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从性别差异的角度探索低年级大学生的自我分化和心理健康的关系,并检验自尊水平对两者之间联系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方便取样,选取某大学一二年级学生共1069人,用自编一般情况问卷、Rosenberg自尊量表(SES)、自我分化量表(DSI)及SF-36健康调查量表(SF-36)进行集体施测。结果:男生SF-36心理健康因子得分及自我分化的与人融合、自我位置和情感反应性3个因子得分均高于女生(均P<0.001),而自尊得分低于女生(P=0.009)。男女生SF-36的心理健康因子得分均与自我分化的4个因子得分呈正相关(r=0.36~0.49;均P<0.001),而与自尊得分呈负相关(r=-0.45,-0.39;均P<0.001)。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女生的自尊在DSI的自我位置因子与心理健康的关联中发挥调节作用(β=0.59,P<0.01)。在女生DSI的其余因子及男生所有DSI因子与心理健康的联系中未发现自尊的调节作用。结论:与女大学生相比,男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好,自我分化程度和自尊水平更高。低年级大学生的自我分化水平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高自我分化者心理健康状况较好。女生的自尊水平越低,越容易因不成熟的自我分化而体验到更多的情绪和心理健康困扰。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不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方法 采用分层抽样法,以临床医学、护理学、口腔专业的308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分别评定其心理健康水平.结果 男生偏执、人际关系因子分高于女生(P<0.05),而女生的躯体化、焦虑、抑郁因子分高于男生(P<0.05);各专业间除躯体化因子分存在差异(P<0.05)外,其他因子均无明显差异(P>0.05); 308名大学生中出现较多的心理症状依次为:躯体化(9.1%)、人际关系(6.8%)、抑郁(6.1%)、焦虑(5.5%)、强迫(3.8%)等症状,女生的躯体化、抑郁症状多于男生.结论 男、女学生间心理症状存在着不同的特征,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焦虑、强迫等症状是学生常见的心理症状,躯体化症状可能与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南京城区6~16岁在校儿童青少年功能性躯体化症状(FSS)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取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采用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和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hild Behavior Checklist,CBCL)对南京市6个区7017名在校儿童进行评估。结果:(1)功能性躯体化症状的总检出率为7.6%;(2)6~11岁与12~16岁年龄组、男生与女生组的功能性躯体化症状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329,48.883;均P0.001);(3)家庭结构(χ~2=36.460,P=0.000)、教养方式(χ~2=13.628,P=0.009)、与家人关系(χ~2=14.984,P=0.001)、与周围人关系(χ~2=37.679,P=0.000)显著影响着儿童FSS的发生率;(4)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矛盾型的教养方式(OR=0.911,95%CI:0841~0.987)、不和睦的家庭关系(Or=0.780,95%CI:0.614~0.992)、不和睦的老师/同学关系(ORF=0.684,95%CI:0.549~0.852)是儿童青少年功能性躯体化症状的危险因素。结论:(1)南京城区儿童青少年的功能性躯体化症状的检出率为7.6%,小年龄组的儿童比大年龄组的表现出更多的躯体化症状,男生比女生表现出更多的躯体化症状;(2)教养方式、与家人和周围人关系是儿童青少年功能性躯体化症状的主要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黎族大学生积极/消极情感的性别差异及其与人格特质、家庭环境的关系.方法 使用Bradburn的积极/消极情感量表、中国人人格量表(QZPS)和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对367名黎族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①男生积极情感和情感平衡显著高于女生(t=4.01,4.07;P<0.001);②男生积极情感与消极情感显著正相关(r=0.11,P<0.05),而女生显著负相关(r=-0.10,P<0.05);③男生情感平衡与人格善良、行事风格、才干、情绪性呈显著相关(r=-0.17,-0.18,0.16,0.18;P<0.001),女生不显著;女生情感平衡与人格外向性呈显著相关(r=-0.16,P<0.001),男生不显著;黎族大学生积极/消极情感与家庭环境各雏度的相关也呈显著性别差异.结论 黎族大学生积极/消极情感的性别差异在表现形式和社会心理成因方面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特殊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中学生网络攻击行为与愤怒的关系。方法:选取12~19岁中学生349人,采用少年网络攻击行为评定量表、少年攻击性问卷和状态-特质愤怒表达量表修订版进行测评。结果:女生愤怒气质因子分高于男生[(2.0±0.7)vs.(1.9±0.7),P0.05]。高中生特质愤怒得分高于初中生[(2.1±0.6)vs.(1.9±0.6),P0.01];愤怒外部表达因子分高于初中生[(2.3±0.5)vs.(2.2±0.6),P0.01]。攻击行为与特质愤怒、愤怒表达各因子均呈显著的正相关(r=0.14~0.57,P0.05);现实攻击行为和网络工具性攻击行为与愤怒控制各因子呈显著的负相关(r=-0.19~-0.11,P0.05),网络反应性攻击行为与愤怒控制各因子相关均无统计学意义。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愤怒反应、愤怒表达因子得分与攻击行为得分呈正相关(β=0.13~0.37,P0.05),控制外部表达因子与反应性攻击得分呈负相关(β=-0.01,P0.05)。对攻击行为的可解释变异率的范围为19.1%~35.7%。结论:中学生网络攻击行为可能与特质愤怒、愤怒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大学生家庭功能、自尊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方法:采用家庭功能评定量表(FAD)、自尊量表(SES)和总体幸福感量表(GWB),对随机抽取的某高校261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采用SPSS 19.0分析数据。结果:女生自尊得分显著高于男生(t=-2.412,P0.05);主观幸福感和自尊得分,城镇学生与农村学生,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无显著性差异;问题解决、沟通、角色、情感反应、情感介入、行为控制和总的家庭功能与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负相关(r=-0.163,-0.220,-0.142,-0.192,-0.154,-0.190,-0.222;P0.01),自尊与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正相关(r=0.335,P0.01)。结论:家庭功能、自尊和主观幸福感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南充市两所大学大学生的儿童期虐待经历情况并探讨其影响因素,为预防儿童虐待的发生和维护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使用自编问卷对南充市两所高校共918名大学生进行不记名调查。结果:大学生儿童期虐待经历的发生率为67.43%,5种虐待的发生率依次为躯体忽视38.89%、情感忽视36.82%、情感虐待35.29%、躯体虐待16.45%、性虐待7.08%。男生躯体虐待(χ~2=12.774,P0.05)、躯体忽视(χ~2=4.173,P0.05)和性虐待(χ~2=14.240,P0.05)发生率高于女生。不同家庭经济的学生儿童期至少经历1种虐待(χ~2=12.257,P0.05)、情感虐待(χ~2=7.971,P0.05)、情感忽视(χ~2=13.629,P0.05)和躯体忽视(χ~2=10.014,P0.05)的发生率不同。结论:大学生在儿童期经历虐待问题较普遍,以忽视和情感虐待为主,男性和家庭经济状况差的儿童更容易遭受儿童虐待。  相似文献   

8.
目的 考察不同性别角色类型大学生攻击行为的差异.方法 采用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和攻击行为量表对81名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 ①大学生中双性化比例为30.9%、未分化为38.3%,都显著高于男性化和女性化(x2=12.778,P<0.01);②男生和女生在愤怒因子上差异显著(t=-2.366,P<0.05);③不同性别角色类型的个体在生理攻击(F=2.934,P<0.05)、言语攻击(F=6.683,P<0.001)、愤怒(F=11.657,P<0.001)、敌意(F=5.344,P<0.01)和攻击总分(F=9.390,P<0.001)维度上的得分均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 不同性别角色类型的攻击行为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双性化类别的个体拥有很强的攻击行为.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青少年移情发展特点及其与攻击行为的关系。方法:采用多阶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在我国5个地区共抽取15 738名中学生进行调查,使用Buss-Warren攻击问卷中文版(BWAQ-RC)和人际反应指针量表(IRI-C)对中学生的攻击行为和移情进行评估。结果:女生的移情水平高于男生(P0.01)。共情关注得分存在性别和年龄的交互作用(P0.01)。观点采择对间接攻击、躯体攻击、敌意和愤怒有负向预测作用(P0.001);共情关注对间接攻击、言语攻击、敌意和愤怒具有正向预测作用(P0.001)。采用K-M eans聚类分析,将移情得分划分为无卷入组、高认知移情组、高情感移情组、高认知/情感移情组。其中,无卷入组的躯体攻击得分最高,高认知/移情组躯体攻击得分最低而言语攻击得分最高,高情感移情组的间接攻击、愤怒、敌意和攻击总分最高(P0.05)。结论:移情两种成分的不平衡发展可能与青少年选择不同的攻击形式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大学生主动性人格、社会支持和自我同一性之间的关系。方法:在西安3所高校选取348名大学生,其中男生164人,女生184人。采用主动性人格量表(PPS),自我同一性状态问卷(EOM-EIS-2)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对其进行调查研究。结果:男生EOM-EIS-2获得、早闭分量表得分高于女生(t=2.73,2.75,P0.001);PPS得分、SSRS得分、EOM-EIS-2获得分量表得分两两正相关(r=0.14~0.54,P0.01);PPS得分正向预测EOM-EIS-2获得、延缓和早闭分量表得分(β=0.45、0.27、0.14);SSRS得分在PPS得分与EOM-EIS-2获得分量表得分中起调节作用(F=23.93,P0.001)。结论:社会支持是主动性人格与自我同一性关系间的调节变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农村大学生的气质特征及对快乐感的影响。方法采用快乐感量表、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对498名农村大学生和142名城镇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农村大学生抑郁质气质类型最多(χ2=49.726,P0.001),多血质气质类型明显比城镇大学生少。男生中多血质(χ2=23.642,P0.001),女生中抑郁质所占比例最大(χ2=35.366,P0.001)。不同气质类型的农村大学生快乐感有显著差异(F=55.115,P0.001),多血质学生快乐感最多,抑郁质学生快乐感最少。结论农村大学生男生的气质类型与女生不同,多血质学生比抑郁质学生的快乐感强。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听力障碍大学生自我污名与家庭关怀的关系。方法:选取325名听力障碍大学生进行半年的追踪研究。采用残疾自我污名量表(SSDS)、家庭关怀度指数问卷(APGAR)测量自我污名和家庭关怀水平。结果:基线APGAR得分男生高于女生;半年后SSDS总分男生高于女生(均P 0.05)。在交叉滞后模型分析中,基线SSDS总分对半年后APGAR得分具有负向预测作用(β=-0.12,P 0.001),而基线APGAR得分对半年后SSDS得分的预测作用无统计学意义(β=-0.04,P 0.05)。在SSDS总分与APGAR得分的关系中不存在性别差异(Δχ2=5.79,P 0.05)。结论:自我污名对听力障碍大学生半年后感知到的家庭关怀具有负向预测作用,且这一关系不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健康教育。方法使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菏泽学院本科生821人进行心理测查。结果通过t检验和方差分析发现,以轻度心理问题标准进行筛选,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为29.1%,以中度心理问题标准,心理问题检出率12.8%;困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主要问题为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在强迫因子(F=27.34,P<0.05)上,大一女生得分显著高于大一男生,大二男生显著高于大一男生,大二女生显著高于大四女生。在人际关系敏感因子(F=8.876,<0.01)上,农村大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城市大学生,在躯体化因子(F=4.427<0.05)上,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大二学生相比于大一和大四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较差。结论菏泽学院本科生心理健康状况虽好于全国大学生但差于全国正常人常模。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压力源、压力强度对医学硕士研究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采用Beck-Srivastava压力量表(BSSI)对420名医学硕士研究生的压力源、压力强度进行检测,同时结合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其心理健康情况进行相关评定。结果①医学硕士研究生中男生BSSI的平均得分,明显高于女生,二者均高于临界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058,P<0.05);②医学硕士研究生SCL-90各因子得分均高于青年常模,且在躯体化(t=4.2707,P=0.0000))、强迫(t=2.4771,P=0.0134)、人际关系(t=2.9378,P=0.0034)和焦虑(t=6.2794,P=0.0000)恐怖(t=10.9409,P=0.00001)5个因子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在性别方面,女生仅在躯体化因子得分高于男生,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生在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等8个因子得分均高于女生,但仅在人际关系、焦虑和恐怖3个因子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344,3.7948,3.0961;P<0.01)。结论医学硕士研究生的由于压力造成的心理健康问题十分严重,应引起学校重视并及早进行相关辅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初中生的暴力行为及其愤怒情绪特征。方法:选取上海市两所初级中学学生1239例为研究对象,采集一般人口学资料,采用学生自评和班主任他评标准筛查对象是否有暴力行为,符合学生自评标准或班主任他评标准的均列为具有暴力行为的学生。采用Barratt冲动性量表(BIS-11)作为有暴力行为学生的自评参考标准之一,采用儿童青少年状态-特质愤怒表达问卷(STAXI-CA)对学生愤怒情绪特征进行调查。结果:有暴力行为学生的检出率为9.4%(117/1239),男生多于女生(18.0%vs.3.6%,P0.05)。在男生中,特质性愤怒(OR=1.14)和向外表达(OR=1.26)得分高是具有暴力行为的危险因素,初二(OR=0.51)、向内表达得分高(OR=0.83)是具有暴力行为的保护因素。在女生中,状态性愤怒得分高(OR=1.32)是具有暴力行为的危险因素,向内表达得分高(OR=0.79)是具有暴力行为的保护因素。结论:本研究提示,初中学生中有暴力行为的男性检出率高于女性,有暴力行为的学生有更容易愤怒和缺少愤怒情绪的控制和调节。  相似文献   

16.
考察大学生自尊对状态愤怒、特质愤怒和愤怒表达的影响。结果:①大学生的自尊存在性别差异,女生的自尊要高于男生;大学生愤怒也存在性别差异,男生的状态愤怒、内部表达愤怒和外部表达愤怒高于女生。②大学生自尊存在生源地的差异,城市大学生的自尊要高于农村大学生;大学生愤怒也存在生源地的差异,来自城市大学生控制内部表达愤怒和控制外部表达愤怒要高于农村大学生。③大学生是否为独生子女间的自尊存在差异,独生子女的自尊要高于非独生子女。④大学生自尊和愤怒显著相关,大学生自尊能够负向预测状态愤怒、特质愤怒、内部表达愤怒和外部表达愤怒,能够正向预测控制内部表达愤怒和控制外部表达愤怒。结论:大学生的自尊对愤怒及其愤怒表达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公安院校低年级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因素.方法 以警察院校994名低年级大学生(男生778人,女生216人)为研究对象,采用自编问卷调查和探索性因素分析的方法.结果 公安院校低年级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因素有:人际关系和自我意识压力、求职就业压力、家庭期望和学校管理压力、集体压力.自编问卷的α系数为0.87,各分量表的α...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初二学生家庭教养方式与考试焦虑的关系。方法:以潍坊市某所初级中学选取初中二年级的122名学生为被试,选用家庭教养方式评价量表中文修订版(EMBU)和考试焦虑量表(TAS)作为测量工具测量被试的反应。结果:(1)不同性别的初二学生在考试焦虑上存在显著差异(t=-2.23,P0.05);不同性别的初二学生仅在家庭教养方式中母亲的惩罚、严厉这一项目上存在显著差异(t=2.516,P0.05);(2)不同焦虑程度的初二学生在家庭教养方式中的父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和母亲的过度干涉、过度保护3个维度上均存在显著差异(t=3.353,P0.01;t=2.574,2.050;P0.05);(3)初二学生的考试焦虑水平与家庭教养方式中的母亲过度干涉、保护维度存在显著正相关(r=0.22,P0.05),与父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维度存在显著负相关(r=-0.36,-0.27;P0.01)。结论:(1)初二女生比男生有更严重的考试焦虑,男生比女生更多受到来自母亲的惩罚;(2)初二学生群体中有普遍性的考试焦虑;(3)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和母亲的过干涉、过保护对考试焦虑具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9.
性别、性别角色对大学生性别观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性别、性别角色类型对大学生性别观念的影响。方法:以北京市5所大学的552名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Bem性别角色量表和自编的性别观念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以传统学业、职业性别观念、传统家庭性别观念和反传统性别观念为因变量进行2(性别)×4(性别角色类型)的多元方差分析,结果发现:性别主效应和性别角色类型主效应在传统学业、职业性别观念和家庭性别观念上显著(F=22.766,P=0.009;F=73.204,P=0.000;F=35.430,P=0.008;F=25.269,P=0.012)。交互作用在反传统性别观念上显著(F=3.185,P=0.024)。②经t检验表明,男性传统学业、职业、家庭性别观念高于女性。③经LSD检验发现,男性气质和未分化气质的大学生的传统学业、职业性别观念高于女性气质和双性化气质的大学生。男性气质的大学生的传统家庭性别观念高于女性气质、双性气质、未分化气质的大学生。结论:男性和男性气质的大学生具有较高的传统学业、职业、家庭性别观念。  相似文献   

20.
郭晓霞 《校园心理》2017,(5):328-330
探讨大学生家庭功能、自我效能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为开展家庭教育和高等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依据。采用家庭功能评定量、自我效能量表和总体幸福感量表,选取某高等院校27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男生自我效能得分高于女生(t=2.337,P<0.05);主观幸福感和自我效能得分,城镇学生高于农村学生(t=0.728,-0.961;P>0.05);问题解决、沟通、角色、情感反应、情感介入、行为控制和总的家庭功能与主观幸福感呈负相关(r=-0.165,-0.217,-0.137,-0.186,-0.168,-0.196,-0.221;P均<0.05),自我效能与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r=0.257,P<0.01)。本研究认为家庭功能、自我效能和主观幸福感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