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微种植钉辅助无托槽隐形矫治器长距离内收上前牙、关闭间隙过程中控制“过山车”效应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双颌前突成人患者16例,男5例,女11例,平均年龄(25.1±2)岁。所有患者均拔除4颗第一前磨牙且采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矫治,所有病例均采用G6设计,其中实验组(8例)在治疗初始即采用微种植钉进行牙的三维控制,对照组(8例)采用常规G6方案,出现明显的“过山车”效应时植入微种植钉辅助解决。采用 Graphpad Prism 6.0 软件包对治疗前、后数据及组间数据进行配对 t 检验。结果: 所有拔牙间隙均顺利关闭,面型获得明显改善。治疗中,实验组前牙转矩控制良好,未出现“过山车”效应;对照组6例在治疗中前牙明显舌倾(P<0.05),后牙开,前牙区微种植钉施加压低力后,咬合关系改善。结论: 微种植钉能有效预防、消除无托槽隐形矫治器长距离关闭间隙过程中发生的“过山车”效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及自锁托槽矫治器矫正治疗对牙周炎患者牙周健康及龈下菌群的影响。方法: 收集接受正畸治疗的牙周炎患者110例,按照治疗方式分为隐形组和自锁托槽组。跟踪检查患者的牙周指数,包括探诊深度(PD)、牙龈指数(GI)、龈沟出血指数(SBI)、菌斑指数(PLI)、龈沟液炎症因子水平;采用VAS法评价矫治前、后牙周疼痛情况和矫治效果,PCR分析矫治后患者龈下菌斑中常见致病菌情况。采用SPSS 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矫治12个月及矫治结束后,自锁托槽组PLI显著高于隐形组(P<0.05),PD、GI、SBI在2组间无显著差异。矫治后,隐形组患者的炎症因子水平显著低于自锁托槽组(P<0.05)。矫治后1 d,隐形组患者的疼痛指数显著低于自锁托槽组(P<0.05)。隐形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自锁托槽组(89.10% vs 76.36%)。矫治后,自锁托槽组龈下致病菌检出率及含量显著高于隐形组(P<0.05)。结论: 在牙周炎患者正畸治疗中,配戴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能有效抑制炎症反应及龈下致病菌增殖,更有利于牙周健康及口腔卫生维护。  相似文献   

3.
目的: 前瞻性随机双盲研究“新净界漱口水”对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的防治效果。方法:60例拟行放疗的口腔癌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30例,自放疗第1天起,每天使用“新净界漱口水”含漱4次,每次5 mL,含漱 5 min,直至放疗结束。对照组30例使用生理盐水含漱,方法同试验组。按RTOG口腔黏膜炎分级标准评价2组患者的口腔黏膜炎严重程度,记录疼痛程度,并照相存档。3级口腔黏膜炎视为终止指标,发生者给予其他药物治疗。应用Stata 12.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放疗技术和剂量无显著差异(P>0.05)。试验组首次观察到黏膜炎的发生时间较对照组晚(照射11.0次∶9.1次,P<0.05),且试验组在早期出现疼痛的比例较对照组低(36.7%∶70.0%,P<0.05)。另外,试验组3级口腔黏膜炎的出现时间较对照组晚(照射18.9次∶15.9次,P<0.05),发生率较对照组低(63.3%∶90.0%,P<0.05)。结论:“新净界漱口水”能延缓放疗所致口腔黏膜炎的发生时间,减轻患者的疼痛症状,并能减少3级口腔黏膜炎的发生率,值得临床使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不同矫治技术治疗牙周炎对患者上切牙区牙槽骨密度、高度及龈沟出血变化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9年12月萍乡市人民医院口腔科行正畸治疗的中度牙周炎患者23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n=12)和对照组(n=11),实验组采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唇侧固定矫治器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龈沟出血指数、探诊深度、上切牙区牙槽骨骨高度和骨密度变化。采用SPSS 22.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治疗后2组上切牙区腭侧牙槽嵴顶处(L1)骨密度降低,实验组下降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对照组上切牙区解剖根尖点冠方1 mm处(L3)骨密度显著减低,但实验组无明显变化。治疗前、后2组上切牙区牙槽骨高度无显著变化(P>0.05)。实验组上切牙牙根吸收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上切牙压入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探诊深度、龈沟出血指数均降低,且实验组变化量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治疗牙周炎,较常规唇侧固定矫正更有利于上切牙区牙槽骨骨密度恢复,且两者对骨高度影响相同,两者均为安全有效的正畸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SanderⅢ矫治器矫治早期骨性Ⅲ类错后软、硬组织变化和垂直向相关性。方法:选择32例拟行SanderⅢ矫治器矫治的早期骨性Ⅲ类错患者,观察矫治前、矫治12个月后软、硬组织变化,分析软组织与垂直向的相关性。采用SPSS 25.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矫治12个月后SNB缩小(P<0.05),ANB、 A-PTV、Go-Me增加(P<0.05),软组织指标LL-LI增加(P<0.05),LL-EP减少(P<0.05),矫治后L1/MP缩小(P<0.05),U1E-PTV增加(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UL-UI与倾斜角、U1E-PP、U6E-PP呈正相关(P<0.05),LL-LI与倾斜角、U1E-PP、U6E-PP呈负相关(P<0.05),Sn-UL/FH与U6E-PP呈正相关(P<0.05)。结论:SanderⅢ矫治器可有效矫正早期骨性Ⅲ类错患者软、硬组织畸形,唇部形态随硬组织骨性关系改善而趋于协调,软组织指标与硬组织垂直向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骨性Ⅲ类伴偏颌畸形患者采用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进行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骨性Ⅲ类伴偏颌畸形患者24例,其中,实验组(n=12)采用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对照组(n=12)采用传统固定矫治技术,分别进行术前和术后正畸治疗。比较、分析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头影测量指标及满意度问卷调查评分。采用SPSS 20.0软件包中t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 治疗后患者的头影测量指标SNA、SNB、ANB、U1-SN、L1-MP值均发生显著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前与治疗后的2组参数分别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美观性、舒适度、便捷性、咀嚼效能以及语言功能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对治疗效果的满意度评分均为8.8±0.5分(P>0.05)。结论: 骨性Ⅲ类伴偏颌畸形患者应用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进行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患者对联合治疗的美观舒适性及效果较为认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隐形矫治治疗骨性Ⅱ类高角患者上气道前后径及颌骨的变化。方法:将2016年6月—2018年6月西安交通大学口腔医院收治的拟进行隐形矫治的37例错畸形患者纳入研究。矫治前和矫治后18个月评估矫治效果,采用锥形束CT(CBCT)检查、测定上气道容积和舌体位置,头颅侧位片检查、测定上气道前后径和舌骨位置。收集大陆明星和患者矫治前、后侧面像制作侧貌剪影图,采用10级评分法评估侧貌美学效果。采用SPSS 2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矫治后患者口咽容积、舌咽容积和上气道最小截面积较矫治前显著增加(P<0.05);矫治后患者下颌平面后部上气道前后径较矫治前显著增加(P<0.05);矫治后患者ANB角、GoGn-SN角、OPP-SN角、Y轴角、UI-SN角、UI-PP角、UI-AP角和UI-AP距离较矫治前显著减小,SNB角和UI-LI角较矫治前显著增加(P<0.05);矫治后患者侧貌美学评分显著大于矫治前(P<0.05);矫治后患者侧貌美学评分显著小于明星(P<0.05)。结论:隐形矫治有利于骨性Ⅱ类高角患者上气道开放和颌骨畸形的纠正,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并可获得满意的侧貌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老年口腔门诊“一站式”服务的实施效果。方法: 于科室“一站式”服务实施的前后,分别选取60例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SPSS19.0软件包比较2组患者的平均就诊时间和缴费时间,并比较患者对就诊服务的满意度。结果: 采用一站式服务后,患者平均就诊时间和缴费时间大幅度缩短,前后对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满意度由一站式服务前的90%上升为98%,满意度明显提高。结论: “一站式”服务能优化口腔疾病的治疗流程,提升老年患者就诊体验,满足老年口腔疾病患者的需求。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简单种植病例非引导植入种植体的位置偏差。方法:筛选3名医师治疗的68例简单种植牙患者,共97颗种植体,术后利用CBCT软件测量种植体颈部、尖部、角度偏差。比较3名不同医师、左右后牙与前牙区、游离端与非游离端种植体在颈部、尖部、角度偏差方面的差异。采用SPSS 22.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97颗种植体颈部、尖部、角度偏差平均值为(0.76±0.57)mm、(1.41±0.90)mm、(4.76±3.68)°。医师间比较颈部、尖部、角度偏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右后牙组间比较,3项偏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侧后牙与前牙相比,3项偏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侧后牙与前牙组相比,3项偏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游离端与非游离端比较,颈部偏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尖部、角度偏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简单病例非引导种植的总偏差与计算机导板相仿,偏差与医师经验相关,前牙组偏差小于双侧后牙组,非游离端颈部偏差小于游离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儿童安氏Ⅰ、Ⅱ、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舌体积、舌骨位置、气道容积及颌面部形态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5年12月—2018年12月无锡市儿童医院口腔科收治的112例错牙合畸形患儿资料,采用安氏分类法分为Ⅰ类(42例)、Ⅱ类(38例)和Ⅲ类(32例)。利用口腔B超测量舌体积,头颅侧位片评估舌骨位置,锥形束CT(CBCT)测量气道容积和评估颌面部形态。对患儿舌体积、舌骨位置、气道容积及颌面部形态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SPSS 2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Ⅲ类患儿舌体积显著大于Ⅰ类和Ⅱ类(P<0.05);Ⅱ类患儿H-FH、H-MP显著大于Ⅰ类和Ⅲ类,H-VL显著小于Ⅰ类和Ⅲ类(P<0.05);Ⅲ类患儿H-FH、H-MP显著小于Ⅰ类,H-S显著大于Ⅰ类(P<0.05);3组患儿V从小到大依次为Ⅱ类、Ⅰ类、Ⅲ类,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儿V从小到大依次为Ⅲ类、Ⅰ类、Ⅱ类,Ⅲ类患儿V显著小于Ⅰ类和Ⅱ类(P<0.05);3组患儿SNB角从小到大依次为Ⅱ类、Ⅰ类、Ⅲ类,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儿ANB角从小到大依次为Ⅲ类、Ⅱ类、Ⅰ类,组间差异显著(P<0.05);患儿舌体积与V、V、 SNB呈正相关,与H-FH、ANB呈负相关(P<0.05);H-FH和H-MP与SNB角呈负相关,与H-MP和 ANB角呈正相关(P<0.05);患儿V与SNB角呈负相关,V与ANB角呈负相关(P<0.05)。结论: 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患儿舌体积较大,舌骨向上移位,鼻咽容积较小。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患儿舌体积较小,舌骨向下移位,口咽容积较小。错牙合畸形患儿舌体积、舌骨位置、气道容积及颌面部形态具有相关性。正畸治疗时,应重视下颌骨后退对上气道形态的影响,以达到最佳的美观和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无托槽隐形矫正器与固定矫正器在治疗牙周病伴错畸形患者中的牙周健康状况。方法:选取牙周病伴错畸形患者33例,随机分为2组,即无托槽隐形矫正器组(实验组,16例)和唇侧固定矫正器组(对照组,17例)。记录2组患者正畸治疗前,治疗后1、3、6、9个月龈沟出血指数(BI)、牙周探诊深度(PD)、菌斑指数(PLI)和牙龈指数(GI)情况。采用SPSS 17.0软件包比较2组间数据差异。结果:对照组BI、PD、PLI和GI正畸开始后1、3、6、9个月均较治疗前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前和开始治疗后1、3、6、9个月各项牙周临床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畸开始后1、3、6、9个月,实验组BI、PLI、GI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D略小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固定矫正相比,无托槽隐形矫正技术更加有利于牙周病伴错畸形患者牙周健康的维护。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应用头影测量分析,评价舌刺联合头帽颏兜和前方牵引器矫治前牙反的疗效,以及对舌骨位置和气道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应用舌刺联合头帽颏兜和前方牵引器2种矫治方法矫治完成的前牙反病例各 30 例,应用 Winceph 9.0 软件及 AutoCAD 2016 软件对治疗前、后的头颅侧位片进行测量分析。采用 SPSS 21.0 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种矫治器治疗后,SNA角显著增大(P<0.01)、ANS-PNS线距显著增加(P<0.05)、SN-MP角显著增大(P<0.05)。上前牙唇倾(P<0.01),下前牙舌倾(P<0.05),覆盖显著改善(P<0.01)。治疗后2组UL-E显著增加(P<0.05),舌刺联合头帽颏兜组PLA显著增大(P<0.05)。舌骨位置H-C3距显著变小(P<0.05),H-S及H-Ar距均显著增大(P<0.01),舌骨向后下移位。气道宽度PNS-UPW距均显著增加(P<0.01),前方牵引组U-MPW距显著增大(P<0.01)。结论: 前方牵引器和舌刺联合头帽颏兜均能促进上颌骨发育,并使下颌骨顺时针旋转,有效地纠正前牙反。前方牵引器和舌刺联合头帽颏兜均会导致舌骨位置向后下移位。前方牵引器可使气道的鼻咽段、腭咽段宽度增加,但舌刺联合头帽颏兜仅使鼻咽段宽度增加。  相似文献   

13.
目的:基于锥形束CT(CBCT)研究牙根发育对正畸牵引后埋伏前牙牙根及牙周组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7月—2019年3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收治的需行上颌埋伏前牙正畸牵引治疗患者34例,共34颗上颌埋伏阻生前牙。根据牙根发育情况,分为未完全发育组和完全发育组,每组各17例。所有患者均行正畸牵引治疗。比较2组患者牙根长度、根管壁厚度、牙髓活力、附着龈宽度、牙根周围骨密度、正畸牵引时间。采用SPSS 2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前,完全发育组牙根长度显著大于未完全发育组(P<0.05);治疗后,未完全发育组牙根长度显著大于完全发育组(P<0.05)。治疗前,完全发育组根管壁厚度显著大于未完全发育组(P<0.05);治疗后,2组根管壁厚度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2组牙髓活力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2组附着龈宽度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2组牙根周围骨密度均显著降低(P<0.05),完全发育组显著低于未完全发育组(P<0.05);完全发育组正畸牵引时间显著长于未完全发育组(P<0.05)。结论:对牙根发育未完全埋伏前牙行正畸牵引,牙根吸收程度较轻,牙周组织改建快,牵引时间短,且埋伏前牙牙根和根管壁正常发育,牙髓活力正常。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显微镜下血运重建术与根尖诱导成形术治疗恒牙牙髓坏死的疗效。方法: 选择泉州第一医院口腔科门诊收治的75例年轻恒牙牙髓坏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分为2组,A组(30例)在显微镜下行血运重建术,B组(45例)行根尖诱导成形术。比较2组的治疗效果、患牙疼痛改善情况,观察2组治疗前、后患牙根管壁厚度、根管长度,计算治疗后的牙骨样沉积率。采用SPSS 2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组患者治疗前的根管长度相比显著差异(P>0.05);B组治疗前、后的根管长度无显著变化(P>0.05);A组治疗后6个月的根管长度较治疗前显著延长,且根管长度显著大于B组(P<0.05)。B组治疗前、后的根管壁厚度无显著变化(P>0.05),A组治疗后6个月的根管壁厚度大于治疗前,且显著大于B组(P<0.05)。A组治疗后1个月、6个月的牙骨样沉积率显著高于B组(P<0.05)。2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0.00%和84.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愈率为70.00%,显著高于B组的48.89%(P<0.05)。结论: 显微镜下血运重建术能有效促进牙根发育、延长根管、增加根管壁厚度,其治疗效果优于根尖诱导成形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锥形束CT(cone-beam CT, CBCT)测量分析,了解福建居民上前牙解剖学特征,为进行上颌前牙区修复提供参考。方法: 利用CBCT测量191例就诊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门诊患者的1 146颗上前牙(中切牙、侧切牙、尖牙)各牙位的长度及宽度,根据性别进行分组,量化分析牙体解剖特征的参数比例(宽长比及宽度比)。采用SPSS 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男性中切牙、尖牙的宽度和长度大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女性侧切牙的宽度和长度无显著差异(P>0.05);男性、女性上颌前牙的宽长比值无显著差异(P>0.05),宽度比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上应充分考虑患者地区、种族及性别差异,以更好地进行上颌前牙修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利用锥形束CT(CBCT)测量、分析上颌骨性扩弓(maxillary skeletal expander, MSE)治疗前、后在腭中缝扩开、牙与牙槽骨在横向上的变化及面中部上颌相邻骨块的移动,评估成人上颌骨性扩弓的疗效及对相邻骨块的影响。方法: 选择12例成人骨性上颌牙弓狭窄病例(男4例,女8例),平均年龄(21.33±3.14)岁,采用MSE扩弓器治疗,治疗后解除后牙反,上颌牙弓宽度达到理想牙弓宽度,分别于扩弓前和扩弓完成后拍摄CBCT,测量相关骨性和牙性项目。采用SPSS 26.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扩弓后前部腭中缝宽度增加(2.38±1.01) mm、后部腭中缝宽度增加(2.25±1.08) mm(P<0.01);上颌第一磨牙牙冠处平均扩开(5.56±1.38) mm、上颌第一磨牙牙根处平均扩开(4.14±1.29) mm(P<0.01);双侧上颌第一磨牙倾斜度治疗前后变化无显著差异(P>0.05);蝶骨翼突外侧板角度,蝶骨翼突外侧板宽度,上颌骨前部间距与上、下颧骨间距扩弓后有显著差异(P<0.01);颞骨后部间距、双侧颧颌角扩弓后变化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MSE对于成年患者具有良好的骨性扩弓效应,实现腭中缝的平行扩开。扩弓后牙出现一定程度的颊向倾斜,但牙相对于牙槽骨无明显移动。面中部相邻骨块受到矫治力影响,在三维方向上也将发生一定移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CBCT)研究骨性Ⅲ类错颌畸形患者上颌前方牵引治疗前后的变化,从三维方向上探讨上颌前方牵引治疗的机制。方法:选取14例恒牙列早期骨性Ⅲ类错颌畸形患者,男6例,女8例,年龄10~12岁,平均10.9岁,采用上颌前方牵引治疗。牵引治疗前、后,进行CBCT三维扫描,采用Dolphin 11.0对骨组织及牙进行三维重建、建立三维坐标体系,选择23个标志点进行测量、分析。测量结果使用SPSS 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上颌前方牵引后,A-冠状面的距离、SNA、ANB均显著增大 (P<0.01);A-水平面的距离显著增大 (P<0.05),ANS-PNS增大,有显著差异 (P<0.05),上颌骨向前、向下生长。Po-S-N显著增大(P<0.01),SNB显著减小 (P<0.05),提示颏部向下、向后旋转,下颌生长得到抑制。U1j-冠状面的距离显著增大(P<0.01),提示上切牙前移;U1牙长轴-SN交角显著增大 (P<0.05),提示上切牙唇倾。U6j-水平面的距离、U6j-冠状面的距离均显著增大(P<0.05),提示上颌磨牙近中移动、伸长。额颌缝等4条骨缝三维方向上均有变化,但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上颌前方牵引后,经CBCT三维测量,证实翼腭缝等骨缝的生长改建在上颌骨生长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上颌骨及上颌牙明显向前、向下生长;下颌骨生长得到抑制。  相似文献   

18.
目的:应用双膜透明矫治器对兔下颌中切牙进行正畸移动,评价双膜透明矫治器移动牙的效果。方法:选用6只新西兰大白兔,实验组为双膜透明矫治器加力组(3只),设计戴用3步矫治器,每一步牙移动0.33 mm,先戴用薄膜透明矫治器2 d,再戴用厚膜透明矫治器2 d;对照组为常规厚度膜片透明矫治器加力组(3只),设计戴用3步矫治器,每一步牙移动0.20 mm,每步矫治器戴4 d。在每组兔分别戴用第1、2和3步矫治器后制取模型,测量牙移动数据。采用SPSS 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组牙移动表达的精确度从牙冠切端向龈端逐渐降低,实验组的精确度随矫治时间增加呈下降趋势,而对照组的精确度随矫治时间增加无明显变化。实验组牙冠切端、中端和龈端牙移动速率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01)。结论:兔下颌中切牙在透明矫治器的作用下产生倾斜移动。采用双膜透明矫治器矫治,牙移动速率加快,但牙移动表达的精确度降低。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估腭垂腭咽成形术(uvulopalatopharyngoplasty, UPPP)术前、术后第3天及1、2、3、6个月时上气道及舌骨位置的变化速率,验证UPPP术后短期上气道重塑的现象。方法 选择2013年11月—2014年9月期间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就诊并接受UPPP术的21例成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平均年龄36.58±3.47岁),术前、术后第3天及1、2、3、6个月时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及"i"音位片。通过AUTOCAD 2015测量,得到各时间点的上气道不同区域(鼻咽、腭咽、舌咽及喉咽气道)前后径及舌骨位置参数(垂直向与水平向),利用SAS 8.02软件包比较各参数之间的差异,分析评估UPPP术后短期上气道的重塑现象。结果 UPPP术的创伤主要影响腭咽及舌咽气道,腭咽及舌咽参数缩小(P<0.05),同时UPPP可导致舌骨位置向后下移位(P<0.05)。UPPP术后上气道及舌骨位置参数持续改变,鼻咽气道在术后1~6个月无显著变化(P>0.05),腭咽气道前后径在术后持续增加(P<0.05),舌咽气道前后径在术后1月显著增加(P<0.05)。喉咽气道前后径在术后2~6个月逐步减小(P<0.05),舌骨位置总体向后下下降(P<0.05),但在术后1个月内舌骨位置处于上升状态(P<0.05)。结论 UPPP术后6个月内上气道存在重塑现象。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3D打印数字化定位导板在根管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1年12月赤峰学院附属医院收集的82颗离体牙,以随机数字表法分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1颗。2组均行根管再治疗,对照组行传统开髓,实验组在3D打印数字化定位导板下精准开髓。比较2组冠部修复体损伤情况,记录开髓操作时间,统计2组根管内充填物去除情况、牙体组织抗折性能和并发症发生率。采用SPSS 18.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组开髓孔面积与面总面积比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开髓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根管预备时间显著多于对照组(P<0.05);2组开髓与根管预备总时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根管内充填物去除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破坏载荷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打印数字化定位导板用于根管再治疗,可实现精准微创开髓,减少冠部修复体损伤,保留更多牙体组织,提高去除根管充填物效率及牙体组织的抗折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