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5 毫秒
1.
目的:观察异丙酚对颅脑手术创伤所致脊液兴奋性氨基酸(excitatory amino acids,EAA)(主要包括谷氨酸,天门冬氨酸)和甘氨酸(glycine,Gly)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会侵袭脑实质的颅内手术25例,分为异丙酚麻醉(n=13)和常规麻醉(n=12)两组,分别于术前,术中和术后检测脑脊液中EAA和Gly的浓度。结果:常规全身麻醉组术后脑脊液EAA和Gly含量显著升高,表明常规全身麻醉下颅脑手术后脑细胞外液EAA和Gly 的水平明显增加,提示手术刺激类似创伤,可引起脑细胞外液脑EAA和Gly聚集;异丙酚麻醉组手术后脑脊液EAA和Gly液水平明显低于非异丙酚麻醉组。结论:异丙酚可明显抑制颅脑手术所致脑细胞外液EAA和Gly的积聚。涉及颅脑实质的手术病例用异丙酚麻醉。对减轻颅脑术后继发性神经功能损伤的发生可能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丙泊酚靶控输注和持续泵注对颅脑手术患者颅内压(ICP)的影响。方法:选取择期行颅脑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T组(丙泊酚靶控输注组),麻醉诱导采用丙泊酚4μg·mL-1靶控输注,给予芬太尼3~5μg·kg-1、咪达唑仑0.05mg·kg-1、罗库溴铵0.9mg·kg-1,丙泊酚维持用量为2~3μg·mL-1靶控输注;C组(丙泊酚持续泵注组),丙泊酚诱导剂量为2mg·kg-1,丙泊酚维持量为4~6mg·kg-1·h-1,余同T组。记录2组不同时点的腰部脑脊液压力(CSFP)以及手术结束时丙泊酚使用量。结果:2组患者麻醉诱导前(基础值)CSFP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切开硬膜前、切开硬膜后2组患者CSFP均较基础值低,且T组较C组降低更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关硬膜后和手术结束时2组患者CSFP无统计学差异(P>0.05);T组丙泊酚使用量较C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丙泊酚的靶控输注静脉麻醉在降低颅内压方面的作用优于丙泊酚的持续泵注。  相似文献   

3.
吴伦宽  方颖 《中国药业》2004,13(3):39-41
目的:探讨阻断血管紧张素受体(AT1)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介入对血管紧张素Ⅱ(AⅡ)和去甲肾上腺素(NE)介导的高血压及脂质过氧化反应的影响方法:成年Wiistar大鼠36只,麻醉,颈动脉、颈静脉分别插入抗凝管并固定.清醒活动后随机分为6组:①生理盐水(NS)组;②NS AⅡ组;③NS NE组;④NS AⅡ 氯沙坦组;⑤NS NE 氯沙坦组;⑥NS SOD AⅡ组,药物给予静脉输注.处理前后均测定颈动脉平均压及血浆MDA,AⅡ及SOD水平.结果:②,③组给药30 min后血压上升显著且持续至给药完毕,给药后血浆MDA 明显升高,SOD明显下降;④,⑤组给药后动脉血压均明显低于②,③组;④组给药前后MDA及SOD水平并无显著改变;而⑤组给药前后的MDA仍然较高,SOD下降亦较明显,其上升或下降幅度均不及②组.⑥组虽未加入氯沙坦,但其给药后血压上升的幅度却明显低于②,③组,而该组MDA含量并无明显改变.结论:氯沙坦对AⅡ介导的高血压及脂质过氧化反应有明显对抗作用,而对NE介导的高血压虽有降低效应,但对其引发的脂质过氧化反应并无明显对抗作用,提示AⅡ介导的高血压可能有其他因素参与.SOD输注不仅消除了AⅡ介导的脂质过氧化反应,同时也明显减弱了其升压作用,提示AⅡ的升压作用可能与脂质过氧化反应有关,且可能由AT1受体所介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纳洛酮治疗对急性颅脑损伤(ACI)患者血浆氧化低密度(ox-LDL)水平,丙二醛(MDA)和血清超氧化物歧化物酶(SOD)活力的影响.[方法]随机将40例ACI患者分为纳洛酮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纳洛酮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纳洛酮,利用免疫比浊法测定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浆ox-LDL,MDA水平,采用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血清SOD活力,另选4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组.[结果]与正常组比较,ACI患者血浆ox-LDL和MDA水平明显升高,SOD活力下降(P<0.01);纳洛酮组治疗2周后,血浆ox-LDL,MDA明显降低(P< 0.01),SOD活力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且较对照组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临床治疗剂量的纳洛酮可明显减少ACI患者体内脂质过氧化损伤,而具有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甲状腺手术中使用丙泊酚对减轻应激反应的作用。方法将58例甲状腺瘤患者随机分成丙泊酚组和氟芬组各29例,分别给予丙泊酚与氟哌利多和芬太尼麻醉。监测患者在麻醉前和麻醉后5、30、60min及手术结束时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同时测定麻醉前、麻醉后及手术结束时的血糖水平。结果 2组麻醉后30、60min及手术后HR水平明显高于麻醉前,且丙泊酚组明显低于氟芬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麻醉后5、30、60min及手术后MAP水平明显高于麻醉前,且丙泊酚组明显低于氟芬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在手术中及手术后血糖水平均明显高于麻醉前,且丙泊酚组明显低于氟芬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泊酚可有效降低甲状腺手术患者的应激反应,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奥沙拉嗪治疗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浆脂质过氧化损伤和IL-1β水平的影响。方法将66例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4例)和实验组(3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奥沙拉嗪治疗,均治疗4周。治疗前后比较两组患者ox-LDL、MDA和IL-1β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ox-LDL、MDA和IL-1β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治疗4周后,实验组患者ox-LDL、MDA和IL-1β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奥沙拉嗪能有效减轻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脂质过氧化损伤,抑制IL-1β的表达。  相似文献   

7.
前列地尔对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前列地尔对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首先建立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动物模型,并将实验大鼠随机分为3组,即正常对照组(Control)、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组(I/R)和前列地尔治疗组(前列地尔+I/R)。实验结束后检测大鼠血浆及肾组织中脂质过氧化代谢产物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并观察大鼠肾脏组织结构的变化。结果大鼠发生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时,血浆和肾组织中脂质过氧化代谢产物MDA的含量明显升高(P<0.05),而SOD的活性则明显降低(P<0.05)。在大鼠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前预先给予前列地尔,能够明显抑制上述指标的变化,同时可以减轻大鼠肾脏组织超微结构的损伤。结论前列地尔可以降低大鼠血浆和肾组织中MDA的含量,升高SOD的水平,对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石吉铎  潘春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8):1214-1215
目的:探讨丙泊酚靶控输注和持续泵注对颅脑手术患者颅内压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颅脑手术患者5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26例和对照组24例,对照组丙泊酚持续泵注,观察组丙泊酚靶控输注,并观察两组效果.结果:两组麻醉诱导前及手术结束时脑脊液压力(CSF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切开硬膜后观察组CSFP降低更明显,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丙泊酚用量明显少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泊酚靶控输注应用于颅脑手术患者能更好地降低颅内压,且减少了丙泊酚用量,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30例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及20例健康人的血浆巯基及丙二醛含量进行了测定,并应用电子自旋共振波谱技术分别在两组中各10例取血液标本进行自由基浓度测定。结果显示:CHF 患者血浆巯基含量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血浆丙二醛水平显著增加(P<0.01)。CHF 患者血液氧自由基浓度显著高于健康人(P<0.01)。表明 CHF 患者血液自由基水平增加,脂质过氧化反应增强,可能是 CHF 慢性心肌损害与心肌收缩性能下降相关因素之一。并对其作用机制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丙泊酚对全麻患者血浆脂质过氧化物(LPO)、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全麻甲状腺手术患者51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26例,术中应用丙泊酚静脉麻醉;B组25例,术中应用七氟醚吸入麻醉。测定术前(T0)、手术结束(T1)和术后12h(T2)血浆LPO浓度及GSH-Px和Cu-ZnSOD活性。结果 A组T1和T2时的血浆LPO浓度为(5.78±1.69)μmol/L和(4.65±0.96)μmol/L,明显低于B组的(7.23±1.01)μmol/L和(8.16±1.21)μmol/L(P<0.01);而GSH-Px[(658.0±87.9)U/L vs.(365.0±45.6)U/L和(769.0±89.6)U/L vs.(266.0±55.2)U/L]和Cu-ZnSOD[(465.68±9.12)μg/L vs.(265.55±9.23)μg/L和(526.95±41.25)μg/L vs.(236.31±9.37)μg/L]的活性均明显增强(P<0.01)。结论静脉全麻中应用丙泊酚可增强患者血GSH-Px和Cu-ZnSOD活性,显示其有明显的抗氧化作用。  相似文献   

11.
对比分析丙泊酚与咪达唑仑应用于颅内脑膜瘤切除术患者对血流动力学、脑保护的影响。将2015年8月至2017年8月我院收治的行颅内脑膜瘤切除术患者86例,按数字随机表分为两组,每组43例。对照组采用咪达唑仑全麻诱导,观察组采用丙泊酚全麻诱导。对比两组全麻诱导前(T1)、手术开始时(T2)、切开脑膜即刻(T3)、术毕(T4)、术后1 h(T5)的MAP、HR、Glu、Gly、GABA、ETI、SOD和MDA指标变化。观察组T1、T2、T3、T4、T5时MAP、HR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T4、T5时Glu、ETI指标低于对照组,GABA指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T1、T2、T3、T4、T5时Gly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T4、T5时SOD水平高于对照组,MDA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咪达唑仑与丙泊酚全麻诱导应用于颅内脑膜瘤切除术患者对血流动力学指标均无明显影响,而丙泊酚全麻诱导可有效提高患者脑保护作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地佐辛复合丙泊酚用于宫颈锥切术的安全性和麻醉效果。方法将120例CINⅢ级预行宫颈锥切术的患者(ASAⅠ~Ⅱ级)随机分为3组,即地佐辛复合丙泊酚组(Ⅰ组,n=40)、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组(Ⅱ组,n=40)和单纯丙泊酚组(Ⅲ组,n=40)。行静脉全麻,必要时追加丙泊酚。测定三组患者麻醉前、注药后3 min、苏醒时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呼吸频率(RR)、血氧饱和度(SpO2),并记录丙泊酚总用量、定向力恢复时间、唤醒时间、体动反应和术后1 h的VAS镇痛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Ⅲ组定向力恢复时间和唤醒时间明显长于Ⅰ组、Ⅱ组,术中的体动反应及丙泊酚总用量也明显多于Ⅰ组、Ⅱ组(P<0.05);术后1 h的VAS评分Ⅰ组优于Ⅱ组、Ⅲ组(P<0.01)。结论地佐辛复合丙泊酚适用于宫颈锥切术麻醉,并且术后镇痛效果好、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异丙酚和异氟醚对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2组,每组14只,分别在异丙酚和异氟醚麻醉下行全脑缺血15min,每组各7只于再灌注后30min和3d测SOD活性和MDA含量或海马CA1区存活神经元计数。结果:异丙酚组大鼠海马和皮层SOD活性显著高于异氟醚组(P〈0,01),MDA含量显著低于异氟醚组(P〈0.01)。异丙酚组海马CA1区成活神经元计数显著多于异氟醚组(P〈0.05)。结论:异丙酚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强于异氟醚,其机制与其减轻氧自由基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比观察异丙酚复合氯胺酮静脉滴注给药和单用异丙酚静脉给药用于小儿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小儿手术麻醉8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 例.观察组采用异丙酚与氟胺酮复合麻醉,对照组单用异丙酚静脉麻醉.记录两组手术时间、异丙酚的用量,观察术前、切皮时、探查时、缝合时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Sp02)的变化,手术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及苏醒时间.结果 观察组异丙酚每公斤体重的平均用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01).观察组的手术时间及苏醒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或P<0.001).术中心率、血压和血氧饱和度的变化对照组较观察组明显(P<0.05或P<0.001).结论 异丙酚与氯胺酮静脉复合麻醉用于小儿手术安全有效,麻醉过程平衡,优于单用异丙酚静脉给药.  相似文献   

15.
徐振婷 《药品评价》2021,(4):245-247
目的:分析丙泊酚联合不同药物诱导在眼科全身麻醉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7月至2020年7月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全身麻醉喉罩通气下行眼科手术的72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36)与对照组(n=36),观察组采用丙泊酚联合去氧肾上腺素,对照组采用丙泊酚联合顺式阿曲库铵。对比两组患者麻醉优良率、恢复情况(睁眼时间、清醒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和麻醉诱导前(T1)、诱导后5 min(T2)、手术30 min(T3)及术后10 min(T4)血流动力学[收缩压(SBP)、平均动脉压(MAP)]。结果:观察组麻醉优良率94.44%较对照组77.78%高(P<0.05);T2、T3观察组SBP、MAP水平较对照组低,且观察组波动幅度较对照组小(P<0.05);观察组清醒时间、语言功能恢复时间较对照组短(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5.56%与对照组13.8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丙泊酚联合去氧肾上腺素诱导在眼科全麻手术中麻醉效果显著,可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缩短术后清醒时间、语言功能恢复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刘忠祥  程庆春  张树海 《河北医药》2012,34(18):2730-2732
目的比较复合丙泊酚静脉全麻时瑞芬太尼效应室靶控输注和芬太尼単次静脉注射用于结肠镜检查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80例行结肠镜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瑞芬太尼效应室靶控输注组(R组)和芬太尼单次静脉注射组(F组),分别复合丙泊酚静脉注射行静脉全麻,观察起效时间、恢复时间、准确定向时间、术中体动(程度和次数)、呼吸抑制以及术后并发症等。结果 R组恢复时间显著短于F组(P〈0.01),R组的丙泊酚总用量、术中最低SpO_2、术中体动及术后恶心呕吐、嗜睡显著低于F组(P〈0.01)。结论瑞芬太尼效应室靶控输注复合丙泊酚单次静脉注射的麻醉方法用于结肠镜检查,其临床效果优于芬太尼单次静脉注射复合丙泊酚的静脉麻醉,但需加强呼吸监护与管理。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与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两种麻醉方案的优劣。方法:以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在我院进行择期全麻手术的患儿15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进行全麻手术的时间先后编号,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舒芬太尼组和瑞芬太尼组各75例。舒芬太尼组患儿采用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进行全麻,瑞芬太尼组患儿采用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进行全麻。观察并比较两组患儿在麻醉诱导期[诱导前(T1)、静脉注射舒(瑞)芬太尼后(T2)、静脉注射丙泊酚后(T3)、插管即刻(T4)、插管后2 min(T5)、5 min(T6)]的收缩压(SA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和脑电双频指数(BIS)。结果:舒芬太尼组患儿在T4时的DBP、MAP均优于瑞芬太尼组(P均<0.05);两组患儿在各时间点的BI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舒芬太尼组患儿自主呼吸恢复、肢体动作恢复和拔管时间均短于瑞芬太尼组(P<0.05);呼吸抑制、苏醒期躁动、恶心呕吐和意识障碍发生情况均少于瑞芬太尼组(P<0.05)。结论:与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相比,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能够显著改善患儿的术后疼痛,同时呼吸抑制等副作用较小,在需要进行全麻手术的患儿中应用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合并冠心病(CHD)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患者应用七氟醚维持麻醉对于患者心肌、心功能参数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肝胆外科收治的拟接受LC手术的合并CHD的患者65例进行前瞻性研究,采用计算机生成的随机数字分为七氟醚组(33例,术中应用七氟醚进行维持麻醉)和丙泊酚组(32例,术中应用丙泊酚进行维持麻醉),对比...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心理护理在丙泊酚静脉全身麻醉输卵管结扎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4月~2011年3月本所收治的131例行丙泊酚静脉全身麻醉输卵管结扎术的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Ⅰ组66例和Ⅱ组65例。Ⅰ组给予麻醉前、术中、术后的心理护理,Ⅱ组给予常规护理。比较两组基础(入所时)与麻醉前的血压(MBP)、心率;比较两组的术中、术后及术后1周不适感情况;比较两组术前、术后的SAS、SDS评分。结果Ⅱ组麻醉前的MBP、心率明显高于基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麻醉前的MBP、心率与基础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术中、术后及术后1周的总不适感率高于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术后的SAS、SDS评分高于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护理应用于丙泊酚静脉全身麻醉输卵管结扎术中能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减轻其麻醉前的应激反应,维持麻醉间的血流动力学稳定,减轻术后不适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