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术后再骨折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84例PKP术治疗的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病人的临床资料,术后均获随访12~57个月;根据病人随访期间是否发生再骨折,将病人分为再骨折组和未再骨折组,对2组病人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骨密度、损伤节段数量、术前陈旧性楔形变椎体率及受累椎体数、骨水泥注入方式、骨水泥注射量、术后有无椎间盘骨水泥渗漏、椎体前缘高度恢复率、术后后凸畸形角度和胸腰椎结构类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84例病人术后再骨折13例(18例次)。单因素分析显示,PKP再骨折组体质量指数、骨密度均低于未再骨折组(P<0.01),术前陈旧性椎体楔形变率、术后胸腰椎结构异常率高于未再骨折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体质量指数低、骨密度低、术前有陈旧性椎体楔形变及胸腰椎结构异常是PKP术后再骨折的危险因素(P<0.05~P<0.01)。结论骨质疏松和胸腰椎结构的损伤程度是诱发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PKP术后再骨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谢建毅  石道敏  徐卫星  刘杰 《浙江医学》2018,40(12):1374-1377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后非伤椎再发骨折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行单侧PKP治疗的单节段OVCF患者162例,根据随访期间是否发生非伤椎再发骨折,分成骨折组54例和非骨折组108例。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随访时间、身高、体质量、BMI、骨密度值、骨水泥量、骨水泥渗出、骨水泥同时接触上下终板、手术前后椎体压缩率、后凸角等因素。根据再发骨折节段的不同将骨折组分为相邻椎体组36例和远端椎体组18例,比较两组患者上述各项因素。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骨密度、骨水泥渗漏、骨水泥同时接触上下终板均是导致术后非伤椎再发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OR=3.96、4.73和4.58,均P<0.05)。相邻椎体组和远端椎体组患者性别、年龄、骨密度、身高、体质量、BMI、骨水泥量、随访时间、手术前后椎体压缩率、后凸角方面、骨水泥渗出所占比例和骨水泥同时接触上下终板所占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骨密度、骨水泥渗漏和骨水泥同时接触上下终板是OVCF患者PKP术后非伤椎再发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估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患者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 PKP)和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的临床治疗效果,探讨术后继发相邻椎体骨折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4年7月至2018年6月在北京老年医院骨科住院有症状的单节段骨质疏松性胸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行PKP术的189例患者为PKP组,行PVP术的173例患者为PVP组,随访1年,比较两种手术方法的治疗效果。以随访时继发邻近椎体骨折的25例患者为病例组,未继发邻近椎体骨折的337例患者为对照组,分析可能的危险因素。结果 共入组362例患者,PKP和PVP两种术后均使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明显减低,两种术后继发邻近椎体骨折的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高龄(OR=1.075,95%CI:1.040~1.112,P<0.001),骨密度T值减低(OR=0.576,95%CI:0.351~0.946,P=0.030),骨水泥渗漏(OR=2.284,95%CI:1.200~4.344,P=0.018),术后矢状位Cobb's角过度矫正(OR=1.188,95%CI:1.124~1.255,P=0.009)是OVCF术后继发邻近椎体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PKP和PVP两种手术方法均可以提供效果相当的疼痛缓解率,两种术式继发邻近椎体骨折的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龄、骨密度T值降低、骨水泥渗漏(椎间盘内渗漏)和术后局部矢状位Cobb's角过度纠正是OVCF术后邻近椎体继发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后邻近椎体骨折的发生率和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我院应用PVP治疗OVCF且随访资料完整的220例患者的356节椎体,回顾性分析患者一般资料、骨折类型、手术情况等对PVP术后邻近椎体骨折的影响。结果:356节椎体中共有39节(10.9%)发生邻近椎体骨折。骨水泥椎间盘内渗漏、骨折椎体数量、骨折部位特别是胸腰段骨折,与邻近椎体骨折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PVP术后邻近椎体骨折的发生率较高,骨水泥椎间盘内渗漏,骨折椎体数量,胸腰段骨折是PVP治疗OVCF后邻近椎体骨折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压缩骨折(OVCF)后椎体再骨折的原因.方法 收集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行PKP治疗的OVCF患者206例,共399个椎体.未发生椎体再骨折的作为首次组(185例共364个);手术后发生椎体再骨折的作为再次组(21例共35个),都再次行PKP治疗.根据首次及再骨折病例的临床资料、影像特点与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再次组骨水泥量(4.08 ±2.12)mL、伤椎前缘高度恢复程度值(0.58-0.10)均高于首次组[(3.53±1.55)mL和(0.49±0.08)](P<0.05);而骨密度T值(-3.89±0.68)低于首次组(-3.16±1.55)(P<0.05).结论 低骨密度、超量骨水泥注入、伤椎前缘高度过度复位可能是PKP术后继发非手术椎体再骨折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后凸Cobb’s角、骨密度(BMD)、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P1NP)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患者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术后再发骨折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12月—2020年6月石家庄市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行PKP术的OVCF患者110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2年随访,根据随访过程中是否出现新发骨折分为再发骨折组28例和未再发骨折组82例。比较2组患者一般资料及术后指标,Cox分析影响PKP术后再发骨折的危险因素,绘制ROC曲线分析后凸Cobb’s角、BMD、P1NP对OVCF患者PKP术后再发骨折的预测价值。结果 随访期间骨折再发生率为25.45%(28/110)。再发骨折组后凸Cobb’s角、P1NP高于未再发骨折组,BMD低于未再发骨折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P=4.678/<0.001, 4.591/<0.001, 4.784/<0.001);Cox分析结果显示,后凸Cobb’s角增大、BMD降低、P1NP升高均是影响PKP术后再发骨折的危险因素[OR(95%CI)=1.394(1.135~1.712)、1.910(...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术后再发椎体骨折的影响因素。方法以我院2008年9月~2012年6月间诊治的124例椎体成形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以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椎体成形术后再发椎体压缩骨折的危险因素。结果随访期间共19例(15.32%)患者术后再发其它椎体压缩性骨折,其中12例(63.16%)包含邻近椎体再发压缩骨折;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龄、选择PKP术式、较低的骨密度以及发生骨水泥渗漏的患者更容易发生再发椎体压缩骨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骨密度是唯一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较低的骨密度是椎体成形术后再发椎体压缩骨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8):73-76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术(PKP)治疗术后邻椎再骨折的相关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行PKP椎体成形术后邻椎再骨折病例,随机分为PKP椎体成形实验组和保守治疗对照组,每组34例,比较两组治疗后邻椎再骨折的发生率。结果 68例均获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7.3±2.4)个月,回访示:PKP手术实验发生邻椎再骨折12例(35.29%),对照组发生邻椎再骨折4例(11.76%);体重指数20 kg/m~2时,实验组再骨折率为50%,对照组再骨折率为18%;骨密度小于-2.5 SD时,实验组再骨折率为60%,对照组再骨折率为16%;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增加邻椎骨折的发生率,其高危因素可能与骨质疏松、体重指数、骨水泥注入量、注入方式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延边医学院学报》2014,(3):187-190
[背景]观察导航仪引导下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治疗效果.[病例报告]采用导航仪引导下PVP和PKP治疗OVCF 73例共107个椎体.给其中陈旧性骨折(PVP组)24例29个椎体行PVP治疗,给新鲜骨折(PKP组)49例66个椎体行PKP治疗.给再发骨折9例10次共12个椎体均行PKP治疗.PVP组骨水泥注入量为23mL,PKP组为33mL,PKP组为34mL.随访104mL.随访1037个月,平均为15个月,观察疼痛视觉类比评分(VSA)变化、伤椎高度丢失及再发骨折频度.PVP组与PKP组手术前后1dVAS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d伤椎平均高度与术前比较均恢复(P<0.05),PKP组恢复更加显著(P<0.05).随访10个月时与术后1d的VSA比较两组均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伤椎高度均有丢失,而PKP组丢失略大(P<0.05).PVP组中术后再发骨折2例,PKP组中7例.[讨论]导航仪引导下PVP和PKP治疗OVCF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可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陕西医学杂志》2019,(3):358-361
目的:观察唑来膦酸联合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接受PKP治疗的OVCF患者60例,依据患者术后接受唑来膦酸与否,分为联合治疗组(A组,接受唑来膦酸治疗)及对照组(B组,未接受唑来膦酸治疗)。通过观察术前、术后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椎体高度、骨密度的改变以及PKP术后再骨折的发生率,从而评估唑来膦酸联合PKP治疗OVCF的疗效。结果:A组与B组在术后1月、术后1年及术后2年,其VAS、椎体高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后2年A组VAS及椎体高度改善明显优于B组。术后1年及术后2年A组骨密度改善明显优于B组,且PKP术后再骨折发生率低于B组。结论:唑来膦酸联合PKP治疗OVCF临床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增加患者骨密度,降低PKP术后再骨折风险,改善患者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11.
张磊  李建平 《蚌埠医学院学报》2020,45(12):1632-1635, 1638
目的探讨球囊多点扩张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OVCF)的临床疗效。方法对84例OVCF病人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行球囊多点扩张PKP术治疗病人44例为多点扩张组,单次球囊扩张PKP术治疗病人40例为单次扩张组,比较2组病人围手术期相关指标,术前、术后当天、末次随访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比以及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及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2组病人住院时间、放射暴露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点扩张组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高于单次扩张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2组术后当天、末次随访Cobb角、VAS评分均较术前降低,椎体前缘高比均较术前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 < 0.01);多点扩张组末次随访Cobb角低于单次扩张组、椎体前缘高比高于单次扩张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球囊多点扩张PKP术治疗OVCF能增加骨水泥灌注量,有助于减少术后远期椎体高度及Cobb角丢失。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迟发性骨质疏松椎体塌陷有效治疗方法。  方法  选取研究纳入2013年3月至2018年3月期间入住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九二〇医院,不伴有神经症状的迟发性骨质疏松椎体塌陷患者,接受经后路内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术(PFV组)或经皮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PKP组)。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临床结果和影像学参数及远期并发症。  结果  术后PFV组伤椎前缘高度和局部Cobb角恢复显著优于PKP组(P < 0.001)。术后1周VAS评分和ODI值评分PKP组均优于PFV组(P = 0.03)。PFV组术后发生相邻椎体骨折1例(4%),钉棒内固定松动2例(8%)。PKP组4例(18%)术后发生严重后凸畸形,2例出现神经症状,行2次手术治疗。  结论  迟发性骨质疏松椎体塌陷的手术治疗,PFV和PKP均能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PKP适用于单椎体且脊柱矢状面无明显改变的患者,而PFV更适用于脊柱矢状位明显改变的迟发性骨质疏松椎体塌陷患者。  相似文献   

13.
陆纯德 《当代医学》2022,28(3):10-12
目的 探讨单侧穿刺经皮后凸成形术(PKP)联合唑来膦酸对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患者近中期疗效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113例老年OVCF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n=57)与观察组(n=56),对照组接受单侧穿刺PKP治疗,观察组接受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比研究单侧和双侧入路经皮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10月在神木市人民医院接受PKP治疗的OVCF患者148例,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分为单侧组(74例,单侧入路PKP)和双侧组(74例,双侧入路PKP)。评价两组的疼痛评分、病椎功能、并发症等指标。结果 两组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椎体前缘高度、中间高度及局部后凸Cobb角亦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而两组间上述指标在各观测点均无明显差异(P>0.05);但单侧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骨水泥注射量、住院天数及1年内临近椎体再骨折率均显著低于双侧组(P<0.05),两组骨水泥渗漏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单侧和双侧入路PKP在改善OVCF患者疼痛、恢复伤椎高度及功能方面的效果相当,但前者能大大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骨水泥用量及放射暴露,降低并发症及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椎体骨密度及骨代谢标志物在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 plasty, PVP)后预测椎体再骨折发生的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2018年1月—2019年1月在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接受椎体成形术治疗的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50例,其中术后12个月相邻椎体再骨折23例(经影像学证实),根据相邻椎体是否再次骨折分为骨折组和未骨折组。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并记录患者术前及术后6、12个月病椎相邻椎体和髋部骨密度,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进行血清骨钙素N端中分子片段(N-terminal middle molecular fragment of osteocalcin, N-MID)和25羟维生素D[25 hydroxyvitamin D, 25(OH)D]检测。结果未骨折组强化椎体的相邻椎体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 BMD)在术后6、12个月降低(P=0.000),组内两两比较术前至术后12个月BMD持续降低,降低率分别为7.80%和18.50%(P=0.000);术后6、12个月再骨折组髋部BMD低于未骨折组(P<0.001,P=0.000);再骨折组血清N-MID和25(OH)D浓度均低于未骨折组(P=0.000),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再骨折的发生与血清N-MID浓度呈负相关(P=0.033),与25(OH)D的浓度呈负相关(P=0.031)。结论PVP术后相邻椎体和髋部BMD、N-MID、25(OH)D降低的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容易发生相邻椎体的再骨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壮腰健肾汤+经皮穿刺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对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OVCF)患者术后疼痛程度改善及脊柱功能(JOA评分)的影响。方法 选取高陵区中医医院78例老年OVCF患者,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n=39)和研究组(n=39)。对照组单独采用PKP治疗,研究组于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壮腰健肾汤治疗。对比两组手术前、手术后3个月腰椎正位(L2-4)和右股骨颈骨密度、血清瘦素(Leptin)、骨保护素(OPG)水平、疼痛程度(VAS评分)、JOA评分及生活质量(SF-36评分)。结果 手术后3个月对照组腰椎正位(L2-4)和右股骨颈骨密度与手术前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腰椎正位(L2-4)和右股骨颈骨密度均高于手术前,且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血清Leptin及OPG水平与手术前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血清Leptin水平低于手术前,且低于对照组,血清OPG水平高于手术前,且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JOA、SF-36分值均高于手术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手术后1个月、3个月,两组VAS评分均低于手术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用壮腰健肾汤+PKP治疗老年OVCF患者,能显著改善患者术后腰椎正位(L2-4)和右股骨颈骨密度,调节血清Leptin及OPG水平,从而进一步改善脊柱功能,且能有效降低术后疼痛程度,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经单、双侧椎弓根入路灌注骨水泥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回顾性评价两种手术入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8年10月至2011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良乡教学医院骨科收治的OVCF患者112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PKP治疗,其中经单侧椎弓根入路组65例68个椎体,经双侧椎弓根入路组47例59个椎体。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前及术后1 d视觉模拟评分(VAS),伤椎高度,后凸Cobb's角、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伤椎高度丢失,骨水泥渗漏及随访期间邻近椎体骨折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t=-11.905,P=0.002)、骨水泥注入量(t=-2.810,P=0.007)、骨水泥渗漏(χ2=5.477,P=0.019)及相邻椎体骨折(χ2=4.394,P=0.036)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单侧椎弓根入路组患者术后即刻椎体高度增加显著低于双侧椎弓根入路组(t=-2.978,P=0.004),术后12个月椎体高度丢失显著高于双侧椎弓根入路组(t=11.511,P=0.001);两组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的后凸Cobb's角在不同时点间、组间以及组间·不同时点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063,3.765,0.072,P>0.05);VAS在不同时点间、组间以及组间·不同时点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5.783,106.558,19.101,P<0.05)。结论两种骨水泥灌注入路都能较好的恢复椎体高度,并达到理想的止痛效果,双侧椎弓根入路PKP远期效果较单侧入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