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小针刀配合局部封闭治疗足跟骨骨质增生3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玲 《吉林中医药》2000,20(5):53-53
足跟骨骨质增生是临床常见的一种老年病,又是治疗学上的疑难病。症见足跟底部疼痛,行走或站立时疼痛加重;有时牵及踝部及小腿部疼痛,活动受限。笔者采用小针刀疗法配合局部封闭治疗此症,取得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1一般资料 38例均为门诊患者,其中男15例,女23例;年龄42~75岁;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5年。其中双侧足跟疼痛12例,单侧足跟疼痛26例,均经我院X线片示:患足跟骨结节处有鸡嘴样骨刺生成。2治疗方法 (1)让患者俯卧治疗床上,踝关节前缘垫一枕头,足跟朝上,将足垫稳,在压痛最明显处亦即骨刺的尖部…  相似文献   

2.
冰血药垫治疗足跟刺痛113例山东省成武县中医院(273600)姜智虎,牛桂芹足跟骨刺是足跟底部骨质退变、增生所致一种以足跟疼痛为特征的疾病。治疗方法多种,笔者以药垫治疗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本组113例,其中女77例,男36例;年龄最大83...  相似文献   

3.
足跟痛是由于急性或慢性损伤所引起的足跟着力部分以疼痛为主的病症。一般起病缓慢,多一侧发病,常见于中老年妇女。笔者自1989年以来,采用针刺治疗为主配合中药外洗的方法,治疗足跟痛10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100例中,男42例,女58...  相似文献   

4.
六味地黄汤加减治疗足跟痛76例(岳阳县中医院414100)肖洁主题词六味地黄汤/治疗应用,疼痛/中医药疗法,跟足跟痛是中老年人常见疾病,尤以老年人为多见。笔者自1989~1993年间,采用六味地黄汤加减治疗本病76例,效果较好。现小结如下:1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笔者采用中医手法按摩配合中药熏洗治疗跟骨骨刺病人97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97例病人中男性58例,女性39例。年龄39~72岁,平均年龄56岁。发病时间2周~1.5年。97例病人治疗前有71例单纯口服西药,13例做过局部封闭,5例手术切除又复发,8例未做过任何治疗。临床表现:97例病人中有34例曾有过外伤史,外伤后足跟开始疼痛不适。63例无明显外伤史。疼痛特点:足跟踏地后开始疼痛明显,稍稍活动后疼痛减轻,行走过久时疼痛又加重,休息之后又减轻,再活动后又加重。检查时在足跟可…  相似文献   

6.
针灸治疗足跟痛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足跟痛也称足骨痛,指足跟底及足跟疼痛。笔者运用针灸辨治此病30余例,疗效满意。兹介绍于次:1风寒湿滞证候:足跟底疼痛,甚或剧痛,行走或站立时更明显。疼痛从足跟沿后侧向上发展,足跟底不能着地,行走困难。有时足跟部肿胀,两足跟部窜痛。舌质淡,苔薄白,脉弦...  相似文献   

7.
穴位注射治疗老年性足跟痛60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陈辉星  云月娥 《中国针灸》1996,16(10):39-39
穴位注射治疗老年性足跟痛60例陈辉星,云月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第一医院针灸科,010020)1临床资料60例中,男25例,女35例;年龄45~72岁。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行或静止时足跟部疼痛,活动时或劳累后症状加重,其中60%病人经X光拍片提示有不同程...  相似文献   

8.
小针刀治疗足跟痛5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足跟痛是指跟骨结节周围组织慢性劳损所引起的疼痛。临床上引起足跟痛的原因很多,有足跟骨骨质增生、跟骨脂肪垫变性、跖腱膜炎等,但跟骨骨质增生是引起足跟痛的主要原因,且以足跟底部疼痛为主要症状。本病多见于中老年人,目前一般采用内服药和外用药治疗,但疗效不甚满意。笔者自2001年1月以来采用小针刀治疗骨质增生引起的足跟痛51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中药足跟洗剂治疗足跟骨质增生100例高安危,李亚南,段梅丽,杨玉珍,刘玉玲(北京军区总医院门诊部100700)足跟骨质增生是跟骨的慢性退行性变所致的以足跟疼痛为主的症侯群。临床上发病最高、症状明显者以40~50岁女性为多。患者多因疼痛而惧怕走路,或走...  相似文献   

10.
跟内、外侧皮神经支局部封闭治疗足跟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足跟部疼痛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尤其是顽固性足跟痛多见于中老年人,临床易复发,疗效欠满意,近年来有报道足跟部细小神经支的卡压是导致足跟痛的主要原因,局部封闭皮神经是临床上治疗足跟痛的有效手段之一。本文应用局部封闭跟内、外侧皮神经支治疗足跟痛35例,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1.
摘要:目的:观察跟骨骨刺汤治疗足跟疼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跟骨骨刺汤水煎熏洗治疗足跟疼痛症,每日一次,每次30分钟,10日为1疗程。结果:30例患者连续用药1-3个疗程,临床治愈17例(57%),显效8例(26%),有效3例(i0%),无效2例(7%),总有效率为93%。结论:跟骨骨刺汤为治疗足跟疼痛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12.
针刺合谷穴治疗足跟骨刺薛浩足跟骨刺多发生于中、老年人,足跟部按压及行走时疼痛,给病人带来一定的痛苦。笔者采用针刺合谷穴治疗足跟骨刺10例,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一般资料10例中,男性8例,女性2例。年龄在48~65岁之间。治疗方法合谷穴常...  相似文献   

13.
三生散外敷治疗跟痛症15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钢 《国医论坛》2009,24(2):29-30
自2005年4月~2007年12月,笔者运用自拟三生散外敷治疗跟痛症156例,获效满意,现整理介绍如下。1一般资料156例中,男87例,女69例;年龄20~60岁;双足跟疼痛38例,单足跟疼痛118例;病程最短7d,最长10a。临床表现:足跟疼痛,足跟局部压痛明显,行走负重时疼痛加剧,X线摄片示70例有足跟骨质增生或骨刺形成,其余未见骨质异常。  相似文献   

14.
针刺足跟穴治疗不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刺足跟穴治疗不寐010050内蒙古医学院第一附院白金明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发现足跟穴具有良好的镇静安神,醒脑除烦作用。足跟穴,为经外奇穴,位于足底部足跟正中央。治疗时,取双侧足跟穴,针刺方法:患者采用仰卧位,穴位局部常规消毒后,选用28号1寸毫针,对...  相似文献   

15.
跟骨高压症是指由于跟骨内压力增高而产生的足跟部疼痛,好发于中老年人,可单侧或双侧发病。我院应用跟骨钻孔减压术配合加味桃红四物汤治疗跟骨高压症46例,62足,结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1 诊断标准 足跟部疼痛影响行走,早期下肢抬高,休息可使症状减轻或消失。检查时在跟骨内、外跖侧均有压痛和叩击痛。早期X线片多无异常。病程长者可有脱钙现象。化验检查正常。一般非手术疗效不佳,且有时可使跟骨疼痛加重。 2 一般资料 将符合跟骨高压症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组;中医治疗组、西医治疗组(跟骨钻孔减压术组)、…  相似文献   

16.
足跟痛又称足骨痛,指足跟部疼痛,影响行走的疾病。我科采用针刺治疗足跟痛40例,取得很好的疗效,现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40例病人中经X线拍片,排除骨结核、骨肿瘤及类风湿性疾病等。男性8例,女性32例;年龄最小24岁,最大60岁;病程最短者2天,最长1月。所有病例均服用过药物,效果不明显。2诊断及治疗2.1诊断标准足跟部疼痛或跟骨疼痛,甚至肿胀,行走不便等。X线拍片显示,足跟骨无病理性改变。2.2治疗方法主穴:昆仑,申脉,太溪,照海;配穴:仆参,绝骨,商丘,丘墟。常规皮肤消毒后,用1寸毫针直刺昆仑、申脉、太溪、照海穴…  相似文献   

17.
龚宁 《中国中医急症》2001,10(5):281-281
足跟痛是一种常见病症,表现为晨起久坐、行走过久则足跟疼痛不能着地,步履艰难。笔者近年用隔姜温针灸治足跟痛18例,疗效较满意。1临床资料本组18例中,男10例,女8例;年龄35~68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6年。足跟侧位X片示7例有增生,2例有外伤史,其余未见异常。2治疗方法选用26号1.5寸毫针常规消毒,测找足跟最痛点,快速进针;用约2cm薄的姜片插入针柄至皮肤,在针柄上插入1.5~2cm长艾条,并将艾条点燃,待艾条燃尽后取针注意防止烫伤。每日1次,5d为1疗程,连续2个疗程。3疗效判定及结果3…  相似文献   

18.
足跟痛是指多种慢性疾患所致的跟骨跖面疼痛,多发生于中年以后的男性肥胖者,一侧或两侧同时发病,每于上下楼或活动时疼痛加剧。由于足跟脂肪垫炎或萎缩、跖筋膜炎、跟下滑囊炎、跟骨骨刺等引起。笔者近年来采用多种药物治疗足跟痛效果不错,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跟痛散外用治疗跟痛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跟痛散外用治疗跟痛症梁春玲荥阳市人民医院(450100)孙材康郑州市骨科医院(450000)主题词%跟痛散/治疗应用足疾病/中医药疗法1990年以来,运用中药跟痛散治疗足跟部疼痛100例,均收到较好的效果,其中以跟骨骨刺和因创伤后足跟部疼痛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20.
手法按摩治疗足跟痛黄书亮足跟痛是中老年人常见病,多见于足跟内、外缘软组织损伤及中跟骨骨增生所致。以足跟不能着地、行走困难为主,给患者带来很多不便。本人用骨伤科外用药醋,以手法按摩治疗20多例,病程长约半年,短则1个多月,经7~10次个法治疗均可解除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