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小切口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中晶状体悬韧带断离的原因.方法 对700例(700只眼)自内障患者行小切口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结果 术中发生晶状体悬韧带断离34例(34只眼).晶状体悬韧带全断离4只眼,上方断离16只眼,上方及颞侧断离2只眼,颞侧断离5只眼,鼻侧断离3只眼,下方断离4只眼.经处理后都植入人工晶状体.术后1个月矫正视力≥0.5者32只眼.结论 晶状体悬韧带断离可发生于术中各个步骤,术前认真检查、术中注意预防、精细操作,可降低发生率,提高手术质量.  相似文献   

2.
虹膜根部断离的显微修复术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目的总结外伤性虹膜根部断离的手术修复体会,探讨脱出虹膜组织切除或还纳的时机。方法在虹膜根部断离区域作以穹隆为基底的结膜瓣,角巩膜缘切口,利用黏弹剂进行根部断离虹膜推移。将虹膜根部断离分为单纯虹膜根部断离与虹膜根部断离并眼球裂伤两种形式进行修复。结果19例虹膜根部断离修复术后,其中挫伤所致15例虹膜根部断离术后瞳孔基本呈圆形,术后恢复快、反应轻。4例异物伤所致虹膜根部断离中,3例有葡萄膜脱出者修复术后瞳孔呈椭圆状态、且伤口愈合良好,未发生虹膜前粘连,其中1例除有葡萄膜脱出外尚有玻璃体脱出,术后瞳孔变形,但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睫状体脱出必须还纳,虹膜脱出者只要虹膜生物活性良好应尽量还纳。应用黏弹剂可提高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眼肌麻痹患者的临床表现,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收集本科2009年3月~2012年5月37例(41眼)眼肌麻痹患者的相关资料,包括病史、视力、瞳孔、眼底、眼睑、眼球运动、代偿头位、视野、同视机、眼肌超声、颈动脉和球后多普勒超声、眼眶断层扫描(CT)、头部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TA)、头部磁共振成像(MRI)及纵隔CT检查以及血液生物化学和免疫学检查。结果本组眼肌麻痹患者中,既往有糖尿病史者12例、高血压病史者15例、高血脂病史者11例、心脏病病史者9例、缺血性脑血管病史者4例、甲亢病史者1例。眼球运动受限检查:水平方向受限17例(20眼),垂直方向受限16例(16眼),水平和垂直方向都受限4例(5眼)。微血管缺血性病变引起的眼肌麻痹患者具有较高比例的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史,同时伴有球后血流速度减低、颈动脉狭窄和斑块形成;特发性颅内压增高患者具备双眼视盘水肿、眼球水平运动受限和视野生理盲点扩大;颅内垂体肿瘤压迫导致眼肌麻痹伴双眼视神经萎缩;甲状腺相关眼病引起的眼肌麻痹者可发现双侧多条眼肌肥厚。结论眼肌麻痹患者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应进行详细的眼科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寻找原发病因,才能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  相似文献   

4.
许多原因可发生眼外肌麻痹。糖尿病性眼肌麻痹则比较少见,我们从1979年~1990年11年间共收集本病9例,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文9例中男5例,女4例;年龄25~63岁,平均45岁,40岁以上者8人(88.89%),眼肌麻痹发生在患糖尿病后6年、8年、12及15年各1例,10年4例。双侧眼肌麻痹1例,单侧8例,动眼神经受累7例,其中1例25岁患者系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分娩后糖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性眼肌麻痹临床特点和治疗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糖尿病性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其中颅神经病变引起眼肌麻痹在临床上并非多见 ,自1994年至 1997年 7月 ,我们诊治 2 1例糖尿病性眼肌麻痹 ,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 :本文 2 1例病人中男性 13例 ,女性 8例 ,年龄 4 9~ 74岁 ,平均 6 1± 7.3岁 ,既往有糖尿病史者 16例 ,病程 1~ 2 5年 ,平均 7± 3.2年 ,另5例为出现眼肌麻痹后经检查确诊为糖尿病。合并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者 6例 ,眼底 期、 期和 期病变者分别为 4例、 1例和 1例。 14例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半年~ 2 0年。 (2 )临床表现 :2 1例患者均为急性起病 ,以复…  相似文献   

6.
隧道切口后缝合治疗外伤性虹膜根部断离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目的 观察隧道切口后缝合虹膜根部断离,改善和恢复视功能的效果。方法 对1998年-2000年虹膜根部断离的18例进行巩膜隧道切口后缝合。结果 术前D形瞳孔、不规则瞳孔和瞳孔不存在者,术后完全恢复圆形14例,近圆形4例,消除了双瞳情况,提高了视力。结论 巩膜隧道切口后缝合技术、修复虹膜根部断离,改善和恢复视功能是可行和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性眼肌麻痹1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性内分泌疾病 ,有较多并发症可累及人体多个器官。糖尿病性眼肌麻痹是其较为少见的并发症。我院眼科 1 992年4月至 1 999年 2月共收治 1 7例。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1 一般资料 :1 992年 4月至 1 999年 2月我科共收治后天性眼肌麻痹患者 2 4例。其中 :痛性眼肌麻痹 2例 ,内眼手术后眼肌麻痹 3例 ,原因不明 2例 ,糖尿病性眼肌麻痹 1 7例 ,占总数的 71 %。该 1 7例患者中 ,男 1 1例 ,女 6例 ,年龄 5 3 -72岁 ,平均 63 5岁 ;既往有糖尿病史 1 6例 ,病程 4-2 3年 ,平均 7 1年 ;一例在发现眼肌麻痹后 ,经内科检查确诊为糖尿病。 1…  相似文献   

8.
一、临床资料1.一般情况:男性7例,女性3例。年龄:3岁2例,4岁2例,5岁1例,7岁2例,9岁至例,14岁2例。眼别:右眼5例,左眼5例。2.致伤部位和原因:均系上睑裂伤,异物经由眶间组织进入眶内。因手持蔑片刀玩耍,跌跤戳伤1例,玩弄钉子跌跤戳伤1例,车祸摔裂伤1例,汽枪弹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以复视为首发症状的眼肌麻痹患者的临床特征、鉴别诊断,探讨其病因及发病机制。方法回顾分析2008至2013年我院神经内科收治以复视症状为主症的眼肌麻痹患者80例,根据病史、详细的查体和眼部检查,分析其发病原因。结果80例病例中,糖尿病性眼肌麻痹24例(动眼神经麻痹16例,外展神经麻痹6例,合并动眼神经、外展神经麻痹2例),脑血管病20例,动脉粥样硬化性动眼神经、外展神经麻痹18例,颅内动脉瘤者10例,重症肌无力眼肌型2例,躯体形式障碍1例,颅内肿瘤2例,多发性硬化1例,神经梅毒1例,脑干脑炎1例。结论很多神经系统疾病可引起复视的神经眼科体征,其中糖尿病性眼肌麻痹为最主要病因,脑血管病、动脉瘤眼肌麻痹、动脉粥样硬化也是重要原因,其他还有重症肌无力(眼肌型)、躯体形式障碍、颅内占位等。以复视为首发症状的急性眼外肌麻痹病因复杂,容易误诊,临床医生应高度重视,明确诊断,以达到正确治疗。  相似文献   

10.
晶状体囊袋张力环在半脱位晶状体超声乳化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晶状体囊袋张力环在超声乳化吸出联合后房型囊袋内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悬韧带断离范围小于 15 0°的半脱位晶状体的临床效果。方法 超声乳化吸出术治疗晶状体半脱位 14例 (14眼 )。悬韧带断离范围小于 90°者 5眼 ,90~ 15 0°者 9眼。造成悬韧带断离的原因为眼外伤 (8眼 )、马凡综合征 (1眼 )、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后 (2眼 ) ,另有 3眼原因不明。在常规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过程中 ,植入晶状体囊袋张力环及囊袋内植入人工晶体。随访 2~ 12个月 (平均 6个月 )。结果  13眼囊袋张力环及人工晶体植入顺利 ,未见人工晶体移位及晶状体悬韧带断离范围扩大。 1眼术后 2 4h散瞳下发现人工晶体位于囊袋外 ,其余病例随访过程中未见人工晶体偏心及晶状体悬韧带断离范围扩大。结论 晶状体囊袋张力环在手术治疗晶状体半脱位的白内障病例中 ,可有效地防止晶状体悬韧带断离范围扩大、确保术中人工晶体囊袋内植入及防止术后人工晶体移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虹膜根部断离修复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的疗效.方法 对65例(65只眼)外伤后虹膜根部断离伴白内障的患者进行虹膜根部断离修复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结果 术前双瞳孔,D形瞳孔,不规则瞳孔等瞳孔恢复圆形,术后瞳孔完全恢复圆形36例占55.38%,椭圆形29例占44.62%,术后1周视力≥0.6者38只眼,占58.46%,术后2周视力≥0.6者46只眼,占70.77%.结论 虹膜根部断离修复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能改善和恢复瞳孔功能,提高视力,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2.
颅内动脉瘤眼部表现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燕飞 《眼科》2003,12(1):35-37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引起的眼部病变。方法:回顾近5年来在我院神经科住院并确诊为颅内动脉瘤的3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引起的眼部病变进行着重分析。结果:39例中有眼部改变者22例(56.41%)。22你(22只眼,56.41%)均有眼肌麻痹;伴有视力下降者8例(8只眼,20.51%);眼球及眼眶疼痛者8例(8只眼,20.51%));眼底改变者3例(4只眼,7.69%);视野缺损者2例(4只眼,5.13%);角膜反射减弱者2例(2只眼,5.13%);流泪者1例(1只眼,2.56%);眼睑皮肤感觉下降者1例(1只眼,2.56%)。以上睑下垂、复视为主诉到眼科首诊的患者有9例(23.08%)。结论:颅内动脉瘤可引起眼部多种病变,其中最常见的病变为眼肌麻痹。  相似文献   

13.
糖尿病性眼肌麻痹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老年人糖尿病性眼肌麻痹的临床特点和发病机制。方法 常规眼科检查和眼肌专科检查及实验室生化检查确诊为糖尿病性眼肌麻痹 2 4例 (2 4只眼 ) ,部分病例辅以影像学检查。结果  2 4例均匀单眼发病 ,受累颅神经以动眼神经最多见 13例 (13只眼 ) ,其次为外展神经 9只眼 ,滑车神经 1只眼。结论 老年人糖尿病患者易合并眼肌麻痹 ,其发病可能与微血管病变有关  相似文献   

14.
角膜裂伤缝合联合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2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角膜裂伤时常常合并外伤性白内障。如果晶状体损伤严重 ,或伴有皮质进入前房 ,一般进行角膜伤口缝合的同时摘除白内障 ,但是否同时进行人工晶体植入有较多的争议。 1 996年 5月~ 1 999年 1 0月 ,我院采取角膜裂伤修复、白内障摘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三联术 ,治疗 2 0例获得了满意效果 ,现报告如下。一般资料  2 0例 ( 2 0眼 )角膜裂伤患者中 ,男 1 2例 ,女 8例 ,平均年龄 2 3 6岁 ( 7~ 52岁 )。右眼 1 3例 ,左眼 7例。受伤原因 :小刀剌伤 3眼、针尖刺伤 4眼 ,铁丝戳伤 3例 ,铁屑崩伤 4眼 ,枝条戳伤 3眼。玻璃碎片击伤 3眼。前房…  相似文献   

15.
眼肌按摩联合复方樟柳碱太阳穴注射治疗后天性眼肌麻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眼肌按摩联合复方樟柳碱太阳穴注射治疗后天性眼肌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2例52眼后天眼肌麻痹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成治疗组(眼肌按摩联合复方樟柳碱太阳穴注射)27例27眼,对照组(常规西药治疗)25例25眼。治疗组:眼肌按摩的同时,联合复方樟柳碱2mL患侧太阳穴注射,1次/d,每个疗程14d。可连续注射4个疗程,逐渐停药,痊愈者可随时终止治疗;对照组:采用皮质激素、扩血管药物及大剂量B族维生素治疗14~60d。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5%,对照组总有效率52%。两组比较结果显示: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6.71,P<0.01)。结论:眼肌按摩联合复方樟柳碱太阳穴注射治疗后天性眼肌麻痹可缩短治疗时间,操作简单、安全,是一种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眼睑再植2例     
眼睑断离病例较为少见,离断眼睑再植成活病例,国内文献中尚少报导,笔者遇2例上眼睑不全断离的急诊病人,经再植手术,获得较为满意结果,现报告如下。 例1.患者张耀宋,男,22岁,伊川县彭婆乡赵沟村农民。因右眼上睑铁钩伤断离4小时,于1984年11月27日到本院眼科就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眼肌麻痹的病因和临床特点。方法:对眼科收治的60例眼肌麻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眼肌麻痹患者60例中,血管病性27例(45%),外伤性15例(25%),其它原因者13例(22%),原因不明5例(8%)。结论:眼肌麻痹病因复杂,根据发病年龄、起病方式、伴随症状等临床表现,同时完善相关检查,多数眼肌麻痹不难诊断。  相似文献   

18.
巩膜瓣下闭合式外伤性虹膜根部断离复位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外伤性虹膜根部断离常见于眼外伤.较小的断离无需处理,如范围较大,往往造成单眼复视、双瞳及瞳孔不圆而影响美容和视力,应手术治疗.我们采用巩膜瓣下闭合式虹膜根部断离复位术,取得较好效果,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我院1992~1993年共收治6例外伤性虹膜根部断离.均为男性,年龄最大30岁,最小18岁,平均23.4岁.拳击伤和铁、木器击伤各3例.右眼4例,左眼2例.其中4例有  相似文献   

19.
白内障手术致虹膜根部断离原因及修复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手术操作过程中,导致虹膜根部断离的原因和修复手术方法.方法 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手术560例(560眼)中出现术中虹膜根部断离≥60°者有18例(18眼),占3.21%.处理方法是存虹膜根部断离区域作以穹隆为基底的结膜瓣,角膜缘切口,利用黏弹刺进行根部断离虹膜推移,Ⅰ期手术缝合固定.结果 分析术中发生虹膜根部断离的原因:与作巩膜隧道切口有关者2眼(11.11%)与进出眼内器械有关者2眼(11.11%),与娩核有关者8眼(44.44%),与人工晶状体植入有关者1眼(5.56%),清除皮质时误吸虹膜造成者5眼(27.78%).经显微手术修复.术后视力≥0.5者16眼(88.89%),≤0.2者2眼(11.11%).均避免了双瞳孔及影响视功能的因素.结论 手术中操作不当,技术不够娴熟是造成术中虹膜根部断离的主要原因.而及时发现,积极妥善修复是关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出术中出现虹膜根部断离的修复方法.方法 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出术中出现虹膜根部断离者21例(21眼).19例行Ⅰ期修复手术,将断离的虹膜根部用10-0尼龙线缝合至巩膜隧道切口的后唇;2例虹膜根部断离范围小,无需修复.结果 术后随访3周~2年,19例经修复后瞳孔形态、位置明显改善,2例无需修复.所有患眼人工晶状体正位、稳定,无明显双瞳,无复视、眩光等不适.结论 术中操作不当是造成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出术中虹膜根部断离的主要原因,需行Ⅰ期修复手术,可将断离的虹膜缝合至巩膜隧道切口的后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