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规律以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07-2008年收集的175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75例ADR报告中男性略高于女性,男女比例为1.03:1,以21~40岁青年组发生率最高。抗感染药物引起ADR的比率最高(44.29%),其次是中成药(11.43%)。头孢菌素是引发ADR的主要抗感染药物(43.01蚴,其次是喹诺酮类(25.81%)。ADR累及的器官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36.55卿,其次是全身性损害(27.41%)。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80.00%),其次是12I服给药(13.71%)。结论:应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加强对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管理,降低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164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我院抗菌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对我院2007年1月~2009年10月报告的164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数据进行分类统计及分析评价。结果:164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病例报告共涉及6类35个抗菌药物,其中头孢菌素类81例(49.39%)居榜首,药物不良反应所累及的系统、器官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86例(42.57%),不良反应的主要给药途径是静脉给药138例(84.15%),不良反应病例痊愈、好转率为100%。结论:抗菌药物的ADR发生率很高,应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科学地开展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确保临床安全、有效、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临床抗肿瘤药物的主要不良反应情况,为临床合理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2008年3月~2011年5月我院586例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1)中老年患者发生较多占51.4%;(2)组织系统方面:消化系统50.9%,血液系统12.3%,变态反应9.0%,心血管系统3.9%,神经毒性6.0%。消化系统和血液系统不良反应最常见、发生率最高,影响最大。结论:在临床中要充分地了解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和防治措施,合理地使用药物,增加疗效,减少ADR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监测常用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ADR)的特点和规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观察我院自2009年3月~2011年3月应用抗结核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本研究中共发生不良反应78例(9.38%),ADR的发生与患者性别、年龄、用药方式有关,主要累及肝胆系统(26.92%)、皮肤及其附件(20.51%)、胃肠道系统(19.23%)等,多发生在用药后30d以内。结论为保障临床用药安全,医生应熟知抗结核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根据患者病情合理用药,并加强不良反应监测,尽量避免或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了解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在临床应用中发生的规律,合理地应用该类药物。方法对130例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ADR)报告进行归纳与分析。结果氟喹诺酮类药物在胃肠道和中枢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占据榜首,其中左氧氟沙星、环丙杀星和加替沙星分别为61例(46.9%)、36例(27.7%)和24例(18.5%),氧氟沙星9例(6.9%)结论加强对氟喹诺酮类药物引起不良反应的认识,提高合理用药水平,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214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使用抗菌药物发生不良反应(ADR)的特点。方法对某教学医院2008年度抗菌筠物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14例抗菌药物ADR涉及8类38个品种,喹诺酮类药居首位(43.93%).其次为头孢菌素类(31.78%);ADR以皮肤损害多见;静脉滴注给药引发不良反应发生率高(90.65%)。结论为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应加强使用抗菌药物过程监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喹诺酮类药物在本地区使用发生不良反应的特点与一般规律,以减少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方法收集来宾市2010~2012年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进行汇总分析。结果喹诺酮类药物引发的不良反应236例,可在任何年龄段患者中发生;涉及9种喹诺酮类药物,其中左氧氟沙星引起的不良反应为203例.涉及的器官或系统主要为皮肤、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消化系统,所占比例分别为49.83%、14.68%、13.31%。结论加强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提高用药的安全性,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抗菌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和规律进行探究分析,旨在能够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提供准确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10月~2013年10月在我院接收治疗的135例采用抗菌药物治疗并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性别、年龄、用药过敏史、药物使用情况、用药时间以及不良反应等情况进行观察。结果:19~60岁患者发生的不良反应情况比例最高;导致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抗菌药物主要包括喹诺酮类药物、头孢菌素类药物以及大环内酯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的系统和器官为皮肤系统及附件、消化系统以及视觉系统;治愈率为49.6%,好转率为50.4%。结论:为有效控制药物使用,医护人员要掌握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与规律,并加强控制,进而有效降低不良反应率,达到合理用药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2007年~2008年我院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特点、临床表现,促进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7年~2008年收集的103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与评价。结果103例ADR中,老年患者较多,占总例数的41.7%(43例);以静脉滴注方式给药引发的ADR最多,占总例数的95.2%(98例);抗感染药物引起的ADR比例最高,占总例数的34.9%(36例),其次为中药注射剂,占总例数的24.2%(25例);临床表现为皮肤损伤最多见,占总例数的45.6%(47例)。结论应重视药物不良反应,做好ADR监测工作,加强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10.
邹洪来 《中原医刊》2011,(16):116-117
目的探讨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搜集2009年10月至2010年4月门诊298例患者服用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左氧氟沙星、加替沙星、诺氟沙星、环丙沙星、莫西沙星、洛美沙星,依诺沙星)所导致不良反应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主要表现在神经、变态反应、消化、关节软骨等,其中神经、变态反应、消化症状较多也更加突出。结论合理选用喹诺酮类药物,防止药物滥用,减少不良反应,对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在临床治疗中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该类抗茵药物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我院2000年12月~2005年12月收集的氟喹诺酮类抗茵药物所致的不良反应报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氟喹诺酮类药物诱发的不良反应175例,涉及6种氟喹诺酮类药物及身体各个部分,最常见的为皮肤及附件损害,在常规治疗剂量下,用药2~7d患者出现ADRs的症状占总ADRs的54.9%。结论:应关注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的相关资料,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对我院180例不良反应报告,按照患者的年龄、性别、给药途径、引起不良反应的药品种类、累及器官或者具体临床表现等进行分析。结果180例不良反应报告中,涉及8大类药品,静脉给药较其他给予途径更容易发生不良反应(81.6%),抗感染药物引起不良反应率最高(44.5%),药品不良反应主要涉及皮肤及其附件最高(41.6%),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引起不良反应,30~50岁的人群特别是女性发生不良反应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结论临床必需重视合理用药监测,积极上报不良反应报告,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方法:对我院2008年收集并上报的63例ADR报告.分别从报告人、患者性别及年龄、引发ADR的药品、给药途径、ADR涉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63例ADR报告中,50~60岁患者ADR发生率最高(36.5%);以抗肿瘤药居多(39.7%);给药方式以静脉滴注为主(60.3%);ADR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34.8%),其次为神经系统损害(18.0%)。结论:临床应重视抗肿瘤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合理使用抗肿瘤药,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喹诺酮类药物在临床应用过程中所致之不良反应的规律、特点,以便采取措施,警惕该类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降低其发生率和死亡率。方法对2003-2005年国内公开发行的有关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的医药期刊10种,文献221篇,有关病历238例进行整理分析。结果238例涉及11种喹诺酮类药物,出现频率最高的是左氧氟沙星,其次为环丙沙星,主要表现为皮肤及附件损害,共98例(41.176%),其次为消化系统,共58例(24.370%),给药方式上以静脉给药发生不良反应为主,共201例(84.454%)。结论应对喹诺酮类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加以重视,及时发现并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33例中成药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本院中成药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中成药提供参考。方法总结2010年上报“的33例中成药不良反应报告,从患者的性别、年龄分布、药物品种、剂型分布、涉及部位、临床表现、同一批次药物发生不良反应情况以及不良反应程度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3例中成药不良反应中,注射剂引起的有25例(75.75%),涉及8个品种,其余8例为口服制剂引起(24.25%);男18例(54.54%),女15例(45.46%),男性略高多于女性;高发年龄段为21~30岁(21.21%)、51~60岁(27.27%)、61~70岁(15.15%);不良反应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全身性损害、神经系统损害、消化系统损害、泌尿生殖系统损害;同一批次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的有5个品种,均为注射剂;不良反应程度主要为一般的和新的一般的。结论临床应重视中成药临床不良反应的监测、报告和分析工作,以尽量减少或避免中成药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311例住院病历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我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为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07年第四季度住院归档病历311份,对各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我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共涉及8大类44个品种,其中,以β-内酰胺类品种最多,占47.72%;喹诺酮类和大环内酯类次之,分别占20.46%和13.64%;使用频次以β-内酰胺类最多,喹诺酮类次之;抗菌药物使用以单用为主,占70.74%;绝大多数品种的DUI≤1;病原学送检率偏低为26.41%。结论:我院抗菌药物使用基本合理,但尚存在不足之处,须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与规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对2008年1月-12月上报的118份ADR报告,按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引起ADR的药品种类、涉及器官或系统以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静脉给药较其他给药途径更易发生ADR(占69.5%);抗感染药物引发ADR的比例最高(占47.5%),其次为神经系统与心血管系统药物;氟喹诺酮类是引发ADR的主要抗菌药物(19例,占33.9%),其中又以左氧氟沙星为首。ADR的临床表现以皮疹、瘙痒等皮肤及附件损害为主,其次为消化系统以及循环系统损害。结论应强化ADR监测意识,完善相关报告分析制度,确保临床安全、有效、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保障合理安全用药。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2年9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181例有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病人的资料。结果左氧氟沙星的不良反应最高,加替沙星的不良反应最低,不良反应主要发生在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和皮肤及其附件上,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与年龄、给药方式和药物不良反应出现时间密切相关,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与性别无关,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大使用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监测力度,保证药物使用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规律及影响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2009—2011年228例抗菌药物ADR报告按年龄、性别分布、给药途径、药品分类、累及器官或系统、常见ADR症状处理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28例ADR报告中,60岁以上患者有69例(30.3%),显著高于其他年龄组(P〈0.05);引起ADR的抗菌药物有38种,主要为头孢菌素类87例(38.2%)和氟喹诺酮类61例(26.8%)。给药途径以静脉输注为主,共209例(90.4%),显著高于其他给药途径(P〈0.05);ADR所累及的系统和(或)器官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普遍,共122例(47.3%),显著高于其他系统(P〈0.05)。结论抗菌药物ADR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临床上应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ADR的监测,以达到合理、安全、有效地使用抗菌药物,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及药物安全性评价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2008年上报的179例药物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引起ADR的药物种类、给药途径、ADR危害程度、在医院科室中的分布情况等进行汇总分类统计。结果179例ADR报告中,8个月~89岁各年龄组所占百分比分别为11.7%、33.0%、36.3%、19.0%;涉及的药物中抗菌药物居第1位(30.0%),静脉给药是引起ADR的主要给药方式(占70.4%),产生严重危害者占16.2%;门诊(31.3%)、内科病区(223%);肿瘤病区(14.0%)是ADR居医院中分布的前3位。结论ADR的发生与诸多因素相关,应严格履行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及上报制度,减少或避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