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探讨术中低潮气量复合不同时期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的保护性肺通气策略对开腹手术全身麻醉老年患者动脉血气分析指标和肺顺应性的影响. 方法 选择接受开放性腹部手术的老年全身麻醉患者60例,随机分为常规通气组、中期PEEP组和后期PEEP组.常规通气组未复合PEEP,中期PEEP组在手术开始后1 h 复合PEEP,后期PEEP组在拔管前1h复合PEEP,各组PEEP设定为10cmH2O,持续1h.3组均采用间歇性正压通气(IPPV)模式,潮气量为6mL/kg,吸呼比为1∶1.5~2,调节呼吸频率,维持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 在35~45mmHg(1mmHg=0.133kPa).分别于术前、术后1h、术后24h抽取动脉血行血气分析,并记录气管插管后30min、术中90min和拔管前30min的潮气量、PEEP值、气道峰压(Ppeak),计算肺顺应性(CL). 结果 与术前比较,术后1h各组PaCO2明显升高(P<0.05),常规通气组和后期PEEP组氧合指数(OI)明显降低(P<0.05),常规通气组和中期PEEP组肺泡-动脉氧分压差(A-aDO2)明显升高(P<0.05);与术后1h比较,术后24h中期PEEP组PaCO2明显降低(P<0.05),常规通气组OI明显升高(P<0.05),常规通气组和中期PEEP组A-aDO2明显下降(P<0.05),其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低潮气量复合术中1h PEEP或拔除气管导管前1h复合PEEP均能改善术后血气指标,前者可以改善术后1h和术后24h的氧合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保护性肺通气策略对妇科腹腔镜患者呼吸力学及肺氧合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择期实施妇科腹腔镜患者40例,ASAⅠ~Ⅱ级,年龄20~50岁,随机均分为VLP组即VT=6 m L/kg+PEEP=5 mm Hg组,呼吸频率(f)=16次/分;VN组即VT=10 m L/kg,f=12次/分。记录气管插管后(T0)、气腹后5 min(T1)、头低位后30 min(T2)、气腹后60 min(T3)时的呼气末CO2分压(PETCO2)、气道峰压(PPeak)、平均气道压(Pmean),分别在T0、T3、气管导管拔除后15 min(T4)时刻抽取动脉血行血气分析;计算肺动态顺应性(Cdyn)、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A-a DO2)、氧合指数(OI)、呼吸指数(RI)。结果两组患者各时点HR、MAP、Sp O2及机械通气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VN组比较,T2、3时点VLP组PPeak和Pmean上升(P<0.05),T2、3时点VLP组Cdyn下降(P<0.05);与T0比较,T2、3时点VN组PETCO2升高(P<0.05),VLP组升高更显著(P<0.05);与机械通气时(T1~3)比较,2组T4时点OI及RI(P<0.05)降低,VLP组较显著(P<0.05)。结论小潮气量低水平呼吸末正压通气改善肺顺应性,降低术中气道压,保证肺部氧合功能,是一种安全有效妇科腹腔镜术中机械通气模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低潮气量单肺通气复合呼气末正压(PEEP)与正常潮气量单肺通气对肺癌手术患者肺部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40例择期肺癌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低潮气量单肺通气复合PEEP组(L组)和正常潮气量单肺通气组(N组),每组20例。两组患者分别在麻醉诱导后双肺通气时(T1)、单肺通气60 min时(T2)、单肺通气90 min时(T3)、术毕双肺通气60 min时(T4)、术后1 d(T5)采取外周静脉血,采用放射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量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及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结果与T1比较,两组各时点血浆TNF-α, IL-6, IL-8及IL-10水平均持续升高(P〈0.05);L组TNF-α, IL-6, IL-8在T2、T3、T4、T5时间点均明显低于N组(P〈0.05);L组血浆IL-10在T2、T3、T4、T5时间点明显高于N 组(P〈0.05)。结论与正常潮气量单肺通气相比,采用低潮气量单肺通气复合呼气末正压可明显减轻肺部的炎症反应,从而减轻肺部损伤。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在创伤性颅脑损伤围术期呼吸管理机械通气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鹤山市人民医院创伤性中、重型颅脑损伤行颅骨开窗减压颅内血肿清除手术病人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容量控制通气组(CV组)和肺保护性通气策略组(PV组),每组45例.两组均采用气管插管全麻机械通气,呼吸参数设置:CV组:潮气量10 mL/kg,呼吸频率10~12次/分,吸呼比1:2,吸入氧浓度(FiO2)60%,氧流量1~2 L/min;PV组潮气量6~8 mL/kg,呼吸频率10~15次/分,吸呼比1:2,呼气末正压(PEEP)5 cmH2o,FiO260%,氧流量1~2 L/min,每隔6 h予手法肺复张3次.记录麻醉诱导前(T0)、机械通气开始(T1)、首次颅内压(ICP)监测时(T2)、术毕关颅(T3)、术后12 h(T4)、术后24 h(T5)、术后48 h(T6)、术后72 h(T7)、术后5 d(T8)的平均动脉压(MAP)、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T2~T8时ICP,计算脑灌注压(CPP);记录各时段动脉氧分压(PaO2)、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变化,计算肺氧合指数(OI)、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PA-aDO2)的数值;观察记录手术时间、失血量、机械通气时间、术后肺部并发症及术后脑梗死的情况.结果 与CV组比较,PV组T6~T8时SPO2升高(P<0.05),T1~T5时PETCO2显著升高(P<0.05),T3~T8时PaO2显著升高(P<0.05),T1~T4时PaCO2较高(P<0.05),T6~T8时PaCO2下降,T3~T8时OI显著增大(P<0.05),T2~T8时PA-aDO2降低(P<0.05),机械通气时间缩短[(9.1±2.5)d比(13.0±4.2)d]、术后肺部并发症及术后脑梗死[4.5%(2/45)比17.8%(8/45)]显著较少(P<0.05).两组病人MAP、ICP、CPP、手术时间、失血量,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具有预防肺不张、肺损伤,改善肺氧合功能,减少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是创伤性颅脑损伤围术期呼吸管理机械通气的理想方法 .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呼气末正压(PEEP)通气递增的肺复张法在严重创伤性湿肺患者治疗中的意义。方法15例严重创伤性湿肺患者,以有创呼吸机辅助呼吸,应用PEEP通气递增的肺复张法治疗,通过检测肺复张治疗前及治疗后2h的动脉血血气分析,比较治疗前后氧合指数(PaO2/FiO2)、自主呼吸频率的变化。结果以适宜的PEEP通气递增肺复张法治疗后2h,患者的氧合指数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h患者的呼吸次数较治疗前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PEEP通气递增的肺复张法能改善严重创伤性湿肺患者的氧合。  相似文献   

6.
不同机械通气策略抢救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不同的机械通气策略对抢救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148例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患儿分为三组,在相同综合治疗的基础上,A组42例用面罩持续吸氧(氧流量4~6 L/min)或无创持续气道正压(CPAP)通气(流量6~8 L/min,FiO2 0.4~0.6,压力为5~8 cm H2O);B组52例,用传统的机械通气(CMV),潮气量(VT)12~15 ml/kg,呼吸频率(RR)30~40次/min,气道蜂压,(PIP)<3.43 kPa,呼气末正压(PEEP)(1.12±0.34)kPa;C组54例,运用肺保护性机械通气(LPSV),潮气量6~8 ml/kg,呼气末正压(0.84±0.21)kPa,吸入氧浓度(FiO2)由0.8逐渐降至0.3,吸/呼比(I∶E)为1∶1.5~2.0.观察三组患儿治疗后的临床症状、血气变化及并发症、病死率.结果 A组与B、C组相比,未实施机械通气患者的病死率显著升高(P<0.05);传统策略机械通气组病死率及并发症高于运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组(P<0.05).结论 机械通气可显著降低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的病死率;肺保护性机械通气策略可进一步减少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的并发症,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体外循环术后灌注肺的机械通气治疗,总结护理经验,以期改善体外循环术后发生灌注肺患者的低氧血症,有效提高患者的治愈率。方法新乡市中心医院采用机械通气加呼气末正压(PEEP)呼吸治疗,经过严格的呼吸道护理,PEEP通气的监测,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循环系统的观察等方面的积极抢救和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体外循环(CPB)后早期肺顺应性和呼吸指数的变化以及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对其的影响.方法:选择ASAⅢ~Ⅳ级拟在体外循环下行心内直视手术的病人1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心脏复跳后行机械通气支持呼吸.对照组采用间隙性正压通气(IPPV),实验组采用PEEP(5 cmH2O)持续至术毕.于CPB前,CPB停止后10分钟,60分钟,120分钟,监测动脉血气,并计算肺顺应性(Crs)、呼吸指数(RI).结果:两组CPB后Crs明显下降,机械通气后逐渐回升,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CPB后RI明显增加,机械通气后60分钟无明显改变,120分钟后下降,实验组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CPB后早期应用PEEP可明显改善肺功能,增加肺顺应性,改善肺的通气和换气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不同干预方法对于控制围麻醉期急性肺损伤(ALI)的发生、发展的临床效果及意义.方法 69例在术中确诊为ALI的患者随机分为传统通气治疗组(n=17)、传统通气复合小剂量乌司他丁治疗组(n=24)、肺保护性通气复合大剂量乌司他丁治疗组(n=28),比较三组患者呼吸力学、动脉血气及血流动力学的变化.结果 肺保护性通气复合大剂量乌司他丁治疗组对ALI患者的呼吸力学、动脉血气、肺氧合的改善明显优于其余两组(P<0.05),并且未发现机械通气相关性肺损伤;其余两组相比较:在呼吸力学、动脉血气、肺氧合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发生了机械通气相关性肺损伤;此外,三组在血流动力学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肺保护性通气复合大剂量乌司他丁治疗能有效地改善ALI患者的肺氧合、呼吸力学、动脉血气变化;减少机械通气相关性肺损伤(VILI)的发生;在临床上应该有预见性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单肺通气(OLV)期间通气侧肺实施不同大小的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对肺内分流及氧合的影响。方法45例ASAⅠ~Ⅱ级择期在全麻下行肺叶切除手术病人,随机分为3组,每组15例。A组为不采用PEEP的OLV对照组;B组为OLV PEEP(5cmH2O)组;C组为OLV PEEP(8cmH2O)组。各组病例于OLV前、OLV后30min、OVL结束、恢复双肺通气后30min进行动脉血气分析,根据公式计算肺内分流率(QS/QT)。结果OVL30min及OVL结束时,B、C两组的PaO2较A组高,QS/QT较A组低(P<0.05);B、C两组各时点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OVL期间通气侧肺实施5cmH2O及8cmH2O的PEEP可明显提高PaO2,减少肺内分流;5cmH2O的PEEP有利于手术操作,临床实用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呼气末正压(PEEP)及吸入氧浓度(FiO2)对子宫肌瘤腹腔镜微创手术患者动脉血-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差[D(a-ET)CO2]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68例行择期手术的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腹腔镜子宫肌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通气条件分为3组,A组22例:PEEP为0,纯氧机械通气;B组20例:PEEP为0,FiO250%,空氧混合气体机械通气;C组26例:PEEP为5cmH2O(1cmH2O=0.098kPa),FiO250%,空氧混合气体机械通气。对比分析3组患者气管插管后即刻(T1)、气腹30min(T2)及气腹60min(T3)时肺内分流率(Qs/Qt)、D(a-ET)CO2的差异。结果在T1时3组Qs/Qt、D(a-ET)C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2、T3时A组与B组、B组与C组、A组与C组相比,Qs/Qt、D(a-ET)CO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EEP为5cmH2O,提高FiO2浓度能有效降低子宫肌瘤腹腔镜患者D(a-ET)CO2,提高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水平,减少肺内分流。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肺保护性通气序贯肺复张治疗对严重胸部外伤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呼吸力学及动脉血气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该院收治的严重胸外伤致ARDS患者11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9例。对照组予小潮气量机械通气联合最佳呼气末正压通气,观察组在机械通气基础上予肺保护性通气序贯肺复张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与治疗12天后呼吸力学与血气指标变化。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气道峰压、pH值低于对照组,肺静态顺应性、动脉血氧分压、氧合指数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61、2.41、6.33、6.05、13.79,P <0.05)。结论 肺保护性通气序贯肺复张治疗,能显著改善严重胸部外伤致ARDS患者呼吸力学与血气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单肺通气对内源性呼气末正压(PEEPi)的影响。方法将53例食管癌手术患者双腔支气管插管后分别进行双肺和单肺机械通气,统计PEEPi发生情况。结果双肺通气时发生内源性呼气末正压11例,发生率为20.7%,单肺通气时发生内源性呼气末正压23例,发生率为43.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机械通气过程中应根据平台压等指标对患者的呼吸参数进行调整,可以减少内源性呼气末正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肖鹏  姚立群  官永庆 《安徽医药》2019,23(1):118-121
目的 探讨保护性肺通气策略对俯卧位脊柱外科手术病人氧合功能和全身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择60例拟在全身麻醉下行俯卧位脊柱外科手术的病人,随机分为常规通气组(潮气量VT=10 mL/kg,呼气末正压PEEP=0)或保护性肺通气组(VT=6 mL/kg,PEEP=5 cmH2O,每30分予手法肺复张1次)。记录术中主要的通气参数,并间隔1 h行动脉血气分析。分别采集麻醉诱导前、手术结束前、术后6 h和术后24 h采集病人外周血,检测血浆中的IL-6、TNF-α、IL-8和IL-1β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常规通气组相比,保护性肺通气组动脉血CO2水平明显升高[(34±5.6) mmHg 比(39±5.4) mmHg,P<0.001],但动脉血氧分压和气道峰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92±24.6) mmHg比(185±31.5) mmHg,P=0.34;(25±3.2) cmH2O比(23±4.5) cmH2O,P=0.052]。手术后血浆中的炎性因子表达水平显著升高,但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与常规通气组相比,保护性肺通气策略并不能减轻俯卧位脊柱外科手术病人的全身炎性反应或者改善病人的氧合功能。保护性肺通气策略在全身麻醉中可能发挥保护作用,但与术式或体位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保护性单肺通气在老年患者开胸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风茹  丁洁  申六女  高景  耿恩江 《河北医药》2009,31(22):3050-3052
目的观察保护性单肺通气对行开胸手术老年患者的呼吸血流动力学,炎性介质的影响,探讨保护性单肺通气在老年开胸手术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60例择期行肺叶切除术的肺癌患者,年龄均大于60岁。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保护性肺通气组1(P1组),保护性肺通气组2(P2组)。3组患者在行常规静脉诱导后均插入双腔气管插管,并以听诊法定位。C组患者行传统方法单肺通气(潮气量10ml/kg,PEEP0cmH2O);P1组患者行保护性单肺通气(潮气量6ml/kg,将PEEP维持在5cmH2O左右);P2组患者(潮气量6ml/kg,并在循环功能稳定的基础上逐步增加PEEP,直至将PEEP维持在10cmH2O左右,并控制气道平台压低于30cmH2O)。记录单肺通气前(T1)、单肺通气开始后1h(T2)、2h(T3)及术后2h(T4)的:动脉血气分析指标并计算出氧合指数OI;血流动力学数值;检测外周血中炎症介质(IL-6、IL-8、IL-10)。结果在单肺通气期间OI均有明显降低,但C组显著低于P1、P2组(P〈0.05);3组血清中IL-6、IL-8的浓度于T2时明显上升(P〈0.05),IL-10于T3时明显上升(P〈0.05)。P1、P2组T3、T4时血清IL-6和IL-8浓度均明显低于C组(P〈0.05),而IL-10浓度高于C组(P〈0.05)。结论低潮气量结合呼气木正压的保护性肺通气可减轻老年患者开胸手术肺的炎性反应,有利于减少围手术期呼吸系统并发症及多器官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通气方式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有效性及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本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收治入院的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23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15例,观察组采用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结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机械通气结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后2~3h皮肤颜色转红,经皮血氧饱和度逐渐升高。6 h后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肺泡血氧分压比值(a/A PO2)明显上升,氧合指数(OI)逐渐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PaO2、a/A PO2、O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吸入氧浓度(FiO2)及呼气末正压(PEEP)逐渐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FiO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E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结合肺表面活性物质能有效改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肺顺应性及氧合功能,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适合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早期气管切开保护性机械通气在重度烧伤复合肺爆震伤救治中的重要性。方法对30例重度烧伤复合肺爆震伤患者早期气管切开并采用低潮气量、低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和“允许性高碳酸血症”的保护性机械通气模式。分别在机械通气前和通气后1h、1d、3d、5d行动脉血气分析,并测定心率、中心静脉压变化,以及胸部X线检查。结果本组早期气管切开机械通气后,其氧合指征氧分压(PaO2)和动脉血氧饱和度(SPO2)明显改善,在“允许性高碳酸血症”状态下,患者心率、中心静脉压变化不明显。治疗期间,未见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发生。结论对重度烧伤复合肺爆震伤患者采用早期气管切开保护性机械通气治疗效果理想,并可有效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氨溴索与痰热清针剂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呼吸衰竭患者机械通气过程中呼吸力学的影响.方法 COPD并呼吸衰竭的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78例.治疗组加用氨溴索与痰热清针剂治疗,监测气道峰压(PIP)、平台压(Pplat)、平均气道压(Pm)、内源性呼气末正压(PEEPi)、静态顺应性...  相似文献   

19.
李爽  陈建丽  靳蓉  黄莉  徐艳霞  周茉 《贵州医药》2012,36(3):209-213
目的 探讨小潮气量和传统潮气量机械通气在危重患儿急性呼吸衰竭治疗中的安全差异性.方法 将80例急性呼吸衰竭患儿分为传统潮气量通气组30例、小潮气量通气组50例,根据潮气量调整呼气末正压(PEEP)、吸气峰压(PIP)、平均气道压(MAP),监测肺动态顺应性(Cdyn)、呼吸功(Wobv)、气道阻力(Rrs)、气道闭合压(P0.1)、肺泡气-动脉血氧分压差(PA-aO2)、氧合指数(OI)、血气分析等指标的变化,观察患儿氧合改善情况、机械通气并发症的发生、撤机情况以及患儿的转归情况.结果(1)小潮气量机械通气组与传统潮气量机械通气组患儿Cdyn、Rrs在上机第1、3天,Wobv在上机第3、5天,P0.1在上机第5、7天,PEEP、PIP、MAP在上机第0、1、3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潮气量通气24h氧合改善较传统潮气量通气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Wobv、P0.1对撤机有指导意义,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比较,不同潮气量通气治疗AHRF患儿出现气压伤情况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危重患儿的病死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Cdyn、Rrs、Wobv、P0.1等呼吸力学指标有助于判断机械通气过程中患儿肺部病变的情况,从而及时调整呼吸机参数并判断撤机的时机.小潮气量通气在降低AHRF患儿病死率方面并不优于传统潮气量通气;但在气压伤方面,小潮气量通气优于传统潮气量,更为安全.  相似文献   

20.
张丽 《医药论坛杂志》2006,27(23):42-43
目的探讨无创正压通气(NIPPV)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中应用的疗效。方法ARDS患者2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0例),治疗组采用面罩NIPPV治疗,选择压力支持通气(PSV)和呼气末正压(PEEP),PEEP水平为8~12 cm H2O;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结果通气前呼吸频率(RR)为(25.4±2.1)次/m in,PaO2为(112±3.6)mm Hg,氧合指数(O I)为(315.5±20.5)mm Hg,辅助通气时间为3~8d。治愈8例,死亡2例。结论对早期ARDS患者,NIPPV治疗有利于改善肺的氧合功能,减轻呼吸困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