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了解麻疹发病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分析方法分析了157例麻疹的疾病有关因素.结果全年共报告麻疹157例.发病率为7.3/10万.每月均有病例报告,4~7月为高发,10~12月出现另一发病高峰.15岁以下发病占99.4%,9月龄~9岁为重点发病对象.免疫史空白或不详占73.1 % 、24.1 %.98.7%有合并症,以肺炎为主.结论麻疹免疫史空白或不详是流行的重要原因.婴儿和低年龄儿童是麻疹的预防重点.应侧重高峰季节的监测工作,及时识别高危地区和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麻疹发病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 分析方法分析了157例麻疹的疾病有关因素。结果 全年共报告麻疹157例。发病率为7.3/10万,每月均有病例报告,4-7月为高发,10-12月出现另一发病高峰,15岁以下发病占99.4%,9月龄-9岁为重点发病对象,免疫史空白或不详占73.1%、24.1%、98.7%有合并症,以肺炎为主。结论 麻疹免疫史空白或不详是流行的重要原因,婴儿和低年龄儿童是麻疹的预防重点,应侧重高峰季节的监测工作。及时识别高危地区和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泉州市2009年麻疹监测结果,为制定消除麻疹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国家麻疹监测方案开展监测工作,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和Excel 2003软件对2009年麻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2009年共有132例麻疹疑似病例纳入麻疹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管理,确诊15例,发病率为0.19/10万,排除病例报告发病率﹥1/10万的县(市、区)占41.67%;48 h个案调查率为96.09%,7 d内血清检测结果及时报告率达到85.51%;血标本采集率为52.27%(69/132),检测麻疹IgM阳性率为21.74%,检测风疹IgM阳性率为42.03%。73.33%的病例集中在晋江;53.33%的病例集中在1月份和4月份;66.67%的病例集中在0~7月龄小年龄组和﹥14岁的大年龄组;无免疫史和免疫史不详者占73.33%;66.67%的病例是流动人口;60%的病例在发病前7~21 d去过医院。结论 泉州市2009年麻疹监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低;无MV免疫史和免疫史不详的人群是麻疹发病的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麻疹流行特征,加强麻疹病例监测.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深圳市1998~1999年疑似麻疹病例同时检测麻疹、风疹IgM抗体,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共检测疑似病例328例, M-IgM阳性率为54.9%, R-IgM阳性率为9.5%.麻疹发病高峰季节为春夏季.9月龄~6岁以下儿童发病占51.7%, 180例M-IgM抗体阳性病例中,免疫史不详和无免疫史占83.9%,均为流动人口.结论在麻疹监测工作中,应加强流动人口麻疹接种工作,同时加强对风疹的控制.  相似文献   

5.
赵林  黄顺和  李伟  唐伟  苟铁军 《医学信息》2007,20(7):1256-1260
目的 分析南充市麻疹流行病学特点,探讨预防控制麻疹的措施。方法 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南充市麻疹发病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2004-2006年,南充市共报告麻疹病例1840例,麻疹年平均报告率8.47/10万,病例总要集中在1~14岁的幼托儿童和学生共1384例,占病例总数的75,22%。各县(市、区)均有病例报告。发病时间主要在每年的3~7月,报告病例中有免疫史的占20.49%,无免疫史的占25.60%,免疫史不详的占53.91%。结论 南充市麻疹发病的主要原因是人群免疫力低.易感人群积累,为降低麻疹发病率,减少麻疹暴发,应进一步提高麻疹初始和加强免疫接种,并在1~14岁人群中开展麻疹强化免疫。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对麻疹发病情况进行分析,了解麻疹流行病学特点,为加速控制麻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我院2007年5月~2008年5月诊断的120例麻疹病例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3~6月是麻疹的高发季节,发病占全部病例的60.0%(72/120).发病年龄集中在5岁以下儿童,占总病例数的43.3%(52/120).有麻疹疫苗(MV)免疫史者20例(16.7%),无MV免疫史者65例(54.2%),MV免疫史不详者35例(29.1%).结论 麻疹疫苗的常规免疫仍需加强,尤其要提高接种的及时率和流动儿童的麻疹疫苗接种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深圳市龙岗区2007年麻疹发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麻疹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深圳市龙岗区2007年麻疹发病资料,按照发病时间、病人性别、年龄、职业分布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7年全区共报告确诊麻疹病例1351例,2007的麻疹发病率为30.18/10万,比2006年(16.88/10万)增加7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1)。发病时间集中在5~8月;发病人群以5岁以下的散居儿童和20~30岁年龄段的外来青工为主;职业以散居儿童发病最多占52.5%,其次工人占20.1%。99.19%的病例无麻疹疫苗接种史或免疫史不详。结论2007年麻疹发病显著升高,发病季节主要在夏季,5岁以下散居儿童和外来劳务青工是麻疹防控工作的重点易感人群,需积极开展麻疹疫苗的接种工作。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麻疹流行特征,加强麻疹病例监测。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深圳市1998-1999年疑似麻疹病例同时检测麻疹、风疹IgM抗体,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共检测疑似病例328例,M-IgM阳性率为54.9%,R-IgM阳笥纺为9.5%,麻疹发病高峰季节为春夏麦子,9月龄-6岁以下儿童发病占51.7%,180例M-IgM抗体阳性病 列中,免疫史不详和无免疫史占83.9%,均为流动人口,结论 在麻疹监测工作中,应加强流动人口麻疹接种工作,同时加强对风疹的控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佛山市麻疹流行病学特征,探讨麻疹的控制对策。方法对2005—2008年麻疹发病情况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佛山市2005—2008年共报告麻疹病例3721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6.09/10万:病例主要集中在流动人口较多的顺德区、南海区和禅城区,发病数占全市总病例数的94.97%;4—8月为高发季节.占总病例数的67.53%;小于15岁为麻疹高发年龄组,占总病例数的70.36%;散居儿童病例占51.49%;流动人口病例占62.00%:无免疫史及免疫史不详者占88.33%。结论佛山市近年麻疹发病持续保持较高水平,应进一步加强以流动儿童为重点的适龄儿童麻疹常规免疫,加强麻疹的监测和控制,适时对重点人群实施强化免疫等综合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本地某乡镇一次麻疹疫情的流行强度,描述其三间分布,分析暴发原因及影响因素。方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酶联免疫捕获法检测麻疹IgM抗体,作免疫空白与麻疹发病关联的病例对照研究。结果2006年5月~7月,该乡镇发生30例麻疹局部暴发,其中29例儿童麻疹,1例成人麻疹,5例麻疹IgM抗体阳性。发病地点主要为小学和和幼儿园,罹患率分别为7.94%、7.87%。免疫空白与发病关系研究表明,初种免疫空白OR=7.2,X2=6.84,复种免疫空白OR=11.0,X2=9.48;影响免疫空白形成的社会因素调查,未接受麻疹疫苗初种或复种儿童的父母双亲常年在外务工占82.4%(28/34),有麻疹疫苗接种史儿童的父母常年在外务工占35.3%(12/34),二者有统计学差异(X2=15.54)。结论免疫空白是麻疹暴发形成的重要因素,农村儿童的父母常年在外务工形成隔代抚养教育对计免工作有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广州市白云区麻疹流行病学规律,探讨防控措施。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白云区麻疹发病情况进行分析。结果2006年麻疹发病率为65.60/10万,2007年为64.28/10万。在两年所有病例中,发病率以小年龄组和学龄儿童组为主,其中0-9岁组占71.11%;发病地域广泛散发,以春夏季高发;57.28%的报告病例无免疫史,23.86%的报告免疫史不详。结论流动儿童麻疹疫苗(MV)接种率和免疫覆盖率不高是造成麻疹高发的主要原因。提高儿童2针次MV常规免疫率,加强和完善麻疹监测系统,是控制麻疹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12.
赵林  谭代林  黄顺和  唐伟 《医学信息》2008,21(9):1612-1613
目的 分析南充市2006年乙脑报告发病情况,探讨乙脑防治措施.方法 对2006年南充市乙脑病例资料用Excel和EpiDam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2006年南充市共发生乙脑病例163例,死亡9例,病例主要分布在仪陇、南部、蓬安县,男女比例为1.43:1,最小年龄8个月,最大年龄17岁.以0~6岁为主,占87.12%.无免疫史或免疫史不详的151例,占92.64%.结论 南充市乙脑流行季节为7~9月,只有提高免疫接种率,才能减少乙脑病例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南昌市某新区2004-2010年麻疹发病特征,探讨新区控制、消除麻疹的策略和措施。方法收集南昌市某新区2004-2010年麻疹病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4-2010共确认麻疹病例64例,男女病例分别占68.75%(44/64)和31.25%(20/64);2岁以下低年龄组、4~岁至15岁以下年龄组、15~岁组及以上高年龄组,分别占40.63%(26/64)、28.12%(18/64)、18.76%(12/64);发病以无免疫史(31.25%)和免疫史不详者(32.81%)为主;发病人群以散居儿童居多,占54.69%(35/64);发病主要集中在农民安置小区和与两个临界县交界的小区,共占60.94%(39/64);麻疹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2-7月份发病数占92.19%。结论麻疹病例的增加与新区经济高速发展、流动人口大量涌入、新区与临界县交界区防病职责划分不明、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不健全等有关。健全基层免疫网络,加大财政投入,实施强化免疫管理,增设免疫接种服务点和接种频次等综合防治措施能有效减少麻疹发病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济南市报告本地和外地麻疹病例分布和就诊特征,为本市麻疹防控提供相应措施和建议.方法数据来源于“麻疹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2016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济南市医疗机构报告的所有麻疹病例,对本地和外地麻疹病例特征进行描述和比较分析.结果2016年济南市报告本地麻疹病例960例,占64.78%;外地麻疹病例522例,占35.22%.报告外地病例主要来自齐河县、高唐县和夏津县.报告外地病例出现高峰的时间早于本地病例.外地病例中0~6岁儿童占74.14%,本地病例以≥15岁成人为主,占52.40%.本地和外地病例发病前7~21 d有医院就诊史的比例分别为52.60%和52.11%,其中有市儿童医院就诊史的比例分别为38.02%和23.16%.病例报告医院主要是市传染病医院和市儿童医院.34.14%的病例发病后去过2家或多家医院就诊.本地和外地病例发病报告时间间隔均为5d,报告外地病例出疹后1d、2d、3d内来我市就诊的比例分别为70.73%、86.64%和92.34%,均高于本地病例(57.95%、76.63%和88.68%).结论大量外地麻疹病例来济南市就诊、部分病例多次就诊、本地病例就诊不及时等增加了本市麻疹疫情扩散的风险,医院内感染是麻疹传播的重要因素,应加强传染源管理,强化重点医疗机构院感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分析近年来广州市麻疹流行病学特征,为探讨麻疹控制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2002-2005年麻疹发病情况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广州市2002-2005年国家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共报告麻疹病例数5014例,报告年发病率分别为2.16/10万、3.58/10万、29.10/10万、22.33/10万;期间发生16起麻疹暴发疫情;发病数前5位的区按先后排序为白云区、番禺区、海珠区、花都区、天河区,以上5区病例数占全市病例数的81.41%;3~7月为高发季节,占全年总病例数的74.09%;14岁以下为高发年龄,占总病例数的69.37%;病例以流动人口为主,占总病例数77.26%;有明确免疫史病例仅占总病例数12.98%。结论广州麻疹发病有回升趋势,疫情形势严峻,应采取加强学校验证入学、麻疹疫苗查漏补种、强化疫点处理等综合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宿州市2005-2008年麻疹的流行特征,探讨消除麻疹的措施。方法采取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 ,对麻疹监测系统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5-2008年宿州市麻疹年均发病率为5.18/10万,2005年发病率最高;以小年龄组发病为主,5岁以下的小年龄组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尤其是〈1岁组儿童发病上升明显。对184例8月龄至5岁的麻疹病例进行麻疹疫苗(MV)免疫接种史情况分析,0剂次者占39.13%,1剂次者占35.33%,接种剂次不详者占22.28%。结论开展MV强化免疫活动,做好常规免疫接种工作,提高MV接种率和及时接种率,加强麻疹疑似病例的监测,预防医院内感染等是宿州市实现控制和消除麻疹目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2008年与2007年麻疹的流行特征,比较两年间流行特征的异同,为2008年后半年麻疹的控制重点提供依据。方法利用《麻疹疫情监测系统数据》中麻疹的个案资料,抽取广州市2007年3-9月的2809例麻疹病例,及2008年1-5月的1003例病例,对其免疫史情况、发病年龄构成、户籍性质分布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年间麻疹病例的平均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008年上半年,相比2007年8月龄-14岁麻疹免疫目标人群发病所占比例下降(P〈0.05),未到初免年龄(8月龄)病例中6-8月龄占了绝大部分比例;两年中免疫空白病例仍然是发病的重点人群;流动人口仍然是发病的主要人群。结论麻疹免疫目标人群的麻疹控制较2007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非目标人群(8月龄-14岁以外人群)、免疫空白人群及流动人口是麻疹控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九龙坡区麻疹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更好地制定有针对性的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利用办公软件Excel2003对九龙坡区2005—2007年麻疹疫情资料和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5—2007年九龙坡区麻疹年平均发病率为10.59/10万。发病地区有明显的聚集趋势,发病时间有一定的季节性,男女性别比为1.30:发病以0-6岁儿童为主,占病例总数的76.36%,无免疫史病例占67.83%。结论无麻疹疫苗免疫史是麻疹发病的最主要危险因素.以后应减少〈8个月婴儿的暴露机会,加强≥8个月龄婴儿麻疹疫苗的及时和有效接种,加强麻疹疫情监测,完善流动儿童的计划免疫管理,减少免疫空白,保护易感人群。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清新县2006—2007年麻疹的发病情况分析,了解其流行趋势,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运用Epi Info软件进行分析、评价。结果2006—2007年清新县共报告253例麻疹病例,确诊190例,临床诊断63例,麻疹平均发病率22.14/10万。病例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4—7月,占全年病例的67.19%。发病年龄分布呈现〈8月龄的婴儿和〉20岁年龄组的成人发病增高的现象。56.13%的病例无麻疹疫苗免疫史,32.80%的病例接种史不详。病例呈现全县散发流行及局部地区聚集的现象.乡镇发病率最高的达138.72/10万。结论麻疹的发病水平与其疫苗的初免和复种工作落实情况有密切的关系.免疫接种是目前麻疹防控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重庆市手足口病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重庆市手足口病发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8年5月至2009年6月共报告病例10102例,2008年5~6月、2009年4~6月出现发病高峰,2008年12月出现小高峰;5岁以下儿童发病占83.76%,2~4岁最多占49.89%;性别比男:女为1.55:1;主城区发病高于其它地区;实验室确诊病例344例,EV71阳性率52.91%;共报告10例以上的手足口病暴发疫情13起,均发生在小学和幼儿园,10起检出肠道病毒阳性,其中6起为EV71阳性。结论重庆市存在4~6月手足口病流行高峰;高危人群为2~4岁男孩;暴发疫情主要发生在小学和幼托机构;EV71肠道病毒是该市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