比较无差异(P0.05);两组营养支持14天后淋巴细胞计数、淋巴细胞百分比两项免疫指标比较有差异(P0.05)。结论:应用肠内营养制剂,可以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营养状况,提高机体抵抗力。  相似文献   

4.
肠内和肠外营养支持在危重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目的:研究ICU危重病人肠内和肠外营养支持效果.方法:对ICU中56例危重病人的营养支持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其中肠内营养支持组32例,肠外营养支持组24例.结果:本组病人52例康复,4例死于原发病.经肠内营养支持后,血清前清蛋白明显升高(P<0.01),血清清蛋白和血红蛋白亦有升高(P<0.05);而肠外营养支持后,各指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两组对比,肠内营养支持组病人血清前清蛋白和清蛋白均高于肠外营养支持组(P<0.05),上臂肌围和肱三头肌皮皱厚度无显著差异.结论:ICU危重病人救治中,应根据疾病的不同情况,选择合适的营养支持方式,肠内营养有更好的代谢效应及营养效果.  相似文献   

5.
危重患者肠外肠内营养支持疗法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危重患者肠外、肠内营养支持方法及其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 120例危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80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采用肠外和肠内营养支持序贯的方法,对照组完全采用肠内营养支持;治疗L4 d后,观察患者体重变化,测定血浆清蛋白含量、血红蛋白含量,观察临床疗效及感染发生情况,并作统计分析.对于营养支持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并发症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结果 第14 d时,治疗组体重、血浆清蛋白、血红蛋白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而总感染率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 应用肠外、肠内营养支待序贯的方法在危重患者的营养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针对性的护理措施能保证营养支持疗法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介绍一种经济简单的肠内营养液的个体化配制方法及其临床应用。方法利用商品化的肠内营养制品为主要原料,根据患者病情,再加入氨基酸、葡萄糖、食用植物油等基本营养元素,以乳化技术个体化配制而成。随机将89例外科住院患者分为肠内营养支持组(49例)和膳食组(40例),分别给予自制的肠内营养液和家属自制食物,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5天的伤口愈合率、淋巴细胞计数和血清白蛋白;同时另将47例因营养不良需采用肠内营养支持的住院患者,根据病情个体化分别给予白配肠内营养液(27例)和商品肠内营养乳剂(20例),分别观察营养支持10天后其转甲状腺素及白蛋白水平变化以及两组成本比较。结果自制肠内营养液符合口服乳剂的各项质量指标。与普通膳食比较能较快促进伤口愈合率和提高淋巴细胞计数(P〈0.05);而与商品化的肠内营养液比较,在达到相同的肠内营养支持效果的基础上,个体化配制的肠内营养液更为经济(P〈0.05)。结论个体化配制肠内营养液不但经济,而且能更灵活应用于各种病情下患者的营养支持。  相似文献   

7.
吴飞 《现代养生》2014,(22):33-33
目的:探讨重症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自2013年4月至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重症患者108例,将这108例患者随机分成2组,每组54例,分别命名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采取肠内营养支持的方法,对照组患者采取肠外营养支持的方法,对照2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前血红蛋白、白蛋白、血总蛋白等营养指标无显著差异,在临床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血红蛋白、白蛋白、血总蛋白等营养指标上升幅度大于对照组。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能够使患者有效的获得营养,提高自身的免疫力,有助于临床治疗的顺利进行,对重症患者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重症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自2013年4月至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重症患者108例,将这108例患者随机分成2组,每组54例,分别命名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采取肠内营养支持的方法,对照组患者采取肠外营养支持的方法,对照2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前血红蛋白、白蛋白、血总蛋白等营养指标无显著差异,在临床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血红蛋白、白蛋白、血总蛋白等营养指标上升幅度大于对照组。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能够使患者有效的获得营养,提高自身的免疫力,有助于临床治疗的顺利进行,对重症患者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黄芪水煎液鼻饲对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患者营养代谢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08年8月~2009年6月伤后24h内入院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200例,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100例)和黄芪加肠内营养支持组(100例)。2组营养支持均在受伤后48h内开始,观察时间至伤后14d。实验组和对照组均在术后24h通过鼻饲管或鼻饲空肠管,48h后给予能全力持续输液泵滴入。试验组在此基础上每天鼻饲黄芪水煎液200ml,分两次鼻饲。定期检测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淋巴细胞计数。结果实验组血糖控制程度、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及外周血淋巴细胞总数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黄芪水煎液鼻饲配合肠内营养能明显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营养状况、血糖水平。  相似文献   

10.
《临床医学工程》2019,(11):1581-1582
目的分析营养支持疗法在重症监护室(ICU)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我院ICU的10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对照组行肠内营养支持,观察组行肠内营养支持联合肠外营养支持。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淋巴细胞计数、血清白蛋白水平、体重、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后,对照组的血清白蛋白水平、体重均高于治疗前(P均<0.05),而淋巴细胞计数无明显变化(P>0.05);观察组的血清白蛋白水平、淋巴细胞计数、体重均高于治疗前,且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的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0.00%,低于对照组的26.00%(P <0.05)。结论营养支持疗法用于ICU中可促进患者康复,而肠内营养支持联合肠外营养支持具有更好的效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安全性、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选择86例食管癌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EN组n=55)和肠外营养组(PN组n=31),所有病例在术前及术后第1、8天分别测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淋巴细胞计数、尿素氮、肌酐、血糖、谷丙转氨酶、血红蛋白和电解质(K+、Na+)。临床观察营养支持后有无消化道症状,胃肠功能恢复情况,有无吻合口瘘及测体质量。结果:所有病例在研究期间无死亡、无明显肝肾功能改变、无吻合口瘘。营养支持后EN组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等水平明显升高(P<0.01)。营养支持后EN组与PN组对比,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和淋巴细胞计数明显增高(P<0.01)。临床观察生命体征及肛门恢复排气时间较PN组显著缩短时间(P<0.01)。结论: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安全可行,既能改善营养状态,维护和促进胃肠道功能,又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ICU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实施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护理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60例ICU重症监护病房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平均分成两组,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患者实施肠内营养支持,对照组患者给予肠外营养支持,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实施肠内营养支持后,臂围、体重指数、淋巴细胞总数、血清白蛋白等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CU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实施肠内营养支持能够有效的补充患者机体所需营养,帮助患者尽早恢复胃肠功能,从而改善患者身体营养状况,对于改善患者生存状况,促进患者身体康复,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吴伦清  陆光成  潘宇 《现代保健》2013,(19):135-137
目的:研究胃癌术后肠内肠外营养支持对患者营养况的影响。方法:将需要营养支持的胃癌患者78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肠内组(EN)和肠外组(PN),两组营养支持均等热量、等氮量。记录两组患者手术前和手术后的基本营养状况,及两组患者手术后并发症的情况。结果:(1)EN组体重、上臂围(MAC)、上臂肌围(AMC)、三头肌皮褶厚度(TSF)和、血红蛋白(Hb)均高于PN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PN组血浆白蛋白(ALB)、总淋巴细胞(LYM)下降较EN组明显(P〈0.05);(3)术后并发症发生率EN组为10.52%,PN组为23.6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癌术后EN在改善患者营养方面优于PN,并且EN可降低胃癌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手术后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个体化营养支持治疗对重症患者营养状态及预后的影响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20例重症需要提供营养支持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60例患者接受标准配方整蛋白肠内营养液提供营养支持设作对照组,另外60例患者接受个体化营养支持治疗治疗,按患者病情程度选择不同配方和浓度营养液提供营养支持设作观察组,比较两组营养状态及预后情...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究序贯肠内外营养支持辅助治疗对急性脑卒中伴吞咽障碍患者营养状态、神经功能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01-01-2019-01-31柘城县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102例急性脑卒中伴吞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2组患者性别、年龄、疾病类型、患病至入院时间等因素具有可比性的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1例。对照组给予能全力肠内营养及脂肪乳氨基酸葡萄糖注射液肠外营养常规营养支持,观察组给予序贯肠内外营养支持,即分别给予鼻饲管滴注短肽型和能全力型肠内营养支持,并联合脂溶性维生素、脂肪乳注射液、复方氨基酸注射液等肠外营养支持。采用χ2或t检验比较2组患者干预前及干预14 d后营养状态及神经功能变化,并记录其观察期间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干预前,2组患者血清蛋白(PA)、血清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和血清总蛋白(T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组患者PA、ALB、Hb、TP水平均较干预前下降,但观察组患者PA水平为(258.42±14.15) mg/L,高于对照组的(204.23±15.74) mg/L,t=18...  相似文献   

16.
肠内营养制剂在消化道手术前后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研究上消化道手术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熏和下消化道手术前应用肠内营养制剂代替传统流质饮食进行肠道准备的可行性和效果对比。方法选择上、下消化道疾病患者40例随机分成4组,每组10例。上消化道研究组术后第1~7天应用能全力行肠内营养支持,下消化道研究组术前3d用能全素行肠道准备,两组对照组术后均采取常规输液(葡萄糖盐水2000~2500ml+氯化钾等)。结果上消化道研究组术后第8天营养评定指标中,体重、身高体重指数、上臂皮褶厚度、上臂肌围、握力、淋巴细胞计数和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抗菌素应用日数,费用等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雪。结论上消化道手术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支持是可行的。能改善患者营养状况熏促进肠道功能恢复熏减少住院日数和费用。口服能全素代替传统的肠道准备方法,能减少术前清洁洗肠次数,保证良好的肠道清洁度,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个体化肠内营养(EN)支持对脑卒中颅脑手术后病人的临床效果. 方法:将62例因脑血管意外行颅脑外科手术后需营养支持的病人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33例给予个体化EN支持,根据病情给予不同配方、浓度的EN液,必要时添加营养组件;常规组29例给予标准配方的整蛋白EN液.两组热量供给均为104.6~ 125.5 kJ(25~30 kcal)/(kg·d).检测营养支持前和营养支持3周后血清清蛋白(ALB)、前清蛋白(PA)、血红蛋白(Hb)、淋巴细胞计数(LY)、C反应蛋白(CRP)水平,观察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记录住院天数. 结果:营养支持3周后,试验组病人血清ALB、PA明显升高,CRP明显降低,与常规组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试验组病人的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住院天数少于常规组(P<0.05). 结论:个体化营养支持更有利于改善脑卒中术后病人的营养状况,降低炎性反应,减少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消化道手术患者影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孙志慧  窦若兰  胡若梅 《现代预防医学》2007,34(15):2975-2976,2978
[目的]探讨消化道手术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支持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外科消化道手术病人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0例,治疗组术后1 d开始肠内营养支持,经营养泵鼻饲持续滴入营养液,营养液热量从每日1 255 KJ(300 kcal)开始,逐步增加至6 276 KJ/d(1 500 kcal/d),液体量为500-2 500 ml/d,供氮量为0.12-0.19g/kg.w,对照组以外周静脉营养为主,14 d后测定上臂肌围、三头肌皮褶厚度、血清总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前白蛋白、淋巴细胞计数及血糖和肝、肾功能,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治疗后白蛋白、前白蛋白均有明显升高,两组间比较三头肌皮褶厚度、前白蛋白、血红蛋白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14 d血糖升高较明显(P﹤0.05),肝肾功能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消化道手术后患者早期给予肠内营养支持更符合其生理需要,有利于改善机体营养状况,控制血糖,减少感染,促进康复。  相似文献   

19.
早期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支持重型颅脑损伤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早期营养支持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营养状况的效果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1月~2008年10月间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38例,随机分为肠内营养加肠外营养支持组(观察组)19例和全肠外营养支持组(对照组)19例。观察组早期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和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结合,10天后转为全肠道营养,对照组10天内行全肠外营养支持,观察血糖、血浆白蛋白、淋巴细胞计数,并发症发生率及预后。结果观察组能获得充足的能量和蛋白质合成物,1周时的血糖控制程度、血浆白蛋白及外周血淋巴细胞总数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少于对照组。观察组10天后病死率为(15.79%)明显低于对照组(31.58%)。结论重型颅脑损伤行早期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结合符合病人的病理、生理要求,能使该类病人营养状况和生存率提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早期营养支持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营养状况的效果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1月-2008年10月间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38例,随机分为肠内营养加肠外营养支持组(观察组)19例和全肠外营养支持组(对照组)19例。观察组早期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和肠外营养(parenterl nutrition,PN)结合,10天后转为全肠道营养,对照组10天内行全肠外营养支持,观察血糖、血浆白蛋白、淋巴细胞计数,并发症发生率及预后。结果观察组能获得充足的能量和蛋白质合成物,1周时的血糖控制程度、血浆白蛋白及外周血淋巴细胞总数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少于对照组。观察组10天后病死率为(15.79%)明显低于对照组(31.58%)。结论重型颅脑损伤行早期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结合符合病人的病理、生理要求,能使该类病人营养状况和生存率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