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指血液不正常地在深静脉凝结,阻塞静脉腔,导致回流障碍,好发于下肢。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生命质量的要求也随之提高。老年患者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THR)越来越多,据Clarke等报道全髋关节置换术后DVT的发生率为32%,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不同原发病对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影响.方法 147例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病人,根据原发病不同分为两组:骨折组68例,均为股骨颈骨折患者,骨病组79例.术前常规检查血浆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凝固时间(thrombin time,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含量;对术后出现患肢肿胀和/或疼痛,下肢伴有或不伴有Homans征/Neuhofs征阳性的患者常规应用加压超声技术进行超声多谱勒检查.结果 骨折组和骨病组的APTT、PT、TT、Fib水平及下肢DVT发生率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股骨颈骨折是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DVT发生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3.
王桂珍  董凤琴  王娟 《山东医药》2006,46(26):92-93
动静脉脉冲系统是一种模拟足底静脉丛生理机制的骨科临床新型辅助治疗仪器,可增加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减少全髋和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DVT)的发生率。自2003年5月以来,我们对180例全髋和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应用动静脉脉冲系统预防DVT.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护理进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replacement,THR)因能有效缓解关节疼痛,改善关节功能,提高病人生活质量,已成为各种髋部疾患的终末治疗手段,但THR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却成为临床上一项棘手问题,更为严重的是DVT是继发致死性肺血栓栓塞症(PTE)的基础病因.1999年吕厚山等[1]首次报道我国THR后并发DVT的发生率为40%,2005年关振鹏等[2]报道THR后并发DVT的发生率降至16.3%,而查振刚[3]等报道其发生率为11.2%.随着对THR后DVT的深入研究,人们对其预防也有了一定的认识,现结合相关文献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章灵君 《心脏杂志》2005,17(4):401-401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约40%-65%的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约0.5%-2.0%的患者发生致命性肺栓塞(PE)。PE是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最常见的致死原因。因此,对于围术期存在高危因素的高龄患者,更应采取适当的预防性治疗和护理,减少此并发症的发生。我院自2000年3月至2001年12月对11例高龄患者(男性〉70岁,女性〉65岁)实施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术后并发DVT4例,发生率为36%;  相似文献   

6.
孙强 《中国老年学杂志》2006,26(12):1712-1713
在老年人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replacement,THR)后,以脱位形式表现的不稳定是这一手术的最主要并发症之一。随着接受全髋关节手术老年息者的增多,该并发症的发生有着增多的趋势,其发生率为0.5%~12%,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及经济负担。因此许多学者不断研究防治措施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我院自从1993—2001年共收治442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发生术后脱位的28例,其中15例经胫骨结节骨牵引配合股部横向皮牵引复位获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全髋置换术(THR)的麻醉主要有硬膜外阻滞麻醉、腰硬联合阻滞麻醉、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三种方法。2002年1月~2004年1月,我们选择40例THR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在腰硬联合阻滞麻醉(CSEA)和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G)两种方法下施行手术,对围手术期出血量进行了比较。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刘一东  洪亮 《山东医药》2006,46(3):59-60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骨折术后严重并发症。2002~2005年,我们对下肢骨折手术的62例患者术后行功能锻炼+药物预防DVT,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选择在我院住院手术的下肢骨折患者124例,男75例,女49例;年龄16~79岁。均因下肢骨折行内固定术或关节置换术。所有手术均在硬膜外阻滞麻醉下进行。124例术后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2例。观察组在应用药物预防DTV的同时进行功能锻炼。对照组只行药物预防。  相似文献   

9.
围手术期干预对下肢骨折术后DVT的预防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发生率约为12.4%。2007年10月~2009年3月,我们对87例下肢骨折患者于围手术期进行综合干预,可有效预防术后DVT的发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下肢骨折并软组织挫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高频线阵探头对217例下肢骨折并下肢软组织挫伤患者(A组)及481例单纯下肢骨折患者(B组)的双侧下肢深静脉行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静脉血栓患者观察血栓部位、范围、血栓回声特征及血流情况.结果 A组下肢DVT 36例(16.6%),B组为38例(8.7%),A组下肢DVT发生率高于B组(P<0.05).A组发现小腿肌间静脉血栓12例(5.5%),B组为9例(1.9%),A组小腿肌间静脉血栓发生率高于B组(P<0.05).A组患者中累及下肢静脉两段及以上者16例(7.4%),B组为12例(2.5%),A组累及两段及以上静脉段的发生率高于B组(P<0.05).结论 对于下肢骨折并软组织挫伤患者,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能早期发现并确诊下肢静脉血栓部位及范围.  相似文献   

11.
刘长城 《山东医药》2011,51(28):76-77
目的探讨应用足底静脉泵或医用弹力袜预防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重要性。方法我院自2007年2月~2008年1月收治人工髋关节和人工膝关节置换患者145例,其中72例应用基本预防措施和药物预防措施,73例除上述预防措施外,加用足底静脉泵或医用弹力袜治疗。观察两组发生DVT的情况。结果只应用基本预防措施组有22例(31%)出现DVT,加用足底静脉泵或医用弹力袜组有8例(11%)出现DVT。结论常规应用基本预防措施和药物预防措施的同时加用足底静脉泵或医用弹力袜对预防DVT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张春梅  孙继玲 《山东医药》2005,45(27):28-28
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易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DVT)。1998~2004年,我们共行人工关节置换术282例。现将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老年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防治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莫惠萍 《山东医药》2009,49(17):28-28
2000年6月~2007年6月,我院行老年人工髋关节置换(THA)手术206例,其中发生深静脉血栓(DVT)16例,发生率7.7%。现就DVT防治措施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4.
沈慧 《山东医药》2010,50(33):35-35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R)是目前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及其他髋关节功能障碍疾病的较为成熟的治疗手段,在过去的30年中THR的应用逐渐普及,使上百万患者的疼痛得以缓解,生活质量得以改善。2008年1月~2009年6月,我院对43例老年骨折患者行THR,经精心护理与康复训练,效果满意。现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老年人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采用低分子肝素预防老年人膝关静置换术(TKR)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效果及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的变化。方法 将2000年1月~2004年4月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为用药组(25例,围于术期给予低分子肝素预防治疗)及未用药组(20例,未预防性使用低分子肝素抗凝);两组患者均于术后行彩色多普勒检查并检测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结果 用药组DVT总发生率为20%,未用药组DVT发生率为60%,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血浆D-二聚体含量在用药组阳性检出率为20%,未用药组为50%。结论 低分子肝素可显著降低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而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的变化可用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对我院接受髋关节置换(THA)或膝关节置换(TKA)的18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患者58例为DVT组,未发生DVT的127例患者为无DVT对照组.结果:185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中DVT发生率为31.4% (58/185),其中21例接受THA手术(21/118,17.8%),37例接受TKA手术(37/67,55.2%);血栓形成部位:腓肠肌静脉血栓38例,胫后静脉20例.x2检验显示两组年龄≥65岁,人体质量指数(BMI)≥25kg/m2,膝关节置换术,全身麻醉,有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家族史者有显著差异(P<0.05~<0.01);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OR=8.352,P=0.006),BMI (OR=4.639,P=0.011),麻醉方式(OR=7.345,P=0.008),手术方式(OR=3.235,P=0.018),VTE家族史(OR=7.749,P=0.007)均为DVT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为降低关节置换手术的下肢深静脉血栓风险,应注意降低体重,改进麻醉和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 LMWH)治疗骨转移癌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 DVT)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51例骨转移癌合并DVT患者应用低分子肝素钠治疗,对其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体征、血小板( Pl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D-Dimer)进行比较。结果骨转移癌合并DVT患者治疗后DVT的总有效率为90.2%;治疗前后D-Dime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用药期间9例(17.6%)患者发生出血倾向,但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LMWH治疗骨转移癌合并DVT疗效确切,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8.
吴彤  李文英  吴挺 《山东医药》2009,49(16):110-110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急性脑梗死患者常见的并发症,特别是下肢DVT,增加了患者的致残率。2005年1月~2008年10月,我们采用丹红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钠治疗脑梗死后下肢DVT,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脑卒中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9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卒中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危险因素和临床特点。方法对29例住院的脑卒中并发下肢DV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脑卒中患者发生下肢DVT的时间是在卒中后第1~31天,多见于第13天。下肢DVT发生在患肢者20例,发生在双侧下肢者9例,伴发疾病中以高血压、糖尿病最常见。结论肢体瘫痪、高龄、高凝状态等是发生下肢DVT的高危因素。临床上应对此类患者给予必要预防。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研究患者术前不同时期的凝血功能,来探讨延迟手术对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影响。方法180例老年新鲜股骨颈骨折患者,均未进行预防性药物抗凝治疗,其中85例于伤后48h内进行手术治疗,95例手术时超过伤后48h。术前常规检查血浆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凝血酶凝固时间(thrombin time,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含量,对术后出现患肢肿胀和/或疼痛,伴有或不伴有Homans征/Neuhofs征阳性的患者常规应用加压超声技术进行超声多谱勒检查。结果早期手术组DVT发生率(24.7%)、明显延迟手术组DVT发生率(41.1%)(P〈0.05),二组APTT、PT、TT、Fib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均为(P〈0.05)。结论延迟手术可导致老年人股骨颈骨折术后下肢DVT发生率增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