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探讨前列腺中央腺体T2WI低信号良、恶性结节的MRI表现,以提高鉴剐诊断的能力.方法:符合纳入标准的19例前列腺癌结节和61例前列腺增生患者经多序列MRI检查并经组织病理学证实.对两者在T2WI上的信号和边缘.DWI信号强度和ADC值、及多期DCE的最大信号强度和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的类型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9例前列腺癌结节T2WI上边界不清、部分不清16例,边缘清楚3例,呈均质低信号;61例前列腺增生结节边缘不清及部分边界不清共34例,边缘清楚27例,信号均匀30例,信号不均匀31例.两者具有显著性的差异(P=0.007).于DWI,前列腺癌结节信号强度(b值为800 s/mm2)为60.6±10.7明显高于增生结节(49.7±8.5)(t值为 5.793,P=0.00).前列腺癌结节ADC值为(0.83±0.18)×10-3mm2/s,明显高于增生结节(1.17±0.24mm2/s)(t值为0.4 60,P=0.00).多期DCE,前列腺癌的最大信号强度为385.60±108.27,增生结节的最大信号强度为393.21±111.28(t值为-0.270,P=0.788),两者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前列腺癌时间信号强度曲线以速升速降为主,而增生结节以渐进型和速升平台型为主,两者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其中速升速降型和渐进型曲线于组间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前列腺中央叶T2WI低信号结节中,前列腺癌与前列腺增生于T2 WI边缘和信号均匀性、DWI的信号强度和ADC值、曲线类型均有差异.故MRI多序列成像分析助于对中央腺体T2WI低信号结节良恶性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表观扩散系数(ADC)及MR动态增强(DCE-MRI)对前列腺中央腺体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经病理证实的50例前列腺中央腺体疾病患者进行扩散加权扫描(DWI)和DCE-MRI扫描,其中16例为前列腺癌(PCa),34例为前列腺增生(BPH)。分析基质增生为主型BPH(sBPH)、腺体增生为主型BPH(gBPH)和PCa的ADC值差别特点及信号强度-时间(SI-T)曲线特征。结果 gBPH、sBPH和PCa的平均ADC值分别为(1.33±0.25)×10-3 mm2/s、(1.04±0.22)×10-3 mm2/s、(0.71±0.32)×10-3 mm2/s,两两比较各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SI-T曲线参数:达峰时间(Tmax)从高到低依次为sBPH、gBPH及PCa(P<0.05),强化程度(SI%)从高到低依次为sBPH、PCa及gBPH(P<0.05),强化率(R)从高到低依次为PCa、gBPH及sBPH(P<0.05)。结论 MR动态增强及ADC对前列腺中央腺体的病变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MR扩散加权成像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在前列腺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40例前列腺疾病中17例前列腺癌及23例前列腺增生.所有病例行MR DWI扫描,b值为800 s/mm2.分析各病例的DWI和表观扩散系数(ADC)图表现,并分别测量癌区、前列腺增生组织以及膀胱内尿液的ADC值,统计分析组间是否存在差异.结果 17例前列腺癌中15例在DWI上呈明显高信号,ADC图呈低信号,能直观显示肿瘤的范围.前列腺癌组织的平均ADC值为(1.03±0.32)×10-3 mm2/s,前列腺增生组织的平均ADC值为(1.62±0.16)×10-3 mm2/s,两者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02);前列腺癌与前列腺增生的膀胱内尿液的平均ADC值分别为(3.24±0.30)×10-3 mm2/s、(3.25±0.29)×10-3 mm2/s,两者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834).结论 DWI可显示前列腺癌的位置和侵犯范围;根据DWI信号特点以及ADC值可以提高前列腺癌的诊断准确率,对前列腺癌与前列腺增生具有较高的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4.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前列腺疾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前列腺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9例前列腺疾病患者(前列腺增生22例,前列腺癌7例)进行扩散加权成像,并测量表观扩散系数值(ADC值).结果 前列腺增生的中央叶及外围叶的ADC值分别为(1.95±0.09)×10-3mm2/s和(2.69 ±0.12)×10-3mm2/s,而前列腺癌灶与邻近未被癌组织侵及的中央叶及外围叶的ADC值分别为(1.26±0.08)×10-3mm2/s,(1.93±0.07)×10-3mm2/s和(2.61 ±0.07)×10-3mm2/s.前列腺增生病变中中央叶及外围叶的ADC值之间有统计学差异(t=23.09,P<0.05);前列腺癌灶的ADC值分别与邻近未被癌组织侵及的中央叶及外围叶的ADC值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t=15.50,P<0.05;t=30.56,P<0.05),同时前列腺癌灶与前列腺增生病变组中的中央叶及外围叶的ADC值之间亦分别存在着统计学差异(t=17.63,P<0.05;t=27.09,P<0.05).结论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对前列腺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MR动态增强扫描(DCE-MRI)、扩散加权成像(DWI)和三维氢质子MR波谱分析(3D1H-MRS)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经穿刺活检、手术病理或随访证实的32例前列腺癌及64例前列腺增生患者,以及29例健康志愿者经MR常规扫描、DCE-MRI、DWI和MRS扫描,分别测量前列腺癌、前列腺增生病灶和正常前列腺中央腺区和正常周围带强化后的相对信号强度值、DWI信号强度值和表观扩散系数(ADC)值,以及胆碱/枸橼酸盐(Cho/Cit)和[Cho+肌酸(Cr)]/Cit比值,并经方差分析比较不同组织和病灶间差异。结果经DCE-MRI检查,22例前列腺癌患者中18例病灶区呈早期明显强化,并快速下降;40例前列腺增生患者中38例呈早期明显强化并逐渐上升至中晚期达峰值后缓慢下降,除0及120 s两时间段前列腺癌与前列腺增生组织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正常周围带、增生与癌三者的相对信号强度在其余每个时段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DWI检查前列腺癌患者26例于ADC图上病灶呈明显低信号,ADC值为(104.23±26.15)×10-5mm2/s,43例前列腺增生患者病灶区平均ADC值为(175.21±64.86)×10-5mm2/s,除正常前列腺周围带与前列腺增生之间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前列腺癌、前列腺增生和正常前列腺中央腺区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RS检查前列腺癌17例,其病灶区Cho/Cit比值为2.26±0.91,(Cho+Cr)/Cit比值为2.85±1.01,35例前列腺增生患者病灶区平均Cho/Cit比值为0.46±0.23,(Cho+Cr)/Cit比值为0.57±0.20。除正常前列腺周围带与正常前列腺中央腺区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前列腺癌、前列腺增生和正常前列腺组织其余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CE-MRI、DWI和MRS 3种检查方法在前列腺癌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均达70%以上,而通过3种检查方法的联合应用,其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达87.50%、94.74%、92.59%。结论DCE-MRI、DWI和MRS 3种检查方法在前列腺癌诊断中具有特征性表现,而3种检查方法的联合应用又将极大地提高MRI诊断前列腺癌的正确诊断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DCE-MRI)信号强度-时间曲线(signal intensity-time curve,SI-T曲线)对前列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30例经病理证实的前列腺癌(Pca)患者和32例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行MRI平扫,动态增强扫描及延迟扫描,观察病变的MRI表现特征并分别绘制前列腺癌病灶和增生结节的SI-T曲线,重点分析其信号强度变化及SI-T曲线的走形趋势。结果在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早期Pca癌灶和BPH增生结节均呈明显强化,有助于病变的检出。SI-T曲线参数:峰值时间Pca组早于BPH组,强化程度和强化率Pca组均高于BPH组(P<0.05)。结论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SI-T曲线对BPH和Pca的鉴别诊断有较明确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ADC值测量对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炎和前列腺癌的诊断作用.方法 收集经病理证实45例前列腺疾病患者,其中前列腺炎10例、前列腺癌13例、良性前列腺增生22例、10例健康志愿者.取病理前1个月内均行前列腺MRI 、DWI检查,采用单次激发EPI序列,b值为0 s/mm2 和 800 s/mm2.并测定血清PSA值.结果 腺体增生为主型、间质增生为主型、前列腺炎、前列腺癌和健康志愿者的ADC值分别为(1.91±0.15)×10-3 mm2/s、(1.37±0.14)×10-3 mm2/s、(1.89±0.19)×10-3 mm2/s、(1.17±0.17)×10-3 mm2/s 、(2.11±0.28)×10-3 mm2/s,组间有统计学差异(F=49.032,P=0.00 ,one-way ANOVA),两两比较(LSD)除前列腺炎组和腺体增生为主型良性前列腺增生组没有统计学差异外(P>0.05),其余各组间两两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P<0.05).结论 ADC值可以定量评价不同类型的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炎和前列腺癌,可以区分前列腺良、恶性疾病.  相似文献   

8.
温淑蓉 《放射学实践》2016,(11):1076-1079
目的:探讨表现扩散系数(ADC)直方图分析法鉴别诊断中央带前列腺癌和T2 WI低信号增生结节的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中央腺体(CG)前列腺癌患者(前列腺癌组)和24例T2WI低信号增生结节患者(增生结节组)的MRI图像,所有患者行磁共振DWI检查,b值为0、1000 s/mm2.在MR上确定前列腺癌和增生结节病灶,并与病理结果对照.计算并比较两类病变的平均ADC(ADCmean)值和第10百分位数ADC值(10% ADC).用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OC)分析10% ADC和ADCmean鉴别CG前列腺癌与T2 WI低信号增生结节的效能.结果:共计32处前列腺癌病灶和28处增生结节纳入研究,增生结节的10% ADC和ADCmean值分别为(0.81±0.14)×101、(1.03±0.17)×10-3mm2/s,前列腺癌10% ADC和ADCmean值为0.64±0.12和0.83±0.15,均明显低于增生病变(P<0.05).10%ADC值鉴别前列腺癌和增生结节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7,明显高于ADCmean(0.81) (P<0.05).结论:表观扩散系数直方图有助于提高中央带前列腺癌与T2 WI低信号增生结节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MRI对前列腺癌及邻近受累结构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顺性分析55例经穿刺或F术病理证实的前列腺硝患哲的常规MRI、弥敞加权成像(DWI)及动态增强扫描(DCE)图像,分析前列腺癌及邻近受累结构的图像特点。结果j5例前列腺癌.48例位于外脚带.4例位于中央带.3例同时累及外周带和中央带。所有癌灶于DWI图呈高信号,ADC图呈低信号,前列腺癌ADC值约(0.98±0.15)×10^-3m㎡/s。DCE譬期癌灶信号强度增高,其中41例呈速升速降型.5例呈速升平台型,9例呈速升缓降型。前列腺癌邻近受侵结构:腺周脂肪受侵8例,精囊受侵6例.神经血管束受侵4例.膀胱受侵6例,直肠受侵2例,箍腔淋巴结转移13例.骨转移并5例。结论MRI埘前列腺癌及邻近结构的诊断媳有重婴的诊断价值.为临i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T2加权像(T2WI)及动态增强(DCE)联合应用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100例前列腺疾病中前列腺癌49例和非癌病例51例(包括46例前列腺增生、3例外周带炎症及2例前列腺结核).所有病例在常规MR检查基础上加扫DCE及DWI序列,DWI的b值为800 s/mm2.比较T2WI、DCE、DWI及三者联合诊断前列腺癌的敏感性;统计分析前列腺组织与非癌组织的ADC值是否存在差异.结果 在DWI图像上,前列腺癌多呈明显高信号,6例局限于中央带前列腺癌得到正确诊断.前列腺癌组织的平均ADC值为(0.96±0.22)×10-3mm2/s,前列腺增生组织的平均ADC值为(1.56±0.23)×10-3mm2/s,两者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01),但ADC值有小部分重叠.T2WI、DCE、DWI及三者联合诊断前列腺癌的敏感性分别为85.7%、87.8%、93.9%、100%.结论 T2WI、DCE及DWI三者联合应用可以弥补各自的缺点,提高前列腺癌诊断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1.
MR扩散加权成像在前列腺病变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DWI在前列腺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分别对30例前列腺癌(PCa)、30例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和30名健康志愿者进行前列腺DWI扫描,分析三者的DWI图、ADC图的信号表现,以及癌灶、增生结节灶、正常前列腺的ADC值,以及前两者病灶ADC值与其周围正常外周带ADC值的相对比值变化规律。所有BPH和PCa病例均经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结果:①PCa、BPH患者和健康志愿者(各30例)DWI表现:PCa表现为高信号影为主;增生结节呈稍高信号为主,强度低于外周带,并且信号不均匀;健康志愿者外周带呈稍高信号为主,中央带呈等信号为主,外周带信号高于中央带,二者分界清晰;②PCa癌灶平均ADC值(0.878±0.056)×10^-3mm^2/s;BPH增生结节灶平均ADC值(1.379±0.201)×10^-3mm^2/s;健康者前列腺中央带平均ADC值(1.287±0.041)×10^-3mm^2/s;健康者前列腺外周带平均ADC值(1.636±0.064)×10^-3mm^2/s;③PCa癌灶、BPH增生结节灶(各30例)的平均ADC值与其周围正常外周带ADC值的相对比值平均分别为0.54±0.05,0.85±0.06。结论:正常前列腺外周带、BPH、正常前列腺中央带、PCa在DWI图像上信号有较大差别,PCa癌灶信号最高。正常前列腺外周带、BPH、正常前列腺中央带、PCa癌灶的ADC值依次下降。BPH、PCa癌灶ADC值与其周围正常外周带组织ADC值的相对比值有明显差别。ADC值≤0.97×10^-3mm^2/s,特别是同时ADC相对比值≤0.62,是PCa DWI诊断的可靠依据,有临床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内癌(DCIS)与浸润癌(IC)在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和扩散加权成像(DWI)上的影像特征,提高其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DCIS患者(病灶13个)及10例 IC患者(病灶10个)的DCE-M RI及DWI图像,分析病灶强化形态特征、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并定量分析 ADC值。结果依据强化形态特征:DCIS强化以非块样强化中的段样强化为主,IC强化以块样强化为主,两者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依据时间信号强度曲线:DCIS和IC均以流出型为主,无显著性差异。依据ADC值:DCIS的平均ADC值约为(1.036±0.25)×10^-3 mm^2/s , IC的平均ADC值约为(0.79±0.20)×10^-3 mm^2/s ,两者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结合病灶强化形态特征及ADC值,DCE-M RI联合DWI有助于乳腺导管内癌及浸润癌的鉴别诊断,提高影像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DWI在不同b值下前列腺外周带癌灶ADC值的参考值范围。方法:对28例前列腺外周带癌(PCa)的DWI在b值分别为300、600、8001、000 s/mm2时所得前列腺外周带癌灶和正常外周带ADC值进行定量分析。结果:b值分别为300、600、800、1000s/mm2下外周带癌灶的平均ADC值分别为(1.12±0.24)×10-3、(0.95±0.19)×10-3(、0.88±0.14)×10-3(、0.81±0.17)×10-3mm2/s,外周带非癌区平均ADC值分别为(1.93±0.39)×10-3、(1.78±0.23)×10-3、(1.61±0.21)×10-3、(1.53±0.21)mm2/s,同b值下2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b值分别为300、600、8001、000 s/mm2下外周带癌灶ADC值参考范围分别为(0.63~1.61)×10-3(、0.56~1.34)×10-3(、0.59~1.17)、(0.46~1.16)×10-3mm2/s。结论:前列腺外周带癌区和非癌区ADC值随b值变化而变化,通过ADC值测量可以定量分析前列腺外周带癌,提高前列腺癌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在高级别胶质瘤与急性期脑梗死鉴别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8例高级别胶质瘤及正规及时溶栓治疗的28例急性期脑梗死的常规磁共振表现和弥散加权成像(DWI)表现,对照分析高级别胶质瘤实性部分、急性期脑梗死灶中心部分及对侧正常脑组织ADC值。结果 18例高级别胶质瘤患者共发现20个病灶,其中11例病灶内合并有出血、坏死和囊变,肿瘤实质部分呈稍高信号,囊变坏死区呈明显低信号,肿瘤实质部分平均ADC值为(0.92±0.12)×10-3mm2/s,对侧相应正常部位平均ADC值为(0.79±0.09)×10-3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期脑梗死在DWI上表现为高或稍高信号,其ADC值明显低于对侧相应区域,平均ADC值为(0.69±0.10)×10-3mm2/s,高级别胶质瘤实性部分与急性期脑梗死平均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WI表现及ADC值对高级别胶质瘤与急性期脑梗死磁共振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primary gastrointestinal lymphoma,PGIL)MR扩散加权成像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34例PGIL(46个病灶),33例结肠癌(33个病灶),以及40例正常腰大肌的DWI信号以及ADC值,PGIL和结肠癌病例均经手术或活检病理证实。结果:本组34例PGIL病灶DWI均呈高信号,平均ADC值约(0.896±0.044)×10-3mm2/s,33例结肠癌病灶平均ADC值为(1.229±0.312)×10-3mm2/s,正常腰大肌平均ADC值为(1.739±0.318)×10-3mm2/s,前两者进行t检验,P值为0.021(0.05)。结论: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PGIL)的DWI信号以及ADC值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初步探讨DWI检查时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对局限于宫腔的子宫内膜癌与常见宫腔良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3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局限于宫腔的子宫内膜癌和19例经分段诊刮病理检查证实为宫腔的良性病变(内膜增生l2例、内膜息肉7例)的患者行常规MRI和DWI检查(b=1000s/mm2),经后处理获得ADC图,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DWI在鉴别脊椎良恶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经病理和/(或)临床随访证实的脊柱压缩性骨折患者共50例82个病变椎体,其中良性组20例,34个椎体;恶性组30例,48个椎体。选取50例中的正常椎体35例共35节椎体作为对照组。均行MRI常规序列及DWI扫描;分析良恶性病变的DWI信号特点,并定量测定3组椎体的ADC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良性及恶性组病灶DWI序列均可表现为高、等、低或混杂信号,且2组信号表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良性组、恶性组、对照组ADC值分别为(2.23±0.25)×10-3 mm2/s,(1.62±0.27)×10-3 mm2/s及(0.43±0.34)×10-3 mm2/s,经t检验,各组间ADC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WI信号改变不能用于鉴别椎体良恶性病变,而ADC值具有重要的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和扩散加权成像(DWI)对乳腺腺病和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手术后病理证实的30例乳腺腺病和45例乳腺癌的MRI影像资料,包括病灶的形状、边缘、强化方式、T2WI信号特点、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类型、早期强化率(EER)、达峰时间、背景强化程度及病灶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结果 在形态学特征中,乳腺癌多表现为边缘不规则,伴或不伴有毛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同时多表现为不均匀强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在动态强化特征上,乳腺癌多表现为TIC流出型,EER多表现为快速流入,达峰时间多在2 min以内,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ADC值上,乳腺癌为(1.03±0.24)×10-3mm2/s,低于乳腺腺病的(1.34±0.30)×10-3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乳腺腺病和乳腺癌的形状特点、T2WI信号特点、背景强化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CE-MRI和DWI联合应用对于鉴别诊断乳腺腺病和乳腺癌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对乳腺良恶性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经病理确诊的乳腺疾病,其中良性病变22个,恶性病变18个;均行DWI检查,测定病灶区表观扩散系数(ADC值),与正常组织进行比较,计算相对表观扩散系数(rADC值),应用SPSS 16.0软件比较其平均值,并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作ROC曲线,求其最佳诊断阈值。结果:良性病变及恶性病变的ADC值分别为(1.55±0.35)×10-3和1.00±0.18)×10-3 mm2/s,其rADC值分别为(0.82±0.19)和(0.52±0.08)。良恶性病变组间均有统计学差异,以ADC值及rADC值为诊断标准作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其中ADC值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27±0.04),rADC值的AUC为(0.965±0.03),诊断阈值分别为1.17×10-3 mm2/s、0.66,相应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90.9%、88.9%)和(95.5%、94.4%),rADC值的AUC、敏感度及特异度均高于ADC值。结论:DWI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的诊断具有重要作用,其中rADC值有更好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前列腺癌放疗前后ADC值的变化特点,探讨扩散加权成像(DwI)在前列腺癌疗效评估中的价值。方法:41例经直肠腔内超声导引下穿刺证实为前列腺外周带腺癌的患者在放疗前1个月和放疗后3个月内行DWI检查。放疗前后分别测量外周带肿瘤阳性侧和阴性侧的ADC值。所有患者均进行随访。对复发组及控制组放疗前及放疗后的ADC值、腺癌阳性侧与阴性侧放疗前及放疗后的ADC值进行t检验。结果:肿瘤阳性侧放疗前ADC值为(1.26±0.19)×10^-3mm2/s,放疗后为(1.43±0.13)×10^-3mm2/s;阴性侧放疗前ADC值为(1.54±0.20)×10^-3mm2/s,放疗后为(1.46±0.12)×10^-3mm2/s。阳性侧与阴性侧放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放疗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6例患者复发(复发组),35例控制良好(控制组)。放疗前复发组ADC值为(1.23±0.22)×10^-3mm2/s,控制组为(1.27±0.18)×10^-3mm2/s,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0);放疗后复发组ADc值为(1.35±0.10)×10^-3 mm2/s,控制组为(1.45±0.12)×10^-3mm2/s,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前列腺癌放疗后ADC呈升高趋势,控制组ADC值增高程度明显高于复发组,提示DWI在监测前列腺癌放疗效果、早期评估预后方面有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