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永剑 《中国基层医药》2007,14(8):1258-1259
目的研究亚低温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49例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和对照组,亚低温治疗组25例,均于伤后24h内进行亚低温治疗,直肠温度(RT)为32.0~35.0℃,脑温度为33.0~35.0℃,持续1~7d。同时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颅内压(ICP)及血糖变化。对照组24例采取常规治疗方法,降温但未使用冬眠疗法。结果亚低温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患者伤后早期高ICP、高血糖血症分别显著下降(P〈0.05);无严重并发症,病死率低,预后显著改善。结论亚低温具有一定的脑保护作用,用于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可降低病死率,减少并发症,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
杨绍文  何永垣 《淮海医药》2007,25(4):304-305
目的 观察亚低温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本组64例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32例,均于伤后24 h内行亚低温治疗,对照组32例,直肠温度控制在36.5℃~37℃,其他治疗同亚低温组.2组病人于伤后3个月时根据GOS评估法判定疗效.结果 亚低温治疗效果优于常规治疗.结论 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早期行亚低温治疗可明显减少其死亡率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各21例,亚低温治疗组均于伤后24h内接受亚低温治疗,直肠温度控制在33~35℃,维持5~6d;常温治疗组未采用亚低温治疗,根据GOS预后评估系统评估两组患者疗效.结果:与常温治疗组相比,亚低温治疗组患者伤后早期颅内压显著下降(P<0.05);生命体征...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9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和对照组。亚低温组 4 0例 ,于伤后 2 4 h内行亚低温治疗 ,控制直肠温度在 32℃~ 35℃ ,同时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颅内压、血气和电解质。对照组 5 0例 ,除常温外其他治疗同亚低温组。两组患者根据 GOS评估疗效。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 ,亚低温组的患者颅内压显著降低 ,恢复良好率显著提高 ,病死率明显降低 (P<0 .0 5 ) ,并发症的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 .0 5 )。结论 :亚低温具有脑保护作用 ,临床用于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 ,有效且较安全 ,可降低患者病死率 ,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作用及临床效果.方法 共100例病人(昏迷GCS<8分)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53例,入院后尽快采用亚低温治疗,直肠温度控制在32℃~35℃,持续3~14天;对照组47例,常规治疗,直肠温度控制在36.5℃~37.5℃,两组病人均于伤后3个月时根据GOS评估法判断疗效.结果 亚低温治疗组病人恢复良好率提高,病死率降低,预后显著改善,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亚低温具有肯定的脑保护作用,用于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效果显著,可降低死亡率,提高生存质量,无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亚低温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治疗作用及临床效果。方法将88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GCS昏迷≤8分)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44例和常温治疗组44例,脑温分别控制在(34.2±0.2)℃和(36.9±0.3)℃。两组病人均于伤后3个月时根据GOS评估法判定疗效。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亚低温治疗组恢复良好率、病死率均优于对照组,预后显著改善,无严重并发症。结论亚低温具有肯定的脑保护作用,用于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可降低病死率,提高生存质量,无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亚低温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临床疗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查正江  吴霞  陈新生 《安徽医药》2008,12(8):706-707
目的研究亚低温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治疗作用及临床效果。方法共78例病人(GCS昏迷≤8分)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和对照组。亚低温治疗组40例,均于伤后24h内行亚低温治疗。直肠温度控制在33~35℃,持续1~7d,平均(65.3±28.2)h。同时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颅内压(ICP)、血气、血电解质及动脉血氧饱和度。对照组38例,直肠温度控制在36.5~37.5℃,其他治疗同亚低温组。两组病人均于伤后3个月时根据GOS评估法判定疗效。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亚低温治疗组病人伤后早期的高颅内压明显下降(P〈0.05);生命体征、血气、血糖、血电解质、动脉血氧饱和度差异无显著性;无严重并发症,死亡率降低,恢复良好率提高,预后显著改善。结论亚低温具有肯定的脑保护作用,用于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可降低死亡率,提高生存质量,无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与亚低温联合应用治疗急性颅脑损伤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随机选取符合标准的急性中、重度颅脑损伤患者40例作为治疗组,4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对照组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 给予依达拉奉60 mg·d-1, 共用14 d, 两组均应用FX-2000型冰帽、冰毯使患者体温控制在33℃~35℃,持续48~72 h.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后颅脑CT(脑水肿)、颅内压(ICP).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脑水肿(ICP)程度有显著性差异,两组GCS 评分均有改善,治疗组疗效更为显著.结论: 应用依达拉奉与亚低温联合治疗急性中、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疗效显著高于单纯亚低温治疗.  相似文献   

9.
亚低温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亚低温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共131例病人,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66例)和对照组(65例)。亚低温治疗于入院后立即进行或手术后应用,使直肠温度(RT)控制在33~35℃,持续1~7天。同时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血糖、血乳酸、血胰岛素等。两组病人均于伤后3个月时根据GOS评估法判定疗效。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亚低温治疗组病人的血糖、血乳酸水平分别显著下降(P<0.05),两组病人血胰岛素变化无显著性差异;生命体征、血气及血电解质无显著性差异;预后显著改善。结论 亚低温技术临床上用于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脑损害,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和护理措施。方法 53例重度颅脑外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23例。观察组给予亚低温治疗和相应护理措施,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比较2组的存活率、颅内压(ICP)和格拉斯哥评分(GCS)。结果观察组存活率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治疗第2、3、6天ICP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7天及治疗1个月后GCS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疗效显著,治疗期间的观察与护理非常重要,可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1.
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7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和常温对照组。亚低温治疗组于伤后24 h内行亚低温治疗,其余治疗同常温对照组。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颅内压(ICP)变化情况、血气分析、血电解质等。结果伤后或术后24 h内两组患者ICP值无统计学意义(P〉0.05)。48 h后亚低温治疗患者ICP值则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亚低温治疗组病死率2.25%、良好率76.40%;对照组病死率6.73%,良好率51.69%,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低温治疗对防治严重颅脑损伤后继发性脑损伤是安全有效的疗法,且能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2.
耿煜  刘利群 《中国药业》2009,18(11):50-51
目的研究亚低温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于伤后24h内行亚低温治疗,控制肛温为32-35℃,持续2-6d,同时监测生命体征、颅内压、肾功能、血糖、血气及电解质;对照组控制肛温为36.5-37.5℃,其他治疗同亚低温组。两组患者伤后6个月根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法评估疗效。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颅内压显著降低,恢复良好率显著提高,死亡率显著降低,预后显著改善(P〈0.05),且并发症无增加。结论亚低温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安全、有效,可显著降低死亡率,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标准外伤大骨瓣结合亚低温综合救治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GCS≤8),治疗组采用外伤性标准大骨瓣结合亚低温冬眠治疗5~7d;对照组仍采用传统的治疗方法。比较两组GCS、GOS、颅内压(ICP)以及并发症。结果治疗组GCS、GOS高于对照组,死亡率、ICP、切口疝、迟发血肿、脑膨出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论标准外伤大骨瓣结合亚低温综合治疗,对降低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死亡率、致残率,提高生存质量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亚低温在治疗重型颅脑损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44例重型颅脑损伤为治疗组,采用亚低温治疗,同时予以脱水、止血、抗感染、神经营养、对症支持治疗。对照组41例,除不用亚低温外,余常规治疗均相同。结果治疗组44例患者,存活率为79.5%,恢复良好率40.9%,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疗效肯定,应用容易,并发症少,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总结亚低温(32~35℃)脑保护疗法在救治重型颅脑损伤(GCS记分3~8)中的疗效。方法对辽源市中医院2003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96例重型损伤患者进行回顾性总结。将96例重型颅脑损伤随机平均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48例进行对比分析,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亚低温治疗;对照组进行常温常规治疗。结果治疗组48例患者,存活率为79.2%(38/48),恢复良好率58.3%(28/48),病死率20.8%(10/48)。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两组在预后、血糖、电解质等指标方面差异均有显著性,亚低温治疗是颅脑损伤的综合治疗措施之一,对重型颅脑损伤有肯定的疗效,能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神经功能预后,并具有安全、病残率低,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及癫痫发生率等优点,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动态观察亚低温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浓度的影响,探讨亚低温在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将120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观察组)随机分为亚低温组和常规组。亚低温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亚低温治疗,直肠温度维持在33~35℃,持续3~5d。所有患者于入院6h内及入院后第2~6天应用速率放射比浊法动态检测血清CRP浓度,结合临床表现及伤后1个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分)进行比较分析。将本院体检的正常成年人3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观察组血清CRP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亚低温组血清CRP浓度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观察组中预后恶劣组血清CRP浓度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结论:急性重型颅脑损伤后血清CRP浓度升高,早期应用亚低温能够降低血清CRP浓度,保护神经功能,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7.
阿片受体拮抗剂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阿片受体拮抗剂在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机制和临床疗效。方法260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40例和对照组12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早期使用阿片受体拮抗剂,观察早期治疗患者的颅内压(ICP)、脑水肿、GCS评分,同时比较伤后6个月时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治疗组ICP增高幅度和脑水肿程度均较对照组显著减轻(P<0.05);GC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6个月后死亡率、重残率及语言、肢体功能障碍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1)。结论阿片受体拮抗剂可降低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ICP增高的幅度,减轻脑水肿,缩短昏迷时间,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国内外学者对亚低温在治疗颅脑损伤中的作用有了新的认识,临床研究表明亚低温能显著降低特重、重型颅脑伤病人的死亡率。本文报告我科1994年2月~1998年6月收治86例特重、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其中44例亚低温治疗取得显著疗效。1 临床资料1.1 病例与分组选择同期病例86例,分两组观察,亚低温治疗组(亚低温组),非亚低温治疗组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早期低温高容量血液滤过(HVHF)治疗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ICP)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40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n=19)和观察组(n=21),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早期低温HVHF治疗,2组均治疗7 d。监测2组治疗前和治疗第1、3、7天的ICP变化,统计2组出院时预后不良的发生率。结果与治疗前比,2组治疗第1、3、7天的ICP均下降(P<0.05),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出院时的预后不良发生率为23.81%,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7.89%(P<0.05)。结论早期应用低温HVHF治疗可显著降低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ICP,有效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0.
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效果及影响亚低温治疗时机的相关因素。方法:8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n=39例)和常规治疗组(n=41例)。比较两组的预后,观察重型颅脑损伤亚低温治疗时间窗。分析影响重型颅脑损伤亚低温治疗时机的原因。结果:伤后3个月GOS评分:亚低温治疗组恢复良好率56.4%。显著高于对照组39.0%(P〈0.05);亚低温治疗组病死率28.1%,明显低于对照组43.9%(P〈0.05)。亚低温治疗组开始治疗时间窗:12小时内16例。死亡3例.恢复良好8例;12时后23例。死亡8例,恢复良好10例。结论:早期亚低温治疗能显著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死残率。合并伤、休克、迟发性颅内血肿、亚低温开始时间是影响重型颅脑损伤亚低温治疗临床疗效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