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缩写Op)是一种以骨矿量低下和骨组织微细结构破坏为特征,导致骨质量降低,脆性增加,在无明显外力作用下也易发生骨折的全身性疾病[1]。可分成原发性(或特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Op包括青年性、妊娠性和退行性三类,以退行性Op最常见和多见,伴加龄而增多,其又可分成2型:Op-1型是骨高周转代谢性,多见于绝经后妇女,旧称绝经后Op;Op-2型是骨低周转代谢性,多见于70岁以上老年人,旧称老年性Op。继发性Op是某些临床疾病的一种症状表现,有明显病因,常见于皮质醇…  相似文献   

2.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分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OP、Ⅰ型)和老年性骨质疏松症(SOP、Ⅱ型)两个基本类型。PMOP的发病与绝经有关,其特点是骨的转换增高,骨质流失加快,松质骨变化更显著,易发椎骨及长骨端部的骨折事件。妇女绝经后骨质疏松(OP)患病率明显增加,约1/3的绝经后妇女受骨质疏松之累,还有相当多的低骨量者,均处于较高的骨折风险之中。美国白人绝经后妇女分别有30%和54%患OP和骨质缺乏(Osteopenia)。我国妇女绝经后OP的患病率多在40%以上。因而骨质疏松症的防治已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和…  相似文献   

3.
退行性骨疏松症的诊断和治疗浙江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310031)顾维正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因生理和(或)病理的骨矿物质丢失,骨小粱粗疏,甚至骨皮质薄脆,导致机械性骨机能不全或骨折危险性增加,呈现腰背疼痛等临床症状的一种...  相似文献   

4.
孕酮对绝经后妇女骨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红阳 《职业与健康》2006,22(17):1413-1414
多年来,学者们一致认为绝经后骨质丢失与雌激素减少有关,雌激素替代治疗可减少骨质吸收,缓和或制止绝经后骨质丢失,然而,长期应用雌激素,骨形成表面显著下降,一旦停用,骨质丢失的速度更快,而且雌激素有引起宫内膜增殖、子宫出血,甚至诱发子宫内膜癌的可能,某些患者应绝对禁忌,如:息有雌激素依赖性肿瘤(子宫肌瘤,疑有或已确诊为子宫内膜癌或乳腺癌等)、血栓性疾患、肝功能受损等。孕激素与雌激素联合应用可降低子宫内膜癌的危险性,预防骨质丢失,保存骨量,  相似文献   

5.
<正>骨质疏松症是由于雌激素缺乏而致骨吸收,特别是小梁骨的骨吸收加速造成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1],约有1/3绝经的妇女患骨质疏松症。特别在绝经后3-4年,每年骨丢失约为2.7%,以后每年为1.7%,8-10年为稳定期。骨质疏松症及骨质疏松症性骨折是发生在老年妇女的常见疾病,在美国大约  相似文献   

6.
刘锁 《现代保健》2009,(29):193-195
近年来,对骨质疏松症治疗的研究发展很快。本文针对绝经后妇女的骨质疏松症,从诊疗方案的设计原则到具体药物的治疗进展进行综述。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以低骨量和骨组织微结构破坏为特征,导致骨质脆性增加和易于骨折的代谢性骨病。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是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一种,为高转换型骨质疏松症,以松质骨变化为主,故常见脊椎和腕部骨折。其治疗的新进展包括:雌孕激素替代疗法(HRT)是指给绝经妇女补充适量雌激素以缓解雌激素缺乏造成的各种绝经后症状的一种疗法;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SERMs)它是一类对骨脂肪代谢和脑组织具有雌激素激活作用;双磷酸盐类是一类骨转换抑制剂,对成骨和破骨细胞均有抑制作用;组织蛋白酶抑制剂,研究表明组织蛋白酶K,L通过调节骨纤维胶质降解而促进骨吸收。  相似文献   

7.
60岁以上的妇女约25%~50%患骨质疏松症,易发生骨折;妇女从绝经的前1年至绝经5~10年内骨量丢失5%~10%,许多绝经前后的妇女会出现浑身疼、腰腿疼等症状,甚至在发生不碰撞或偶然摔倒的情况下发生骨折。为什么?目前认为是由于雌激素缺乏导致骨量减少引起的。为什么雌激素缺乏会引起体内骨量减少呢?这是因为:  相似文献   

8.
骨质疏松(Osteoporosis)是由于骨量减少(骨有机物和无机物同时减少)和骨组织微小结构退化,导致骨脆性及骨折危险性增加的一种疾病。引起骨质疏松因素很多,临床上最常见是妇女绝经后和老年性骨质疏松,是影响妇女和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也是目前世界性医学研究热点之一。骨质疏松是骨量无症状丢失,往往不引起人们注意,严重骨质疏松常合并椎体和骶椎等部位不全骨折;或者轻微外伤即导致严重骨折,常见骨折部位是胸腰椎、髋关节、桡骨远端、肱骨、骨盆和胸肋。从放射学角度来看,骨质疏松早期改变是轻微的,早期平片不能发…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进入老龄社会,人们对于骨质疏松症及其严重后果——骨折的关注日益增强。绝经后妇女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骨量丢失加速并伴骨质量下降,更容易出现骨质疏松症。传统激素替代治疗(HRT)虽可以改善绝经妇女更年期症状,减少骨折发生,但2002年7月美国的一项长达5.2年的妇女健康初探(WHI)试验表明,  相似文献   

10.
王静 《中国妇幼保健》2004,19(22):125-126
骨质疏松症是由于雌激素缺乏而致骨吸收,特别是小梁骨的骨吸收加速造成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1],约有1/3绝经的妇女患骨质疏松症.特别在绝经后3~4年,每年骨丢失约为2.7%,以后每年为1.7%,8~10年为稳定期.骨质疏松症及骨质疏松症性骨折是发生在老年妇女的常见疾病,在美国大约每年发生骨折的人数为100万人次,治疗费用高达10亿美元,严重影响老年妇女的生活质量.据报导[2],死亡率为20%,永久残废率为50%,因为骨质疏松症一旦发生,尚无针对性的治疗,故预防骨质疏松症的重要性,目前已逐渐被大家所认识,预防疾病是最有效和最经济的治疗.许多学者提倡在绝经前期对其进行预防,有效的预防需要评价危险因素,现将有关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及早期预防,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1.
骨质疏松(OF)是一种全身性代谢性骨病,以单位体积内骨量的绝对减少为特点,是老年人常见的多发病。目前多数学者把骨质疏松分为两种类型:Ⅰ型为绝经后骨质疏松,因绝经后雌激素缺乏所引起,年龄在51-70岁,女性其发病人数为同龄男性6倍,临床上表现为脊柱压缩性骨折及前collesme骨折,骨的丢失迅速,并以小梁骨为主;Ⅱ型为老年性骨质疏松,发生于70岁以上的男女两性,女与男之比为2:1,临床常出现髋部、(主要是股骨颈)骨折,其次为肱骨、肋骨及骨盆骨折,脊柱病变表现为无痛性楔形骨折,骨皮质与小梁骨同时缓慢丢失,在骨量丢失25%以上时易发生骨折。OP在世界常见病、多发病中居第7位,中国目前OP患者已超过9000万,尤其是绝经后妇女发病率更高。全世界用于OP及其并发症治疗的费用约250亿美元。今后50年,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全世界OP患者将增加34倍,所以老年性骨质疏松的预防和治疗势在必行。目前,骨质疏松的药物治疗有了巨大飞跃。  相似文献   

12.
雌激素与阿尔茨海默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常见的老年异质性脑神经退行性病变,主要表现为语言能力、认知能力、记忆力缓慢下降,人格改变等。研究发现AD发生率老年女性较男性高,可能与绝经后妇女缺乏内源性雌激素保护有关。近来,雌激素替代治疗是防止AD发生的治疗方式之一,用雌激素替代治疗的女性,AD发生率较未用者有明显降低,这可能与雌激素对大脑的神经保护作用有关。现综述雌激素对大脑神经细胞、神经递质、神经脂质代谢和脑血流等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雌激素对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方法:男、女冠心病及绝经前、后四组病人,分别测定其血糖、血胰岛素、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及胰岛素释放试验(IRT),并分别测定不同年龄组健康妇女的OGTT及IRT。结果:育龄组OGTT及IRT水平较低,与男、女冠心病组及绝经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或P<0.01)。年龄<40岁及绝经前妇女的OGTT及IRT水平较绝经后妇女低,其间有显著差异(P<0.05或P<0.01)。结论:绝经前后妇女的OGTT及IRT的显著差异,推测可能与雌激素增强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胰岛素抵抗(IR)有关  相似文献   

14.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和老龄化进程存在密切相关性的疾病,是在各种因素作用下导致骨质量与骨密度降低,骨微结构遭到破坏,骨脆性增加,进而引发的全身性骨病。该疾病具有高发病率,同时还会直接降低患者生活质量。骨质疏松症常见发病原因包括内分泌疾病、结缔组织疾病、慢性肾病、胃肠疾病与营养性疾病、血液系统疾病、神经肌肉系统疾病、长期制动、长期使用肝素、免疫抑制剂以及糖皮质激素等。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属于一种常见的骨质疏松类型,患者在骨质疏松骨折之前几乎不会出现症状,主要特征为骨微观结构改变与骨密度降低,进而降低骨强度,增加骨折风险性。雌激素缺乏是影响绝经后骨量丢失的重要因素之一,当女性处于更年期时,体内雌激素水平明显降低,骨质疏松骨折发生风险也会随之提高。此类状况不仅存在较高漏诊率,同时也不能及时得到有效治疗。绝经激素治疗(MHT)是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有效方式之一,但因雌激素具有广泛的生理作用,采用其治疗时风险与获益并存,故采用MHT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时,需对其禁忌证与适应证进行严格掌握。本文针对MHT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案。  相似文献   

15.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S)是一种以单位体积内骨量低于正常为特征的骨骼疾患,是骨质有机成分生成不足、继发性钙盐减少及骨组织微细结构破坏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疾病。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MO)属于原发性OPS,其与绝经后雌激素的减少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骨骼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骨转移、牙周炎和OPS等的发生与免疫系统有着密切的关系,从而新生了骨免疫学这一交叉学科。PMO的发生不仅与雌激素能影响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的功能有关,还与其能影响绝经后免疫系统及多种细胞因子等功能有关。本文就PMO与绝经后免疫系统之间的关系展开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6.
目前,我国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症患者已达8400万人,其中更年期妇女由于雌激素缺乏所导致的骨质疏松症最为常见。 在美国,有1000万人患有骨质疏松症,另有1800万人由于骨钙丢失导致骨密度降低,从而面临骨质疏松症的威胁。 患骨质疏松症不仅影响生活质量,而且还会危及生命,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痛苦和沉重的负担。 骨质疏松症已引起了全球的共同关注。  相似文献   

17.
科学研究已经证实,人体骨钙的含量随年龄增长而不断减少。进入中老年以后骨钙开始逐步丢失,当丢失到原骨钙含量的30%左右时骨质便变得疏松、脆弱与柔软,负载能力大大下降,常在摔跤等不很大的外力下发生骨折,这便是骨质疏松症,实际上也即成年人的佝偻病或骨软化症。绝经后的老年妇女因其雌激素水平骤减而使钙、磷代谢紊乱,骨钙丢失得更快、更严重,因此其骨质疏松的发病率也相对更高。  相似文献   

18.
大豆异黄酮防治妇女雌激素缺乏相关疾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豆异黄酮的结构与雌激素 17β_雌二醇相似 ,具有雌激素活性而被称为植物雌激素。绝经后妇女热潮红、心血管疾病、骨质疏松症和老年性痴呆等发病率升高 ,可能与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有关。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有关大豆异黄酮防治绝经后妇女雌激素缺乏相关疾病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9.
所谓更年期,是指生育期女性卯巢功能从正常开始逐渐减退的阶段。女性一生有1/3以上的时间在绝经后度过。绝经导致的雌激素缺乏与许多生理和心理症状有关,如潮热、心慌、血压波动、焦虑、忧郁、失眠等,也有部分女性会出现全身关节酸痛等不适症状,也可能与认知功能障碍(即记忆力减退、反应能力下降等)有关,进而影响生活和工作。  相似文献   

20.
大豆异黄酮防治绝经后妇女冠心病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绝经前妇女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低于同龄男性,即使校正了常见的冠心病危险因子(如抽烟、饮酒等)后,这种差异仍然存在。女性绝经后,其冠心病的发生的危险性在几年内明显上升,冠心病危险性大约是行经妇女的2倍多。因此,男女性别之间的冠心病危险性的差异,不能用常见的危险因子来解释,而可能与雌激素的保护作用有关,绝经后妇女雌激素缺乏,可能是绝经后妇女冠心病的发病率升高的主要因素之一。为此,已经有采用雌激素替代疗法来补充绝经后妇女内源性雌激素减少的研究报道,并且,许多研究资料显示,采用雌激素替代疗法的妇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