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回顾分析南雄地区心房颤动(AF)患者的抗凝治疗状况和未抗凝的原因.方法 调查资料完整的AF患者864例.查阅病历资料,全面收集血栓栓塞危险因素、抗凝禁忌证、抗凝药物选择与用法以及未用华法令抗凝治疗的原因等信息.结果 864例AF患者中,88.3%为慢性AF,45.1%的患者具有至少一项血栓栓塞高危因素,46.6%的患者具有至少两项血栓栓塞中危因素.有华法令抗凝治疗指征的AF患者91.8%,只有33.5%采用了华法令抗凝.分析有华法令抗凝治疗指征AF患者未用华法令抗凝治疗的原因,8.6%有抗凝禁忌证,35.4%为医生过分担心出血并发症,56.0%为患者不能按要求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不能监测INR的原因包括:患者依从性差占23.8%,乡镇卫生院没有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的条件占32.2%.结论 基层医院,AF患者应用华法令抗凝治疗严重不足,加强医生对华法令抗凝知识的继续教育,改善乡镇卫生院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的条件,做好对患者的宣教可能更好地促进AF患者的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2.
蒋金法 《世界临床药物》2012,33(11):688-692
房颤(AF)的治疗策略包括节律控制和控制心室率同时联合抗凝治疗。药物治疗经济且效果肯定,仍是现阶段AF治疗的主要方案。本文综述近年AF药物治疗的主要进展。  相似文献   

3.
心房颤动(AF)的治疗包括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和射频消融手术治疗。多数接受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AF患者复发率高,并且射频消融手术治疗的远期AF复发率也不容乐观,所以AF的上游治疗受到的越来越多的关注,上游药物治疗旨在逆转或阻止导致心房重塑的病理生理过程,有利于减少新发AF或其复发。虽然其具体机制尚不清楚,临床也无直接研究证据报告。沙库巴曲缬沙坦在逆转心力衰竭患者的心房重塑和抗心肌纤维化的成效是有目共睹,理论上具有减少AF发作的机制。本文通过归纳国内外关于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心AF动的相关文献报道,结合最新研究证据,拟综述了沙库巴曲缬沙坦在心房颤动上游治疗中的进展。  相似文献   

4.
唐忠梅  莫大 《现代医药卫生》2006,22(13):1981-1982
现对心房纤颤(AF)的治疗综述如下。AF治疗的目的:(1)恢复窦性心律和预防AF发作:(2)控制AF的心室率;(3)抗凝治疗,预防和减少脑卒中发生。  相似文献   

5.
房颤(AF)是最常见的可持续的心律失常,目前药物治疗仍是其基础治疗,而其中抗凝药物是各种治疗的基础和核心。国内关于AF的规范化药物治疗与国际指南要求尚有一定差距。本文综述AF的规范化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6.
扬州地区心房颤动住院病例回顾性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扬州地区心房颤动(AF)患者流行病学特征及治疗现状.方法 对2005~2008年扬州市苏北人民医院诊断AF患者1172例住院患者进行同顾性分析和统计.结果 患者中位年龄69岁,男女比例1.07:1.00.AF病因及相关冈素统计(单项%)分别为老年64.8%、高血压49.0%、冠心病51.9%、风湿性瓣膜病15.6%、甲状腺机能亢进1.8%、特发性AF 0.8%、心肌病11.1%和糖尿病8.4%;心房增大65.3%,射血分数降低28.0%;阵发性AF 28.1%,持续性AF42.2%,永久性AF 29.8%.阵发性AF 3%采用节律控制治疗,57.4%采用心室率控制治疗,药物以β受体阻滞剂、地高辛最多,其次为胺碘酮;慢性AF 75.3%接受心室率控制治疗,常用药物为地高辛、β受体阻滞剂及钙拮抗剂等;脑卒中患病率10.4%;非瓣膜病AF者脑卒中危险因素与AF类型、心房大小无显著相关,而与高龄、高血压、性别密切相关;接受抗血栓治疗79.1%(抗血小板68.3%、抗凝10.3%).结论 扬州地区AF患者在年龄分布、病因及相关因素、AF类型、脑卒中危险因素等流行病学特点与国内外报道相似;多数AF患者采用心室率控制和以抗血小板治疗为主的抗血栓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近3年来心房颤动 (AF) 住院患者的临床特征,评价AF治疗策略的现状.方法:收集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脏科2005年1月-2007年12月全部资料完整的病例,采用单中心回顾性病例研究方法进行分析.结果:(1) 共入选住院患者5 354例,其中AF 885例,3年内平均AF的患病率为16.5%,年均AF的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 = 0.077,P > 0.05).(2) 瓣膜型、非瓣膜型和孤立性AF的患病率分别为2.3%、13.4%和0.8% ,非瓣膜型AF显著高于其他两者 (χ2 分别为451.750和643.397,P < 0.01).(3) AF所占比例在不同心功能分级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4) 合并AF的心力衰竭(心衰)患者住院期间病死率增高( χ2 = 16.649,P < 0.01).(5) 阵发AF应用β受体阻滞剂最多,慢性AF以洋地黄最多;AF抗血栓治疗中抗血小板占80.3%,使用华法林的患者占8.0%.结论:非瓣膜性AF是目前AF患者的主体;AF与心衰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目前AF治疗均以控制心室率为主,抗血栓治疗很不充分.  相似文献   

8.
安淑芬  张楠  郭楠 《河北医药》2011,33(2):296-297
心房纤颤(atrial fibrillation,AF)是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患者常见的伴发病,在接受风湿性心脏瓣膜手术的患者中79%伴有AF。单纯的换瓣手术尽管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心功能可得到明显改善,但大多数患者的AF仍持续存在。在瓣膜置换手术的同时进行消频治疗AF,是近年来外科治疗瓣膜病合并AF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住院患者心房颤动(AF)病因及年龄分布特点,指导临床治疗。方法随机收集2008年3月至2009年4月AF住院患者共45例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占首位37.4%,冠心病占28.7%,高血压占13.9%,其他病如心肌病、肺心病也占一定比例;风心病主发年龄段和冠心病、高血压病主发年龄段不同;阵发性AF18.2%,持续性AF26.9%,永久性AF54.8%。结论风心病、冠心病、高血压病是AF的主要病因,重视AF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甘春霞  罗维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16):2465-2466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是临床常见的不良预后心律失常之一,可引起脑卒中和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有很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研究表明,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射频消融司治愈AF,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生活质量和心功能,也可能提高患者的存活率,是治疗AF的一项突破性技术[1].自1991年我国首次进行AF导管消融治疗以来,目前电生理中心导管消融治疗AF的成功率可达95.6%[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