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患儿女 ,5 7岁。因室间隔缺损 (ventricularseptaldefect,VSD)为行介入治疗入院。超声检查见缺损位于大动脉短轴切面 9~ 10点处 ,伴膜部瘤形成 ,基底部 8 3mm处可见 2处大小分别为 2 5mm、3mm的相邻开口。术中造影显示VSD并膜部瘤形成 ,基底部 11mm ,主要开口 5 5mm ,上部小开口 1 5mm。选择 8F输送鞘、12mmAmplatzer膜部VSD封堵器 ,封堵VSD基底部。术后造影见微量残余分流。手术时间 80min ,曝光时间 2 3min。术后 5h出现血红蛋白尿 ,超声检查可见源自封堵器中央的少许渗透性分流 ,最大流速 2 6m/s。予以补液及碱化处理 ,术后 7…  相似文献   

2.
小腰大边封堵器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伴膜部瘤形成的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评价应用新型国产小腰大边封堵器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VSD)伴膜部瘤形成的可行性、安全性和疗效,总结其技术难点与治疗策略。方法49例VSD伴膜部瘤形成患者,造影测量VSD左室面入口直径为8~22(13.8±4.9)mm,右室面均有2个或以上出口,最大出口直径为2~14(5.6±3.1)mm。根据膜部瘤大小、形态、位置及膜部瘤组织黏连牢固程度,植入不同类型和型号国产小腰大边封堵器,封堵器直径为4~16(6.8±2.6)mm。封堵后15min重复左心室造影和经胸心脏超声检查(TTE),观察封堵即刻效果。术后连续心电图(ECG)监护5d,定期行ECG、心脏超声检查(TTE)。结果49例术后15min左心室造影、TTE显示:45例完全封堵,4例术后造影示少量分流(<3mm),1个月后超声复查无残余分流。术中并左、右束支传导阻滞分别为3例和2例,均为一过性,1周内恢复。49例室间隔膜部瘤应用国产小腰大边封堵器封堵治疗均获成功。结论经导管采用国产小腰大边封堵器治疗VSD膜部瘤疗效可靠。技术关键是通过对膜部瘤大小、形态、位置及膜部瘤组织黏连牢固程度判断确定封堵部位及合适封堵器。  相似文献   

3.
膜周部室间隔缺损膜部瘤介入治疗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Liu HM  Hua YM  Wang YB  Shi XQ  Zhu Q  Zhou TF 《中华儿科杂志》2006,44(8):611-615
目的回顾性总结伴膜部瘤的室间隔缺损(VSD)介入治疗病例,对如何选择封堵器的型号和安放位置进行分析,以期促进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的进一步规范。方法对2004年5月至2005年5月入院治疗的伴膜部瘤形成的室间隔缺损患儿进行造影、超声和介入过程分析。测量膜部瘤的7条径线,并与封堵器型号和封堵位置进行归纳,寻找可能的选择规律。结果35例患儿被纳入研究。VSDs直径为2.7~11.9 mm,平均(6.4±2.6)mm。膜部瘤的破口最大径为1.5~4.1 mm,平均(2.9±0.9)mm。VSDs边缘距主动脉瓣距离为2~7mm,平均(4.3±1.7)mm。32例介入治疗手术成功。封堵器采用双侧对称伞,从4~14 mm不等。封堵器左室盘封堵缺损左室面者29例、封堵膜部瘤破口左侧者3例。结论封堵器左室盘放置位置取决于右室盘能否在右心室侧复型。首选位置是缺损的左心室面。当右室盘不能正常复型时,可选择在膜部瘤破口左侧放置左室盘。封堵器型号选择应根据封堵器安放位置决定。在左心室面释放左室盘,一般选择型号与左室面直径相等或大1~2 mm。在膜部瘤破口左侧释放左室盘时,如果为单破口型,选择同上;如果为多破口型,选择能遮盖相距最远的两破口间距离的最小封堵器。  相似文献   

4.
患儿女,4岁。主诉发现心脏杂音4年。体检:发育正常,心界向左扩大,胸骨左缘2~4助间触及收缩期震颤,闻及IV级收缩期杂音,肺动脉第2音增强。心电图示左室肥厚。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示膜部室间隔缺损(VSD),缺口大小4.4mm,缺损上缘及下缘距主动脉瓣和三尖瓣分别为7mm、6mm。我们采用Sideris纽扣式补片装置关闭VSD。其步骤为:分别穿刺股动、静脉行常规左、右心导管检查。逆行左心室造影显示膜部VSD直径为4.2mm,上缘距主动脉瓣8mm。从动脉鞘内送入6F右冠状动脉造影导管至左心室,导管携带交换钢丝经VSD进入右心室上肺动…  相似文献   

5.
膜周部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并发症的分析   总被引:63,自引:0,他引:63  
目的 探讨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ventricularseptaldefect ,VSD)经导管介入治疗的并发症及其预防。方法  2 0 0 2年 7月 - 2 0 0 4年 5月 ,2 6 2 (男 138,女 12 4 )例膜周部VSD患儿 ,年龄 2~ 18(9 3± 5 8)岁 ,体重 11.0~ 6 5 .0 (平均 30 5 )kg。 3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 ,4例合并房间隔缺损 ,1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和房间隔缺损。结果  2 6 2例患儿术前经胸超声检测VSD大小为 2 7~ 13.0mm(平均 6 5mm) ,术中心室造影测量VSD大小为 1 3~ 14 .0mm(平均 6 8mm) ,2 5 6 /2 6 2例 (97 7% )封堵成功。所选封堵器大小为 4~ 16mm (平均 8 6mm)。严重并发症 8例 (3 1% )。其中高度房室传导阻滞(atrioventricularconductionblock ,AVB) 5例 (2 0 % ) ,溶血 2例 (0 8% )。封堵器明显移位 1例 (0 4 % )。5例AVB患儿治疗后除 1例术后 5 0d安装永久起搏器外 ,其余 4例均恢复正常窦性心律。溶血患儿经常规治疗后恢复正常。封堵器明显移位则采用心脏外科手术处理。其他并发症有 :1例 (0 4 % )术后 6个月复查有微量残余分流 ;5例 (2 0 % )术后新出现主动脉瓣微量返流 ;4例 (1 6 % )术后新出现三尖瓣少量返流 ;75例 (2 9% )术后出现间歇性加速性交界性心律或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伴干扰性房室脱节 ,治疗后均恢复  相似文献   

6.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对儿童室间隔缺损的围术期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运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对儿童室间隔缺损(VSD)进行围术期的作用。方法 VSD患儿205例,年龄3个月~17岁(平均3.4岁),术前均由经胸超声心动图(TTE)作出诊断。体外循环前后分别行TEE探查,比较TFE及TTE 变化。结果 1.术前TEE和TTE对VSD位置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9.0%和97.6%,膜部瘤检出率分别为93.8%和43.8%, VSD直径测量与手术探查结果相关系数分别为0.958和0.898;2.术后TFE发现残余分流38例(18.5%),其中9例(4.4%)立即再次修补。结论术前TEE可准确诊断VSD;术后TEE可发现残余分流,立即干预,以免再次开胸。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分析应用第二代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ADO-Ⅱ)对特殊类型室间隔缺损(VSD)封堵的技巧。方法研究对象为2011年8月至9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行介入治疗的患儿2例,因应用常规VSD封堵器封堵困难,遂选取ADO-Ⅱ进行治疗。常规建立动静脉轨迹后,采用主动脉内释放,然后行左室、升主动脉造影和心脏超声检查,如封堵器位置好,无残余分流、瓣膜反流则释放。结果例1左室造影显示为膜周VSD,左室面7.6mm,较大假性室隔瘤形成,右室分流口弥散,最大约2.3mm,缺损上缘距主动脉为6.1mm。导丝建轨后,7F长鞘无法通过分流口,最后选用5F长鞘,"6mm×4mm"的ADO-Ⅱ封堵成功,术后心脏超声三尖瓣轻微分流。例2心室造影为肌部VSD,左室面6.3mm,右室分流口为2mm,上缘距主动脉16mm。因VSD走行异常且分流口小,最终选冠脉导丝建轨成功,应用4F长鞘,"4mm×4mm"ADO-Ⅱ封堵成功。2例患儿术后1d复查心脏超声和心电图,无异常,观察5d后出院随访,并口服阿司匹林[3~5mg(/kg·d)]。结论对于一些形态较特殊的VSD,常规VSD封堵器无法成功封堵时,可选择ADO-Ⅱ进行封堵,手术操作简单、安全、可靠而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8.
Sun XJ  Gao W  Zhou AQ  Yu ZQ  Li F  Huang MR  Sun K 《中华儿科杂志》2005,43(10):767-771
目的心律失常是经导管封堵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术后的常见并发症,不仅影响术后心功能的恢复,而且直接关系到预后。分析18岁以内患者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经导管封堵术后早期心律失常及其危险因素,以期降低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方法2002年6月—2004年6月,89例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患者根据家长意愿接受了经导管应用Amplatzer装置及国产封堵器进行堵塞。80例应用AGA公司制造的Amlatzer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9例应用国产封堵装置,术后定期行心脏超声及心电图检查。结果89例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均获成功。11例术后5d内发生了不同类型的传导阻滞,发生率为12%,分别为Ⅰ°房室传导阻滞1例,Ⅲ°房室传导阻滞1例,左前分支阻滞5例,不完全(部分)性右束支传导阻滞4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3例,其中3例并发两种传导阻滞。分析本组心律失常的影响因素,发现:(1)室间隔缺损上缘距主动脉右冠瓣距离<3mm;(2)室间隔缺损直径≥8mm,封堵器直径≥10mm;(3)穿刺成功后动脉静脉(A-V)轨道建立时间≥60min及术中pH值<7·35与心律失常密切相关。结论心律失常是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后早期严重的并发症;严格选择手术适应证、缩短手术操作时间、防止酸中毒是降低膜周部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9.
668例婴幼儿室间隔缺损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近5年间外科手术治疗婴幼儿期室间隔缺损(VSD)的结果和经验。方法:对1998--2002年的668例婴幼儿VSD修补术进行总结:年龄1~36个月(平均15-8个月),体重3.0~15.5k(平均8.1kg)。膜周部VSD 562例,干下型VSD 102例.膜周部并肌部VSD4例。术前中度以上肺动脉高压386例(57.8%)。因难治性肺炎或心衰而急诊手术89例(13.3%)。采用中度低温体外循环下手术。结果:全组手术死亡6例,手术病死率为0.9%(6/668):术后主要并发症为肺部感染、心律失常和肺动脉高压症。结论:随着麻醉、体外循环、手术技术和围术期监护处理措施的进步,在婴幼儿期施行室间隔缺损的外科手术已成为安全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0.
儿童膜周部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的临床评价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Hu HB  Jiang SL  Xu ZY  Zhao SH  Huang LJ  Wu WH  Liu YL  Wang H  Wang Y 《中华儿科杂志》2004,42(11):808-812
目的 评价经导管室间隔缺损封堵术介入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VSD)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2 0 0 2年 11月~ 2 0 0 4年 7月 ,共 5 0例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患儿接受了Amplatzer偏心状封堵器经导管介入治疗。男 2 6例 ,女 2 4例 ;平均年龄 (9 1± 4 8)岁 (2~ 17岁 )。其中 1例合并主动脉窦窦瘤 ,2例为外科修补术后残余漏 ,1例合并镜面右位心。经胸超声心动图 (transthoracicechocardiography ,TTE)提示 ,VSD的平均直径 (4 8± 0 9)mm (3~ 7mm )。封堵前右心导管提示 ,肺循环血流量 /体循环血流量 (Qp/Qs)比值平均为 1 32 (1 1~ 2 0 )。 4例中等量左向右分流 ,其余均为少量左向右分流。所有患儿在X线透视及超声监测下通过建立股动静脉轨道 ,经右心系统释放封堵器。并分别于术后 1、3、6、12个月进行超声心动图、心电图、X线胸片随访评价。结果  4 7例患儿封堵器置入成功 ,技术成功率为 94 % ,无死亡病例。术后出现少量残余分流 2例 (<3mm) ,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1例 ,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所有患儿接受了平均 7个月的随访 (1~ 18个月 ) ,随访中无封堵器移位、脱落以及瓣膜损伤等并发症发生 ,1例残余分流于 6个月随访时消失。超声测量的左室舒张末径 (leftventricleend diastolicdimension  相似文献   

11.
临床资料患儿女.11岁.因发现心脏杂音11年来我院就诊.体检:BP 119/60 mmHg,HR 84次/min,胸骨右缘3-4肋间4/6级收缩期杂音伴震颤,向左胸及胸前区传导.心电图示右位心,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心脏正侧位片示心影不大,心胸比例0.41,主动脉结、心尖位于右侧,肺动脉段稍突出.右侧膈下可见胃泡影.诊断为镜面右位心,左向右分流性先天性心脏病.超声心动图示心脏位于右侧胸腔,心尖朝右,心房反位,心室左袢,房室连接关系、各房室腔大小正常.房间隔中段呈瘤样突向右房,基底宽16.8 mm,未见明显过隔血流.室间隔膜周部回声缺损约6.7 mm,呈瘤样突向右室,瘤呈漏斗型,其上缘距主动脉瓣0 mm,其余心内结构未见异常.彩色多普勒超声图像(CDFI)示缺损处室水平左向右过隔血流束,峰值流速475 cm/s,压差90 mmHg.诊断为:[1]先天性心脏病,镜面右位心;[2]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VSD),室水平左向右分流;[3]房间隔膨出瘤形成.  相似文献   

12.
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中封堵器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儿童室间隔缺损(VSD)时不同类型国产封堵器的选择方法及介入治疗VSD的可行性、安全性和疗效。方法介入治疗VSD患儿226例。年龄2~14岁(5.62岁);其中膜部VSD209例,嵴内型VSD14例,肌部VSD3例。封堵后再次行经胸超声心动图及左室造影,出院前及术后1、6和12个月复查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进行随访。结果211例患者封堵成功,技术成功率93.4%。其中7例应用小腰大边型VSD膜部封堵器,191例应用对称型VSD膜部封堵器,12例应用偏心型VSD膜部封堵器,另1例应用肌部VSD封堵器封堵成功。术中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不同类型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儿童VSD安全有效。根据VSD类型及形态特征合理选择不同类型封堵器十分关键,一般对称型封堵器适用于大多数VSD且易于放置到位,在某些情况下其他形态封堵器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室间隔缺损并主动脉瓣脱垂患儿的介入治疗及疗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室间隔缺损(VSD)并主动脉瓣脱垂(AVP)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选择2007年5月-2009年4月在本院住院的VSD并轻度AVP患儿43例,均行经皮VSD堵闭术,经胸超声心动图显示VSD位置及内径,左心室造影均显示VSD并AVP,造影显示VSD大小为2.6~8.3 mm。其中19例为嵴内型(又称膜周流出道型),15例为隔瓣后型,9例为膜周部。右冠瓣脱垂27例,无冠瓣脱垂12例,右冠瓣并无冠瓣脱垂4例,并局限主动脉瓣返流8例。术后进行超声心动图、心电图的随访观察。结果36例成功封堵VSD,封堵成功率83.7%;7例试封堵后再次行左心室及主动脉造影,显示主动脉瓣下有明显切迹,瓣膜返流加重而放弃堵闭术,择期进行外科手术。采用偏心封堵器15例(5~12 mm),大边小腰封堵器(4~14 mm)16例,普通对称型封堵器(5~10 mm)5例。术后即刻造影有微量残余分流4例,原有的主动脉瓣返流无明显加重;随诊3~18个月,超声心动图示4例残余分流,分别在术后3~6个月消失,主动脉瓣局限返流无进一步增加,其中6例返流减少,未出现三尖瓣狭窄、主动脉瓣狭窄及主动脉瓣穿孔,心电图示无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等严重心律失...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用Amplatzer房间隔缺损封堵器经导管堵闭部分边缘缺乏或不足(<5mm)的房间隔缺损的可行性。方法 1999年7月至2 0 0 1年9月对芝加哥大学儿童医院的2 3例边缘<5mm的房间隔缺损患儿试用Amplatzer封堵器进行堵闭,其中男10例,女13例,平均年龄10 7岁。2 0例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或心内超声心动图测量的房间隔缺损前缘0~4mm ,2例下缘为2mm ,1例后缘为2mm。同期,4 8例房间隔缺损边缘>5mm的患儿作对照。结果 全部2 3例边缘<5mm的房间隔缺损患儿和4 8例对照儿均成功安装了封堵器。两组间年龄、缺损大小和所用封堵器大小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 . 0 5 )。2 3例边缘<5mm的患儿中17例(73. 9% )即刻完全堵闭,对照组4 4例(91 .7% )即刻完全堵闭(P <0 .0 5 ) ;2 4h复查边缘<5mm患儿及对照组的完全堵闭率分别是91 3%和93 8% (P >0. 0 5 ) ;6个月复查两组完全堵闭率分别是95 7%和95 8% (P >0 . 0 5 )。缺损边缘<5mm患儿及对照组手术时间分别为(72 . 5±2 6 .5 )min和(6 1. 4±2 1 .9)min ;X线暴光时间分别为(12 .6±7 .0 )min和(9. 8±4 . 2 )min ,与对照组比较手术时间稍长。两组患儿术中和术后均未出现并发症。结论 前、后或下缘<5mm的房间隔缺损仍可以用Amplatzer房间隔缺损封堵器经导管堵闭,但长期手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及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在房间隔缺损(ASD)、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二维及三维超声心动图对2004-10—2005-10在天津市儿童医院就诊的24例继发孔ASD,10例VSD进行术前检查筛选,术中超声引导及术后随访检查。结果24例ASD患儿术前经TTE检测ASD直径(15·6±7·9)mm(5~26mm),所选Mmplatzer封堵器直径为(19·1±5·1)mm(5~32mm),23例封堵成功。室间隔膜部缺损直径:左室面缺损为5~9mm,右室侧口的直径为2·4~6·0mm,术中选择Amplatzer封堵器型号为4~6mm,10例VSD无残余分流。结论二维及三维TTE联合应用于ASD、VSD介入治疗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总结2个儿童心脏中心食道超声经胸微创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封堵术的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7月至2011年7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及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2个儿童心脏中心行食道超声经胸微创VSD封堵术142例的临床资料.其中,膜周部VSD 95例,嵴内型VSD 37例,肌部VSD 10例.VSD直径:经胸超声下3.0~8.5 mm,平均(4.7±0.8)mm;食道超声下2.5~8.0 mm,平均(4.3±1.0) mm.结果 142例中140例当时封堵成功(97.2%),其中1例(0.7%)术后第5天出现Ⅲ°房室传导阻滞、阿斯综合征,术中转体外循环(CPB)下封堵器取出+VSD修补,术后逐渐恢复窦性心律;1例(0.7%)嵴内型肺动脉瓣下VSD当时封堵成功,术后5h出现封堵器脱落嵌于左肺动脉,急诊CPB下主肺动脉切开封堵器取出+VSD修补.选用膜周部对称伞85例,偏心伞47例,肌部伞8例.3例(2.1%)新出现微量三尖瓣反流.9例(6.4%)术后出现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1例(0.7%)术后出现Ⅱ°Ⅰ型房室传导阻滞伴心室内差异传导,经过甲基强的松龙静滴后转为窦性心动过速,偶发房早.术后在监护室当天拔气管插管,第2天转回普通病房.平均(7.1±2.2)d出院.术后133例(95.0%)随访至今,分别在术后1个月、3个月及每年复查心电图、胸片及心脏超声,最长已36个月.无死亡,未见伞片移位、未见残余分流及瓣膜反流加重,无严重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结论 经胸微创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是一种微创手术治疗方法,操作简单,安全性高,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婴幼儿期室间隔缺损的手术治疗经验。方法 对155例婴幼儿室间隔缺损手术患者进行回顾性总结。应用膜式肺氧合器、胶体预充,常规建立体外转流,多采用低温体外循环,心肌保护经升主动脉根部灌注,4℃含钾晶体液或4℃4:1氧合血,同时心脏表面置冰屑或冰盐水。大于5mm的VSD采用dacron涤纶补片修补,注意缝针深度。合并肺高压者延长呼吸机辅助时间。结果 术后出现各种并发症15例次,无手术死亡,平均住院日11.6天。结论 5mm以上的膜周部VSD和干下型VSD难以自然闭合,婴幼儿期手术可显著降低器质性肺动脉高压和心功能损害,改善预后,但应加强心肺并发症的防治。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室间隔缺损(VSD)封堵器治疗婴幼儿特殊形状动脉导管未闭(PDA)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经主动脉弓降部造影提示窗型PDA或动脉导管长度7 mm管型PDA,并选择VSD封堵器进行介入治疗的27例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27例患儿中窗型PDA 12例,男7例、女5例,中位年龄8.7个月(6个月~3岁);管型PDA 15例,男6例、女9例,中位年龄18个月(11个月~5岁)。窗型PDA选择膜部VSD封堵器,管型PDA选择肌部VSD封堵器封堵;按照窗型PDA肺动脉端内径加3~6 mm、管型PDA肺动脉端内径加2~4 mm选择封堵器腰部大小。所有患儿均成功封堵,术后均无残余分流。术后24小时、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复查胸片提示封堵器位置良好。术后24小时、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降主动脉流速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左肺动脉流速较术前无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VSD封堵器介入治疗特殊形状PDA是一种有效可行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小儿室间隔缺损(VSD)经导管介入治疗的并发症原因及其防治。方法选择VSD患儿362例。男152例,女210例;年龄2-14(9.3±5.8)岁;体质量11.0-65.0(20.5±11.8)kg。并动脉导管未闭(PDA)16例,并房间隔缺损(ASD)8例,并肺动脉瓣狭窄(PS)2例,常规行介入手术治疗。结果患儿术前均经胸超声检测VSD为2.7-13.0 mm,平均6.5 mm;术中心室造影测量VSD为2.5-14.0 mm,平均6.2 mm;345/362例(96.2%)封堵成功。所选封堵器为4.0-16.0 mm,平均8.6mm。发生心脏并发症33例,血管并发症13例,其他并发症4例,包括Ⅲ度房室传导阻滞5例,Ⅱ度房室传导阻滞3例,交界区性心律4例,室性期前收缩5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6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4例,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残余分流各3例,基底核区脑梗死1例,股动脉假性动脉瘤、股动静脉瘘各5例,股动脉血栓3例,溶血、血尿1例,交换导丝断裂、猪尾导管断裂各1例。结论经导管介入治疗小儿VSD操作简单、成功率高、相对安全、近期临床疗效好,但应进一步加强心律失常、血栓等并发症的防治。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国产双盘状封堵器治疗儿童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SD)的效果及其随访。方法 75例膜周部VSD患儿,年龄3~14岁,平均(8.5±3.6)岁,VSD直径为3.0~14.0 mm,平均(6.5±3.6)mm,采用经导管植入国产双盘状封堵器,门诊随访,进行心脏听诊、超声心动图检查有无残余分流及封堵器位置。结果 ①74例封堵器植入成功,技术成功率98.7%,1例导管未能通过室间隔缺孔;②术后即刻左心室造影示:65例(87.8%,65/74)无残余分流,9例(12.2%,9/74)存在微量至少量残余分流,超声心动图示:68例(91.9%,68/74)无残余分流、6例(8.1%,6/74)存在微量至少量残余分流;2例封堵术后3 d发生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应用泼尼松及营养心肌药物治疗4~10 d后消失。1例封堵术后24 h发生溶血,经过7 d内科保守治疗治愈;③术后1个月共随访73例患儿,超声心动图示:71例(97.3%,71/73)无残余分流、2例(2.7%,2/73)存在微量至少量残余分流;④术后3个月、6个月、1年、2年和3年,随访到的病例分别为70、68、21、15和12例,存在微量至少量残余分流的2例分别于3和6个月内残余分流消失。结论 经导管植入国产双盘状封堵器治疗儿童膜周部VSD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介入治疗方法,操作简便,成功率高,近期和远期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