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摘要:目的 通过生物信息学探究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形成的差异表达基因及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GEO数据库 筛选获得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数据芯片GSE120760, GEO2R工具筛选出铜绿假单胞菌浮游状态和生物被膜状态的差异表达基 因;差异表达基因通过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3.7.1软件中构建靶点PPI网络图, 并在DAVID和KOBAS数据库中对差异表达基 因进行GO生物富集和KEGG通路分析。用铜绿假单胞菌体外生物被膜模型测定5种氨基酸(D/L型)的抗生物被膜作用效果。结果 由芯片GSE120760筛选得到556个差异表达基因, 其中上调基因143个, 下调基因413个;从差异表达基因中筛选到62个关键基因, 这些基因主要与30S和50S核糖体蛋白相关;GO功能富集得到40个条目;KEGG 富集到44条通路, 主要涉及代谢途径、次生代谢 产物的生物合成、氨基酸生物合成通路、多种氨基酸代谢、群体感应、氨酰tRNA生物合成通路等;体外验证试验中,D-氨基 酸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有抑制作用, 而L-氨基酸对其形成无影响。结论 通过生物信息学挖掘出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形成 的关键基因与靶点, 并与代谢途径、氨基酸合成和代谢、群体感应、氨酰tRNA生物合成通路等相关, 为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 靶向抗感染药物的研发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2.
摘要:目的 以铜绿假单胞菌模式菌株PAO1为研究对象,研究抗结核药物D-环丝氨酸通过靶向抑制病原菌群体感应 (quorum-sensing,QS)系统实现抑制病原菌毒力发挥的新应用潜力。方法 用不同浓度的D-环丝氨酸处理铜绿假单胞菌,通过 系列表型实验结合荧光定量PCR以评估D-环丝氨酸对群体感应所调节的毒力因子和相应基因表达的影响,并利用秀丽隐杆线虫 感染模型评估D-环丝氨酸对铜绿假单胞菌毒力抑制的体内活性。结果 D-环丝氨酸表现出良好的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绿脓菌 素以及蛋白水解酶抑制活性,显著抑制了QS系统调控基因和下游功能基因的表达,并且可以显著提高秀丽隐杆线虫在铜绿假单 胞菌感染过程的存活率。结论 D-环丝氨酸可以有效抑制铜绿假单胞菌群体感应系统,有望开发成功的抗生素替代药物。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究龙血竭对分离自伤口感染的铜绿假单胞菌的抗菌活性,为临床合理使用龙血竭抗感染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7年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分离自伤口标本的铜绿假单胞菌26株,琼脂稀释法检测龙血竭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生长曲线试验、半定量结晶紫染色法和细菌泳动试验分别检测龙血竭对铜绿假单胞菌的生长、生物膜形成能力、泳动能力的影响;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生物膜形成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 龙血竭对铜绿假单胞菌的MIC值为>5000μg/mL;512μg/mL龙血竭能降低铜绿假单胞菌的生长速率和最大生长量;各浓度的龙血竭能降低铜绿假单胞菌的生物膜形成能力;经龙血竭处理的铜绿假单胞菌的生物膜形成相关基因pslA、pelA、algD、algU的表达量有所降低;铜绿假单胞菌在含≥128μg/mL龙血竭的泳动平板表面的扩散直径减小。结论 龙血竭对铜绿假单胞菌的生长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并能通过降低pslA、pelA、algD、algU基因的表达水平降低其生物膜形成能力,同时可以降低细菌的泳动能力,进而在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所致的伤口感染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4.
《中国抗生素杂志》2021,45(10):1078-1083
目的 探究龙血竭对分离自伤口感染的铜绿假单胞菌的抗菌活性,为临床合理使用龙血竭抗感染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7年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分离自伤口标本的铜绿假单胞菌26株,琼脂稀释法检测龙血竭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生长曲线试验、半定量结晶紫染色法和细菌泳动试验分别检测龙血竭对铜绿假单胞菌的生长、生物膜形成能力、泳动能力的影响;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生物膜形成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 龙血竭对铜绿假单胞菌的MIC值为>5000μg/mL;512μg/mL龙血竭能降低铜绿假单胞菌的生长速率和最大生长量;各浓度的龙血竭能降低铜绿假单胞菌的生物膜形成能力;经龙血竭处理的铜绿假单胞菌的生物膜形成相关基因pslA、pelA、algD、algU的表达量有所降低;铜绿假单胞菌在含≥128μg/mL龙血竭的泳动平板表面的扩散直径减小。结论 龙血竭对铜绿假单胞菌的生长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并能通过降低pslA、pelA、algD、algU基因的表达水平降低其生物膜形成能力,同时可以降低细菌的泳动能力,进而在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所致的伤口感染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5.
万春梅  石春蕊  高军  张剑虹 《安徽医药》2023,27(10):2092-2098
目的通过体外实验探究槲皮素和山柰酚对痤疮相关致病菌的抗菌作用,运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预测二者治疗痤疮的作用机制。方法 2022年 1月至 2022年 6月通过体外实验测定抑菌环直径、最小抑菌浓度( 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药物时间抑菌曲线评判槲皮素和山柰酚的抗菌活性;检索 DrugBank、HERB及 BATMAN-TCM数据库收集槲皮素和山柰酚作用靶点,检索 GeneCards、OMIM、DisGeNET、DrugBank数据库获得痤疮靶点;取两靶点集交集,通过 STRING数据库获得蛋白互作网络, CytoHubba拓扑分析得到核心靶点, Metascape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 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 AutoDock软件进行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的分子对接验证。结果槲皮素和山柰酚对三种痤疮相关致病菌均有较好抗菌活性;槲皮素对三种菌的 MIC≤78.13 mg/L,MBC≤156.25 mg/L;山柰酚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的 MIC≤39.06 mg/L,MBC≤78.13 mg/L,对痤疮丙酸杆菌的 MIC≤78.13 mg/L,MBC≤156.25 mg/L。通过网络药理学筛选出 AP-1转录因子亚基( JUN)、转录因子 p65(RELA)、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IL)-6等 8个核心靶点; KEGG富集分析示 IL-17信号通路、 TNF信号通路等 7条信号通路发挥关键作用;将两种化合物与 JUN、RELA、TNF、IL-6进行对接,结合自由能均小于 ?20.92 kJ/mol,表明化合物与核心靶点蛋白形成稳定构象。结论槲皮素和山柰酚对三种痤疮致病菌均有抗菌活性;网络药理学研究显示两种中药成分治疗痤疮具有多靶点、多通路协同特点,具有进一步开发和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秀丽隐杆线虫-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建立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秀丽隐杆线虫感染模型。方法 利用临床分离的P.aeruginosa A258制各BHI、PGS、NG和Aga线虫感染平板。采用不同浓度的四环素、利福平和多粘菌素B对感染线虫进行治疗,考察感染线虫的存活率。结果 不同感染平板对线虫致死情况不同。采用NG感染平板对glp-4;sek-1线虫进行感染,其LT50 为3.5d。32μg/mL利福平和16μg/mL多粘菌素B对该感染线虫进行治疗,与不加入药物的对照组相比,其存活率分别提高了5和14倍。但一定浓度的四环素没有提高感染线虫的存活率,在线虫体内不能抑制P.aeruginosa A258的感染,与体外抑菌实验结果相一致。结论 建立了秀丽隐杆线虫-耐药铜绿假单胞菌A258感染模型,为此模型用于抗感染化合物的筛选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sansanmycin A对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的体内、外抗菌活性。方法体外试验以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sansanmycin A同时对照10种药物对150株铜绿假单胞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以平皿计数法测定最低杀菌浓度(MBC);半体内试验以微量稀释法测定sansanmycin A的血清抑菌活性(SBS)和血清杀菌活性(SBA)。结果 Sansanmycin A对铜绿假单胞菌体外抗菌活性与哌拉西林相似,其MIC50和MBC50分别为8和16μg/mL,MIC范围为2~>512μg/mL,MBC范围为2~>512μg/mL,头孢曲松和替卡西林对铜绿假单胞菌的MIC50和MBC50较sansanmycin A高2~4倍。Sansanmycin A对铜绿假单胞菌显示浓度依赖性杀菌作用。Sansanmycin A对铜绿假单胞菌峰时SBS和SBA中位数分别为1:256和1:128。结论 Sansanmycin A对铜绿假单胞菌显示较强的体外和体内杀菌活性,有进一步研究和开发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四季青水煎液的抗内毒素、抗菌和抗炎作用,揭示四季青清热解毒作用的药效学特点。方法 采用体外鲎试剂凝集实验方法检测其抗内毒素作用;采用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四季青水煎液以及与头孢噻肟、左氧氟沙星和庆大霉素联合使用时对25株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spectrum β-lactamase, ESBLs)大肠埃希菌、非产ESBLs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廓炎症肿胀法观察其抗炎作用。结果 四季青水煎液在生药浓度6.25~100mg/mL时具有抗内毒素作用;对受试菌株MSSA、MRSA的MIC范围均为8~33mg/mL,对产ESBLs大肠埃希菌及非产ESBLs大肠埃希菌的MIC范围均为33~>133mg/mL,对铜绿假单胞菌的MIC为33~133mg/mL;与头孢噻肟、左氧氟沙星和庆大霉素联合使用时抗菌活性有相加作用,分级抑菌浓度(fraction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FIC)指数范围为0.5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双黄连口服液和庆大霉素联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的体外抗菌作用。方法采用微量溶液稀释法,测定双黄连口服液和庆大霉素分别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采用棋盘联合药敏试验法,测定双黄连口服液和庆大霉素联用分别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的部分抑菌浓度(FIC)指数。结果双黄连口服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MIC分别是46.88 mg.mL-1(稀释度1∶32)和375 mg.mL-1(稀释度为1∶4);庆大霉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MIC分别是0.25和1 U.mL-1;双黄连口服液和庆大霉素联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FIC指数均是0.56。结论双黄连口服液联用庆大霉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药敏结果均呈相加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喹诺酮作为抗菌药物在临床上具有一定的光敏毒副作用,那么喹诺酮化合物是否可以作为光敏抗菌药物应用呢? 基于上述目的我们研究了加替沙星 (GFLX)、司帕沙星 (SPFX) 的光动力抗菌活性。方法 本文报道了 GFLX、SPFX 在 650、450 和 365nm 及白光不同光照波长及激光能量密度与暗反应条件下对耐药菌株金黄色葡萄球菌 (MRSA)、铜绿假单胞菌 (P. aeruginosa)、大 肠埃希菌 (E. coli) 的抗菌活性。结果 GFLX、SPFX 对 MRSA、P. aeruginosa、E. coli 暗毒性最低抑菌浓度 (MIC) ≤ 2.5μg/mL; 最低杀菌浓度 (MBC) ≤ 20μg/mL。GFLX 在 450nm 光照条件下对 MRSA、P. aeruginosa、E. coli 的 MIC 分别为 0.15、0.31 和 0.07μg/ mL;MBC 分别为 0.62、1.25 和 0.15μg/mL。相应的 SPFX 在 650nm 光照条件下抗菌活性分别为 0.31、0.31 和 0.07μg/mL;MBC 分 别为 20、5 和 0.15μg/mL。进一步研究表明 GFLX、SPFX 光动力灭菌活性及细胞毒性具有光波长及能量依赖性。结论 光照可以 一定程度上增加 GFLX 和 SPFX 的抗菌活性,但提升能力有限,在此区间其光敏毒副作用有限,这类药物不会伤及细胞,因而喹 诺酮类药物在临床上不足以作为光敏抗菌药物使用,相对安全。  相似文献   

11.
目的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科学阐释肾康注射液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CRF)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TCMSP数据库获取肾康注射液的活性成分、潜在药物靶点,通过OMIM、TTD、GeneCards数据库获得CRF的相关靶点,并结合相关软件进行网络药理学分析,包括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基因本体(GO)分析、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分析。结果从TCMSP数据库共筛选得到肾康注射液活性成分96个,包括槲皮素、山柰酚、木犀草素等核心成分,涉及相关基因靶点244个。PPI网络涉及93个药物靶点,度值排名前10的核心靶点分别是AKT1、VEGFA、IL6、TNF、TP53、MAPK1、CASP3、EGF、MMP9、EGFR。GO功能分析共获得710个条目(P<0.05),KEGG通路富集得到112条信号通路(P<0.05),包括PI3K-Akt、TNF、HIF-1等信号通路。结论肾康注射液治疗CRF是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综合效应。  相似文献   

12.
30种中草药提取物体外抗MRSA的筛选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测定中草药提取物体外抗MRSA活性,比较30种常用中草药对金葡菌的抑菌作用。方法琼脂扩散法。结果地榆、苏木和黄芩抑制MRSA的活性较高,平均MIC(抑菌圈直径=10mm)分别为3.1、3.1和4.1mg/mL;对标准菌活性较大的提取物对耐药菌也具有较大的活性。结论30种抗金葡菌的中草药中有7种对MRSA敏感。  相似文献   

13.
A series of 4-(5, 6-dichloro-1H-benzimidazol-2-yl)-N-substituted benzamides were synthesized and evaluated for antibacterial and antifungal activities against Staphylococcus aureus, methicillin-resistant S. aureus (MRSA), methicillin-resistant S. epidermis (MRSE), Enterococcus faecalis, Escherichia coli and Candida albicans. Certain compounds inhibit bacterial growth with low MIC values (microg/mL). Among them, compounds 10 and 11 exhibited the greatest antibacterial activity with MIC values of 3.12 microg/mL against S. aureus, MRSA and MRSE.  相似文献   

14.
The methanolic extract of the leaves of CASSIA ALATA was sequentially partitioned in increasing polarity to afford the hexane, chloroform, butanol and residual extract. Crude extracts were evaluated against MRSA using the agar well diffusion assay. The butanol and chloroform extracts both exhibited inhibition against MRSA with inhibition indexes of 1.03 +/- 0.16 and 0.78 +/- 0.07 at the concentration of 50 mg/mL. The butanol extracts were further purified using silica gel and reverse phase chromatography to afford kaempferol ( 1), kaempferol 3- O-beta-glucopyranoside ( 2), kaempferol 3- O-gentiobioside ( 3) and aloe emodin ( 4). The four constituents showed varying degrees of inhibition against MRSA. Both 1 and 4 exhibited MIC (50) values of 13.0 +/- 1.5 microg/mL and 12.0 +/- 1.5 microg/mL, respectively. The kaempferol glycosides 2 and 3 were less active with MIC (50) values of 83.0 +/- 0.9 microg/mL and 560.0 +/- 1.2 microg/mL, respectively. A free hydroxyl group at C-3 of the flavonol structure is a structural requirement for the inhibition of MRSA.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运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研究益气开秘方治疗便秘的作用靶点及效应机制。方法 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收集筛选益气开秘方中组方药材的有效活性成分及对应靶点,利用GeneCards、OMIM、PharmGKB、TTD及DrugBank数据库获取疾病靶点;利用R软件4.1.1筛选成分和疾病的交集靶点,利用STRING数据库(version 11.5)和Cytoscape 3.8.2软件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运用R软件4.1.1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运用Autodock软件对关键作用靶点和活性成分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网络分析结果。结果 益气开秘方主要包含68个活性成分,活性成分对应靶点170个;便秘疾病靶点共1 586个;益气开秘方与便秘的交集靶点基因共68个。PPI分析出核心靶点为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1,MAPK1)、MAPK3、蛋白激酶B1(AKT1)等;GO功能注释得到生物学过程条目1 825条(如衰老、平滑肌细胞增殖、肽基-丝氨酸磷酸化等),细胞组成条目60条(如膜筏、膜微结构域、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复合物等)、分子功能条目157条(如磷酸酶结合、内肽酶活力、丝氨酸肽链内切酶活性等);KEGG通路富集分析确定了168条益气开秘方治疗便秘作用靶点的通路(如PI3K/AKT信号通路、细胞衰老、MAPK信号通路、肌动蛋白细胞骨架调节等);分子对接提示MAPK1、MAPK3、AKT1与主要核心成分(槲皮苷、木犀草素以及山柰酚)的结合能均<—20 kJ/mol。结论 益气开秘方中的槲皮苷、木犀草素以及山柰酚等活性成分可能通过与MAPK1、MAPK3、AKT1等靶点进而调控MAPK信号通路以及磷酸肌醇-3-激酶(PI3K)/AKT信号通路等信号通路起到治疗便秘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采用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技术探讨热毒宁注射液抗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潜在共性作用机制与活性成分。方法 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CMSP)数据库检索热毒宁注射液中青蒿、金银花、栀子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其作用靶点。运用UniProt数据库查询相关靶点对应的基因,通过Cytoscape 3.8.2构建中药材-化合物-靶点(基因)网络;在GeneCards数据库中搜集“COVID-19”“SARS”和“MERS”相关靶点,通过Venny 2.1.0数据库映射筛选出3种冠状病毒感染疾病的共有靶点;将SARS、MERS和COVID-19的共有靶点与热毒宁注射液化合物靶点进行交集筛选出共同靶点作为研究靶点;将共同靶点导入STRING数据库获取数据后,使用Cytoscape 3.8.2软件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的网络图;利用R语言进行基因本体论(GO)生物学功能富集分析及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绘制柱状图及气泡图进行可视化分析,并构建成分-靶点-通路网络图;选取成分-靶点-通路网络中关键化合物与重要靶点蛋白及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3CL水解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II(ACE2)进行分子对接。结果 热毒宁注射液筛选得到31个活性化合物中,207个相应作用靶点;SARS相关靶点2 453个,MERS相关靶点805个,COVID-19相关靶点2 571个,3种疾病共有靶点786个,与热毒宁注射液的共同靶点11个,分别为HSPA5、CRP、MAPK1、HMOX1、TGFB1、HSP90AA1、TP53、DPP4、CXCL10、PLAT、PRKACA。GO功能富集分析得到生物进程(BP) 995个,分子功能(MF) 71种,细胞组分(CC)31种。KEGG通路富集分析筛选得到99条信号通路(P<0.05),主要涉及前列腺癌、流体剪切应力和动脉粥样硬化、肝细胞癌、癌症中的蛋白多糖、脂质与动脉粥样硬化、人类T细胞白血病病毒1型感染、MAPK信号通路等。分子对接结果显示热毒宁注射液中槲皮素、木犀草素、山柰酚3种核心活性黄酮类化合物与关键靶点MAPK1、PRKACA、HSP90AA1具有很好的亲和力,并且3种活性化合物与SARS-CoV-2 3CL水解酶及ACE2结合能较推荐化学药小。结论 热毒宁注射液对SARS、MERS和COVID-19 3种疾病具有潜在共性作用,该作用可能与活性化合物槲皮素、木犀草素、山柰酚等作用于MAPK1、PRKACA、HSP90AA1等靶点,调节多种信号通路发挥抑制炎症风暴、调节免疫功能、抗病毒等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运用网络药理学和反向分子对接技术探讨西红花抗肿瘤的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检索文献和从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TCMSP)获取西红花的主要化学成分,利用PharmMapper服务器预测西红花活性成分的潜在靶点,通过UniProt数据库将西红花潜在靶点转换为对应的靶标基因,与GeneCards、OMIM和TTD数据库获得的肿瘤相关靶点进行映射分析,得到西红花抗肿瘤的潜在作用靶点。采用Cytoscape软件构建西红花“活性成分-靶点-疾病”相互作用网络,通过String数据库进行蛋白-蛋白相互作用分析,并利用Metascape平台进行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使用AutoDock、Pymol软件对活性成分与关键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 共筛选出西红花中槲皮素、山柰酚、异鼠李素、苦番红花素和西红花苷Ⅰ等9个活性成分,可能作用于AKT1、CCND1、MMP9、EGFR、TP53等37个关键靶点,涉及P53信号通路及TNF信号通路等。分子对接显示可通过氢键、疏水作用等产生稳定结合。结论 初步探讨了西红花抗肿瘤的主要活性成分、关键靶点及通路,提示可通过诱导细胞凋亡等方式发挥抗肿瘤作用,为后...  相似文献   

18.
摘要:目的 探究截短侧耳素衍生物ZYY-12h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抑菌效果及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抑菌圈法和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MRSA菌株对ZYY-12h的敏感性,在此基础上绘制时间-杀菌曲线;再测量经ZYY-12h处理后的MRSA细菌悬液A260、通过SDS-PAGE电泳观察细菌可溶性蛋白的含量变化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细菌的形态结构变化来探究其抑菌机制。结果 ZYY-12h对MRSA菌株有较强的抑菌活性,其最小抑菌浓度(MIC)为0.125 mg/mL,最小杀菌浓度(MBC)为0.5 mg/mL;经ZYY-12h处理后细菌细胞膜的通透性明显变大,菌体可溶性蛋白含量明显减少,且细菌的外部超微形态结构发生改变。结论 截短侧耳素衍生物ZYY-12h对MRSA菌株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在高浓度下有杀菌作用,其作用机制与改变细菌的膜通透性和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分析三种局部抗菌药物对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活性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14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100例烧伤患者的病历资料,对烧伤创面分泌物制作标本,共分离100株非重复并连续的MRSA,应用棋盘格法对磺胺嘧啶银、莫匹罗星、克霉唑单用以及联用时对MRSA的抗菌活性予以分析。结果:磺胺嘧啶银对MRSA的MIC为8μg/mL, MIC50为9μg/mL,MIC90为16μg/mL,莫匹罗星对MRSA的MIC为2μg/mL,MIC50为16μg/mL,MIC90为64μg/mL,克霉唑对MRSA的MIC分别为2μg/mL,MIC50为3μg/mL,MIC90为4μg/mL。莫匹罗星和克霉唑联用,和磺胺嘧啶银单用比较,MIC50降低75%,MIC90降低87.5%;和莫匹罗星单用比较,MIC50降低87.5%,MIC90降低96.9%;和克霉唑单用比较,MIC50降低50%,MIC90降低50.0%;磺胺嘧啶银和莫匹罗星联用,有70例相同,20例相加,10例无关,没有拮抗现象。磺胺嘧啶银和克霉唑联用,92例抗菌效果相加,8例无关,没有协同和拮抗现象。两种药物联用的抗菌活性明显优于单用。结论:MRSA感染的烧伤创面,就要应用较低剂量的磺胺嘧啶银联合其他药物,不仅可以实现感染的有效控制,也能将药物对创面愈合的一种不良反应降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儿茶素类化合物增强β-内酰胺类抗生素抗MRSA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确定儿茶素类化合物——儿茶素(C)、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表没食子酸儿茶素(EGC)联合增强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产生抗菌增敏作用的最佳配伍比并对其可能的抗菌增敏作用的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以微量稀释法测定C、ECG、EGC和几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单独对MRSA WHO-2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以棋盘法测定C、ECG和EGC联合β-内酰胺类抗生素后对MRSA WHO-2菌株和25株MRSA临床分离株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以荧光分光光度计法和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法观察C、ECG、EGC单独、两两联合、三者联合后对柔红霉素在MRSA WHO-2菌株菌体聚集的影响。结果 C、ECG、EGC三者联用时可以增强苯唑西林抗MRSA WHO-2菌株的能力,其中C、ECG、EGC按照1:1:1的比例配伍后可以取得最佳的抗菌增敏效果,后续实验选用此药物配伍。药物总浓度为16μg/mL的C2E(C+ECG+EGC)与苯唑西林、头孢唑林、氨苄西林联合时对于MRSA WHO-2菌株可产生抗菌增敏作用,对应的FIC指数均为0.38,同样浓度的C2E联合苯唑西林、氨苄西林、头孢唑林、头孢吡肟、泰能后对25株MRSA临床分离株中可产生抗菌增敏作用的菌株数所占比例分别为80%、76%、88%、80%、92%,说明C2E在MRSA临床分离株中同样存在广泛的抗菌增敏作用。经过均为16μg/mL的C、ECG、EGC三者联合处理后,MRSA WHO-2菌株菌体内的柔红霉素在荧光分光光度计下测得的A值为9.26±0.16,大于单独或两两联合处理时的A值(P<0.05),提示三者联合处理后增强了柔红霉素在MRSA WHO-2菌体内的聚集;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法也显示出相同的结果。结论 C、ECG、EGC三者联合后可显著增强β-内酰胺类抗生素抗MRSA的作用,其最佳配伍比为1:1:1。抗菌增敏作用机制可能与其增加药物在菌体内的聚集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