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直肠类癌的诊断及术式选择(附11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凤苍  张宏中 《腹部外科》2000,13(5):309-310
目的 探讨直肠类癌的诊断、手术治疗方式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 11例直肠类癌病例。对瘤体直径小于 2 .0cm者先行局部诊断性整块切除送病理检查 ,以明确诊断 ,病理检查有肌层浸润者加作根治术 ;瘤体直径大于 2 .0cm者经病理证实为类癌即行根治术。在选择根治术式时 ,除考虑患者对手术的耐受力外 ,应尽可能保存肛门的控便、排便功能。结果 本组患者随访 6个月~ 12年。 1例术后 2年因心肌梗塞死亡 ,1例术后 1年因类癌肝转移死亡。其余 9例未发现癌转移。结论 加强对直肠类癌的认识。根据瘤体大小、肌层是否浸润 ,结合患者对手术的耐受力 ,并尽量争取保存固有的控便、排便功能 ,选择合理的术式  相似文献   

2.
全置入式人造排便控制装置在低位直肠癌患者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全置入式人造排便控制装置应用于低位直肠癌患者的效果。方法 采取“自主控制排便式直肠癌根治手术”对32例低位直肠癌患者,在采取Miles手术对病灶根治性切除的基础上,于会阴部重建肛门,安装全置入式人造排便控制装置。观测术后不同时期患者排便控制效果、排便方式对患者心理影响,以及并发症与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32例中31例在术后1个月达到理想排便控制,全部病例术后2个月达到理想排便控制,且无明显不良反庆及并发症。对照组16例中8例在术后3个月,4例在术后6个月达到排成形大便1-2次/d的效果。结论 对低位直肠癌患者,采取“自主控制排便式直肠癌根治术”能够达到既根治性切病灶又保持接近生理排便方式的效果,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3.
患者女性,45岁。因反复黏液血便3月余于2005年12月19日入院。以往体健。查体:一般情况良好,心肺未见异常,腹部平软,无压痛,未及肿块,肠鸣音正常。直肠指  相似文献   

4.
结肠成形袋对改善直肠癌术后排便功能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中下段直肠癌行结肠成形袋结肠-直肠(肛管)吻合术对改善术后排便功能的作用。方法将61例中下段直肠癌患者随机分成2组,第1组31例,制成结肠成形袋后与直肠(肛管)端端吻合(TCP组);第2组30例,行结肠断端与直肠(肛管)端端吻合(CAA组)。分别于术后3、6、12、15个月对患者排便功能进行评价。结果术后15个月时,TCP组患者每日平均排便2次、便后1h内需再排便者占4%、排便失禁综合评价0,均优于CAA组(分别为4次、12%和4);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6个月时TCP组直肠最大耐受压和顺应性压明显增加,分别为(162.3±2.0)ml/kPa和(28.3±1.7)ml/kPa,与CAA组(154.3±1.9)ml/kPa和(26.5±1.1)ml/kPa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两组出现吻合口瘘各1例。TCP组发生吻合口狭窄1例。结论结肠成形袋结肠-直肠(肛管)吻合术能明显改善直肠癌术后患者的排便功能。  相似文献   

5.
患者女,68岁。因排便频繁,肛门下坠感伴黏液血便8个月入院。8个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排便习惯改变,便意频繁,肛门下坠感或伴有暗红色黏液血便,无恶心,每天3~4次,无发热、尿频、尿急、尿痛,未给予治疗,症状渐重,来院诊治。电子结肠镜检查:距肛缘9cm处见占肠腔约2/3大小的溃疡型肿物,表面附有脓苔,易出血。病理报告为直肠腺癌(中分化)。  相似文献   

6.
直肠类癌无特异临床症状 ,往往以肛直肠其它疾患就诊而得诊治。笔者于 1 987年 7月至 1 998年4月收治直肠类癌 1 2例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男 7例 ,女 5例 ,年龄 2 2~ 6 4岁 ,平均 48.8岁 ,40~ 6 0岁占 81 .7%。1 .2 临床表现 :间歇性大便带血 5例 ,肛门疼痛 6例 ,肛门不适便急频繁 2例 ,便秘 1例 ,粘液便 5例 ,面色潮红心动过速并肝转移 1例。无临床症状 ,肛诊发现 5例。1 .3 诊断与治疗 :本组病例术前确诊直肠类癌 3例 ,3例术前活检诊断直肠腺癌 ,另 6例术前未能确诊 ,术后病理确诊直肠类癌。 7例行局部楔形…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低位直肠癌前切除保肛术后J型贮袋对改善排便功能的疗效。方法 60例患者行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以及结直肠或结肛吻合,其中22例应用J型贮袋(贮袋组)、38例应用结直肠或结肛直接吻合(无袋组)。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排便情况,对术后6个月和12个月的排便功能进行评估。结果两组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6个月后贮袋组患者在夜间溢便、漏稀便、区别排气排便和集团性排便方面明显优于无袋组。在术后6个月、12个月贮袋组的延缓排便均优于无袋组(P〈0.05);两组在便不尽、需抗腹泻药和使用缓泻剂方面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结肠J型贮袋可改善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患者术后早期的控变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经前会阴直肠癌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13例确诊为超低位直肠癌患者实施经前会阴直肠癌切除术,并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13例患者远切缘距肿瘤下缘1.0~2.0 cm,平均1.6 cm,均一期手术切除肿瘤,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3.1%(3/13),所有患者均获得1至5年随访,术后1年对固体、液体和气体粪便均能很好控制排便者为61.5%(8/13).术后1年,总体生存质量评分达75分以上.结论 经前会阴直肠癌切除术能较彻底切除肿瘤组织,有效保留括约肌功能,在治疗超低位直肠癌时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性,65岁,以“排便习惯改变6个月,右中腹部隐痛2d”入院,患者6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排便习惯改变,稀便与成形便交替出现,每13排便约1~3次,但无血便、黑便及脓性便,无明显体重下降,未加以注意亦未进行任何特殊治疗。入院前2d无明显诱因逐渐出现右中腹部疼痛,呈持续性、逐渐加重为进一步诊治入住我院。入院当日腹部CT检查示升结肠起始步内侧一约6cm×6cm×6em的高密度圆形肿物,包膜完整,肿物内侧壁为升结肠内侧壁,  相似文献   

10.
患者女,54岁。6个月前出现排便习惯改变、便秘就诊。检查:肛诊在肛缘上8cm直肠左侧壁触及2cm×3cm×3cm包块,旱扁圆形,结节状,质地硬韧。活动度较差。纤维结肠镜检见直肠左侧肛缘上8cm处有一圆形隆起,表面粘膜完整光滑,色泽略苍白。  相似文献   

11.
2008年11月3日我院收治1例先天性肛门直肠狭窄患儿,女,14个月。第一胎足月顺产,混合喂养。自出生后出现排便时哭闹,大便排出不畅,便条扁细,量少,无滴血,排便无规律,便干。曾自用过缓泻药。门诊以先天性肛门直肠狭窄收入院。在全麻下行先天性肛门直肠狭窄切开术。经精心护理半个月后出院,切口生长良好,排便正常。  相似文献   

12.
直肠壶腹成形术在低位直肠癌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价直肠壶腹成形术在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中对改善患者排便功能的作用。方法回顾分析2001年11月至2003年6月期间,21例患者在低位直肠癌手术中应用直肠壶腹成形术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21例患者,均行一期吻合,未行结肠或回肠预防性造瘘。有1例出现吻合口瘘的临床症状,术后6例患者日排便次数为5~10次,1例10次以上;8例稀便,4例夜间便逸,12例不能控制稀便气体,11例便急。3个月后排便功能恢复至接近正常。未发现壶腹炎、吻合口狭窄。结论直肠壶腹成形术应用在低位直肠癌手术中,操作简单,安全可靠,能明显改善排便功能。  相似文献   

13.
小儿肛门直肠畸形术后排便障碍的原因及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儿肛门直肠畸形术后排便障碍的原因及治疗.方法 1985年1月~1998年12月共治疗肛门直肠畸形120例,对106例进行随访,其中男性78例,女性28例,年龄4~14岁,平均年龄10岁,随访率为80%.结果 38例高位肛门直肠畸形(36%),术后均有排便障碍(100%);32例中间位肛门直肠畸形(30%),术后15例有排便障碍(14%);36例低位肛门直肠畸形(34%),术后有6例排便障碍(6%).结论在高位肛门直肠畸形的病人中,术后均无正常排便,这可能与同时伴有脊髓神经及脊柱畸形有关.中间位及低位肛门直肠畸形术后有排便障碍与外科手术技术有关.腹腔镜手术技术应用于中高位肛门直肠畸形的治疗,使术后排便障碍大大减少,从而大大地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2009年10月我科在治疗1例直肠黏膜内脱垂导致的出口梗阻型便秘时,由于注射药物过于集中在同一平面,术后未及时有效的扩肛而导致直肠狭窄,现报告如下。患者女,46岁。便秘史13年,平时4~6d排便1次,排便时肛门口有明显阻塞感,排便费力,便后有明显残便感。指诊直肠黏膜堆积感明显,直肠排粪造影示肠黏膜呈漏斗状。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不同排便方式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心肌耗氧量的影响,探寻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早期床边坐便的安全性、可行性。方法将入住CCU的GRACE危险评分为低中危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9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患者入院排便时采用心电监护仪实时监测,观察组由护理人员协助床边排便,对照组采用卧位排便。记录两组排便前、排便时3、6、9min及排便后的心率、血压、心肌耗氧量、排便耗时、自我理解的用力程度Borg评分。结果观察组各时间段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心肌耗氧量、排便耗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因排便不适所致排便终止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Borg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低中危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在严密监测下进行早期床边排便,并不会导致心率、血压、心肌耗氧量的增加,可改善患者排便舒适度。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在GRACE危险评分筛选下选择床边排便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低位直肠癌根治切除结肠J形储袋肛管吻合(JP组)相对于直接结肠肛管吻合(SA组)的术后排便功能变化。方法在Pubmed,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中检索2010年至1990年间发表的有关低位直肠癌根治结肠储袋肛管吻合手术的文献,由2位独立的研究人员进行文献筛选和数据提取,采用RevMan4.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14项随机对照研究759例患者符合入选标准。共考查12项指标,其中每日排便次数JP组和SA组在半年以内[WMD=-3.43(-4.15,-2.36)]和1年[WMD=-1.28(-1.66,-0.91)]均存在显著差异(P0.01);急迫感、不能区分气便、需用止泻药和直肠顺应性存在部分差异;而需用垫片、肛门失禁、需用缓泻剂、需要灌肠和直肠静息压、最大收缩压和最大耐受容积在两个时间点均无差异(P0.05)。结论低位直肠癌根治结肠J形储袋肛管吻合在术后1年之内具有一定的排便功能优势。  相似文献   

17.
郎荣蓉  李勤 《护理学杂志》2014,29(16):79-80
目的探讨直肠肛门畸形术后排便功能康复训练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对直肠肛门畸形患儿61例分别行腹腔镜辅助和倒"Y"字肛门成形手术,术后43例可自主排便,18例排便异常,对排便异常患儿采取肠道治疗、肛门功能和排便训练,持续1年。结果1年后,17例恢复排便功能,1例大便失禁患儿症状有所改善。结论早期积极手术治疗以及直肠肛门畸形术后加强新肛门排便功能的训练,有助于患儿排便功能恢复,改善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改良Block修补术在直肠前突型便秘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肛肠外科学组的定义,便秘系指大便量太少、太硬、排出太困难,或合并一些特殊症状.如长时间排便,直肠胀感,排便不尽感、甚至需用手法帮助排便,7天内排便少于2次或长期无便意㈦。便秘是我国最常见的慢性消化症状。女性超过男性,约为7:1,且以直肠前突引起的便秘最常见。  相似文献   

19.
关于直肠顺应性的改变是否会导致梗阻性排便存在争议。由于评估直肠顺应性的设备与方法众多导致得出的结果亦不同。本实验旨在通过一种新的计算机检测系统研究梗阻性排便患者直肠顺应性是否发生改变。  方法 :80例女性梗阻性排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平均年龄 5 0岁 ( 1 8~ 75岁 )。对照组 60例 ,女性 45例 ,平均年龄 46岁 ( 2 3~ 72岁 )。运用一种顺应性极大的聚乙烯囊测定直肠顺应性。因 0~ 60 0ml空气不会对这种囊壁产生压力 ,故直肠壁的扩张压可被完全传导。将检测囊插入直肠距肛缘 1 0 cm,通过计算机控制的空气注射系统和电机械变压…  相似文献   

20.
陈涛 《临床外科杂志》2006,14(10):674-675
我院自2000年至2005年共对45例左半结肠及直肠癌性梗阻患者行一期切除吻合术,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45例,男26例,女19例;年龄38~81岁,65岁以上28例,占62%。45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腹痛,腹胀,呕吐伴有消瘦。其中26例有血便及大便习惯改变,就诊距腹部疼痛时间为4~72 h。本组患者中不完全性肠梗阻40例,即患者有少量肛门排气、排便,经抗炎解痉,胃肠减压保守治疗1~3 d梗阻症状缓解后行结肠镜检查确诊。5例完全性梗阻即患者无肛门排气、排便,腹痛腹胀剧烈且持续时间长,行CT检查明确肿块部位后急诊手术。肿瘤部位:肿瘤位于结肠脾曲6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