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6 毫秒
1.
《外治寿世方》“种子”方药探析江苏省姜堰市王石医院(225501)孙治东王娟娟*主题词:@《外治寿世方》@种子中药探讨《外治寿世方》为清·邹存淦所著,分初篇·续篇两部分,是一部有较高实用价值的外治法专书,书中“种子”方药颇具特色,对不孕症、不育症的治...  相似文献   

2.
《外治寿世方》牙痛治法探析福建省诏安县中医院(363500)陈桂苍,许月芹清·邹存淦《外治寿世方》齿门载方75首,包括牙齿保健、治疗、美容和再生,诸法稳妥,药简效验,至今仍有临床指导价值.本文就牙痛治法撷要探危1牙痛外治常用方法1.1冷灸法将药物配...  相似文献   

3.
图书信息     
《中医外治杂志》2009,(6):64-64
《中医外治绝技》 本书选取了《理瀹骈文》、《医宗金鉴》、《外治寿世方》、《本草纲目》、《疡医大全》等古代著名医籍中简便有效的外治法,结合编者们多年的临床经验,汇集了百余种外治方法,涉及内、外、妇、儿、五官科及皮肤科诸多常见疾病的治疗。每种方法均详细介绍了其方药组成、用法及方论,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对《外治寿世方》之安胎类薄贴方进行探析:立足于本,补肾益精为主;主次分明,健脾益气为辅;动静相随,补血活血为要;巧以酒制中药助其药势;妙用任督之穴以平衡阴阳,总结其遣方用药之意,另辟蹊径取其外治之法,实为论治灵活,用法巧妙。并结合"预损培元,未病先防"等治未病思想的指导,辨证用药,临证配穴,为诸多不孕不育患者带来生育机会,易适用于临床及推广。  相似文献   

5.
宋代名医许叔微 ,字知可 ,官及集贤院学士 ,后世多以“许学士”称之。在伤寒研究方面 ,许氏颇得仲景之意 ,著《伤寒百证歌》、《伤寒发微论》和《伤寒九十论》;杂病证治方面 ,尤精古方 ,善创新方 ,著《普济本事方》,其中所载诸方 ,治疗疑难病证 ,疗效显著 ,被叶天士视同“枕中秘”,张锡纯则誉之为“海上仙方”。《普济本事方》开宗第一卷即述“中风肝胆筋骨诸风”的证治 ,其中多有建树 ,对后世启发极大 ,笔者试对其内风证治思想作一浅要探析。许氏将中风分为三类 :“风中脉则口眼斜 ,风中府则肢体废 ,风中脏则性命危”。治“风中脉”,宜祛…  相似文献   

6.
业师陈瑞春,治伤寒之学数十年,善将理论运用于临床。现试从老师用《伤寒论》方所治的病案,探析其临床运用经方的思维方式。一、对证择方模型思维陈老师认为“用伤寒方重在识病机,抓主证。论中113方按六经分属,均各有其主病主  相似文献   

7.
羊毛疔为中医病名,因其疹形坚硬似钉而得名,属于现代医学的胃肠型流行性感冒、急性胃炎、急性胆绞痛等范畴.病名出自明代王肯堂之《证治准绳》,在《说铃谈往》《医宗金鉴》《外治寿世方·论五疔状候》《鲙残篇·羊毛疹子辨论》等多部中医学古籍中均有记载,但对羊毛疔的病因、病机等缺乏明确论述,笔者基于多年来运用中医针挑疗法治疗羊毛疔的...  相似文献   

8.
药物外治法,是药物经过皮肤、粘膜吸收以及感官导入的一种治疗方法。其应用历史悠久,方式多种多样,“《内经》乃用膏之始;《伤寒》、《金匮》乃外治之祖”(吴尚先)。唐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中,蒐集了多种外治方药,可谓集唐外治法之大成。至清末吴尚先,悉心研究药物外治法,特别提倡膏药(薄贴)疗法,汇集千余年的外治法达百种,撰成《理论骈文》专著,以利后学推广,为外治作出了较大的  相似文献   

9.
我科从59年10月份至12月份止,共使用藥餅治疗哮喘26例,获得了滿意的疗效。本方来源:系采用“外治寿世方”(光绪三年海守鄒  相似文献   

10.
<正>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首载于《伤寒论》辨太阳病证治中篇,系属伤寒下后烦惊谵语的证治,是为太阳表证失治、误治、邪热内陷所致的“坏病”而设。古人除用该方治疗伤寒下后烦惊谵语证外,还治癫、狂、癎、多梦少寐等  相似文献   

11.
《伤寒杂病论》创立的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体系并不局限在某一方面,而是由多个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所组成,即六经辨证、脏腑辨证、八纲辨证等。临床中须按照张仲景的辨证思路,将多种辨证方法合理运用,才能明显提高辨治疾病的疗效。多种论治方法相互补充、相互衬托,是《伤寒杂病论》辨治疾病的精华。现探析张仲景辨治不寐六法如下。  相似文献   

12.
古方集锦     
“妇人卒厥,凡无故昏倒,乃胃气闭也,灸中脘即愈.”(《扁鹊心书》)“手臂红肿连腕疼,被门穴内用针明,更有一穴名小渚,多泻中间疾自轻。”(《玉龙歌》)“小腹便 最难医,气海中极间使宜,三里更须明补泻,下针断不失毫厘。”(《太乙歌》)“治血结成块,月水不调,产后恶漏不止,可灸(中极)十四壮”(《神农经》)“鼻血用线扎紧手中指第二骨节弯曲之处即止,左流扎右,石流扎左,双流双扎,极效。”(《外治寿世方》)“牙痛阵阵痛相煎,针灸还须觅二间,翻呕不禁兼吐食,中魁奇穴试试看。”(《玉龙经》)“治小儿夜啼多哭,…  相似文献   

13.
王明杰  黄淑芬 《河南中医》1996,16(5):270-272
对太阳病的内涵与外延加以探讨,认为太阳病内含杂病。从临床上看,太阳病不仅常见于外感热病初期,而且常见于许多杂病初期,故太阳病应包括太阳热病与太阳杂病两大类。《伤寒论·太阳篇》中多杂病,主要有外邪引发杂病宿疾、外感导致杂病、伤寒兼夹杂病、伤寒变生杂病等几类。伤寒方用治杂病并非是借用、移植和扩大应用,六经既辨伤寒又辨杂病,伤寒方既治伤寒、又治杂病。  相似文献   

14.
介绍祝味菊《伤寒质难》之伤寒五段学说,认为应以人体之“阳气”为枢纽探析伤寒类病的辨治,强调临床应分段予以和阳、抑阳、通阳、扶阳、回阳之法。  相似文献   

15.
“伤寒补亡”是宋代伤寒学家研究伤寒学的重要特点。他们从医疗实践出发,深感“仲景之书,残缺已久”,对《伤寒论》中涉及或未涉及到的外感疾病的因机证治进行大量的增补、扩充、区分和辨别。诸家之中,尤以庞安时所补为多,所辨为力。浅析如下,以求教正。一、增补伤寒证治庞安时的《伤寒总病论》载方244首,载证53类,其中: 1.增补《伤寒论》中方证俱无者。庞安时对其增补论治二十类。其中,妊娠伤寒证13方,伤寒杂证6方,小儿伤寒证7方,败坏别行证5方,伤寒  相似文献   

16.
宋代医学家许叔微,以“救物为心”,治病不问贵贱,活人不可胜计。他推崇仲景学说,于《伤寒论》多有研究,著有《许氏伤寒论著三种》和《类证普济本事方》等,可谓深得仲景之妙谛,而又自成一家之说,为祖国医学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其学术思想主要表现在对伤寒和杂病的证治阐发上。在伤寒方面,辨证重在抓纲,论治阐奥发微;在杂病方面,脾肾并重而治,制方遣药灵活。  相似文献   

17.
《圣济总录·诸痹门》涉及痹证的外治方有7首,分别为治疗痛痹的当归摩膏方,治疗著痹的摩风膏摩之方、龙虎膏方,治疗皮痹的蒴藋蒸汤方,治疗风湿痹的无名熨方、陈元膏方及涂摩膏方。通过归纳总结,可知《圣济总录·诸痹门》痹证外治七方有以下特色:疗法不一,摩法为主;专治寒湿,兼治他因;多以辛温,用药峻猛;配以脂类、调味之品。探析《圣济总录·诸痹门》痹证外治七方的组方思路、用法操作,对当代运用外治法治疗痹证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王付 《河南中医》2008,28(1):4-6
从宏观角度看《伤寒杂病论》的理论体系是理法方药俱备,但从微观角度看,《伤寒杂病论》理论体系则是详于辨证而略于用方,这无疑给临床用方治病带来诸多困惑和不便。研究《伤寒杂病论》,只有全面地系统地增补用方,才能构建《伤寒杂病论》完整的方证理论体系;只有使方证理论体系有机结合,才能得心应手地运用《伤寒杂病论》辨治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病。  相似文献   

19.
<正> 《伤寒论》中,以麻黄组成的方剂是治疗伤寒主证和兼证的常用方药。其辨证立法、组方及加减变化,对指导临床实践有着极其重要意义。笔者根据皮肤病特点,应用麻杏石甘汤加味治疗荨麻疹,获得满意疗效。“麻杏石甘汤”原方出于《伤寒论》第63条“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杏石甘汤”。从条文看,较难看出治皮肤病的含义,但从仲景自序“言作伤寒杂病论十六卷,则伤寒杂病未尝分两书也,凡条中不冠伤寒者即与杂病同义。”可见《伤寒论》一书乃是以六经分司诸病,并不为伤寒而专立,即六经分证皆兼伤寒杂病。其立方大法,则源于《内经》“调治之方,必别阴阳,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外者外治,内者内治,从外之内者,治其外,从内之外者,调其内……其有形者,渍形以为汗,  相似文献   

20.
乌梅丸是《伤寒杂病论》中辨治蛔厥证或久利证的重要代表方,本文重点探析乌梅丸用药要点、方药配伍、变化用方用量,认为其方药组成作用特点并不局限于蛔厥证或久利证,并可辨治诸多内伤杂病,临证中运用乌梅丸辨治疾病不能仅局限于某一病变部位或症状表现,临证只要审明病变证机是寒热夹虚,用之即能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