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手术是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DVT)的一个主要因素〔1〕,而80%~90%肺栓塞(PE)栓子来源于LDVT〔2〕。骨科手术,尤其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人工膝关节置换术、髋部周围骨折手术及脊柱手术等大手术更易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少数可造成PE导致死亡。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1998年1月至2008年12月我院骨科收治的40岁以上中老年人行脊柱手术、髋关节置换手术、膝关节置换手术、髋部骨折手术的患者,并分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对  相似文献   

2.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指血液不正常地在深静脉凝结,阻塞静脉腔,导致回流障碍,好发于下肢。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生命质量的要求也随之提高。老年患者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THR)越来越多,据Clarke等报道全髋关节置换术后DVT的发生率为32%,  相似文献   

3.
骨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日益升高,特别是髋、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时有发生,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及较大的经济负担。因此,近年来逐渐引起了骨科医生的高度重视,而药物一直作为预防DVT的主要措施。该文旨在综合近几年来的最新研究,对髋、膝关节置换术后DVT的药物预防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骨科住院患者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发病情况分析相关危险因素,根据患者不同情况采取相应预防措施,观察临床效果。方法:将所有2002年12月至2006年8月骨科住院术后或须卧床7d以上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430例,围手术期或卧床期间使用低分子肝素0.4mL每12h皮下注射1次。对照组412例,无任何预防措施,2组均于绝对卧床或术后7d行双下肢血管超声检查。结果:治疗组DVT总发生率8.7%,其中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率21.8%,合并下肢严重软组织挫伤发生率19.3%,股、腘静脉血栓发生率5.3%,对照组DVT总发生率22.7%,其中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率48.3%,合并下肢严重软组织挫伤发生率39.8%,股、腘静脉血栓发生率7.8%。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所有患者症状性DVT发生率11.2%,症状性肺栓塞11例,死亡2例。治疗组未发现明显出血增多等不良反应。结论:对骨科住院患者进行危险因素评估,采取恰当的预防措施,可降低患者下肢DVT的发生率,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护理进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replacement,THR)因能有效缓解关节疼痛,改善关节功能,提高病人生活质量,已成为各种髋部疾患的终末治疗手段,但THR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却成为临床上一项棘手问题,更为严重的是DVT是继发致死性肺血栓栓塞症(PTE)的基础病因.1999年吕厚山等[1]首次报道我国THR后并发DVT的发生率为40%,2005年关振鹏等[2]报道THR后并发DVT的发生率降至16.3%,而查振刚[3]等报道其发生率为11.2%.随着对THR后DVT的深入研究,人们对其预防也有了一定的认识,现结合相关文献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不同原发病对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影响.方法 147例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病人,根据原发病不同分为两组:骨折组68例,均为股骨颈骨折患者,骨病组79例.术前常规检查血浆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凝固时间(thrombin time,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含量;对术后出现患肢肿胀和/或疼痛,下肢伴有或不伴有Homans征/Neuhofs征阳性的患者常规应用加压超声技术进行超声多谱勒检查.结果 骨折组和骨病组的APTT、PT、TT、Fib水平及下肢DVT发生率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股骨颈骨折是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DVT发生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7.
老年人骨折后常会合并多种慢性疾病,迅速重建髋关节,恢复其关节功能,解除疼痛,是老年人股骨颈骨折患者需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随着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发展,系统的康复训练成为患者术后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精湛的手术技术只有结合系统的术后康复训练才能获得理想效果[1].系统的康复训练直接影响了手术的治疗效果,并能预防和减少各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尽快恢复老年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本文旨在了解系统的康复训练对髋关节置换术后髋关节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正>在围手术期不进行抗凝治疗的患者中,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发生率达到45%-57%,其中,致命性肺栓塞的发生率为0.1%-0.4%~([2,3])。因此,对于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患者,如何更好的预防DVT形成显得尤为重要。赵宇驰等~([1])采用间歇性充气加压装置联合围手术期抗凝治疗的方法来降低髋、膝置换术后DVT形成,发现可以明显降低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对我院接受髋关节置换(THA)或膝关节置换(TKA)的18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患者58例为DVT组,未发生DVT的127例患者为无DVT对照组.结果:185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中DVT发生率为31.4% (58/185),其中21例接受THA手术(21/118,17.8%),37例接受TKA手术(37/67,55.2%);血栓形成部位:腓肠肌静脉血栓38例,胫后静脉20例.x2检验显示两组年龄≥65岁,人体质量指数(BMI)≥25kg/m2,膝关节置换术,全身麻醉,有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家族史者有显著差异(P<0.05~<0.01);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OR=8.352,P=0.006),BMI (OR=4.639,P=0.011),麻醉方式(OR=7.345,P=0.008),手术方式(OR=3.235,P=0.018),VTE家族史(OR=7.749,P=0.007)均为DVT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为降低关节置换手术的下肢深静脉血栓风险,应注意降低体重,改进麻醉和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0.
王桂珍  董凤琴  王娟 《山东医药》2006,46(26):92-93
动静脉脉冲系统是一种模拟足底静脉丛生理机制的骨科临床新型辅助治疗仪器,可增加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减少全髋和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DVT)的发生率。自2003年5月以来,我们对180例全髋和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应用动静脉脉冲系统预防DVT.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胡劲杨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3):3174-3175
流行病学报道显示[1],我国骨科患者中超过30%年龄大于60岁;老年患者身体功能及手术耐受性下降,而骨科手术操作复杂、创伤大,手术风险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提高[2].本研究观察下肢骨折行手术治疗老年患者采用腰硬联合麻醉与硬膜外麻醉效果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两种不同手术方法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股骨颈骨折近年来在老年人中的发病率不断增高,已经成为老年骨科的常见病、多发病.患者因为髋关节疼痛、功能障碍而长期卧床;同时股骨颈血运较差,若不及时合理的处理,极易并发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压力性溃疡等并发症,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1].目前,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和全髋关节置换术是对于老年人股骨颈骨折比较成熟而可靠的方法,但关于二者的优缺点,学术界还存在争议[2].本文对我院分别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和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进行对照分析.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髋部骨折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术前治疗方法.方法 髋部骨折合并DVT患者134例,对58例周围型DVT允许延期手术者先行抗凝治疗2周,彩色多普勒声证实血栓机化后再进行骨科手术,术后低分肝素抗凝2周,之后改用华法林口服半年.对12例骨科手术不能延期者(小腿肌肉静脉丛及胫后静脉血栓)、11例股静脉及胭静脉血栓、53例中央型及混合型血栓放置下腔静脉临时滤器后手术,2周后取出滤器,滤器取出后改用华法林口服半年.结果 本组骨科手术皆顺利完成,术后随访6~26个月,期间无肺栓塞(PE)及严重DVT后遗症(如溃疡)出现.31例(23.1%)术后有下肢轻微水肿;15例DVT症状复发,经抗凝治疗后下肢肿胀缓解,继续门诊抗凝治疗;5例出现因抗凝治疗导致的出血并发症,经对症治疗后痊愈.结论 对于髋部骨折合并DVT的患者,术前依据DVT类型进行干预可预防PE等严重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实施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进行探析。方法抽选该院骨科自2017年6月—2018年5月所接诊的66例老年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按入院前后顺序将其分成甲组与乙组;前者予以一般护理措施,在此前提下,对乙组患者再予以围手术期护理措施;比较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乙组护理后优良率(93.9%)显著高于甲组(7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72,P0.05);乙组患者护理后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均低于甲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老年糖尿病患者予以围手术期护理,可改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且能有效控制血糖。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全麻及硬膜外麻醉对老年骨科大手术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180例择期行骨科大手术(如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人工膝关节置换术、髋部周围骨折手术)的老年(≥65岁)患者,按所用的麻醉方法分为全身麻醉组(全麻组)和硬膜外麻醉组(硬膜外组),各90例。两组均于术前1 d及术后第1、4天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量表行认知功能检测。术后MMSE得分较术前得分降低≥2分者即为发生了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结果全麻组中有72例、硬膜外组中有80例完成认知功能检测。术后第1天全麻组POCD发生率为34.7%(25/72),硬膜外组为22.5%(18/80);术后第4天分别为19.4%(14/72)、15.0%(12/80);两组比较,P均〉0.05。结论在全身麻醉和硬膜外麻醉下,骨科大手术老年患者术后早期均可发生POCD,这两种麻醉导致POCD率相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结合序贯加压弹力袜对髋关节和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髋关节和膝关节置换术患者24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各120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措施联合序贯加压弹力袜及抗凝药物预防DVT,实验组在上述对照组干预措施基础上加入间歇充气加压装置,比较两组DVT发生率和D-二聚体浓度的差异。结果实验组干预后的DVT发生率、周围型DVT发生率和小腿肌间型DVT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D-二聚体浓度下降幅度与对照组相比更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间歇充气加压装置结合序贯加压弹力袜显著降低了髋关节和膝关节置换术后DVT的发生率和D-二聚体浓度,预防关节置换术后DVT的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17.
D-二聚体对老年患者全髋置换术后DVT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髋关节置换术(THR)后由于静脉血流缓慢、静脉壁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42%~57%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DVT),老年患者更多发。2002~2006年,我们对68例老THR卮可疑印DVT患者测定血浆D-二聚体水平。现报告如下,并探讨其对下肢DVT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8.
膝关节是人体最大、解剖最复杂、对运动功能要求很高的关节。全膝关节置换术是在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全世界每年有大量患者接受膝关节置换手术。根据对欧美17个国家的统计,每年约有110万人行膝关节置换术,其中8%是二次翻修,并且膝关节置换术的人数以每年11%的速度递增。其中,女性患者占64.4%,小于65周岁者占29.4%,患者呈现年轻化的趋势。如何在临床中选择高质量的假体以及改进假体设计、提高手术技巧,成为摆在所有关节外科医生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本文将国内外有关膝关节置换研究的一些最新进展加以综述,包括假体类型和手术技术等方面,以供国内外同行借鉴。  相似文献   

19.
庞灵  李桂杰  赵航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8):4039-4040
随着人工关节置换术应用的不断增加,其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日益突出,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因此,及时有效的预防非常重要〔1〕。低分子肝素类药物可有效预防膝关节置换术后DVT发生〔2〕。本文在应用低分子肝素同时联合应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老年股骨颈囊内移位骨折患者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方法及其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72例老年股骨颈囊内移位骨折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Garden Ⅲ型35例,Garden Ⅳ型37例;按手术方法分4组:骨水泥全髋置换术11例,非骨水泥拿髋置换术12例,骨水泥半髋置换术30例,非骨水泥半髋置换术19例.术后定期随访X线片及Hams评分.结果 随访时间25-114个月,中位随访时间93个月,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者Harris评分优良率为92.19%.结论 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应尽可能接受手术治疗;老年股骨颈囊内移位骨折、Garden Ⅲ和Garden Ⅳ型患者宜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不同手术方法中期效果及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