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究新型鼻咽通气道联合改良通气手法在高体质指数患者人工通气中使用的有效性,进而评估此通气策略在该人群人工通气中替代面罩通气的可行性。
方法 择期气管插管全麻手术患者118例,年龄18~55岁,BMI>26 kg/m 2,ASA Ⅰ 或 Ⅱ 级,Mallampati分级Ⅰ或Ⅱ级。根据通气
方法 随机分为鼻咽通气道组(N组,n=58)和面罩组(M组,n=60)。诱导期患者意识消失后,N组经鼻腔插入新型鼻咽通气道,并使用改良通气手法封闭口腔和另一侧鼻腔,M组行EC手法面罩通气,通气3 min后行气管插管术。记录麻醉诱导前,自主呼吸消失后1、2、3 min,气管插管后即刻的膈肌呼吸运动幅度、HR、SBP、DBP、SpO2。记录自主呼吸消失后1、2、3 min,气管插管后即刻的PETCO2、Ppeak。记录HR、SBP、DBP波动幅度超过基础值30%或SBP低于80 mmHg、鼻黏膜损伤、呕吐误吸、SpO2<90%的发生情况。
结果 自主呼吸消失后1、2、3 min N组膈肌呼吸运动幅度均明显大于M组(P<0.05)。两组不同时点HR、SBP、DBP、SpO2、PETCO2、Ppeak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R、SBP、DBP波动幅度超过基础值30%或SBP低于80 mmHg发生率及鼻黏膜损伤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未见呕吐误吸、SpO2<90%等情况。
结论 新型鼻咽通气道联合改良通气手法在高体质指数患者人工通气中通气效果优于面罩通气,此通气策略为高体质指数患者有效人工通气提供了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开胸手术行健侧单肺通气,所出现的肺内分流和低氧血症,倍受人们关注.我院在开胸手术中采用健侧肺间歇正压通气(intermittent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IPPV),患侧肺采用持续正压通气(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CPAP),收到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正常肺功能患者术中单纯降低潮气量(VT)或呼吸频率(RR)是否可以避免过度通气。方法择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患者90例,随机均分为三组,全麻诱导后分别采用不同通气模式,传统组:VT8ml/kg,RR12次/分;低频组:VT8ml/kg,调整RR使PETCO2维持在39~41mmHg;小潮气量组:RR12次/分,调整VT使PETCO2维持在39~41mmHg,PETCO2稳定后30min后抽取动脉血行血气分析。结果与传统组比较,低频组和小潮气量组的分钟通气量(MV)、气道峰压(Ppeak)、pH、PaO2均明显降低,但三组PaO2均高于300mmHg。与低频组和小潮气量组比较,传统组发生明显的过度通气和低碳酸血症,PaCO2由基础值(38.7±3.1)mmHg降至(27.3±4.6)mmHg。结论传统通气模式将呼吸参数设定为VT8~10ml/kg,RR10~16次/分,有发生低碳酸血症的可能。根据PETCO2,降低VT到5~7ml/kg或降低RR至7~10次/分避免过度通气可行。  相似文献   

4.
5.
机械通气损伤肺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6.
7.
研究表明,采用高压定容通气方式,可能会使已受到损伤的肺进一步损害。因此,提出通气支持的新概念。对新型通气方式的研究集中于一个共同点:即它们直接确定和控制作用于气道的压力。同时还研究出许多通气支持和监测新技术。  相似文献   

8.
由于人体气道几何学复杂多变以及测速技术的限制,高频通气时气道内的气体运输规律只能依赖于体外模型测定。本文研制的气管-支气管-肺模型(0-4级),以数学推理为基础,应用一分为二的对称分支方式,分支间夹角70度,分支管道的口径随级数增加而呈立方根规律递减。该分支模型最后与水箱式模拟肺相连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体气道模拟系统,既有一定的几何学特性,又有一定通气动力学的特性,较文献报道的其它模型更接近人体生理…  相似文献   

9.
背景 单肺通气(one lung ventilation,OLV)实施过程中最常见的并发症是低氧血症,也是麻醉医师遇到的最严重的挑战. 目的 近来研究表明OLV本身能够引起低氧血症和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因此,如何实施OLV时机械通气模式,降低肺内分流率(pulmonary shunt fraction,Qs/Qt)、预防低氧血症一直是临床研究的热点. 内容 综述提高吸入氧分数(fraction of inspiration O2,FiO2)、控制通气模式、高频通气(high frequency ventilation,HFV)、潮气量(tidal volume,Vt)、反比通气、部分液体通气(partial liquid ventilation,PLV)、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CPAP)、呼气末正压通气(positive end-expiratory pressure,PEEP)等通气模式,以及实施联合多种模式的保护性肺通气策略. 趋向 综合运用多种预防OLV期间低氧血症的通气模式取得良好的效果,但应针对患者和手术情况制定OLV时机械通气模式.  相似文献   

10.
机械通气的模式及其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1.
12.
13.
无创伤性机械通气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相似文献   

14.
背景 肥胖人群比例不断升高,肥胖影响正常生理功能,给麻醉带来不少问题,尤其在单肺通气(one-lung ventilation,OLV)过程中. 目的 减少肥胖患者OLV过程对预后转归的影响,降低肥胖患者围手术期呼吸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率. 内容 探讨肥胖患者围手术期OLV期间的通气策略,包括通气模式的选择、保护性通气策略、高碳酸血症、肺泡复张策略和吸氧浓度的选择. 趋向 肥胖患者OLV期间采用小潮气量联合呼气末正压通气(positive end-expiratory pressure, PEEP)、间断肺泡复张和低到中度Fi02等通气策略有助于改善氧合、降低肺不张发生率,高碳酸血症在无肺部疾病患者中是否具有肺保护作用尚待研究.  相似文献   

15.
研究表明,采用高压定容通气方式,可能会使已受到损伤的肺进一步损害。因此,提出通气支持的新概念。对新型通气方式的研究集中于一个共同点:即它们直接确定和控制作用于气道的压力。同时还研究出许多通气支持和监测新技术。  相似文献   

16.
机械通气治疗连枷胸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双水平正压通气(biphasic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BiPAP)在连枷胸中的治疗作用。方法 将我院1999年1月-2005年3月符合连枷胸条件的43例患者,其中14例采用无创正压通气BiPAP模式作为BiPAP组,另外29例患者采用的机械通气模式为常规的间歇正压通气(intermittent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IPPV),作为IPPV组,比较两组的ICU住院时间、并发症、死亡率,以及24、48、72h的动脉血气中的PO2、PCO2与氧合指数。结果 BiPAP组中在ICU中治疗时间比IPPV组明显缩短,并发症、死亡率少于IPPV组。监测24、48、72h的血气分析,PO2、PCO2、PaO2/FiO2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在连枷胸患者的治疗中,BiPAP的机械通气模式优于IPPV。  相似文献   

17.
几种新的通气方式在ARDS及各种呼吸衰竭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PCV,PCIRV和VCIRV等几种新的通气方式应用了减速气流和反比通气,使MAP的调节可建立于PEEP。这几种新的通气方式在ICU中用于治疗ARDS等急性呼吸衰竭的治疗中,已证实可提高MAP,PaO2降低PAP,PEEP,其血流动力学变化相对稳定,并能提高肺顺应性。以上通气方式为ARDS等重症病人的呼吸治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相似文献   

18.
高频通气的临床研究与应用1228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常规机械通气 (CMV)、高频喷射通气 (HFJV)和高频双向喷射通气 (HFTJV)对重度蒸汽吸入伤犬呼吸力学和气体交换的影响。 方法  9只犬 ,重度蒸汽吸入性损伤 ,分别在上述三种条件下检测呼吸力学、循环和血气等各种参数。 结果  ( 1)三种通气方式下呼吸系统总阻力 (Rrs)、肺阻力 (RL)均显著高于对照值 (P <0 .0 1) ,呼吸总顺应性 (Crs)、肺顺应性 (CL)均显著低于对照值 ( P <0 .0 5 ) ,但三者之间比较 ,Rrs、RL、Crs、CL 的变化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 ( 2 )CMV和HFJV均引起CO2 潴留 ,HFTJV比HFJV显著增加CO2 排出 (VCO2 ,P <0 .0 1)。 ( 3)三种通气方式的功能残气量(FRC)和PaO2 均无明显变化。 结论 三种通气方式均能克服气道阻力辅助呼吸 ,但不能使伤后高气道阻力和低肺顺应性恢复正常。CMV的通气效率类似于HFJV ,而HFTJV的通气效率则优于HFJV。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适应性支持通气(ASV)对术后恢复期急性肺损伤(ALI)呼吸力学的影响。方法 采用自身对照方法,对广东省人民医院2 0 0 3年1~9月2 3例术后ALI病人序贯应用同步间歇指令 压力支持通气模式(SIMV PS)和ASV模式进行机械通气(MV) ,记录两种模式下的各项呼吸力学参数。结果 全部病人均成功脱机,总呼吸频率明显降低(P <0 . 0 5 ) ,自主呼吸频率增加(P >0 . 0 5 ) ,潮气量(VT)明显升高(P <0 . 0 5 ) ,平台压(Pplat)和平均气道压(Pawm)有所升高(P <0 .0 5 ) ,顺应性(Cst)有所下降,P0. 1(0. 1s的口腔闭合压)稍有下降(P >0 .0 5 ) ,生命体征、血气分析和血流动力学指标无明显变化。结论 ASV对术后ALI病人,可根据病人的呼吸力学状况自动调整吸气压力支持水平,提高潮气量、降低呼吸频率,而对血流动力学和生命体征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