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观察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外周血炎症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纤维蛋白原(FG)、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变化及其与心衰严重程度的相关关系。方法选择60例CHF患者为病例组,包括冠心病30例,高血压性心脏病14例,心肌病16例(扩张型心肌病10例,肥厚型心肌病6例)。另外选择40例年龄、性别与病例组相匹配的健康受试者作为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均测定外周血IL-1β、IL-6、TNF-α、FG、hsCRP水平、血脂,同时询问吸烟史、高血压病史及糖尿病史。CHF患者评估NYHA心功能分级并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CHF患者外周血炎症细胞因子IL-1β、IL-6、TNF-α、FG、hsC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不同病因心衰患者间IL-1β、IL-6、TNF-α、FG、hsCR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IL-1β、IL-6、TNF-α、FG、hsCRP水平与NYHA心功能分级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LVEF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CHF患者外周血炎症细胞因子IL-1β、IL-6、TNF-α、FG、hsC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与NYHA心功能分级呈显著正相关,与LVEF呈显著负相关,与CHF的发生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糖调节受损(IGR)人群外周血炎症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变化及其与心电图(ECG)异常改变的关系。方法按照WHO糖尿病诊断标准,随机选择IGR者202例、正常糖耐量(NGT)者200例,所有受试者均进行12导联心电图(ECG)检查,测定外周血IL-1β、IL-6、TNF-α、hs—CRP和血脂谱(TC、TG、LDL—C、HDL—C)含量。结果IGR组外周血炎症细胞因子IL-1β、IL-6、TNF-α、hs—CRP及血脂谱水平显著高于NGT组(P〈0.05或P〈0.01);IGR人群心电图改变程度与外周血炎症细胞因子表达水平呈正相关(P〈0.05或P〈0.01)。结论IGR者存在慢性低度炎症反应,联合检测炎症细胞因子和心电图,对评价IGR者心血管病变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培哚普利对老年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1(IL-1β)、白细胞介素-6(IL-6)的影响.方法 放免法检测53例老年CHF患者(培哚普利组28例,常规治疗组25例)治疗前后及25例健康老年人血清中TNF-α、IL-1β、IL—6水平.结果 老年CHF患者血清中TNF—α、IL-1β、IL—6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且随着心功能损害程度加重而升高,TNF—α、IL—6水平在心功能各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IL—1β水平在心功Ⅳ级显著高于心功能Ⅱ、Ⅲ级(P<0.05).培哚普利组与常规治疗组老年CHF治疗后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浓度均有明显降低,但培哚普利组TNF—α、IL-1β、IL—6水平下降更为明显(P<0.05)。结论 血清中TNF—α、IL—1β、IL-6水平可反映心力衰竭的程度;培哚普利可明显降低老年CHF患者血清TNF—α、IL-1β、IL—6水平,从而保护和改善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不同病因慢性心力衰竭(CHF)病人外周血单核细胞(MON)血红蛋白清道夫受体CD163的CHF病人表达水平,探讨CD163与其他炎症因子和心功能的关系。方法选择2015年2月—2016年4月在上海市浦东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124例CHF病人,并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Ⅱ级~Ⅳ级作为CHF组,63例无基础心脏疾病的受试者作为对照组。CHF组包括冠心病(CHD)、高血压性心脏病(HHD)和心肌病(CM)3个亚组。所有研究对象均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外周血MON CD163表达水平,检测外周血白细胞(WBC)计数、中性粒细胞(NEU)计数、MON计数、血清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肌酐(Cr)、空腹血糖(FPG)、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血红素氧合酶-1(HO-1)、丙二醛(MDA)、脑钠肽(BNP)以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体重指数(BMI)等相关指标,评估NYHA心功能分级,同时询问吸烟、高血压病、糖尿病及脑卒中史。结果1CHF组外周血MON CD163、炎症细胞因子CRP、IL-1β、IL-6和氧化应激指标HO-1、MD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2CHF组的CHD、HHD、CM 3个亚组间CD163、CRP、IL-1β、IL-6、HO-1和MDA水平无统计学意义(P0.05)。3 CHF组的CHD、HHD、CM 3个亚组NYHAⅡ级、Ⅲ级、Ⅳ级病人CD163、CRP、IL-1β、IL-6、HO-1和MDA水平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NYHAⅣ级病人CD163、CRP、IL-1β、IL-6、HO-1、MDA水平显著高于NYHAⅢ级和Ⅱ级病人(P0.01),NYHAⅢ级病人CD163、CRP、IL-1β、IL-6、HO-1、MDA水平显著高于Ⅱ级病人(P0.01)。4CD163与MON、CRP、IL-1β、IL-6、HO-1、MDA、BNP、LVEF呈明显正相关(P0.05或P0.01),与年龄、BMI、SBP、DBP、WBC、NEU、HB、PLT、FPG、ALT、TBIL、Cr、TC、TG、LDL-C、HDL-C无相关性(P0.05)。结论CHF组外周血MON CD163、炎症细胞因子CRP、IL-1β、IL-6和氧化应激指标HO-1、MDA水平显著升高,并且与心功能状况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清细胞因子IL-6、TNF—α与心功能分级的关系。方法采用液相蛋白定量技术检测60例心功能Ⅱ-Ⅳ级的CHF患者(CHF组)及20例健康查体者(对照组)的IL-5、TNF-α浓度,并作相关性分析。结果CHF组血清1L-6、TNF-α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且随心功能的恶化逐渐升高;不同心功能分级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血清细胞因子与心功能分级呈显著正相关(r=0.640—0.819,P均〈0.05);心功能与原发病无关。结论细胞因子的上调与CHF的发生、发展、转归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与心衰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尿酸(UA)、胆红素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11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为CHF组,按NYHA心功能分级分为3组:心功能Ⅱ级36例,心功能Ⅲ级62例,心功能Ⅳ级12例。另外选取在本院体检的心功能正常者50名作为对照组。所有入选者于人院第2天采空腹静脉血测定UA、胆红素和hs—CRP水平。结果CHF组UA、胆红素和hs—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O.05);CHF组内不同心功能分级组间UA和胆红素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hs—CR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UA、胆红素和hs—CRP与年龄无相关性(P〉O.05);UA和胆红素与心功能分级呈显著正相关(P〈O.05),hs—CRP与心功能分级无相关性(P〉0.05)。结论血UA、胆红素和hs—CRP水平升高在CHF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血UA、胆红素水平随心力衰竭程度加重而升高,hs—CRP水平变化在CHF发生、发展中可能无确定作用。检测血尿酸、胆红素水平有助于判断心衰严重程度并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外周血单核细胞血红蛋白清道夫受体CD163在不同病因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患者中的表达水平,探讨其在CHF发病中的意义。方法选择2015年2月至2016年4月在上海市浦东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124例纽约心脏学会(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NYHA)心功能分级Ⅱ~Ⅳ级的CHF患者作为CHF组和63例无基础心脏疾病的受试者作为对照组,CHF组包括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和心肌病3个亚组。所有研究对象均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外周血CD163表达水平,检测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肌酐(Cr)、空腹血糖(FPG)、三酰甘油(triacylglycerol,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kin-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nterlekin-6,IL-6)、血红素氧合酶-1(hemeoxygenese-1,HO-1)、丙二醛(malonaldehyde,MDA)、脑钠肽以及左心室射血分数、收缩压、舒张压、体质量指数等相关指标,评估NYHA心功能分级,同时询问吸烟、高血压、糖尿病及脑卒中史。结果 (1)CHF组外周血单核细胞CD163、炎症细胞因子CRP、IL-1β、IL-6和氧化应激指标HO-1、MDA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CHF组NYHAⅡ级、Ⅲ级、Ⅳ级患者CD163、CRP、IL-1β、IL-6、HO-1和MDA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NYHAⅣ级患者CD163、CRP、IL-1β、IL-6、HO-1、MDA浓度显著高于NYHAⅢ级和Ⅱ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NYHAⅢ级患者CD163、CRP、IL-1β、IL-6、HO-1、MDA浓度显著高于Ⅱ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性别、吸烟、高血压、糖尿病和脑卒中史不影响CD163表达水平(P0.05)。(4)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调整年龄、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史、收缩压、舒张压、血红蛋白、肌酐等危险因素后,CD163仍与CHF显著相关(P0.05)。结论 CHF组外周血单核细胞CD163及炎症细胞因子CRP、IL-1β、IL-6和氧化应激指标HO-1、MDA浓度显著升高,并且与心功能状况相关。CD163可能与CHF的发生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8.
比较T2DM大血管病变组81例、单纯T2DM患者81例与80例正常健康人血清hs—CRP、IL-6及TNF-α水平。结果:T2DM大血管病变组的hs—CRP、IL-6和TNF-α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和单纯T2DM组(P〈0.01)。且T2DM患者血清hs—CRP与IL-6、hs—CRP与TNF-α、IL-6与TNF-α呈正相关。结论:提示hs—CRP、IL-6、TNF-α与T2DM发病有显著相关性,炎症是导致糖尿病发生、发展的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卡维地络对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促炎细胞因子浓度的影响。方法:选择66例CHF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卡维地络治疗组,32例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和IL-1β的浓度,分析其与CHF程度的关系。结果:(1)CHF患者三种细胞因子浓度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0.01),CHF程度越重细胞因子浓度越高(P〈0.01);(2)治疗后卡维地络组心功能分级左室收缩末内径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均〈0.05),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每搏量(SV)、左室射血分数(LVEF)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0.01);常规治疗组仅LVEF显著升高(P〈0.05);治疗后卡维地络组LVEF、LVFS较常规治疗组显著升高(P〈0.05);(3)治疗后卡维地络组三种细胞因子浓度显著降低(P〈0.01或〈0.05);常规治疗组TNF—α、IL-6降低(P〈0.05),而IL-1β水平降低不显著。结论:CHF患者促炎细胞因子浓度升高,可作为判断心衰严重程度的指标。卡维地络能有效抑制促炎细胞因子的产生,改善心功能和心室重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冠心病心功能不全患者血尿酸(UA)与细胞因子变化及其与心功能分级的关系。方法:将97例CHD心功能不全患者根据NYHA心功能分级标准分成3个组:Ⅱ级组32例;Ⅲ级组33例;Ⅳ级组32例。采用双抗体夹心DAB ELISA法检测外周血TNFα、IL1β、IL6水平,采用TOSHIBA7060型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尿酸的浓度。结果:不同心功能级别的冠心病患者血清尿酸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Ⅲ、Ⅳ级组血清TNFα值显著高于对照组及Ⅱ级组(均P<0.05)。Ⅳ级组血清IL1β水平显著高于各亚组(P<0.05、P<0.01)。Ⅲ、Ⅳ级组血清IL6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尿酸水平与细胞因子TNFα、IL1β、IL6均呈正相关(r=0.28~0.31,P<0.01;r=0.28~0.36,P<0.01;r=0.21~0.33,P<0.01)。同时血尿酸水平与NYHA心功能分级有相依变动的规律(r=0.48,P<0.01;r=0.53,P<0.01;r=0.61,P<0.01)。结论:冠心病心功能不全患者外周血尿酸水平与细胞因子水平相关,与心衰程度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炎性因子与心房结构重构的关联性.方法 研究对象为45例持续性心房颤动组和45例对照组.研究对象行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心房直径,行超声背向散射测定技术检测房间隔和左心房后壁背向散射积分值(integrated backscatter,IBS)和背向散射积分周期变化值(cyclic variation of integrated backscatter,CVIB).行免疫比浊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onprotein,hs-CRP),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浓度.结果 持续性心房颤动组左心房直径和血清Hs-CRP、IL-6、TNF-α浓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房颤动患者左心房直径与各血清炎性因子浓度(hs-CRP、IL-6和TNF-α)呈正相关(r=0.825,P<0.01;r=0.432,P<0.01;r=0.357,P<0.01).左心房直径>40 mm亚组血清hs-CRP、IL-6和TNF-α浓度均高于左心房直径≤40 mm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炎性因素参与了心房颤动的发病过程,血清hs-CRP、IL-6和TNF-α浓度与心房颤动的持续状态有关,心房纤维化和心肌重构也参与了心房颤动的发生和维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芪苈强心胶囊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 124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芪苈强心胶囊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各62例,两组间临床基线资料无显著差异。芪苈强心胶囊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芪苈强心胶囊,每天3次,每次4粒。8周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心功能的改善情况。检测入组时及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血浆BNP、IL-1、IL-6、TNF-α及hs-CRP的变化。结果芪苈强心胶囊治疗组临床显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72.6%vs 53.2%,,P=0.040)。心脏彩超提示,芪苈强心治疗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较前有显著提高(36.5±3.4 vs41.4±2.9%,P0.05)。和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芪苈强心治疗组LVEF也显著提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芪苈强心治疗组BNP、IL-1、IL-6、TNF-α和hs-CRP较入组时有显著降低(P值均0.05),和对照组治疗后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P值均0.05)。结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芪苈强心胶囊可进一步缓解临床症状、改善心功能、降低BNP及IL-1、IL-6、TNF-α等炎症因子的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神经内分泌因子对扩张型心肌病(DCM)心室重构及心力衰竭的影响。方法:DCM患者120例,按心功能分级分为3组,心功能Ⅱ级组34例,心功能Ⅲ级组45例,心功能Ⅳ级组41例。另选取80例心功能正常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人院第2天均检测去甲肾上腺素(NE)、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细胞肿瘤坏死因-α(TNT-α)、白介素-6(IL-6)、细胞可溶性凋亡因子(sFas)。结果:DCM心功能Ⅱ~Ⅳ级患者与正常组对照,NE,AngⅡ、TNF-α、IL-6、sFas水平明显升高,且随着心功能恶化逐渐增强(P〈0.01)。DCM组中不同功能级别者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DCM患者其NE,AngⅡ、TNF-α、IL-6、sFas常过度表达,通过影响心肌收缩力,引起心肌肥大,诱导心肌凋亡、纤维化,加重心室重构和心力衰竭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心脏再同步治疗(CRT)1个月、3个月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及其与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关系。方法入选心功能Ⅲ~Ⅳ级的患者30例,分为CRT组15例,对照组15例。两组于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及3个月分别测定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浓度,超声测量LVEF。结果CRT组治疗3个月后TNF-α、IL-6浓度与治疗前相比明显下降。治疗后1个月及3个月,CRT组LVEF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细胞因子(TNF-α、IL-6)浓度与LVEF呈显著负相关。结论CRT治疗3个月后心功能改善的同时细胞因子浓度降低,提示血清TNF-α、IL-6浓度可作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免疫调节治疗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充血性)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治疗和生活方式干预,试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免疫调节治疗,即胸腺五肽4 mg加入注射用水10 ml肌肉注射,1次/d,15 d为1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TNF-α、IL-10、hs-CRP、IL-1β水平和明尼苏达生活质量量表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TNF-α、IL-10、hs-CRP、IL-1β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血清TNF-α、hs-CRP、IL-1β水平低于对照组,血清IL-10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试验组明尼苏达生活质量量表评分为(37.60±15.46)分,对照组为(37.00±15.23)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9,P0.05);治疗后,试验组明尼苏达生活质量量表评分为(27.23±12.45)分,低于对照组的(35.27±14.68)分(t=2.95,P0.05)。结论免疫调节治疗可改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促炎/抗炎因子失衡状况,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是一种治疗新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尿酸水平以及高敏C反应蛋白(hs CRP)、白细胞介素6(IL-6)、TNF-α等炎性因子水平的变化,并对其进行相关性分析。方法选择CHF患者65例(CHF组),根据心功能分级(NYHA),Ⅱ级15例,Ⅲ级32例,Ⅳ级18例;另选心功能正常的老年人45例(对照组)。所有入选者采用日本产OLYMPUS.AU5400全自动生化仪测定血尿酸、hs-CRP及血肌酐水平,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lL-6、TNF-α水平,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左心房内径、LVEF、左心室二尖瓣舒张早期血流峰值和舒张晚期血流峰值比值。结果与对照组比较,CHF组心功能Ⅲ、Ⅳ级患者血尿酸、TNF-α、IL-6、hs CRP水平明显升高(P<0.01),并随心功能分级加重而增加。血尿酸水平与TNF-α、hs-CRP、IL-6等炎性因子呈正相关(r=0.74,r=0.60,r=0.68,P<0.01),而与LVEF呈负相关(r=-0.73,P<0.01)。结论老年CHF患者血尿酸水平显著升高,并与循环中的炎性因子密切相关,是CHF患者心功能恶化的重要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丹参对慢性心力衰竭(HF)的治疗作用。方法:入选250例具有心功能不全的临床表现、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45%、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Ⅱ~Ⅲ级、病情相对稳定的门诊及住院HF患者,分为丹参组和对照组各125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抗HF治疗,丹参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丹参片(3片/次,3次/d)。平均随访1年,观察治疗前、后超声心动图指标、氨基末端B型钠尿肽(NT-ProBNP)、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IL-10变化及主要心血管事件(MCE)(包括死亡、心脏移植及难治性HF再住院)。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丹参组的各项指标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有进一步改善,LVEF增加(P<0.05),左心室舒张末期和收缩末期内径缩小(均P<0.05),NT-ProBNP、hs-CRP、TNF-α和IL-6水平均降低(均P<0.05),IL-10升高(P<0.05)。丹参组的MCE发生率低(P<0.05)。结论:丹参能减轻心脏负荷,降低炎症因子水平,从而具有保护心脏的作用。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丹参片有助于抗HF治疗并改善慢性HF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糖类抗原-125(CA125)、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与心功能及结构的关系.方法 收集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128例作为观察组,按NYHA标准分为心功能Ⅱ级、Ⅲ级、Ⅳ级.另选同期健康体检者42名作为对照组.采用微粒子酶联免疫化学发光法检测所有患者血清CA125浓度,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TNF-α浓度,同时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结果 ①与对照组比较,不同心功能分级CHF患者TNF-α、CA125及LVEDD明显升高,LVEF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TNF-α和CA125水平随心功能分级增高而升高.治疗后TNF-α与CA125水平随心衰控制好转而显著下降,LVEF随心衰控制好转而显著上升.②CA125、TNF-α与LVEF呈负相关,与LVEDD呈正相关(P<0.05).③不同病因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中TNF-α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A125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其浓度在扩张型心肌病>冠心病>高血压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结论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中CA125和TNF-α水平高,并可作为反映心力衰竭诊断严重程度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细胞介素(IL)-6水平的变化与心功能的关系及阿托伐他汀对其水平的影响。方法:84例CHF患者被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治疗组(42例)和常规治疗组(42例),另选30例健康人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放射免疫方法检测各组治疗前后血清中TNF-α及IL-6的水平,并作心脏超声检查,评估心功能。结果:①84例心功能I~IV级CHF患者血清中TNF-α水平:[(0.52±0.16)μg/L∶(0.64±0.17)μg/L∶(0.79±0.17)μg/L∶(0.88±0.18)μg/L],IL-6[(96.67±17.79)μg/L∶(119.19±25.48)μg/L∶(143.51±26.63)μg/L∶(154.21±23.39)μg/L]随着心功能损害程度加重而显著升高(P0.05);②阿托伐他汀组与常规治疗组治疗后血清TNF-α,IL-6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均0.05),且阿托伐他汀组较常规治疗组治疗后血清中TNF-α[(0.63±0.21)μg/L∶(0.74±0.19)μg/L],IL-6[(108.87±20.86)μg/L∶(113.92±15.37)μg/L]降低更明显(P0.05);③治疗后阿伐他汀治疗组左室射血分数[(40±6)%∶(36±5)%]、左室收缩末容积指数[(31±6)ml/m2∶(34±5)ml/m2]、左室舒张末容积指数[(47±12)ml/m2∶(51±11)ml/m2]较常规治疗组明显改善(P均0.05)。结论:①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TNF-,αIL-6水平与心功能状态密切相关;②阿托伐他汀能降低血浆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6)水平,改善心脏功能,有益于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