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急性肠缺血的MSCT诊断价值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评价MSCT对急性肠缺血(AMI)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AMI患者的平扫、动脉期、门静脉期和MSCT肠系膜血管成像(MSCTA)图像,描述AMI的肠系膜血管及其相关病变MSCT的表现特点.结果 5个病例中,1例肠系膜血管显示正常.肠系膜上动脉(SMA)梗塞2例,其中1例断面图像表现为SMA起始端以远血管腔内无对比剂充盈,MSCTA示SMA起始端以远未显影;另1例断面图像SMA未见明显异常,MSCTA显示SMA近端局限性狭窄,血管壁明显增厚.肠系膜上静脉梗塞(SMV)2例,其中1例SMV完全闭塞,管腔内无对比剂充盈,MSCTA示SMV和门静脉均未显影;另1例SMV内见充盈缺损影,MSCTA示SMV内见条状低密度影.5例均见小肠病变肠管壁明显增厚、肿胀,肠管积液扩张及腹水,2例见肠系膜水肿,2例并肠壁积气.结论 MSCT能准确显示AMI的肠系膜血管及相关病变情况,是AMI的理想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
超声诊断小儿肠旋转不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超声诊断小儿肠旋转不良的可行性。方法:14例肠旋转不良患儿,术前12例得到超声诊断并经手术证实。结果:14例肠旋转不良患儿中,12例肠系膜上静脉(SMV)与肠系膜上动脉(SMA)位置关系异常。10例SMV位于SMA左侧,(其中2例出现“漩涡征”),2例SMV位于SMA前方。2例SMV与SMA位置正常(SMV位于SMA右侧),所有患儿均经手术治疗并证实。结论:超声检查肠系膜上血管的位置关系对诊断肠旋转不良有重要价值。发现SMV位于SMA左侧或前方,可诊断肠旋转不良,出现“漩涡征”则可诊断肠旋转不良合并肠扭转。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肠旋转不良合并肠扭转的超声表现和诊断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临床确诊肠扭转患者的超声图像等资料。结果:7例超声检查均清晰显示肠系膜上静脉(SMV)和肠系膜上动脉(SMA),6例SMV位于SMA左侧(换位征),1例SMV位于SMA前方(前/后位置异常);7例病例中6例显示"漩涡征"。结论:超声图像发现SMV和SMA的换位征和前/后位置异常以及漩涡征可以诊断肠扭转。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multi-slice spiral CT angiography,MSCTA)在肠系膜上动脉(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SMA)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经CT诊断为SMA病变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CT扫描包括平扫及增强,后处理采用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重建(VR)。结果 MSCTA可以清楚显示SMA主干及分支,其中SMA血栓7例,SMA夹层3例,SMA粥样硬化17例。结论 MSCTA诊断肠系膜上动脉病变准确率高,具有快捷、方便、无创性等特点,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多层CT血管成像在肠系膜上动脉(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SMA)和肠系膜上静脉(superior mesenteric vein,SMV)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探讨显示病变的最佳方法。方法:本组共33例:SMA病变14例,其中血栓形成9例,夹层动脉瘤3例,假性动脉瘤1例,动脉旋转不良1例;SMV病变19例,均为血栓形成。多层CT血管成像均包括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以及多平面重建(multi-planner reformation,MPR)等重建方法。结果:9例SMA血栓形成在MIP均显示清楚,仅4例在VR显示病变,MIP对SMA血栓形成显示明显优于VR(P=0.0294)。3例SMA夹层动脉瘤以MPR显示较好,1例SMA假性动脉瘤和1例动脉旋转不良在VR显示较直观。19例SMV血栓形成在MIP和MPR均显示清楚,VR示病变血管不显像;其中12例SMV周围见侧支循环血管,侧支血管在MIP均显示良好,仅5例在VR显示,MIP对侧支血管显示明显优于VR(P=0.0046)。结论:运用多层CT后处理方法,能很好地显示SMA和SMV病变,在上述3种重建方法中MIP对SMA血栓形成及SMV周围侧支循环血管的显示最理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超声诊断小儿肠旋转不良的可行性。方法 :14例肠旋转不良患儿 ,术前 12例得到超声诊断并经手术证实。结果 :14例肠旋转不良患儿中 ,12例肠系膜上静脉 (SMV)与肠系膜上动脉 (SMA)位置关系异常。 10例SMV位于SMA左侧 ,(其中 2例出现“漩涡征”)。 2例SMV位于SMA前方。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小肠扭转时肠系膜上动、静脉血管在CT血管成像(CTA)上的表现,评价其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2008年7月至10月经手术证实的6例小肠扭转患者,术前行64层螺旋CT扫描,观察肠系膜上动、静脉的CTA表现.结果 6例患者CTA图像均能清晰显示肠系膜上动、静脉主干及其分支.结论 肠系膜上动、静脉主干和其属支的扭曲、分支异常为小肠扭转主要CTA表现,行肠系膜上动、静脉CTA对小肠扭转具有确诊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Thin-MIP不同重组方式对肠系膜上动脉分支分级数和血管连续的显示能力,优化肠系膜血管多层CT血管造影(MSCTA)图像后处理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2年12月进行肠系膜血管MSCTA检查正常的患者60例,原始图像进行3种Thin-MIP方式重组,两位经培训的中高级医师独立观察,统计4种重组模式显示空肠?回肠?回结肠和中结肠动脉的分支分级数和血管连续显示能力,使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肠系膜上动脉发出空回肠动脉9~13支,平均10.2支,回结肠动脉1支,中结肠动脉1支?回结肠动脉显示3级及以上分支联合冠状位较单一冠状位Thin-MIP有优势(P < 0.05),但连续性显示无统计学差异;联合冠状位显示中结肠动脉?空回肠动脉的分级数及连续性较单一冠状位Thin-MIP有优势(P < 0.05)?结论:常规冠状位联合斜冠状位Thin-MIP能够完整显示回结肠动脉?中结肠动脉和空回肠动脉及其分支,为小肠病变定位及定性诊断提供依据,可作为后处理常规?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动脉瘤(SMA)的临床应用及价值.方法 根据6例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应用容积显示(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技术进行肠系膜血管图像重建,分析影像特征.结果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及后处理技术可清晰显示肠系膜上动脉及分支血管,并清晰显示SMA部位、范围及分支血管受累情况.结论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及后处理技术对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动脉瘤及SMA相关疾病有很好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多层CT肠系膜血管成像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多层CT肠系膜血管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7例不明原因腹痛患者行常规腹部动脉期和静脉期扫描后,分别进行肠系膜动脉和静脉成像,成像方法常规采用MIP和VR,需要时加MPR或CPR,描述肠系膜血管病变的表现。结果17例患者中8例显示肠系膜血管病变。1例肠系膜上动脉(SMA)和肠系膜下动脉(IMA)中断;3例SMA见局限性狭窄,其中1例并侧支血管形成;1例见SMA近端动脉瘤。3例SMV血栓形成,其中2例表现为SMV不显影,1例表现为SMV内充盈缺损。结论多层CT肠系膜血管成像是肠系膜血管病变的一种无创、准确、快捷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对肠系膜缺血性疾病的早期诊断。方法:2007年7月至2010年7月在本院行CT检查并经临床及病理证实的急性肠缺血患者21例,采用SIMENSHispeed16层螺旋CT扫描仪,进行全腹CT平扫及增强扫描。运用容积成像(VR),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后处理技术,结合横断面CT图像进行评价。结果:21例急性肠缺血患者,肠系膜动脉栓塞1例,肠系膜静脉栓塞19例,1例同时有肠系膜动脉及静脉栓塞。CT增强扫描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上静脉和或门静脉管腔内见充盈缺损。8例合并肠管积气积液扩张,肠壁水肿,增强后呈“面包圈征”:4例呈“脂肪混浊征”;6例呈“漩涡征”;3例合并气腹;8例合并腹腔和/或盆腔积液;3倒合并有肝硬化;3例肝脏灌注异常。结论: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可以提高肠系膜缺血性肠病的早期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MSCTA与CT平扫技术在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7例经手术或DSA证实的肠系膜上动静脉栓塞急诊CT平扫、CTA及三维重建资料,均行全腹64排螺旋平扫及CTA检查,并对平扫及CTA进行独立阅片分析,计算两种方法血栓的显示率,结合MPR图测量血栓最大层面直径及血栓的累及长度。结果 17例中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SMAE)7例,急性肠系膜上静脉栓塞(SMVE)10例。SMAE平扫2例见血栓,敏感度28.6%,CTA均见充盈缺损,敏感度100%,两者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X2=7.22 P0.05)。SMVE平扫5例见血栓,敏感度50%;CTA均见充盈缺损,敏感度100%;两者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X2=4.76 P0.05)。7例CT平扫及CTA均显示的肠系膜血管血栓病例中,CT平扫显示血栓平均直径为6.8±2.3mm,CTA为9.1±3.8mm,两者均数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t=3.51,P0.05);CT平扫显示血栓的平均累及长度为24.6±8.9mm,CTA为41.7±15.5mm,两者均数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t=4.84,P0.05)。结论 MSCTA对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有较CT平扫更高的敏感性,CTA能更准确地评价血栓的部位、形态及范围,CTA可作为肠系膜血管栓塞的首选急诊检查技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在胰源性区域性门静脉高压症(PSPH)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8例PSPH患者均行全腹部CT平扫及增强扫描,采用容积再现(Volumer endering VR)、血管生长技术(Addvessel AV)进行血管重建,分析脾静脉闭塞后侧支循环血管开放及曲张情况。结果 18例PSPH均表现为脾静脉闭塞、中断。⑴胃冠状静脉(GCV)未受累及15例中,胃冠状静脉12例、胃短静脉(GSV)15例、胃网膜静脉(GEV)15例、胃结肠干(GCT)10例可见静脉曲张,脾-肾静脉交通1例;⑵胃冠状静脉受累及3例中,均出现GCV、GSV、GEV及GCT曲张,脾-肾静脉交通2例。结论 MSCTA能清晰显示PSPH中脾静脉狭窄、闭塞及周围侧支循环血管曲张情况。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3-DPDS)技术评价孕中晚期胎儿肠系膜上动脉(SMA)和肠系膜上静脉(SMV)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三维容积探头采集100名正常孕中晚期胎儿(22+0~24+6周50例、30+0~32+6周50例)的腹部3-DPDS血流图像,分析SMA和SMV的三维超声形态特征,同时回顾性比较分析4例中肠扭转胎儿(26+3~32+1周)的临床及影像数据。结果: 3-DPDS对健康组SMA和SMV的显像成功率均为93%(93/100),中肠扭转组中SMA和SMV的显像成功分别为4例和3例。健康组中SMV主干均位于SMA主干右侧与之平行,3例肠旋转不良致中肠扭转的胎儿可显示特征性的SMV缠绕SMA的空间关系。结论: 3-DPDS可以直观地显示中孕期胎儿SMA与SMV的空间位置关系,对中肠扭转的诊断和预后判断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研究“胡桃夹”患者与正常对照组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夹角以及左肾静脉受压情况,探讨螺旋CT血管成像在诊断“胡桃夹”综合征方面的临床应用意义。方法使用64排多层螺旋CT,回顾性观察134例正常检查者及4例“胡桃夹”综合征患者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夹角的大小,左肾静脉水平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之间的距离,左肾静脉最窄内径及左肾门左肾静脉最宽内径,以明确正常人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夹角的大小对左肾静脉形态的影响,并计算出正常人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夹角的参考范围。结果134例正常人中,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的夹角为49.8°±26.2°,“胡桃夹”综合征患者为25.3°±8.0°;正常人左肾静脉水平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距离为(1.26±0.72)cm,“胡桃夹”综合征患者为(0.58±0.21)cm,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正常人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夹角的大小影响左肾静脉的形态,漏斗型左肾静脉(左肾门区左肾静脉最宽内径与左肾静脉最窄内径的比值〉3)的出现率在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夹角〈35°时为30.6%((15/49),〉35°时为4.7%(4/85),两组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64排多层螺旋CT清楚显示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的夹角以及左肾静脉受压情况。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在右肾上腺肿瘤定位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病理证实的右肾上腺肿瘤患者27例,采用容积再现重组(VR)血管生长技术(AV)进行血管重建,显示右肾上腺动脉(AA)供血肿瘤,评价其在定位诊断中的准确性。结果 27例右肾上腺肿瘤最大径5.2cm~11.5cm,平均7.3cm,原发性肿瘤21例,转移性肿瘤6例,均不同程度突入肝脏右叶。AV重建显示25例肿瘤由右侧AA供血,显影率及定位诊断准确率均为92.6%(25/27)。结论 MSCTA通过显示AA供血肿瘤,能准确进行右侧肾上腺肿瘤定位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