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探讨计算机辅助下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在临床中的应用。方法25例(导航组,28膝)在计算机导航辅助下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患者,29例(对照组,33膝)同期采用传统技术患者,两组在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2个月下肢力线、术后3个月HSS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全部病例随访3~23个月,平均随访10个月,两组在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2个月下肢力线、术后3个月HSS评分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计算机导航辅助下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假体植入更准确,下肢力线更佳,术后引流量明显减少,疗效满意,但手术时间相对延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双侧人工膝关节置换的可行性和实际应用价值。方法28例同期双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与28例单侧膝关节置换术做对比研究。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均较前好转,H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比较,无论术前术后,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期双侧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切实可行,术者应术前正确评估患者的病情,以熟练的操作技巧手术,严格控制并发症,才能发挥同期手术的优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同期多关节置换术治疗下肢多关节严重病变畸形的经验。方法对59例下肢多关节严重畸形患者,行同期一次双侧全髋关节置换16例,同期分次双侧全髋关节置换(两次手术间隔一周左右)12例,同期一次同侧髋膝关节置换3例,同期一次双侧全膝关节置换15例,同期分次双膝关节置换13例,共118个关节。结果经6~60个月随访复查,关节疼痛缓解,关节活动功能满意,全部病例均可独立或扶拐步行活动,生活均可自理。术前髋关节Harris评分平均38分(15~56分),膝关节HSS评分平均42分(20~58);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平均86分(69~95分),膝关节HSS评分平均91分(76~97)。结论下肢多关节病变的同期双髋、双膝或同侧髋膝关节置换术,对于严重的下肢多发畸形的治疗,具有省时、缩短康复周期、见效快等优点。但难度大,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同期双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膝骨关节病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将11例严重双膝骨关节病在同次手术施行双侧膝关节表面置换的患者作为Ⅰ组,以同期施行的18例单膝关节置换术作为Ⅱ组。结果术后经6个月~4年,平均18个月的随诊,两组患者在术后膝关节功能改善,疼痛减轻和伤口愈合方面没有明显的差别。Ⅰ组患者平均单侧医疗费用要明显低于Ⅱ组。Ⅰ组出现深静脉血栓2例,Ⅱ组发生深静脉血栓1例。结论下肢同期双膝关节置换,对于严重的下肢多发畸形的治疗,具有省时、康复方便、见效快等优点。但难度大,并发症发生率高,应严格掌握适应证,认真做好术前准备。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活动衬垫型和固定衬垫型膝关节假体在置换后1年时膝关节活动度和临床效果。方法将80例膝关节骨关节炎且患膝既往无手术史的患者按照奇偶数字法随机地均分为A、B组,各为40例。A组采用活动衬垫型膝关节假体,B组采用固定衬垫型膝关节假体。比较两组术后HSS评分结果以及置换术后膝关节相关活动度的角度。结果①A、B两组术后6周、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及术后1年HSS评分结果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A、B两组置换术后患膝屈曲挛缩、最大屈曲度、股骨角、胫骨角、胫骨平台后倾角及置换术后髌骨高度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活动衬垫型和固定衬垫型膝关节假体治疗置换后1年时膝关节骨关节炎均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因此二者均可行。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单髁置换手术治疗膝单间室骨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文选取我院于2014年1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60例膝单间室骨性关节炎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组采用单髁置换手术,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以及膝关节功能评分结果。结果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HSS评分和KSS评分结果发生了明显升高,前后对应组结果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同时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HSS评分和KSS评分结果和对照组患者的HSS评分和KSS评分结果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膝单间室骨性关节炎患者采用单髁置换手术后,可以明显改善手术相关指标,提升患者的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股骨近端关节囊重建方案差异对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Harri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风险的影响.方法 研究对象选取本院2012年8月至2014年8月收治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共13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65例)和B组(65例),分别采用常规关节囊重建方案和改良关节囊重建方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Harris评分,髋臼假体外展角、前倾角水平及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 两组患者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术后引流量显著少于A组(P<0.05);B组患者术后3个月和6个月Harris评分均显著高于A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髋臼假体外展角和前倾角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A组(P<0.05).结论 股骨近端改良关节囊重建方案用于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可有效减少术后引流量,改善远期髋关节功能,并有助于降低术后关节脱位风险,价值优于常规关节囊重建方案.  相似文献   

8.
阙玉康  胡勇  丁辉  许唐兵 《安徽医药》2015,19(9):1709-1713
目的:探讨保留关节囊的慕尼黑骨科医院前外侧肌间隙入路(OCM)微创全髋与传统髋关节置换的临床疗效对比。方法2009年1月—2014年1月于该院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106例106髋,其中采取OCM入路微创全髋术53例53髋,传统髋关节置换术53例53髋,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术后血红蛋白( HB )、红细胞比容( HCT )、肌酸激酶( CK-NAC)、C-反应蛋白(CRP)、手术切口长度、术后前3 d引流量、术后输血量、术后下地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1个月和1年Harris评分(HHS)及骨性关节炎指数评分(WOMAC),影像学评价,住院时间。结果术后随访7~36个月,平均21.2个月,微创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输血前血红蛋白、术后输血前红细胞比容、术后输血量、术后CK-NAC、CRP、下地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明显优于常规组( P<0.05);两组术后影像学评价、术后1个月和1年HHS及WOMAC评分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保留关节囊的OCM入路微创全髋置换术相对于传统的全髋置换术有软组织创伤小,术后疼痛小,围手术期出血少,恢复快,术后能早期下床行功能锻等优点。但OCM入路的微创全髋操作相对复杂,应由具有一定临床经验的医生和相应条件的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9.
黄欢  李建锋  李强  李萌  蔡莉丹  赵乐  陆铭淏 《江苏医药》2021,47(11):1160-1163
目的 观察氨甲环酸用于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的临床效果.方法 40例行TKA的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A组术中使用氨甲环酸0.5g在手术切口内浸泡5 min,B组在A组基础上分别于麻醉前30 min以及术后3、6、12h加用静脉滴注氨甲环酸0.5g.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第4天Hb下降值、术后输血率和术后1个月的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功能评分,记录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与A组相比,B组术后第4天Hb下降值小,术后输血率低(P<0.05).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1个月的HSS膝关节功能评分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在TKA患者,局部浸泡联合静脉使用氨甲环酸能减少TKA术后失血,且不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第三代牛津膝单髁系统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的近中期疗效。方法对28例行第三代牛津膝单髁关节置换(U K A组)和44例行全膝关节置换(T K A组)的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患者进行随访,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输血比例、膝关节评分和膝关节活动度范围。结果与TKA组相比,UKA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输血比例减少,术后7 d及1个月时膝关节评分及膝关节活动度范围提高( P<0.05或P<0.01);而两组末次随访时膝关节评分及膝关节活动度范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单髁膝关节置换术能明显减少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患者术后输血率,并且在术后早期的恢复及功能锻炼中有显著优势,更容易为患者所接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引流方法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中的差异。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在我科行TKR的患者56例,随机分为A、B两组,A组放置普通橡皮引流管接引流袋引流,B组放置硅胶引流管接200mL负压球引流。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总失血量、手术时间、术前及术后1周的患膝周径和、术前及术后3个月的HSS评分。结果 A组患者总失血量平均为(829.37±142.25)mL,B组患者总失血量平均为(931.92±173.98)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的总失血量明显低于B组;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体重指数、术前及术后1周的患膝周径和、术前及术后3个月的HSS评分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不同引流方法在TKA手术术后患膝功能恢复无明显差异,但负压引流管组较普通引流管组失血量增多。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Oxford单髁置换(UKA)治疗膝单间室骨关节炎的临床结果。方法18例(18膝)膝单间室骨关节炎患者,诊断符合美国风湿病协会(ACR)诊断标准,术前平均膝关节功能HSS评分64分,进行Oxford单髁置换治疗,分析疗效。结果18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16个月,术后18例患者患膝关节疼痛明显缓解,关节活动度改善,生活质量提高。术前平均膝关节功能HSS评分64分,术后6个月评分96分,术前膝关节屈曲挛缩0-15°,膝关节活动度为95-125°,术后6个月屈曲挛缩0-5°,膝关节活动度为125-135°。结论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单间室骨关节炎,具有手术创伤小、恢复时间短、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3.
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重度膝骨性关节炎3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重度膝骨性关节炎(OA)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重度膝关节OA38例(59膝),其中,单膝置换17例,双膝关节置换21例;伴有膝关节内翻畸形28例,膝外翻3例,无内外翻7例;伴膝关节屈曲挛缩28例。采用胫骨固定平台假体36膝,旋转平台假体23膝。结果随访时间6~36个月。8例患者术后有不同程度的膝前痛,经对症治疗可缓解。术后患者的膝关节屈曲度110~145度,平均(125.6±8.4)度。术前HSS功能评分为(49.3±13.6)分,术后2周评分为(86.6±5.1)分、6个月评分为(94.5±7.4)分,与术前比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应用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重度膝关节OA可获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应用全膝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重度骨性关节炎(OA)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重度膝关节OA8例(11膝),其中单膝置换5例,双膝同时置换3例,内翻5例(6膝)5°~20°,外翻3例(5膝)10°~30°,屈曲挛缩7例(10°~25°),7例采用LINK不保留后交叉韧带半限制型(PS)假体,1例采用Uinted不保留后交叉韧带半限制型(PS)假体。结果随访时间3~18个月,所有患者疼痛基本消除,膝关节屈曲度105°~130°,术前HSS评分26分,术后2周评分80分,术后6月评分90分,按HSS评分标准优良率达92%。结论对严重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行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可获得良好疗效,是目前治疗晚期骨性关节炎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5.
258例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通过对10年258例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回顾性分析,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的近、中期临床疗效。方法 2000年1月至2010年1月,对258例266膝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其中单侧膝关节置换250例,双侧膝关节同期置换8例16膝;行髌骨置换16例16膝。原发疾病包括骨性关节炎(234例),类风湿性关节炎(15例),创伤性关节炎(9例)。关节畸形包括膝内外翻畸形、屈曲挛缩畸形。216例(224膝)成功随访,随访时间4月~10年。手术前、后采用HSS膝关节评分系统。结果随访患者术后在疼痛、膝关节功能方面都有明显改善,尤其在疼痛缓解方面效果显著。膝关节活动度平均屈曲110°,膝关节HSS评分由术前的平均44.38分,增加到术后的平均91.43分,优良率达95.6%。结论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近、中期疗效佳,术后膝关节功能和生活质量均有显著提高;掌握正确的手术适应证、完善的术前准备与术后有效的康复措施是获得良好疗效的保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求多模式超前镇痛在骨关节手术镇痛中的临床疗效,为关节手术镇痛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112例关节置换的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C组术后实施常规的镇痛。A、B两组采用多模式超前镇痛方案,B组患者在C组的基础上术前1~2 h口服塞来昔布400 mg,A组在B组的基础上术前24 h口服塞来昔布400 mg。采用VAS视觉评分法对比术后的效果。结果术后48 h内各个时间点A、B两组镇痛效果均优于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发生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42%(7/38),B组21.62%(8/37),C组43.24%(16/37),A、B两组不良反应率均少于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模式超前镇痛能明显减轻关节置换手术患者术后疼痛,且不良反应发生率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本刊讯前不久,北京协和医院骨科成功实施首例同期四关节置换手术,患者术后恢复较好。据悉,目前国内外文献大多集中于单关节或双关节置换,此类多关节同期置换尚属罕见。患者邱女士50多岁,3年前,因患有类风湿性关节炎,双髋和双膝关节严重病损畸形,疼痛难忍,双腿无法行走,长期依靠轮椅。到北京协和医院就诊后,该院骨科关节医疗小组为其进行了详细  相似文献   

18.
陶志伟  黄惠民 《江西医药》2013,(12):1204-1206
目的评价非离体瘤段灭活再植术在膝周恶性骨肿瘤保肢治疗中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1年6月-2008年5月在我院行保肢手术治疗的91例膝周恶性骨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案将上述患者分为A组(非离体瘤段灭活再植)、B组(瘤段截除铰链式人工膝关节置换)、C组(瘤段截除离体灭活再植),术后对上述3组患者进行随访。结果(1)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管放置时间、术后引流量、切口愈合时间、切口感染率,A、B组显著低于C组(P〈0.05),A、B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2)A、B组关节功能疗效显著优于C组(P〈0.05),A、B组关节功能疗效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3)3组患者复发率、转移率、5年生存率无显著差异(P〉0.05),其中C组患者有8例因病理性骨折而再次行铰链式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结论非离体瘤段灭活再植术在膝周恶性骨肿瘤保肢治疗中疗效显著优于瘤段截除离体灭活再植术,与瘤段截除铰链式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疗效相当.但治疗费用降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针刀联合关节腔内注射治疗膝骨性关节炎临床疗效。方法256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予膝关节腔内注射治疗;B组予针刀联合膝关节腔内注射治疗。观察记录治疗前与治疗后两组VAS、HSS、主动关节活动度(AROM)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VAS评分均下降(P<0.05), B组下降更明显;两组HSS评分和AROM度数均高于治疗前(P<0.05), B组明显高于A组。结论针刀联合关节腔内注射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0.
刘飞  黄彰  江华  刘同玉  刘伟 《安徽医药》2017,21(8):1423-1425
目的 探讨人工全膝置换(TKA)术中髌下脂肪垫的保留与切除对术后膝关节功能及髌骨高度的影响.方法 对56例骨关节炎病人(72个膝关节)采用人工全膝置换术,分为A、B两组,A组为保留髌下脂肪垫(36个膝关节),B组为切除髌下脂肪垫(36个膝关节),对两组病人术前和术后的膝关节活动度、HSS膝关节功能评分及Insall-Salvati比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术后随访2年,A、B两组膝关节活动度及HSS膝关节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前及术后的Insall-Salvati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B组术前及术后的Insall-Salvati比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KA术中髌下脂肪垫的保留与切除对术后膝关节功能无明显影响,而髌下脂肪垫的切除可导致低位髌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