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我院门诊、住院的胃息肉患者临床特征与相关危险因素分析,为胃息肉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2005年1月~2012年6月共收治199例胃息肉患者。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胃镜报告及息肉病例情况。结果达到入选标准的胃息肉患者共收集199例,年龄在41~75岁之间多发,胃息肉最常见生长部位依次为胃窦、胃体、胃底。年龄>40岁、伴慢性胃炎组,可认为是胃息肉的相关危险因素。病理学分型依次为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胃底腺息肉、腺瘤性息肉。结论①胃息肉单发多见,最常见生长部位为胃窦。胃息肉病理组织学分型多为炎性息肉;②年龄>40岁,女性、慢性胃炎为胃息肉的危险因素;③腺瘤性胃息肉的恶变率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绍兴市人民医院大肠息肉、胃息肉以及胃息肉合并大肠息肉患者的临床和病理特征。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6—11月在绍兴市人民医院行内镜检查发现的1 001例大肠息肉与1 219例胃息肉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以及胃息肉合并大肠息肉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比较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大肠息肉和胃息肉的检出率、息肉的部位、数目、大小及病理类型等。  结果  大肠息肉检出率(14.35%)高于胃息肉(8.15%, χ2=200.568,P < 0.001);2种息肉的检出率均随着年龄增加呈递增趋势(均P < 0.001)。胃息肉检出率女性高于男性(P < 0.001),而大肠息肉男性高于女性(P < 0.001)。单发大肠息肉(91.71%)较单发胃息肉(73.17%)多见(χ2=232.500,P < 0.001);≥1.0 cm的大肠息肉(18.58%)较胃息肉(5.50%)多见(χ2=93.200,P < 0.001)。在炎性息肉、腺瘤性息肉的检出率二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01);胃息肉癌变率较大肠息肉低(P < 0.001)。胃息肉患者大肠息肉检出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33.43% vs. 14.35%, P < 0.001),以多部位、多发以及较少癌变为特征。  结论  胃息肉与大肠息肉,以及胃息肉合并大肠息肉与普通人群具有不同的临床和病理特征,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胃息肉是最常见的一种胃部良性肿瘤,随着胃镜的广泛应用,胃息肉的检出率也随之增高。笔者医院自2001年开始,采用微波治疗胃息肉38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38例胃息肉患者,其中男24例、女14例;年龄16~74(平均45)岁;单发36例,2例分别为2枚;息肉部位在胃窦28枚、胃体11枚、胃底1枚;息肉直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胃息肉临床特点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3月胃镜室胃息肉检出患者52例的临床症状及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过临床治疗,研究分析的52例患者,胃息肉发生位置在胃窦、胃体和胃底发生率最高,发生率为78%;胃息肉患者年龄以中老年为主,年龄在50~70之间的占55%;息肉直径在0.5cm以下的患者有28例;患者胃息肉以炎性息肉为主;胃息肉患者中幽门螺旋菌的感染率相对较大,而萎缩性胃炎发生率相对较小;大部分胃息肉患者接受内镜下治疗,且并未出现并发症。结论胃息肉多见于女性、中老年人,增生性息肉及胃底腺息肉,胃底腺息肉分布在胃底、体部,增生性息肉主要在胃体部,炎性息肉主要在胃窦部;增生性息肉具有癌变倾向,无痛胃镜能提高胃息肉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5.
王纯波  高俊霞  郝秋华  吕强 《医学综述》2010,16(15):2384-2386
目的探讨PTEN、幽门螺杆菌在不同病理类型胃息肉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二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对20例正常胃黏膜、20例非肿瘤性胃息肉、20例肿瘤性胃息肉标本进行检测,幽门螺杆菌采用快速尿素酶法检测。结果 PTEN蛋白在正常胃黏膜、非肿瘤性胃息肉、肿瘤性胃息肉中的表达率分别为85.00%、80.00%、55.00%,三组表达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幽门螺杆菌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5.00%、65.00%、40.00%,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表面,在胃息肉中PTEN蛋白和幽门螺杆菌的一致程度不够理想(Kappa<0.40)。结论 PTEN蛋白阳性表达率在肿瘤性息肉中最低而在正常胃黏膜中表达最高,PTEN蛋白的缺失或突变可能促进肿瘤性胃息肉的形成,有望作为判断胃息肉生物学行为的有用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抑癌基因PTEN在不同病理类型胃息肉癌变过程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增殖核抗原K167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10例正常胃黏膜、20例非肿瘤性胃息肉、20例肿瘤性胃息肉、15例高分化胃癌、15例低分化胃癌标本进行检测.结果 PTEN蛋白在正常胃黏膜组、非肿瘤性胃息肉组、肿瘤性胃息肉组、胃癌组中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90.00%、90.00%,60.00%、36.67%.胃癌组的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其他三组;肿瘤性胃息内组明显低于非肿瘤性胃息肉和正常胃黏膜组.Ki67蛋白在正常胃黏膜、非肿瘤性胃息肉、肿瘤性胃息内、胃癌中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10.00%、15.00%、45.00%、73.33%,胃癌组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三组;肿瘤性胃息肉组明显高于非肿瘤性胃息肉和正常胃黏膜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TEN和K167蛋白在胃息肉中的表达呈负性相关r=-0.3390(P<0.05).结论 PTEN和Ki-67蛋白的异常表达及相互作用可能在胃息肉癌变过程中发挥一定的作用,检测胃息肉中PTEN和Ki-67蛋白的表达,有助于早期诊断胃息肉癌变并判断其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胃息肉胃息肉患者的胃镜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03例胃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年龄分段对患者的胃镜表现与病理特点进行分析。结果:男、女胃息肉检出比例分别为2.88%、3.51%( P<0.05);年龄≥45岁、<45岁胃息肉检出比例分别为5.55%、2.14%( P<0.05)。年龄≥45岁组患者胃底、胃体及胃窦部位单发胃息肉的检出率高于年龄<45岁组(P<0.05)。年龄≥45岁组患者胃底腺息肉、增生性息肉及肿瘤性息肉的检出率高于年龄<45岁组(P<0.05)。无痛胃镜对胃息肉的检出率高于普通胃镜(P<0.05)。结论:无痛胃镜对胃息肉的检出率高于普通胃镜,女性、中老年人群为胃息肉的多发群体,需给予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P53与β-catenin在胃息肉和胃癌中的表达及相互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正常胃黏膜组、不同病理类型的胃息肉组和胃癌组中P53蛋白与β-catenin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1)P53蛋白的阳性率:胃癌组明显高于正常胃黏膜组和不同类型的胃息肉组(P<0.05);正常胃黏膜组和不同类型的胃息肉组间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β-catenin蛋白的阳性率:胃癌组和不同类型的胃息肉组明显高于正常胃黏膜组(P<0.05);胃癌组和不同类型的胃息肉组间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β-catenin蛋白的强阳性率:胃癌组明显高于不同类型的胃息肉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胃息肉阶段抑癌基因P53保持相对正常的结构和功能,癌基因β-catenin表达增强,增强的程度明显低于胃癌阶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基于胎儿生物信息基本形态在孕妇手掌内可成像展现的研究成果,探讨胃疾病信息与信息传递现象是否在手掌展现及如何用现代科学技术表达。方法:通过模式识别技术提取手区胃疾病生物信息特征,转换成数字影像表达;利用胃息肉切除前后胃镜的临床结果与同期手区影像色谱图实测结果进行比对。结果:手区影像所表达的胃息肉形态、定位与胃镜下的描述是一致的,且息肉切除的生物信息会迅速传递到手区成像。结论:手区胃(息肉)生物信息的影像表达是胃(息肉)生物信息的反映,手区具有体内脏器病证生物信息实时表达的功能,初步证实了"大脑对体内器官存在监控表达体系"假说的客观存在。  相似文献   

10.
胃类癌一例     
<正>病例资料患者女性65岁近半年来出现无明显诱因进食后胃区不适,未予系统诊治,近一周来症状加重,伴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吐后症状减轻,行胃镜检查示:幽门梗阻、胃息肉,超声提示:胃壁低回声包块,性质待定。  相似文献   

11.
王大鹏 《吉林医学》2011,32(13):2658-2659
<正>收集我院2000年6月~2010年12月经病理证实为胃息肉的病例98例,其中恶性变7例,占7.14%,现对胃息肉的临床病理条件进行分析,探讨胃息肉恶性变的可能条件。  相似文献   

12.
胃息肉与息肉外癌23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胃息肉与息肉外癌23例报告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周怡和,孔今城胃息肉这一癌前期病变在组织病理学上可分为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和腺瘤。良性胃息肉伴发息肉外癌已有报道 ̄[1~3]。我院胃镜室近7年来在受检的16894例中检出胃息肉110例,其中胃息肉伴发息肉外...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胃息肉的临床、内镜、病理特点及与幽门螺杆菌(Hp)的关系.方法 通过胃镜活检证实的胃息肉被纳入分析.分析不同病理类型胃息肉在年龄、部位、大小、Hp状态方面的差异,不同性别胃息肉病理类型的差异,以及不同部位胃息肉大小的差异.结果 纳入440例胃息肉.胃息肉随年龄增长而增多,胃底腺息肉多见于女性,胃底腺、 增生性、炎性及腺瘤性息肉分别为274、138、26、2例,贲门、胃底、胃体、胃窦及幽门息肉分别为22、234、106、75、3例.<1 cm、1~1.9 cm、≥2 cm的息肉分别为392、40、8例.372例胃息肉经组织切片染色检测了Hp,其中Hp阳性的胃底腺、增生性、炎性及腺瘤性息肉分别为0、57、9、1例.不同部位的胃息肉存在大小的差异(P<0.05),各病理类型胃息肉的部位、大小及Hp状态也存在差异(P<0.05).结论 胃息肉病理谱发生了改变,增生性息肉与Hp阳性相关,而胃底腺息肉与Hp阴性相关.掌握胃息肉的特点有助于胃镜检查对胃息肉性质的初步判断,指导治疗及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4.
李斌  韩怡 《蚌埠医学院学报》2021,46(8):1003-1006
目的观察确定胃息肉病人结直肠息肉发生情况,了解胃息肉和结直肠息肉的发生是否关联。方法分析完成胃肠镜检查的150例病人的临床资料。将有胃息肉病人设为观察组,无胃息肉病人设为对照组。比较2组之间的多项检验指标及临床特征之间有无差异,分析胃息肉与结直肠息肉的相关性。结果胃息肉以女性多见(P < 0.05);临床症状中观察组反酸烧心症状多于对照组(P < 0.01),而便秘症状在对照组中更为多见(P < 0.01)。胃息肉以增生性息肉(35.0%,CI 0.19~0.43)和胃底腺息肉(52.7%,CI 0.72~0.89)多见。观察组HP-IgG阳性较对照组多见(P < 0.01);2组病人的结直肠息肉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检出的结直肠息肉以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多见,不同病理类型结直肠息肉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调整年龄和性别混杂因素后,结果显示胃增生性息肉、胃底腺息肉、HP-IgG阳性与结直肠息肉的发生仍具有相关性。结论胃息肉与结直肠息肉有一定关联性,建议胃息肉病人应常规进行结肠镜检查。  相似文献   

15.
胃息肉是胃黏膜增生性疾病,病变局限于黏膜层和黏膜下层,胃息肉在幽门螺杆菌感染、抑酸剂使用、慢性炎症刺激、饮食和生活习惯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但目前胃息肉确切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胃息肉无特异性临床表现,绝大部分胃息肉由胃镜检查时偶然发现,有一定恶变潜能,尤其是腺瘤性息肉,与早期胃癌密切相关。随着电子胃镜的广泛应用,胃息肉的检出率逐年增加。胃息肉的恶性转化倾向使胃息肉成为一个主要的临床问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检测不同病理类型胃息肉与胃癌中FHIT(脆性组氨三联体fragile histidine triad,FHIT)蛋白及幽门螺杆菌(H.pylori,Hp)的感染率,讨论其在胃息肉与胃癌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对15例慢性胃炎、20例增生性胃息肉、20例腺瘤性胃息肉、20例高分化胃癌和20例低分化胃癌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FHIT蛋白的表达情况,采用快速尿素酶法检测Hp感染情况。结果 FHIT蛋白在高分化和低分化胃癌组均明显低于慢性胃炎组和增生性胃息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分化胃癌组明显低于高分化胃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分化胃癌组明显低于腺瘤性胃息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腺瘤性胃息肉组明显低于慢性胃炎组和增生性胃息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p的感染率在胃癌组与胃炎和胃息肉组相比,Hp感染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Hp感染率和FHIT表达呈负相关(P〈0.05)。结论 FHIT蛋白表达下调与Hp感染可能在胃癌的发生过程中起着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胃息肉合并结直肠息肉的危险因素,为高风险胃息肉患者行结肠镜检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1月于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消化内科住院行胃镜及结肠镜检查的479例患者,将同时检出有胃息肉和结直肠息肉的患者107例作为病例组,单纯胃息肉患者67例为对照组。收集两组的各项临床资料、胃肠镜报告及病理结果。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胃息肉患者合并结直肠息肉的危险因素。结果 年龄[R=1.092(95% CI:1.042,1.144)]、性别[R=3.250(95% CI:1.207,8.753)]、体重指数[R=1.184(95% CI:1.013,1.384)]、幽门螺杆菌感染[R=0.369(95% CI:0.178,0.764)]是胃息肉患者合并结直肠息肉的危险因素。病例组胃息肉的病理类型分为胃底腺息肉、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及炎症息肉4种。结直肠息肉的病理类型分为非腺瘤性肠息肉和腺瘤性肠息肉2种。4种类型胃息肉中非腺瘤性息肉、腺瘤性息肉构成比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建议年龄 > 60岁、男性、肥胖、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胃息肉患者行结肠镜检查。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比较胃息肉与结直肠息肉的检出率和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至2021年7月在简阳市人民医院检出的7976例胃肠息肉患者,按年龄≤30岁、31~49岁及≥50岁分为青少年组、壮年组及中老年组3组。比较分析患者的胃肠息肉检出率、性别、息肉的数目、位置、直径和病理类型及肠道准备评分对结直肠息肉检出率的影响。结果 胃息肉的检出率为12.22%,结直肠息肉的检出率为41.85%,均以中老年组最高(P<0.05);肠道准备充分者的息肉检出率高于肠道准备不充分者(P<0.05);女性的胃息肉检出率高于男性(P<0.05);男性的结直肠息肉检出率高于女性(P<0.05);单发胃息肉发生率高于单发结直肠息肉,结直肠息肉多部位发生率和息肉直径≥1.0cm的检出率均高于胃息肉(P<0.05);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的检出率随年龄增大而增高,以男性较为显著,尤其是中老年组男性(P<0.05)。结论 结直肠息肉检出率总体高于胃息肉,两者的检出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胃息肉多见于女性,以单发非肿瘤性息肉为主;结直肠息肉多见于男性,以多发腺瘤性息肉为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微波治疗胃息肉的方法。方法对1999—2004年间微波治疗的46例胃息肉患者(共58枚)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8枚胃息肉均一次性经微波治疗成功。结论微波是一种简单安全的治疗胃息肉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高俊霞  王纯波  吕强 《医学综述》2010,16(16):2520-2523
目的探讨不同病理类型胃息肉发生癌变的可能性及CyclinD1、p27kip1及幽门螺杆菌(HP)在不同病理类型胃息肉和胃癌中表达的相关性。方法采用S-P免疫组化方法检测CyclinD1、p27kip1在10例正常胃黏膜、20例慢性胃炎、20例增生型胃息肉、20例腺瘤型胃息肉、20例高分化胃癌中、20例低分化胃癌的表达,HP采用快速尿素酶法检测。结果 CyclinD1在增生型胃息肉和高分化胃癌中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27kip1在正常胃黏膜和高分化胃癌中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27kip1在腺瘤型胃息肉和高分化胃癌中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27kip1在低分化胃癌和高分化胃癌中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P在正常胃黏膜和高分化胃癌中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P在胃息肉与胃癌中阳性表达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胃息肉中CyclinD1和p27kip1两指标无等级相关性;在胃癌中CyclinD1和p27kip1两指标具有正相关性,相关系数Rm=0.5500,P<0.05。结论检测CyclinD1、p27kip1及HP可以作为诊断与评估胃息肉和胃癌发生、发展类型的主要指标。胃癌的发生可能与抑癌基因p27kip1的失活和原癌基因CyclinD1的激活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