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郭遂成  孙杰  曾庆松 《医学信息》2007,20(2):350-350
大肠息肉指大肠粘膜表面肠腔突出的隆起病变,肠镜检查可明确大肠息肉的大小、形状、数目和部位,还可以电子肠镜做高频电灼治疗,目前已经成为大肠息肉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方法,我科自2002年9月至2005年6月,共治疗该病112例,疗效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大肠息肉与大肠癌的关系已普遍引起人们的关注,随着结肠镜的普及,大肠息肉的发生部位及病理改变也多见报道,我们总结了我院近3年检出的310例大肠息肉,对我区大肠息肉的病理和发生部位作一分析,以进一步探讨我区大肠息肉恶变情况。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310例大肠息肉患者,男173例,女137例,年龄22~78岁,平均年龄52岁。腹疼腹泻  相似文献   

3.
遗传性结直肠癌包括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引起的结直肠癌及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总发病率约占结直肠癌的15%左右,遗传性结直肠癌的基因定位是近年来结直肠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重大进展,对预防,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及术后随访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就近发现的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综合征及遗传性非息肉病大肠综合征基因定位(APC及MMR)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基因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基因研究进展刘硕陆萍宫恩聪大肠癌(colorectalcancer,CRC)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环境因素及遗传因素在其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遗传因素导致的大肠癌主要有两种,其一是家族性大肠腺瘤息肉病...  相似文献   

5.
刘泽权  刘旭明  林炎  肖凤珊 《医学信息》2009,22(7):1227-1228
目的探讨大肠息肉的分布,大小和病理特征,以及息肉恶变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544例大肠息肉的临床和病理特点。结果共检出大肠息肉544例,共628颗,检出率13.3%,全大肠均可发生,左右半结肠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腺瘤性息肉509颗,占81.9%,其中59颗发生癌变,癌变率为11.6%。结论大肠腺瘤性息肉与大肠癌关系密切。腺瘤体积越大,绒毛成分越多,癌变率越高。右半结肠.g-肉发病率升高,操作上应尽可能达回盲部。  相似文献   

6.
大肠息肉是外科常见疾病,由于息肉的类型不同,其临床意义亦不相同,病理形态上分为腺瘤与息肉两大类,各具特点。当今对大肠腺瘤与息肉的研究已采用了多种新技术和新方法,并取得较大进  相似文献   

7.
大肠腺瘤是一种重要的癌前病变,部分病例可发生恶变。因此寻找能反映恶变的标记物,对于大肠癌的防治及大肠癌病原的探索均有意义。70年代以来,对于大肠癌及大肠息肉肿瘤相关抗原的研究已有不少报告,,但其灵敏度及特异性均不理想。近年来,国内外相继研制出几株单克隆抗体,但应用其研究大肠癌前病变的报告甚少。本文应用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消化病研究室研制的抗人结肠癌单克隆抗体MC_3(简称MC_3)及PAP免疫酶染色法对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的大肠息肉及大肠癌组织进行观察,并就其意义做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正> 大肠癌是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仅次于胃癌、食道癌。该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仍不清楚。有人认为与遗传因素有关,如家族性肠息肉病,Garner氏综合症、家族性结肠癌等这些疾病的大肠  相似文献   

9.
家族性腺瘤息肉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疾病,具有大肠多发腺瘤的特点,有早期恶变倾向。有本病患者的家庭成员,从青春期到50岁必须每年进行乙状结肠镜的普查。作者从外科记录中对50例息肉病患者进行了鉴定。代表在世受累成员的全部25个家系的40例患者进行了研究。对照组为35例大学生和医院工作人员。  相似文献   

10.
肿瘤相关抗原LEA在大肠癌及大肠非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LEA在大肠腺瘤和大肠癌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应用双抗夹心ELLSA技术 ,以ND - 1单抗和抗CEA单体分别对大肠癌患者 93例、大肠腺瘤 16例、炎性息肉 15例及正常人 32例的血清进行LEA和CEA的检测。结果 LEA在大肠癌的阳性表达率为 72 %与炎性息肉的 7%存在非常显著性关系(P <0 0 1) ;CEA在大肠癌的阳性表达率为 5 9%与健康人的 6 %也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但LEA在大肠腺瘤的阳性表达率为 6 3%与炎性息肉的 7%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 ,而CEA的大肠腺瘤与炎性息肉分别为 5 0 %和 7% ,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LEA在大肠腺瘤的血清学表达很有可能作为大肠癌前病变的指标  相似文献   

11.
人大肠息肉组织p53表达及临床意义钱桦,王瑞年,周锡庚,郁宝铭,吴平平应用石蜡切片免疫组化LSAB法,检测了112例大肠息肉及腺瘤癌变组织的p53表达,以期了解大肠肿瘤形成过程中p53基因发生突变后异常蛋白的表达规律,探索早期发现大肠癌的途径。标本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窄带成像放大内镜及白光内镜对大肠息肉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4月至2014年12月在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心医院行结肠镜体检的人群作为研究对象,选取发现大肠息肉样病变的患者入组,同时采用普通白光内镜、窄带成像结合放大内镜进行检查,对发现的息肉进行黏膜腺管开口(pit)形态分型,与病理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在入组的61例体检人员中发现息肉样病变90个,普通白光内镜对于大肠肿瘤性病变的病理符合率73.33%、敏感性52.63%、特异性78.87%;窄带成像联合放大内镜下pit分型法对于大肠肿瘤性病变的病理符合率91.11%、敏感性90.48%、特异性91.30%。两种方法相比较,病理符合率、特异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窄带成像结合放大内镜在鉴别大肠息肉肿瘤性及非肿瘤性病变的诊断和组织病理学较普通白光内镜有更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3.
郭俭  王为忠 《医学信息》2000,13(5):230-230
肠粘膜局限增殖变厚向表面隆起形成息肉。大肠息肉是一集合名称,各种息肉都具有自己的组织学特征,应按其组织结构进行分类。现结合全国大肠癌病理研究规范标准,对息肉的再分型,临床与病理间的联系和息肉癌变规律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长期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对老年人大肠息肉生长的影响效果.方法 本文选取我院于2013年8月~2014年8月收治的100例老年人,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不服用阿司匹林药物,研究组长期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药物,对比两组研究对象不同病变部位的大肠息肉年负荷变化情况.结果 研究组研究对象的结肠息肉年负荷各期结果和对照组研究对象的结肠息肉年负荷各期结果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老年人长期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药物后,其部分息肉年负荷指标和服药前对比存在很大不同,长期服药后可以有效的抑制患者的大肠息肉持续生长,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大肠息肉和大肠癌的关系深受临床医师和病理工作者的重视。不同病理学类型的息肉,在大肠癌的发生中,具有不同的意义。在当前纤维结肠镜广泛应用的情  相似文献   

16.
大肠锯齿状病变的病理学分类及诊断要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肠腺癌是细胞基因组不稳定所致的疾病,约85%的病例与APC基因突变有关,存在染色体不稳定和异倍体.约15%的散发性腺癌是由CpG岛甲基化或DNA微卫星不稳定(microsatellite instable, MSI)所致,这类腺癌的癌前病变具有共同的组织学特征,表现为腺上皮过度增生、呈锯齿状向腺腔内突起,这类病变包括增生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病、无蒂锯齿状腺瘤、锯齿状腺瘤、混合性息肉以及高频率微卫星不稳定性(microsatellite instable-high,MSI-H)腺癌.我们将复习有关这些病变的最新研究进展的文献资料,以增进对这类疾病的认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应用粘液组化方法AB—PAS、HID—AB、OR—AB、PAT—KOH—PAS、PATB—KOH—PAS显示大肠上皮分泌粘液的类型。结果发现:大肠慢性炎、大肠克隆病及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幼年性息肉分泌粘液类型与正常粘膜相似(P>0.05),而伴有异型增生的溃疡性结肠炎、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家族性息肉、腺瘤癌变、大肠癌及癌旁粘膜粘液分泌性质与量均有变化。在这些病变中氮乙酰化及含有邻位羟基的氧乙酰化粘液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粘膜(P<0.05)。其检出阳性率与异型增生的程度有关。笔者认为应用粘液组化方法分析大肠癌前病变粘液性质对于判断粘膜上皮恶性倾向提供了有价值的手段。  相似文献   

18.
大肠息肉系指来源于肠上皮而隆起于肠粘膜面的赘生物,无论有无蒂,其性质分肿瘤性(如腺瘤)和非肿瘤性(如错构瘤)两大类。前者有明显的恶变倾向,已被国内外学者公认为大肠癌前期病变;后者则少有恶变,其发现率各国报告不一,欧美报告45岁以上人口4~5%,南方医院普查40岁以上城乡人口6387例,发现率为7.6%,在1976~1991年肠镜检查13451例中检出2201例,占16.4%,在已摘除41183颗息肉中,腺瘤占46.2%。由此可见,大肠息肉,尤其腺瘤性息肉并非少见,颇受临床及病理医师关注。  相似文献   

19.
某男,17岁,腹泻,便血7年,排时肛门口“包块”脱出3年。曾按痢疾、痔疮治疗无效,1989年4月以直肠结肠息肉病入院。家族史:父及一姐有类似表现,父40岁死于直肠癌。其姐经结肠镜等检查诊为息肉病。查体:身高1.48米,营养欠佳,贫血貌。头面五官,心肺、腹部及外阴未见异常。稍增腹压见一8cm×6cm×4cm,色淡红葡萄状包块从肛门脱出,表面有大小不等的赘生物,纤维结肠镜检查送达横结肠肝曲,所见肠腔内充满大小不等的赘生物。其间粘膜正常。全消化道钡透及胃镜检查:胃、小肠未见异常。诊断:家族性结肠息肉病。硬膜外麻醉下手术见:全大肠肠腔内有约个息肉,以直肠、乙状结肠、盲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受体(IGF-Ⅰ R)在大肠息肉和大肠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搜集内镜黏膜切除术(EMR)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完整切除并经病理证实的32例患者的共47个大肠息肉,包括炎性息肉、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另选12例正常结肠黏膜组织及20例结肠腺癌黏膜组织作为对照.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IGF-Ⅰ R的表达,分析IGF-Ⅰ R的表达程度及其与大肠癌的相关性.结果 IGF-Ⅰ R在正常对照组、炎性息肉组、管状腺瘤组、绒毛状腺瘤组和大肠癌组5组病例间经Spearman双变量等级相关性分析,相关系数为0.5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IGF-Ⅰ R在正常组织、炎性息肉、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大肠癌中的表达依次增加.IGF-Ⅰ R在评价息肉处于黏膜增生-腺瘤-癌变的发展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