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探讨能谱计算机断层(CT)联合磁共振(MR)高分辨率管壁成像(HR-VWI)对颈动脉斑块成分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2例采取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病历资料,均于术前行颈动脉能谱CT与MR HR-VWI检查,并以病理结果为参照,分析此二者单独及联合评估颈动脉斑块成分的价值。结果 82例患者,经术后病理学检查分析,共获得斑块194处,其中钙化斑块、纤维基质、血栓样组织及脂质分别为35处、55、44、60处;能谱CT检查出钙化斑块、纤维基质、血栓样组织及脂质分别有30、 41、34、56处,MR HR-VWI检查出上述斑块成分分别有27、48、38、45处,能谱CT联合MR HR-VWI检查出上述斑块成分分别有34、54、 43、59处;钙化斑块、纤维基质、血栓样组织及脂质中的CT值、有效原子序数、能谱曲线斜率,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能谱CT检查钙化斑块、纤维基质、血栓样组织、脂质成分与病理学检查结果的符合率分别为82.86%、74.55%、75.00%、88.33%,MR HR-VWI检查上述各斑块成分与病理学结果的符合率分别为77.1...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能谱CT血管成像(能谱CTA)多参数分析对颈动脉粥样斑块成分界定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44例经超声筛查拟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术前行颈动脉CT能谱成像扫描.将数据传输至图像后处理工作站,记录颈动脉斑块的位置和数量,并使用GSI Viewer(Gemstone Spectral Imaging Viewer)平台综合分析颈动脉斑块的组织成分.获取各斑块主要成分的能谱曲线及有效原子序数,计算出各成分的能谱曲线斜率.采用方差分析比较上述斑块成分的能谱参数.采用Kappa检验能谱CTA与病理诊断结果的一致性.结果 44例患者中能谱CTA共检出49处斑块,与超声检出斑块数量相符,其中纤维斑块24处,脂质斑块18处,斑块内出血7处.3种斑块组织成分的曲线斜率及有效原子序数均具有统计学差异.能谱CTA对颈动脉斑块类型的诊断结果与病理学切片的诊断结果一致性较高(kappa值分别为0.796、0.824、0.764).结论 能谱CTA能够准确分析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组织成分,进而判断斑块的类型,对颈动脉斑块的临床治疗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宝石能谱CT成像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的价值。 方法 对43例有缺血症状,经B超、MRI显示有颈动脉斑块的患者行CTA+能谱检查。将混合能量图像处理为单能量图像,运用三维重建技术及能谱分析软件对斑块成分进行能谱物质半定量分析,测得其有效原子序数(Effective-z),计算其能谱曲线的斜率,采用 x±s进行描述性分析。 结果 共测量43例98处斑块,其中脂质斑块37处(37.76%),纤维斑块48处(48.98%),斑块内出血13处(13.26%)。斑块内各成分能谱曲线规律:脂质成分呈弓背向上的上升曲线,随着能量逐渐增高,CT值也逐渐增高;而纤维基质及斑块内出血则表现为衰减曲线,随着能量逐渐增高,CT值逐渐减小,但纤维基质在低能量区的衰减幅度大于斑块内出血的衰减幅度。在越低能量区,3种成分能谱曲线的离散程度越明显。脂质成分、纤维基质、斑块内出血的曲线斜率和有效原子序数分别为-3.54±0.78、2.36±0.56、0.45±0.09和3.24±0.80、8.56±0.63、7.26±0.59。两两比较曲线斜率与有效原子序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弓上CTA能谱成像能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脂质成分、纤维基质、斑块内出血成分,能提供更多量化数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宝石能谱CT成像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的分析价值。方法对43例有缺血症状,经B超显示有颈动脉斑块的患者行CTA能谱检查。将混合能量图像处理为单能量图像,运用三维重建技术及能谱分析软件对斑块成分进行能谱物质半定量分析,测得其有效原子序数(Effective-z),计算其能谱曲线的斜率,采用(±s)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共测量43例71处斑块,其中脂质斑块27处(38.02%),纤维斑块36处(50.70%),斑块内出血8处(11.26%)。斑块内各成分能谱曲线规律:脂质成分呈弓背向上的上升曲线,随着能量逐渐增高,CT值也逐渐增高;纤维基质及斑块内出血则表现为衰减曲线,随着能量逐渐增高,CT值逐渐减小,但纤维基质在低能量区的衰减幅度大于斑块内出血的衰减幅度。在越低能量区,3种成分能谱曲线的离散程度越明显,脂质成分、纤维基质、斑块内出血的曲线斜率和有效原子序数分别为(-3.54±0.78)(2.36±0.56)(0.45±0.09)和(3.24±0.80)(8.56±0.63)(7.26±0.59)。两两比较曲线斜率与有效原子序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CTA能谱成像能够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脂质成分、纤维基质、斑块内出血成分进行精确分析,提供更多量化数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宝石能谱CT成像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在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疗的110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分别进行能谱CTA成像检查及超声检查,观察两种诊断方式的效果,以及分析斑块不同成分能谱曲线情况。结果超声检查显示的斑块检出率为96.02%,能谱CTA成像检查显示检出率为98.23%,但两种检查方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10例患者中,有脂质斑块82处(36.28%),斑块内出血35处(15.49%),纤维斑块109处(48.23%)。纤维基质曲线斜率及有效原子序数高于斑块内出血和脂质成分,且斑块内出血高于脂质成分。越低的能量区,3种成分的吸收系数存在越大的差异,能谱曲线也会有越来越明显的离散程度。结论宝石能谱CT成像能够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进行有效分析,为斑块内出血、纤维基质、脂质成分提供量化数据。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2):92-94+98
目的探讨宝石能谱CT有效原子序数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评估价值。方法 2017年1月~2018年6月共7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入选本研究。90段颈动脉血管行CTA+能谱检查,对比分析斑块的有效原子序数与MRA信号强度的相关性。结果 MRA高信号组与低信号组比较,颈动脉斑块的有效原子序数明显减低(P0.05)。有效原子序数曲线下面积为0.98,截断值为7.83。结论宝石能谱CT的有效原子序数可以量化判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易损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能谱CT成像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评估价值及与脑卒中发生率的关系。方法选取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或狭窄患者100例,其中33例患者发生脑卒中将其纳入研究组,另67例患者未发生脑卒中将其纳入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接受能谱CT成像检查。结果研究组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颈动脉狭窄率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患者共检出132枚斑块,研究组共检出71枚斑块。研究组患者钙化斑块、纤维斑块检出率高于对照组(P0.05),脂肪斑块检出率低于对照组(P0.05),混合斑块检出率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钙化斑块、纤维斑块、脂肪斑块、混合斑块特征管壁增厚率、溃疡率、颅内血管病变率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钙化斑块、纤维斑块、脂肪斑块、混合斑块的曲线斜率、有效原子序数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能谱CT成像能准确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明确颈动脉狭窄程度同时,还能预测脑卒中发生,建议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16层CT血管造影诊断颈动脉性TIA的价值及临床应用.方法 对32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头颈部16层CT血管造影检查,采用对比剂总量80~100ml,注射流率3~4mL/s;重建方法包括多层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曲面重建(CPR).13例行颈动脉超声(US)检查.结果 32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血管轻度狭窄21支、中度狭窄7支、重度狭窄4支、血管闭塞2支.共发现斑块39块,其中钙化斑块19块,脂质斑块6块,混合斑块14块.结论 16层CT血管造影在评价颈动脉狭窄方面具有重要价值,能够为临床诊断和治疗颈动脉狭窄性疾病提供非常可靠的信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评估320排CT颈部血管造影( CTA)与彩色多普勒超声( US)对颈动脉斑块检出的相关性。方法:对150例患者,均行颈动脉CTA及US检查。结果:2种检查方法诊断斑块一致性较高,US对不一致中早期或小成薄层纵向的斑块检出率较高,CTA对颈总动脉起始段、颈内动脉颅底和颅内段检出率较高。结论: CTA与US 2种方法对颈动脉斑块诊断的相关性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人类载脂蛋白E(apolipoprotein e,ApoE)基因型与颈动脉粥样斑块稳定性、位置分布及脑梗死的相关性。  方法  随机选取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9年1月1日—12月31日期间275名行颈动脉B超、ApoE基因检测、血脂检测及头颅核磁共振的住院患者进行分析,根据颈动脉B超检查分为对照组88例、稳定斑块组71例和不稳定斑块组116例,将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 atherosclerosis, CAS)患者分为脑梗死组和无脑梗死组进行研究分析。  结果  (1) 人群中ε2基因频率为10.7%,ε3为78.2%,ε4为11.1%。(2)不稳定斑块组与对照组相比,基因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与ε3/ε3基因型相比,ε3/ε4(OR=3.115,95% CI:1.314~7.388)更易导致不稳定斑块。(3)ApoE基因型与颈动脉斑块位置无明显关系(χ2=3.190,P=0.527)。(4)在已发生CAS患者中,与非ε2携带者比较,ε2携带者(χ2=4.285,P=0.038)不易发生脑梗死。(5)在CAS患者中,调整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因素后,ε2等位基因是脑梗死的保护因素(P=0.023, OR=0.352,95% CI:0.144~0.865)。  结论  基因型ε3/ε4可能是导致患者颈动脉不稳定性粥样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 ApoE基因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的分布位置无关。ε2等位基因是已发生CAS的患者发生脑梗死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1.
田雪  黄柳  姚菁青  李云涛 《中华全科医学》2022,20(11):1848-1851
  目的  探讨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  方法  选择2019年6月—2020年12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颈动脉超声及Lp-PLA2检测的住院患者1 018例,根据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1)无斑块(31例)、稳定(376例)和不稳定斑块组(611例);(2)无斑块(31例)、单侧(324例)和双侧颈动脉斑块组(663例);(3)无狭窄(31例)、轻度(932例)、中度(26例)和重度颈动脉狭窄组(29例)。计算所有患者的斑块总面积、稳定斑块面积和不稳定斑块面积。分析Lp-PLA2水平在各组间的差异性及与斑块面积的相关性。  结果  与无斑块组[139.00(96.00,193.00)ng/mL]比较,不稳定斑块组[179.00(123.00,281.00)ng/mL]和双侧斑块组[181.00(120.00,279.00)ng/mL]Lp-PLA2水平明显升高(均P < 0.05)。颈动脉无狭窄及轻度狭窄患者的Lp-PLA2水平与中、重度狭窄患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1)。Lp-PLA2与斑块总面积、不稳定斑块面积之间均呈正相关关系(均P < 0.05)。Lp-PLA2对中重度颈动脉狭窄存在较高的诊断价值(AUC=0.710,灵敏度为43.6%,特异度为89.7%,P < 0.001,95% CI: 0.631~0.789)。  结论  Lp-PLA2与颈动脉斑块稳定度、血管狭窄程度、双侧斑块形成及斑块面积,尤其是不稳定斑块面积显著相关,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和发展有促进作用。Lp-PLA2对中重度颈动脉狭窄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能是大规模临床筛查较好的提示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ACI)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与颈动脉易损斑块的关系。 方法 选取2016年9月—2018年1月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卒中病房住院的ACI患者271例。根据颈动 脉超声检查分为无斑块组及有斑块组,其中有斑块组分为稳定斑块组及易损斑块组,比较各组一般资料,中性粒 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NLR值的差异。结果 斑块组吸烟史、NLR、中性粒细胞计数高于无斑块组,淋巴 细胞的计数低于无斑块组(P <0.05)。易损斑块组NLR、中性粒细胞计数及低密度脂蛋白高于稳斑块组,而淋巴 细胞的计数低于稳定斑块组(P <0.05)。NLR、低密度脂蛋白是颈动脉易损斑块的独立影响因素(P <0.05), NLR值每增加1个单位,斑块为易损斑块的可能性是原来的1.400(95% CI:1.124,1.744)倍,低密度脂蛋白每 增加1个单位,斑块为易损斑块的可能性是原来的2.867(95% CI:1.238,6.640)倍。NLR对ACI患者颈动脉易 损斑块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5(95% CI:0.567,0.728),最佳截断点为2.79,此时的敏感性为0.69(95% CI: 0.593,0.777),特异性为0.59(95% CI:0.465,0.684)。结论 NLR增高对于评估ACI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易损 斑块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e,OSAHS)呼吸功能与颈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以提高对OSAHS的评估。  方法  选择2016年7月—2019年12月于安吉县第三人民医院治疗的OSAHS患者127例作为研究对象,均行多导睡眠监测(polysomnography,PSG),根据TS90%将患者分为轻度低氧组(34例)、中度低氧组(52例)和重度低氧组(41例),比较不同组别PSG指标、颈动脉斑块检出率、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究PSG指标与颈动脉IMT的关系。  结果  轻度低氧组呼吸紊乱指数(AHI)、氧减指数(ODI)、氧减时间均低于中度低氧组和重度低氧组(均P<0.05),轻度低氧组LSaO2为(77.47±6.58)%,高于中度低氧组[(72.37±7.37)%]和重度低氧组[(68.37±6.90)%]。轻度低氧组IMT、斑块数量以及斑块Crouse积分均低于中度低氧组和重度低氧组(均P<0.05)。3组斑块检出率分别为14.71%、25.00%、53.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793,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IMT与AHI、ODI和最大氧减呈正相关(均P<0.05),与LSaO2呈负相关(r=-0.605,P<0.05)。  结论  OSAHS呼吸功能与颈动脉病变相关,其中AHI、ODI越高,其IMT越高,在临床上需要早期明确PSG相关指标并及时干预,降低颈动脉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超声联合血脂指标对心血管疾病的预测价值评估。  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2月在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确诊为颈动脉斑块的59例体检者作为观察组, 选取同期59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 所有受试者均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和血脂水平测定。  结果  观察组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值为(1.58±0.34) mm, 其与对照组IMT值[(0.76±0.12) mm]相比明显更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的LDL-C值和HDL-C值分别为(3.09±1.01) mmol/L和(1.18±0.37) mmol/L, 其与对照组相对应的LDL-C值[(2.67±0.68) mmol/L和HDL-C值(1.33±0.32) mmol/L]相比, 前者显著升高而后者显著降低, 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观察组的TC值[(4.94±1.18) mmol/L]和TG值[(1.85±0.67) mmol/L]与对照组[(4.69±0.76) mmol/L、(1.71±0.92) mmol/L]相比虽有一定的升高, 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心脑血管疾病与血脂异常以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发展具有密切相关性, 高水平的TC、TG和LDL-C导致动脉IMT的增厚继而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因此, 对于高脂血症的患者应行颈动脉彩超检查以判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情况, 为早期调控血脂以积极预测相关并发症提供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和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4年10月~2015年11月在我院进行诊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500例,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后,根据超声结果分为无斑块组(106例)、不稳定斑块组(261例)与稳定斑块组(133例),检测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并分析其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结果:500例患者中发现无斑块106例(21.2%),颈动脉斑块394例(78.8%);稳定斑块组和不稳定斑块组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较无斑块组明显升高;不稳定斑块组与稳定斑块组相比,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均明显升高;易损斑块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浓度和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发生率均明显高于非易损斑块组;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同型半胱氨酸的水平与颈动脉硬化斑块呈正性相关关系,OR 为1.23,95% CI 为1.021.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颈动脉斑块的形成及其稳定性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关系紧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是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血清Sema7A、CD163预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4月—2022年4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连云港医院收治的108例脑梗死患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患者血清Sema7A、CD163水平。根据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患者颈动脉斑粥样硬化块性质分为稳定斑块组、不稳定斑块组,分析影响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Sema7A、CD163预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价值。结果 不稳定斑块组LDL-C、脂蛋白a、中性粒细胞计数、Hcy、Sema7A、CD163水平高于稳定斑块组(P <0.05),不稳定斑块组淋巴细胞计数、颈动脉狭窄率低于稳定斑块组(P <0.05)。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LDL-C [■=6.341(95%CI:2.609,15.410)]、脂蛋白a [■=5.078(95%CI:2.090,12.342)]、Sema7A [■=4.495(95%CI:1.850,10.925)]、CD163 [■=3.927(95%CI:1.616,9.545)]...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应用三维超声血管斑块定量分析技术(vascular plaque quantification, VPQ)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可行性并观察他汀类药物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9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治疗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 采用三维超声检查患者的双侧颈动脉, 对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采用VPQ测量颈动脉斑块的灰阶中位数(gray scale median, GSM)及其他血管参数。根据斑块的GSM, 分为低GSM组(GSM < 40)和高GSM组(GSM≥40),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和斑块特征, 分析斑块的稳定性。根据患者是否服用他汀类药物, 将患者分为他汀组和非他汀组, 比较两组患者在3个月和2年时颈动脉斑块GSM及其他血管参数的变化。结果: 共入组120例患者, 其中男性79例, 女性41例, 平均年龄(65.39±9.11)岁。低GSM组31例, 高GSM组89例。低GSM组管腔的狭窄程度更重(面积狭窄率41.32%±21.37% vs. 29.79%±17.16%, P < 0.05)。低GSM组的标准化管壁指数(normalized wall index, NWI)显著大于高GSM组(0.61±0.14 vs.0.52±0.12, P < 0.01), 观察了77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变化, 其中男51例, 女26例, 年龄(64.96±9.58)岁, 根据是否服用他汀类药物分为他汀组(n=56)和非他汀组(n=21)。与基线相比, 3个月随访时两组患者的颈动脉斑块体积、面积、管腔狭窄度、GSM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 2年随访时, 他汀组的GSM增加[中位数10.00(2.00, 28.00)], 而非他汀组的GSM减低[中位数-7.00 (-11.00, 5.50)],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他汀组的颈动脉斑块体积无明显增加, 而非他汀组的斑块体积略增加, 但两组的变化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他汀组斑块体积增加[中位数0.00 (-30.00, 40.00) mm3, 非他汀组为30.00 (10.00, 70.00) mm3, P>0.05]。结论: 三维超声(three dimensional ultrasound, 3DUS)的VPQ可测量颈动脉斑块的GSM, 低GSM(GSM < 40)组患者的血管狭窄程度更重, 标准化管壁指数更高。VPQ观察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服用中强度他汀类药物治疗2年后斑块的灰阶中位数增加, 提示3DUS的VPQ技术可用来观察他汀类药物治疗颈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究准分子激光应用于颈动脉狭窄的可行性。方法 使用6F和8F激光导管,利用308纳米的氯化氙准分子激光对6例颈动脉粥样斑块进行体外减容实验。通过比较斑块管腔面积与径线的变化来评估减容效率,观察减容的产物及颈动脉粥样斑块减容后的管腔面微观形态。减容前后管腔数据由术前颈动脉CTA图像与颈动脉粥样斑块减容后Micro CT图像获得。结果 准分子激光对颈动脉斑块进行减容后能够显著增加管腔面积[6F激光导管:1.08(0.88~1.19) μm2 vs. 5.92(3.51~7.21) μm2,Z=-5.410,P<0.001;8F激光导管:7.01(0.69~13.83) μm2 vs. 12.11(7.49~20.32) μm2,Z=-2.678,P=0.007]。增加激光导管直径与推进次数可以获得更大的管腔面积增加[6F激光导管4.86(2.40~6.68) μm2 vs. 8F激光导管6.73(6.34~8.01) μm2,Z=-2.976,P=0.002]。超过95%的准分子激光减容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碎屑产物的面积集中在0~10 μm2,最大卡钳直径集中在0~5 μm。准分子激光减容后斑块及血管内膜下纤维暴露,并未造成热损伤。结论 准分子激光应用于体外减容颈动脉粥样斑块可显著增加斑块管腔面积,具有良好的解除颈动脉硬化狭窄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