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丹参种源分布及道地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对丹参药材的种源分布及道地性进行考察研究。方法通过对安国中药材市场调研和文献查阅,探讨目前丹参药材的种源及分布概况。结果丹参商品药材除正品外,尚有多种代用品流通使用,同时也有部分伪品干扰市场。结论丹参种源复杂,商品的来源及质量标准有待进一步研究确定。  相似文献   

2.
川贝母野生抚育——中药材可持续利用模式研究(英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保证川贝母产品的可持续发展,作者率先在青藏高原山地实施川贝母野生抚育,突破了传统药材人工种植的模式,在中国对濒危药材建立大规模的野生抚育体系。川贝母野生抚育地是在其原有生态环境条件下,主要在海拔约4000米的高山灌丛和高山草甸,建立川贝母优质种子种苗繁育及种源基地及川贝母的质量标准规范体系;在康定建立川贝母种源基地;并建立大面积川贝母野生抚育推广体系,产生了重要的社会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通过川贝母野生抚育,保证药材供应。川贝母野生抚育在其特有分布的群落类型中进行,其抚育技术突出了川贝母生物学特性及群落等产地生态适宜性。因此在四川对川贝母的生态分布、土壤、植物群落与川贝母药材品质的相关性及川贝母产地适宜性作了较详细的研究,为商品川贝母野生抚育打下了基础。通过测定川贝母分布的群落样地的相对优势度,应用Bray-Curtis距离系数以计算机进行聚类分析等数值分类方法划分川贝母分布的群落类型。川贝母分布的群落类型包括:锈线菊+金露梅群落、珠茅蓼群落、双腺柳群落、窄叶鲜卑花群落、毛蕊杜鹃群落、鹅绒委陵菜十条叶银莲花群落、康定委陵菜群落、毛蕊杜鹃一棱子芹群落、金露梅群落、理塘杜鹃灌丛、硬叶柳灌丛、香柏灌丛、珠芽蓼+圆穗蓼草甸等类型,并确定了其群落组成、土壤等生态特征。成都恩威集团建立2500余亩川贝母的种源基地,修建了网围栏,对采集的川贝母种子进行后熟和低温处理,并进行了中小规模的试种试验,为以后种子的生理研究及种子繁育技术研究打下了基础。对基地的大气、土壤、水质进行了检测,各项指标均符合GAP要求;并在康定县、卢霍县等地开始了对川贝母的人工抚育进行试验推广。中药品种70-80%来源于野生资源,因此,中药材野生抚育可发展成一种新兴的中药生态产业模式。川贝母野生抚育可发展成一种新兴的中药生态产业模式。野生抚育可使野生药材资源随着人类的发展与延续而持续发展,造成一种可持续利用的优良环境。川贝母野生抚育地是在其原有生态环境条件下,主要在海拔约4000米的高山灌丛和高山草句,野生抚育川贝母药材在性状、成分保持不变。野生抚育川贝母与野生状态贝母药材有效成分含量基本一致。野生抚育主要立足于在原有自然环境增加川贝母种群密度,在海拔3500米以上人为活动少,几乎无病源物污染,加之抚育地的伴生群落植物都是川贝母生长必须的,因此。无需除草及使用农药、化肥等,人工管理成本低。川贝母野生抚育地在高原草地、实施建设野生抚育基地,突破了传统的濒危药材人工种植的模式,本项目为不便农田种植、高原特殊环境生长的药材探索建立一种资源恢复更新、重建生态系统的切实可行的野生抚育技术体系,保障高原药材的可持续发展,高原中藏药材野生抚育基地建设是一项新兴的中药材生态产业。  相似文献   

3.
对功效独到、资源稀缺、国家重点保护的药材川贝母,就有关种源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对资源扩充等相关研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不同规格川贝母鳞茎作为种茎对植株生长发育和药材品质的影响,为高品质川贝母精细化栽培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以直径和外观形状对川贝母鳞茎进行分类,通过比较3种不同直径和2种不同外观形状鳞茎出苗后的生理指标、叶片光合光响应曲线以及总生物碱含量,分析不同规格鳞茎的差异对田间川贝母产量和鳞茎品质的影响。结果:川贝母大粒鳞茎生殖生长具有显著的优势,开花数量多且均可挂果,单颗果实质量和其他规格鳞茎所得果实质量没有显著性差异;小粒鳞茎总生物碱含量高于大鳞茎。扁鳞茎叶片数量和叶片宽度均显著高于尖鳞茎,光合效率较高,但出苗时间较尖鳞茎晚,二者生物碱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川贝母鳞茎表型具有多样性,相同生长年限下,直径大的鳞茎可优选用于种源繁育,较小鳞茎适宜作为商品。通过鳞茎直径及形状筛选川贝母种茎,可以同时保证其种源繁育和药材供应,为川贝母的高产优质生产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建立一种针对川贝母药材的即时快速分析方法。方法收集贝母类药材共81批,应用便携式AOTF近红外光谱仪采集其光谱,通过主成分分析法(PCA)分别对贝母类药材、川贝母类药材及商品"松贝"与伪品进行快速鉴别。结果该方法实现了川贝母类药材与非川贝母药材的快速鉴别,能有效区分川贝母类药材,并可快速甄别"松贝"及其混伪品。结论该方法是一种简便、快速、低耗、无损的新型分析技术,能用于川贝母类药材的快速鉴别。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田间种植试验,分析不同种源的柴胡药材质量,为确定适宜北京地区种植柴胡的种源提供技术依据。方法:在北京市顺义区设置田间试验,种植从河北安国药材市场、安徽亳州药材市场、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购买的3个种源的柴胡,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及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药材样品中的柴胡总皂苷、柴胡皂苷a、柴胡皂苷c和柴胡皂苷d的含量,以甘肃、山西种植柴胡药材为对照,评价北京地区3个不同种源的柴胡药材质量。结果:3种不同种源的柴胡药材,在柴胡总皂苷、柴胡皂苷a、柴胡皂苷c、柴胡皂苷d含量等化学成分指标与甘肃、山西种植柴胡药材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标准,其中河北安国药材市场、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种源的药材质量更优。结论:北京地区是种植柴胡的适宜产区,种源可从河北安国药材市场或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购买。  相似文献   

7.
青藏高原及其毗邻地区川贝母类药材的资源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摸清青藏高原及其毗邻地区川贝母类药材的野生资源和栽培资源现状,为川贝母类药材的资源保护、人工种植、质量控制、合理用药等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文献调查、走访调查、市场调查及路线调查对青藏高原及其毗邻地区的贝母属植物的种类和川贝母类药材资源进行调查。结果:青藏高原及其毗邻地区的贝母属植物形态复杂、种类众多,初步调查到8种1变种。川贝母类药材主要来自野生品,基原复杂,环境破坏和人为过度采挖造成了资源量锐减。目前,人工栽培未能有效缓解供求困境。结论:应从政府引导管控、产业健康发展、深入科学研究等角度对青藏高原及其毗邻地区的贝母属植物进行合理保护、永续利用和栽培资源评价,提出控制药材质量的方法,保证用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不同种源地广金钱草药材质量变异及遗传多样性,为合理利用广金钱草种质资源及优良品种选育奠定基础.方法:采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对18个种源地广金钱草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用NTSYSpc-2.11F软件计算并分析广金钱草种质间的相似度,构建遗传系统进化树;采用HPLC测定药材夏佛塔苷含量,并进行方差分析.结果:通过筛选得到8对AFLP引物组合,共扩增出844个DNA条带,多态性条带为717个,多态性位点平均为84.27%;通过聚类分析,将18个种源地的广金钱草种质分为3大类.种源间广金钱草药材夏佛塔苷含量差异显著,海南三亚种源夏佛塔苷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种源地药材夏佛塔苷含量.结论:不同种源广金钱草药材质量差异显著,遗传多样性丰富,蕴藏着优质的种质资源,可以进行综合开发及优良品种选育.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川贝母最新试验研究结果进行描述,为川贝母药材鉴别方法提供一定提升思路。方法:用性状观察,薄层色谱研究,含量测定方法对川贝母药材特点进行详细描述。结果:1)栽培品与野生川贝母在性状方面的区别主要在于栽培品鳞叶表面的颜色偏黄,有皱缩,稍粗糙,青贝的个体较大(可达4 cm);2)实际上市的栽培品中具松贝性状特征的,主要源于暗紫贝母,具青贝性状特征的主要源于川贝母、瓦布贝母和太白贝母;3)川贝母的薄层色谱特征主要与植物基源有关,有效成分结构类型相似但细微结构有差异;4)具有松贝特征的栽培品与具有青贝特征的栽培品的总生物碱含量有明显差异。结论:建议将川贝母"栽培品"细分为"松贝栽培品"和"青贝栽培品"2种规格以便市场管理和临床应用,对川贝母薄层色谱鉴别方法和现行标准中总生物碱含量限度提出了修订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中药材》2016,(4)
目的:规范白及的药材市场,建立代用品与正品白及之间的鉴定指标。方法:通过基原、性状、显微鉴别比较代用品与正品白及的异同。结果:代用品为小白及Bletilla formosana(Hayata)Schltr.、筒瓣兰Anthogonium gracile Lindl.、苞舌兰Spathoglottis pubescens Lindl.、高褶带唇兰Tainia viridifusca(Hook.)Benth.et Hook.f.。5种药材显微结构上有许多共性,但淀粉粒的形状、大小和数量,维管束类型、大小及黏液细胞大小,可作为白及与其代用品的鉴定指标。结论:研究结果建立了代用品与正品白及之间的鉴定指标,可为规范白及药材市场品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川贝母始载于《本草纲目拾遗》,为临床常用药,以清热化痰、润肺止咳、散结消肿而著名。川贝母类药材来源较多,价格又一直居高不下,致使一些惟利是图的不法分子用其他类似的药材混充川贝母销售,导致市场上出现了众多的混淆品和伪品,故正确鉴别区分川贝母的真伪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2.
川贝母是贝母类药材的主要商品,它是四川地道药材,在中药外贸上,川贝母具有绝对优势,但资源逐年减少。近十多年来,我国各省区均发现有川贝母的伪品。如果,那些伪川贝母磨成了粉末,用以制作中成药,就更难区别。本文就正品川贝的形性及粉末鉴别特征,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3.
川贝母野生抚育之群落生态研究   总被引:15,自引:7,他引:15  
目的 :为川贝母药材野生抚育提供基础和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测定川贝母分布的群落样地的相对优势度 ,应用聚类分析方法刻划川贝母分布的群落类型。结果与结论 :将川贝母野生抚育的适宜群落划定为窄叶鲜卑花灌丛、理塘杜鹃灌丛、硬叶柳灌丛、金露梅+绣线菊灌丛、香柏灌丛、珠芽蓼 +圆穗蓼草甸等 6种类型 ,并确定了其群落组成等生态特征。  相似文献   

14.
目的:保障川贝母药材供给和生态环境,探索出一条规范化种植和野生保护抚育关键技术的道路,为建立规范化产业种植基地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调研药材资源市场和药材种植基地,查阅国内外文献并整理相关数据。结果:日常所用到的川贝母相关产品绝大部分都是通过野生植物获取的,而长时间以来由于人们大量的采摘,导致很多地方的川贝母都不再生长,从而使相关中药材及药品的原材料大量需求无法满足。结论:合理采摘川贝母,野生规范化种植是十分重要的现实性课题。  相似文献   

15.
电化学指纹图谱鉴别几种贝母药材的新方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建立一种鉴别川贝母、平贝母与浙贝母等药材的新方法。方法:采用电化学振荡技术,测定药材的电化学指纹图谱,考察指纹图谱的特征参数对其鉴别。结果:几种贝母药材电化学指纹图谱各具特色,特征参数具有明显差异。结论:电化学指纹图谱鉴别贝母药材方法可行,且该方法简单、快速和准确。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蒙药制剂棘豆止咳散中川贝母的薄层色谱鉴别方法。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对棘豆止咳散中川贝母进行定性鉴别。结果: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相应色谱位置上,显相同颜色斑点。结论:建立了蒙药制剂棘豆止咳散中川贝母的薄层色谱鉴别方法,所建立的方法简便、可靠、专属性强,可用于制剂中药材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7.
川贝母疗效显著,但采收不易,价格昂贵,历来伪品较多。最近,成都药材市场发现有以形、色略似松贝母的乌桕子伪充川贝母销售,值得引起注意。乌桕子为大戟科植物乌桕Sap ium sebife rum(L.)Roxb.的干燥种子。【川贝母与乌相子的鉴别】一、药材外形特征川贝母鳞茎呈卵状半球形,横径0.7厘米,竖径0.6厘米,黄白色,外层两枚鳞瓣大小相差十分悬殊,紧密合抱,尚余一新月形部分,习  相似文献   

18.
该文基于对川贝母资源生态和品质质量的研究,在GIS平台上利用最大信息熵对野生川贝母进行生长适宜性分析,并筛选出影响川贝母生长的主导因子;利用地统计学方法插值生成基于药材品质适宜性的空间分布数据,在此基础上与川贝母植株生长适宜性空间分布数据进行模糊叠加,形成基于药材品质适宜性和植株生长适宜性空间相关联的川贝母生产适宜性区划;结合土地利用等环境因素综合分析,对川贝母生产适宜区进行功能划分,得到具有实际生产指导意义和可操作性的川贝母功能型生产区划。该文采用的中药材生长适宜性、品质适宜性和生产适宜性的评价体系及构建方法,可克服现有中药材生产区划中由于缺乏生态因子与品质因子的空间相关分析而导致的将生态适宜性与生产区划等同的误区,为川贝母的资源保护、野生抚育和产业化种植规划,提供理论支持与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9.
五种贝母药材的红外光谱鉴别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田进国  钟凤林 《中药材》1996,19(6):292-293
对平贝母、浙贝母、湖北贝母、伊贝母和川贝母的石油醚、乙醚和水提取物进行红外光谱测定。结果显示:五种贝母药材分别具有独特的红外光谱特征,根据其光谱特征可准确地鉴别这五种贝母药材。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常见的川贝母、浙贝母及平贝母药材的异同,如来源、性状、用途等,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根据最新的2010版《中国药典》,并查阅相关文献,对上述药材的来源、性状、功能主治、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等进行对比分析,比较其异同。结果:川贝母与浙贝母、平贝母性状、鉴别相似,但在主治功能上各有所长,应针对性选择用药。结论:临床应用以川贝母、浙贝母为主,其他种类应用很少,可对上述贝母类药材进行重新归类,以适应临床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