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针刺结合减重支持系统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针刺结合减重支持系统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的功能训练,治疗组在常规功能训练的基础上配合针刺治疗及减重支持系统训练。治疗前后分别对2组患者进行Berg平衡量表评定、Fugl—Meyer运动评分评定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采用改良的Barthel指数评定表评定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的平衡功能、下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下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三者之间呈高度正相关(r=0.867~0.910,P〈0.001)。结论:针刺配合减重支持系统训练和单纯的功能训练均可以改善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下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但前者优于后者;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下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三者之间密切相关,说明平衡能力的改善有助于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针刺后带针状态下行康复功能训练对脑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82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41例。对照组患者针刺后行康复功能训练,治疗组患在针刺带针状态下行康复功能训练治疗。治疗前及治疗1个半月后分别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量表(FMA-LE)、功能独立性量表(FIM)对两组患者功能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平衡功能、下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均较治疗前改善明显(P0.05);且治疗组BBS评分、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IM评分均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结论:针刺带针状态下配合康复功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效果优于针刺后行功能训练。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悬吊运动疗法联合针刺夹脊穴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9月我院收治的8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44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予以悬吊运动疗法联合针刺夹脊穴治疗。将两组的Berg平衡量表(BBS)、10 m最大步行速度、下肢Fugl-Meyer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进行比对。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BBS评分、10 m最大步行速度均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62,4.276;P=0.001,0.001均0.05);观察组下肢Fugl-Meyer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均比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611,9.865;P=0.001,0.001均0.05)。结论:对脑卒中偏瘫实施悬吊运动疗法结合针刺夹脊穴治疗可促进平衡能力、下肢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针刺输穴治疗痰瘀互阻型中风下肢软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痰瘀互阻型中风下肢软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人,两组均接受良肢体位摆放及偏瘫肢体被动、助动康复训练同等基础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法;治疗组在传统针刺基础上加刺下肢双侧输穴(太冲、太溪、太白),采用神经功能缺损量表、日常生活动能力评定量表、下肢运动功能量表评定疗效。结果两组治疗1月后,与治疗前比较(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均能明显提高Fugl-Meyer(FMA)下肢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ADL)及降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治疗组治疗方法在改善下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方面,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传统针刺加刺下肢双侧输穴(太冲、太溪、太白)治疗痰瘀互阻型中风下肢软瘫,可明显促进中风软瘫期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头穴丛刺结合康复训练对脑瘫患儿平衡功能的疗效.方法:将60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针康组和康复组,每组30例.康复组予一般康复疗法和平衡训练法,针康组在康复训练基础上配合头穴丛刺治疗,穴取顶区和枕下区.采用Berg平衡功能量表评定患儿的平衡功能,采用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ADL)评定患儿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两组治疗后Berg平衡评分、ADL评分均有明显改善(均P<0.05);针康组治疗后Berg平衡评分、ADL评分较康复组改善更明显(均P<0.05).结论:头穴丛刺结合康复训练在改善脑瘫患儿平衡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方面优于单纯的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析针刺"五泉穴"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依据随机数字表将58例脑卒中后肢体瘫痪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9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康复训练方式治疗,治疗组在康复训练基础上运用针刺五泉穴治疗。治疗前后分别对两组进行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结果:治疗2个疗程后治疗组Fugl-Meyer评分及Barthel评分与对照组比较,P0.05,提示治疗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优于对照组。结论:对脑卒中后肢体瘫痪患者采用针刺"五泉穴"配合康复训练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天柱傍针刺配合平衡区电针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10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傍针刺组。康复组采用平衡训练及常规康复训练;傍针刺组在康复组基础上采用传统针刺加天柱傍针刺配合平衡区电针治疗。每日1次,每星期5次,连续治疗4星期。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星期后用Fugl-Meyer下肢运动评分、10 m步行时间及Holden步行功能分级对两组患者下肢运动及步行能力进行评定。结果 4星期后两组Fugl-Meyer评分、10 m步行时间及Holden步行功能分级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1);傍针刺组Fugl-Meyer、10 m步行时间及Holden功能步行分级均优于康复组(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训练及针刺基础上,天柱傍针刺配合平衡区电针能提高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增强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增加患者步行安全性,从而减少跌倒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脉络宁口服液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后遗肢体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101例脑卒中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2和对照组49例。对照组采用Bobath康复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脉络宁口服液,20 mL,3次/d。疗程均为8周。以修订的Barthel指数表(BI)评定患者日常生活活动(ADL),以Fugl-Meyer运动量表评定下肢功能,Breg平衡量表(BBS)评定平衡能力,Holden步行功能分级量表(FAC)评定步行能力。结果:两组均能提高BI,BBS,Fugl-Meyer及FAC评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在提高独立步行能力,减少残障率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脉络宁口服液结合康复训练能明显提高脑卒中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9.
许玲玲  张燕儿  曹建平 《新中医》2019,51(8):241-243
目的:观察小醒脑针法联合康复措施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偏瘫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00例气虚血瘀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2组均给予综合康复措施治疗,观察组联合小醒脑针法针刺治疗,2组疗程均为4周。治疗前后评定2组患者的运动功能[Fugl-Meyer Assessment (FMA)量表]、平衡功能(Berg平衡量表)、功能独立性[功能独立性评定(FIM)量表]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结果:治疗后,2组FMA量表上、下肢评分及总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 0.01),观察组上、下肢评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 0.01)。2组Berg平衡量表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 0.01),观察组Berg平衡量表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 0.01)。2组FIM量表躯体运动功能、认知功能评分及总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 0.01),观察组躯体运动功能、认知功能评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 0.01)。结论:在常规康复措施的基础上给予小醒脑针法针刺干预,可有效改善缺血性脑卒后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平衡能力和认知功能,从而提高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促进身体康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朱氏头针结合夹脊穴电针治疗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临床疗效。方法:选取70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5例。对照组予夹脊穴普通针刺及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朱氏头针结合夹脊穴电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SIA运动功能(M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改良Ashworth评分。结果:治疗后,治疗组MS评分、ADL评分、改良Ashworth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1.43%明显优于对照组71.43%(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朱氏头针结合夹脊穴电针治疗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能有效促进患者运动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