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患儿女,2-5岁。因心率增快1年入院。1年前患儿出现心率增快,以活动后及气温高时明显。曾在当地医院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但心率增快不能控制。平素易腹泻、感冒,无肝炎、结核史,无药物过敏史。查体:体温37℃,呼吸25/min,体重11kg,无突眼征,眼球活动良好,甲状腺无肿大,无颈静脉怒张。心前区无隆起,心界不大,心率150/min,第一心音稍增强,无杂音。心电图:窦性心动过速。X线胸片:心肺膈无异常。心脏彩超:二尖瓣、三尖瓣轻度关闭不全,左心功能正常。心肌酶谱检查:LDH-L3-7μmol·s…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心率变异性的分析,了解心脏神经症患儿的自主神经功能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至2013年2月以“胸闷、叹息样长叹气”为主诉,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小儿心血管内科病房住院诊治,但各项检查均正常,未发现器质性改变的心脏神经症患儿22例(试验组),以及发育儿科门诊健康体检儿童20例(对照组)的心率变异性指标。结果除外年龄、性别干扰因素影响,试验组患儿心率变异性指标SDNN、SDANN、rMSSD、PNN50、TF、LF、HF较对照组明显下降,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脏神经症患儿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迷走神经活性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不同年龄心肌炎患儿的心率及心率变异性(HRV)改变的特点和相关性.方法 对120例心肌炎患儿进行24 h全程动态心电图检查,与804例正常儿童的心率及HRV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7岁以下患儿最慢心率较正常增快,最快心率比较变化无差异,7~18岁患儿心率监测指标均异常;3~7岁心肌炎患儿与正常儿童比较每5分钟R-R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SDANN)无变化,各组其他HRV指标均降低.结论 心肌炎患儿的HRV普遍降低,提示心脏自主神经系统的总体功能受损,以迷走神经张力降低为主,交感神经张力相对增强.  相似文献   

4.
例l,女,12a。以阵发性心悸、胸闷、长出气为主诉就诊。发作时心率130次/min。多发生在安静状态,活动与学习紧张时无加重,心律整齐,心音正常,间歇时心率70~85次/min。心脏摄片、心脏彩超、血常规、血沉、抗O、血清CK-MB、LDH-l、aHBDH、AST均正常。发病同时或lino内无病毒感染史,心电图描记示ST、!回、。VF呈水平压低,T呈I、。VF、VS低平,t倒置。曾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心得安试验后,缺血型ST-T改变完全恢复正常,并给予心得安治疗,心得安0.sing/(kg·次),每日2~3次,IWk后症状消失,心率、心电图恢复正…  相似文献   

5.
直立倾斜试验在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目的:探讨直立倾斜试验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4例不明原因晕厥的患儿进行基础直立倾斜试验,并以12名正常儿童作对照,在倾斜过程中动态观察心电图、血压、心率,并进行分析。结果:24例晕厥患儿中,基础直立倾斜试验阳性16例,而对照组为0.诊断敏感度为67%,特异度为100%,诊断价值为78%.16例阳性反应中,心脏抑制型反应3例(19%),表现为心动过缓,血压无变化;血管抑制型反应9例(56%),表现为血压下降,心率加快;混合型反应4例(25%),表现为心率、血压均有明显下降。结论:基础直立倾斜试验可作为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的一种重要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病毒性心肌炎(VMC)患者室性早搏(VPB)与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关系,以及美托洛尔的干预作用。方法分别测定40例健康儿童和60例VMC患儿(包括VPB组36例和NVPB组24例)的心率变异值。再把VPB组随机分成干预组和非干预组,每组各18例(n=18)。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干预组每天加用美托洛尔,2周后再次分别测定两个组的心率变异值,并分析比较其差异。结果VMC患儿与正常儿童心率变异性(HRV)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VPB组与NVPB组HRV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干预组给予美托洛尔治疗前后HRV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非干预组治疗前后HRV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VMC患儿VPB的发生与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受损有关,HRB对VMC患儿并发VPB的诊断有一定价值,美托洛尔可显著升高HRV预防VPB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325例健康小儿心率变异值测定结果与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325例健康小儿心率变异值测定结果与分析上海市儿童医院(200040)黄敏陈秀玉心率变异性(heartratevariablity,HRV)是指逐次心动周期之间的时间变异数。HRV可定量评估心脏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张力,两者的均衡性及其对心血管活动的影...  相似文献   

8.
病毒性心肌炎心率变异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应用CompasXMHolter分析系统对17例病毒性心肌炎和11例正常儿童进行心率变异性时域分析。结果病毒性心肌炎心率变异性参数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提示病毒性心肌炎急性期存在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受损。  相似文献   

9.
小儿心动过速性心肌病1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慢性心动过速可致心脏扩大、心功能降低,临床上颇似扩张型心肌病,有人将其命名为“心动过速性心肌病”(tachycardiomyopathy,TCM)。与原发性心肌病不同,心律失常控制后,患儿心脏大小及心功能可完全恢复。近10年在我院诊治的慢性快速心律失常患儿中,11例出现心脏扩大、心功能不全,符合TCM的诊断,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1例患儿中男8例,女3例;发病年龄6个月~13岁(平均6岁)。发病前均无心血管疾病表现,无呼吸道或肠道病毒感染史。3例以厌食、呕吐、喂养困难为主诉,8例表现为心悸、心前区不适。体检:面色苍白、心率…  相似文献   

10.
心率变异性(HRV)是指心率的快慢差异,是逐个心动周期的细微时间变化及其规律。HRV分析是目前评价自主神经活性的一项无创、定量、简便易行的方法。研究表明,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病患儿HRV下降;心力衰竭时心脏自主神经损伤,丧失对心功能的支持和调节作用,导致心功能恶化;心律失常患儿的HRV变化与交感张力增高和副交感张力降低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1.
病毒性心肌炎室性早搏与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研究病毒性心肌炎室性早搏与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关系。方法应用美国威豪CompasXMHolter系统检测43例病毒性心肌炎和19例正常儿童的心率变异性。根据是否并发室性早搏(VPC)将病毒性心肌炎分为室早组和非室早组,进行病例对照研究。结果室早组与非室早组和对照组比较,心率变异性降低(P<005)。病毒性心肌炎24小时窦性R-R间期标准差(SDNN)小于80ms者发生高危VPC的危险性为SDNN大于80ms者的45倍。结论病毒性心肌炎VPC的发生与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受损有关,心率变异性降低的程度可以作为判断VPC严重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正常新生儿心率变异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正常新生儿心率变异性(HRV)的特点。方法 应用Compas XM Holter分析系统对35例正常足月新生儿进行HRV时域分析。结果 新生儿出生后1~7d与8~28d HRV指标无差异(P>0.05)。24h正常RR间期标准差(SDNN)、心率变异性指数(HRVI)与24h平均心率(AHR)、最慢心率(MiHR)呈中度负相关(r值分别为-0.44,-0.43,-0.51,-0.56,P﹤.05)。结论 HRV是反映新生儿心脏自主神经功能较稳定的指标,结果可供新生儿HRV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3.
患儿,女,第1胎第1产,孕周39^+5,经产道分娩。其父母均为农民,母妊娠期间多次呼吸道感染,分娩前彩超示脐带绕颈一周、羊水量少、胎儿心率不齐,心率36次/min,疑为胎儿宫内窘迫,出生时羊水清、脐带绕颈1周、哭声响亮、颜面红润,体重2.5kg,R407次/min、头围34em、身长50em、肺部听诊无异常、心脏听诊示心音低钝、心率40次/min、律整、各瓣膜区未闻及器质性杂音、肝脾未及、四肢肌张力如常。  相似文献   

14.
同胞兄弟同患扩张型心肌病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例卫,男,10a,因双下肢浮肿6d,加重Zd人院,人院查体:T36.SC,PllZ次/min,R26次/min。BPll.0/8.okPa,一般状态尚可,呼吸稍促.口唇及四肢末端无紫组,眼睑、颜面轻度浮肿,颈静脉充盈不明显,双肺呼吸音粗,无罗音,心率快,心尖搏动弥散,心界显著扩大,第一心音略钝,心律尚规整,肝肋缘下3.ocm,质韧.双下肢浮肿明显。胸部X线示心脏向两侧扩大,心搏减弱,心胸比率0.65,伴肺瘀血。心电图示窦速、T波异常改变。心脏B超示主动脉根部内径Zlmm,左室舒张末内径60mrn,左房内径39mm,室间隔厚度smm,肺动脉内径24rum,…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血管迷走性晕厥(vasovagal syncope,VVS)患儿的心脏变时性功能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7年1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39例不明原因晕厥患儿的临床资料。经详细病史询问及辅助检查,28例患儿确诊为VVS,其中血管抑制型15例,混合型9例,心脏抑制型4例,11例为不明原因晕厥患儿,比较VVS患儿与不明原因晕厥患儿及不同血流动力学类型的VVS患儿之间的一般情况及运动平板试验时心率变化及心脏变时功能等情况。进一步根据VVS患儿心脏变时性功能情况分为变时性功能正常组(10例)及变时性功能不全(chronotropic incompetence,CI)组(17例,1例患儿失访),通过随访2组患儿晕厥复发情况,观察心脏CI对VVS患儿预后的影响。结果 VVS患儿与不明原因晕厥患儿相比较,人口学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在运动平板试验中VVS患儿运动时最快心率及心脏变时性指数显著低于不明原因晕厥患儿(P<0.05),VVS患儿的CI发生率显著高于不明原因晕厥患儿(64.3% vs. 27.3%,P<0.05)。不同血流动力学类型的VVS患儿比较,心脏抑制型及混合型患儿CI的发生率显著高于血管抑制型患儿。通过对27例VVS患儿随访发现,伴有CI的VVS患儿晕厥的复发率显著高于不伴有CI的患儿(P<0.05),以患儿晕厥复发的时间作为随访终点对VVS患儿进行生存分析,有CI的VVS患儿较无CI的患儿对治疗的反应不佳(Log-rank:P=0.028)。结论 心脏变时性功能在VVS患儿中有显著的改变,尤其常见于心脏抑制型和混合型患儿。伴有CI的VVS患儿对治疗的反应不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口服小剂量普萘洛尔在治疗婴幼儿血管瘤过程中对患儿心率变异性(HRV)、心率加速力(AC)、心率减速力(DC)以及心脏传导功能等方面的影响。方法对118例1岁以内血管瘤患儿口服小剂量普萘洛尔[1 mg/(kg·d)]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观察治疗后HRV时域指标[RR间期总体标准差(SDNN)、RR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SDANN)、相邻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NN50占所有NN间期个数的百分数(PNN50)]与频域指标[低频功率(LF)、高频功率(HF)]、AC、DC的变化,同时观察治疗后有无心脏传导功能及其他方面的异常。结果普萘洛尔治疗后SDNN、RMSSD、LF、HF、PNN50均大于治疗前(P0.01);治疗后AC、平均心率(HR)、最慢心率均小于治疗前(P0.01)。治疗后24 h动态心电图结果异常比例高于治疗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可抑制交感神经活性,使心脏传导功能受阻,但不会造成严重不良后果。  相似文献   

17.
开胸抢救小儿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后心搏循环骤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心脏压塞及心跳循环骤停的起因、治疗和疗效。方法 床边开胸抢救18例心内直视手术后心脏压塞及心搏循环骤停患儿。其中出血性心脏压塞7例,非出血性心脏压塞6例,血容量不足2例,心律失常3例。14/18例发生于术后4h内。结果 初级复苏全部成功,15例存活病儿无并发症,3例于复苏后2d内死于顽固性心功能不全。结论 小儿心内直视手术后出现心脏压塞及心搏循环骤停立即床边开胸抢救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8.
基础直立倾斜试验对儿童不明原因晕厥的诊断研究   总被引:35,自引:3,他引:35  
为探讨基础直立倾斜试验对不明原因的晕厥患儿的诊断价值,应用直立倾斜试验(倾斜角度60度,试验持续时间45分钟)对42例不明原因的晕厥患儿进行诊断研究,并以13名正常小儿作对照。结果:基础直立倾斜试验在不明原因晕厥患儿的阳性率为67%,对照组阳性率为0。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及诊断价值分别为67%、100%及74%。阳性反应诱发时间为22±12分钟。在28例阳性反应患儿中,15例为血管抑制型反应,表现为血压明显下降,心率增快;3例为心脏抑制型反应,表现为心率明显下降,血压不变;10例为混合型反应,其血压、心率均明显下降。提示:基础直立倾斜试验可较好地、客观地对血管迷走性晕厥进行诊断。  相似文献   

19.
我们应用 Holter 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30例无心脏病史的频发性早搏患儿,分析其昼夜变化规律及远期随访结果。结果表明:室性早搏日间型多见,早搏高峰期与心率高峰期基本一致。夜间睡眠后心率减慢,60%早搏减少或消失,53%早搏严重度降低,其原因可能与植物神经调节有关。以往认为活动后早搏增加的病理意义较大,而我们观察白天活动后早搏虽增多,但无自觉症状,且未经治疗,可自行减少或消失。本组30例远期随访,早搏自行消失或减少者占70%。但对多源性早搏或级别呈进行性增高者,应及时治疗,以防猝死。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总结儿童多发性大动脉炎(TA)合并心功能不全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确诊的TA合并心功能不全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共5例患儿进入本文分析,均为女性,起病年龄2~14岁。以心脏症状起病4例,包括胸闷、心悸、头晕、乏力、多汗。血管杂音5例,脉弱/无脉4例,高血压4例。5例均合并心脏瓣膜受累,3例为多瓣膜受累。二尖瓣关闭不全4例;主动脉瓣关闭不全3例,其中2例伴有升主动脉扩张;三尖瓣关闭不全3例;冠状动脉扩张3例。5例临床分型均为Ⅲ型(混合型)。4例接受糖皮质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治疗,2例接受TNF-α拮抗剂英夫利昔单抗治疗。1例失访,4例随访6~48个月,患儿症状均有不同程度好转,除已有不可逆心脏损伤外,炎性指标均正常,无新发病灶。1例合并顽固高血压,拟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结论 TA患儿应定期行心脏超声检查以及早发现心脏病变,、及时干预。以心脏症状起病的患儿,除应考虑原发性心脏疾病,还应警惕TA累及心脏的可能。TA合并心功能不全患儿中,主动脉和肾动脉出现血管狭窄者,多合并高血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