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丁海明  柯培锋  周华友 《广东医学》2012,33(12):1772-1774
目的 通过对患者输血前血清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丙肝抗体(抗-HCV IgG)、艾滋病病毒抗体(抗-HIV Ab)、抗梅毒螺旋体抗体(TRUST)的检测,了解患者输血前的感染情况,预防医护人员职业暴露,判断医院内感染,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方法 对 4 823例患者输血前检测,HBsAg、抗-HCV IgG、抗-HIV Ab应用ROCHE e601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检测;TRUST应用凝集法检测.结果 HBsAg、抗-HCV IgG、抗-HIV Ab和TRUST阳性率依次为 11.45%、0.68%、0.07%和1.06%;梅毒阳性率有逐年上升趋势;按入住科室分类,消化科的HBsAg、HCV阳性率最高;40~60岁组HBsAg、HCV阳性率最高,小于40岁和大于60岁组TRUST阳性率高.结论 输血前检测感染性指标,有利于患者感染性疾病病的早期诊治、预防医护人员职业暴露,减少医院内感染,避免医疗纠纷.  相似文献   

2.
李炎梅  梁太英 《广西医学》2008,30(3):384-385
目的研究患者输血及手术前相关传染性标志物检测的必要性。方法采用酶联免疫(ELISA)法,对输血及手术前患者15 743例进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1/2)、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乙肝表面抗原(HBsAg)、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15 743例标本中,抗-HIV1/2阳性患者100例(0.63%),抗-HCV阳性患者156例(0.99%),HBsAg阳性患者1 917例(12.18%),抗-TP阳性患者420例(2.66%)。各指标均存在交叉阳性。结论输血及手术前患者各项血清传染性指标均有一定比例的阳性率,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各指标均有交叉阳性,应引起高度重视,对患者进行必要的传染性标志物检测应成为临床的一项常规检测项目。  相似文献   

3.
张凤兰 《中外医疗》2009,28(25):121-121
目的为了有效控制医源性感染,更好地避免经血传播疾病的发生。方法对我院7378例孕产妇.手术及输血前患者进行必要的血清感染性指标检测,用ELISA法进行两对丰,丙肝抗体、艾滋病抗体、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另梅毒螺旋体抗体先用ELISA鲜查,再用TPHA确证和TRUST作稀释试验。结果两对半中HBsAg阳性共612例,其中大三阳88例、1,3阳性63例,1,4,5阳性231例,1.5阳性226例,单纯HBsAg阳性仅4例,HCV--Ab13例,TP-ELISA阳性125例,125例中有TPHA检测阳性123例,123例阳性标本中TRUST检出阳性62例,4例HBsAg及TPHA同时阳性,有2例HCV--Ab及TPHA同时阳性,7378例中未检出HIV--Ab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孕妇产前4项感染相关免疫标志物检测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意义。方法将2010年5月至2012年6月门诊建卡的1 650例孕妇进行4项感染相关免疫标志物联合检测,包括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肝病毒抗体(抗-HCV)、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HIV)抗体。结果 1 650份标本中HBsAg阳性134例,占8.12%,抗-HCV抗体阳性2例,梅毒螺旋体抗体阳性10例,占0.6%,抗-HIV阳性0例。结论孕妇产前进行4项感染相关免疫标志物检测有利于及时采取阻断措施,减少垂直传播,也有利于防止医院感染,减少医疗纠纷。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临床住院患者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感染情况,对3年中11276例住院患者血清乙肝标志物,丙肝抗体(抗-HCV),抗艾滋病1 2型抗体(抗-HIV1 2),梅毒螺旋体抗体(Anti-TP)检测,结果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梅毒产妇和其有关传染性标志物受感染关系及其新生儿的受感染情况.方法:对73例经确诊的梅毒产妇,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抗.HIV1/2、抗-HCV、HBsAg,抗-TP;同时用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反应素试验(TRUST)做滴度分析,采用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进行确认试验.结果:73例梅毒产妇血清标本中,抗-TP、TPPA阳性率为100%,TRUST阳性率为67.12%.抗-HIV1/2、抗-HCV、HBsAg阳性率分另为2.74%、2.74%、9.58%;其新生儿的抗-TP,TPPA、TRUST阳性率分别为95.9%、94.52%、65.75%.抗-HIV1/2、抗-HCV、HBsAg阳性率分别为2.74%、2.74%、6.85%;73例产妇及其新生儿的合并感染的阳性率一致.结论:梅毒产妇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丙型肝炎病毒(HCV)、乙型肝炎病毒(HBsAg)均有合并感染率,其新生儿在梅毒、HIV、HCV、HBsAg各指标均有垂直传播率和合并感染率;应在孕前产前进行相关传染性标志物的检测,以便存效控制各指标合并感染和母婴垂直传播.  相似文献   

7.
目的:输血前、术前、产前、血透前及腔镜检查前进行感染性疾病检测。分析传染原因,避免和预防医院感染和医疗纠纷的发生。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9001例输血前、术前、产前、血透前及腔镜前患者进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梅毒螺旋抗体(抗-TP)、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原抗体(HIV-Ag/Ab)四项指标的检测。结果:对9001例患者进行检测,阳性患者为714例(7.93%)。其中HBsAg阳性457例(5.08%),梅毒螺旋体抗体阳性165例(1.83%),丙肝抗体阳性86例(0.96%),艾滋病抗原抗体初筛试验阳性6例(0.07%)。结论:通过对输血前、术前、产前、血透前及腔镜检查前进行感染性指标检测,可明确患者健康状况,可以减少医院感染,杜绝医源性经血传播疾病而引起的医疗纠纷,保护医患双方的利益。  相似文献   

8.
李莉 《吉林医学》2011,32(15):3116-3116
目的:了解计划生育门诊患者手术前4种传染病的感染情况。方法: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HBsAg),采用胶体金法检测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艾滋病病毒抗体(抗HIV)和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阳性结果用ELISA方法确证。结果:18 031例患者中,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患者724例,抗HCV阳性患者25例,抗HIV阳性患者1例,抗TP阳性患者60例。其阳性检出率分别为4.02%、0.13%、0、0.33%。结论:为了使医院感染控制工作更加完善,应严格做好计划生育门诊患者手术前传染性标志物的检测。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2014—2018年广东省东莞东南部孕产妇4项传染性标志物的检测结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东莞东南部孕产妇54 521例,进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抗-TP)检测,统计不同年份4项传染性标志物检测结果及阳性率变化情况、不同年龄段4项传染性标志物分布情况。结果 54 521例孕产妇中HBsAg阳性率为10.55%、抗-HCV阳性率为0.09%、抗-HIV阳性率为0.02%、抗-TP阳性率为8.58%;各年龄段HBsAg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年龄段抗-HCV、抗-HIV、抗-TP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V感染患者中以大三阳[HBsAg(+)、HBeAg(+)、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抗-HBc)(+)]及小三阳[HBsAg(+)、抗-HBe(+)、抗-HBc(+)]为主,分别占27.23%、42.45%;HBsAg阳性检出率逐年降低,抗TP阳性检出率增加,而抗-HCV、抗-HIV阳性检出率均较低。结论孕产妇进行4项传染性标志物检测可早期发现阳性患者,为干预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促进人口素质提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输血前患者做血清感染性指标检测,及早发现阳性患者,以增强临床医护人员职业防护意识,确保输血安全.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630例输血前患者进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l/2)、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4种血清标志物检测.结果:630例受血者输血前四项指标全检测者528例(83.81%),未全做者102例(16.19%).检出HBsAg阳性73例(13.83%),抗HCV阳性6例(1.14%),抗-TP阳性11例(2.08%),抗-HIVl/2全阴性.该4项指标共检出90例阳性,总阳性检出率为17.05%.结论:为了有效控制医源性感染,更好地避免经血液传播疾病的发生,对术前、输血前患者进行必要的血清感染性指标的检测已成为临床检验的一项任务.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术前、输血前及产前相关经血液传播感染性疾病标志物检测的必要性及其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意义。方法采集2010年1~12月所有来院的手术、输血或孕产妇10681例患者的静脉血,运用ELISA方法检测经血传播感染性疾病标志物。结果 10681例患者标本中HBsAg阳性共计573例,阳性率为5.36%,其中以HBsAg+HBeAb+HBcAb模式最多,阳性率为2.76%;HBsAb阳性3346例,阳性率为31.33%。59例抗HCV-IgG阳性,占0.55%。HIV抗体4例初筛阳性,送上级确认实验室进行确认均为阳性。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ELISA方法共有119例,其中TPPA阳性97例,TRUST阳性12例,且滴度均大于1:8。结论术前、输血前及产前患者血清感染性指标有一定比例的阳性率,因此对术前、输血前或产前患者进行相关经血传播感染性疾病标志物检测,有利于医患双方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同时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患者输血前4种传染性指标的感染状况,提高医务人员的生物防护和自我保护意识,避免医院感染和医疗纠纷的发生。方法:在输血前对3 536例受血者进行乙肝表面抗原(HBsAg)、艾滋病抗体(抗-HIV)、丙肝病毒抗体(抗-HCV)、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四项标志物检测。结果:3 536例患者HBsAg阳性率为9.27%;抗-HIV阳性率为0.056%;抗-HCV阳性率为0.93%;抗-TP阳性率为1.07%。结论:输血前进行传染性标志物检测,可使无症状的患者能得到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可以提高临床医务人员有针对性地加强自我保护,是预防控制职业感染和避免医患矛盾的必要措施,还为地区性传染病调查提供有价值的资料。  相似文献   

13.
粤东地区孕妇传染病感染标志物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粤东地区孕妇乙、丙肝、梅毒及艾滋病的感染情况,探讨其感染标志物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006-01—2008-12住院的4 872例孕妇进行产前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丙肝病毒抗体(抗-HCV)、梅毒抗体(抗-TP)及艾滋病病毒抗体(抗-HIV)阳性率的检测。结果:本组乙肝HBsAg阳性率14.8%,3年间HBsAg阳性率变化不明显,各年阳性率相互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抗-HCV及抗-TP阳性率分别为1.0%和0.6%。2008年与2007、2006年抗-TP阳性率比有统计学意义(χ^2=4.489,χ^2=6.645,P〈0.05),抗-HIV全阴性。结论:粤东地区孕妇以乙肝病毒感染为主,抗-TP阳性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对孕妇进行4种传染病感染标志物检测是及早发现传染病和防止母婴垂直传播的有效防治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输血前和固术期患者进行血清抗-HGV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用ELISA法检测3131例患者血清抗-HGV,同时检测乙型肝炎标志物(HBV)、丙肝病毒抗体(抗-HCV)、艾滋病病毒抗体(抗-HIV)、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结果 抗-HGV阳性率0.06%(2/3131),HBV阳性率5.39%(169/3131)、HCV阳性率0.19%(6/3131)、HIV阳性率0.06%(2/3131),抗-TP阳性率0.57%(18/3131).该次调查未见HGV与HBV、HCV、HIV、梅毒的重叠感染.结论 输血前和围术期患者抗-HGV检测对于庚肝的诊治、预防医院感染以及防止医疗纠纷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对12870例术前和输血前四项传染病患者检测结果的分析,探讨术前和输血前对四项传染病标志物检测的重要性.方法 对12870例术前和输血前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其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 采用甲苯胺红不加热(TRUST)法.结果 在12870例患者中,HBsAg阳性974例(7.57%)、抗-HCV阳性292例(2.26%)、抗-HIV阳性(经省CDC确认实验室确认)4例(0.03%)、抗-TP阳性114例(0.88%).检测标本阳性总数为1384例,总阳性率为10.75%.结论 对患者进行术前和输血前四项传染病检测,不但及时了解患者的感染情况,还可以加强医护人员的自我保护,减少医院感染,降低职业暴露的危险,另外还有效的加强了输血安全,减少因输血引起的医疗纠纷.  相似文献   

16.
1695例输血前检查结果分析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拟输血患者血源性传染病感染情况。方法: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1695例拟输血患者进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指标检测,用胶体金法筛查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1/2),用血清反应素试验(TRUST)筛查梅毒抗体(TP)。结果:拟输血1 695例中HBsAg阳性患者92例,占5.43%,抗-HCV阳性患者9例,占0.53%,抗-HIV1/2阳性患者4例,占0.24%,TP阳性患者18例,占1.06%,检测阳性总数123例,总阳性率7.26%。结论:对拟输血患者进行输血前血源性感染疾病标志物检测非常重要,是避免和预防医院感染和医疗纠纷发生的重要手段,同时,对提高医护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对ELISA法与TRUST法在梅毒抗体检测中进行比较.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两种方法检测545例标本,对两法检出的阳性标本用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进行确证.结果 :ELISA法的阳性率为4.40%(24/545),TRUST法的阳性率为3.12%(17/545),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ELISA法检出的阳性标本经TPPA试验确认,确认率为91.7%(22/24),TRUST法检出的阳性标本经TPPA确认,确认率为35.3%(6/17),两者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11例TRUST法阳性ELISA法阴性标本,TPPA试验阳性2例,22例ELISA法阳性,TRUST法阴性标本,TPPA试验阳性19例.结果 545例患者梅毒筛查,与TPPA法比较,ELISA法有1例不符合,TRUST法有11例不符合.结论 ELISA法的特异性和灵敏度均比TRUST法高,但也有漏检或假阳性.因此可用ELISA法和TRUST法联合应用来提高梅毒的检出率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对住院患者输血前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艾滋病病毒抗体(抗-HIV1/2)、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进行检测,分析4项感染性指标在输血前检测的重要意义.方法 对2007年1月至2010年1月7285例住院输血的患者进行输血前HBsAg、抗-HCV、抗-HIV1/2、抗-TP4项感染性指标的检测,采用ELISA法检测,HBsAg、抗-HCV阳性标本采用胶体金复查;抗-HIV1/2筛查为阳性的标本送省疾控中心确证实验室进行确证;抗-TP阳性标本用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确证.结果 7285例患者输血前HBsAg、抗-HCV、抗-HIV1/2、抗-TP检测总阳性率为15.31%,HBsAg阳性率为11.01%,抗-HCV阳性率为2.72%,抗-HIV1/2阳性率为0.03%,抗-TP阳性率为1.19%.HBsAg和抗-HCV合并阳性率为0.32%,HBsAg和抗-TP合并阳性率为0.04%.结论 输血前检测感染性指标,有利于患者传染病的早期诊治、医院感染及医务人员职业感染的预防及输血所致医疗纠纷的防范.  相似文献   

19.
邱梅婷 《当代医学》2009,15(3):69-70
目的对受血者受血前抗-HCV感染情况的分析,来探讨其诊断的意义。方法对219例丙肝病毒抗体(抗-HCV)阳性患者输血前进行乙肝表面抗原(HBsAg)、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W)及梅毒抗体(RPR)检测分析。结果在219例抗-HCV阳性患者中,单纯抗-HCV阳性117例;合并感染的101例,其中抗-HCV、HBsAg阳性14例,抗-HCV、梅毒阳性22例,抗-HCV、抗-HIV阳性42例,抗-HCV与其中两项同时阳性22例,四项全部阳性的2例。结论对受血者输血前进行相关血清血标志物的检查,对减少和杜绝经血传播疾病而引起的医疗纠纷十分重要,对医院,患者及供血单位均有保护意义。  相似文献   

20.
蒋莉  陈春华 《吉林医学》2013,(29):6080-6081
目的:探讨慢性丙肝患者血清中自身抗体的检测与临床意义。方法:80例丙型肝炎合并有自身抗体患者血清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HCV-RNA、用ELSIA法检测抗一HCv抗体、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抗核抗体(ANA)、用免疫印迹法分别检测丙肝抗体(HCVAb)阳性血清中的抗线粒体AMA-M2亚型抗体、抗Sp100抗体、抗gp210抗体、抗肝肾微粒体-1(LKM-I)抗体、抗肝特异性胞质1型(LC-1)抗体、抗Ro-52抗体、抗核抗体(ANA)。结果:80例丙型肝炎感染者中有24例出现自身抗体阳性,总阳性率为30%(24/80);其中ANA阳性19例,占23.8%(19/80),抗核抗体以低滴度为主。另外还检测到抗线粒体AMA-M2亚型抗体、抗Sp100抗体、抗gp210抗体等自身抗体;30例丙肝病毒复制指标HCV-RNA(+)的患者,自身抗体检出率为43.3%(13/30),50例丙肝病毒复制指标HCV.RNA(-)的患者,自身抗体检出率为22%(11/50),两者检出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可诱发机体自身免疫反应,产生多种自身抗体,尤其HCV-RNA阳性患者更为突出,探讨HCV感染合并自身免疫现象和自身免疫性肝炎时自身抗体的发生率和抗体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