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目的  探讨消炎痛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 (PDA)的疗效。 方法  对确诊为早产儿PDA的 2 0例患儿 ,以消炎痛每次 0 1~ 0 3mg/kg鼻饲给药 ,每 12小时一次 ,共用 3次为一疗程。结果 :第一个疗程PDA闭合为 16例 ,第二个疗程PDA闭合1例 ,3例未闭合。 结论  消炎痛关闭早产儿PDA成功率高 ,给药时间早 ,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2.
目的 口服美林与消炎痛对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 (PDA)的疗效和副作用进行对比分析 ,以便寻找更好的治疗方法。方法 将 35例早产儿PDA患儿随机分为 2组 :A组 17例给予口服美林治疗 ,B组 18例口服消炎痛治疗。结果 美林 16例PDA(94 1% )闭合 ,消炎痛组 10例 (6 1 1% )闭合 ,美林组PDA闭合率明显高于消炎痛组 (P <0 0 2 5 )。在副作用方面 ,美林组仅 1例 (5 9% )有少量胃出血 ,而消炎痛组 10例 (5 5 6 % )分别并发了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2例 ) ,胃出血(2例 ) ,IVH 1例 ,肾功能损害 (4例 ) ,低血糖、低钠血症 (1例 ) ;明显高于美林组 (P <0 0 0 5 )。结论 口服美林治疗早产儿PDA不仅疗效优于消炎痛 ,而且副作用少 ,安全系数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口服消炎痛治疗足月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PDA)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经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确诊的足月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34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3例给予服消炎痛治疗,每次0.2 mg/kg,鼻饲给药,每24小时1次,共用3次为一疗程,全部病例均仅用一疗程.未加用消炎痛治疗的11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动脉导管的关闭率;治疗组用药前后监测肾功能、血生化及血小板变化,观察记录尿量、胃肠道症状及出血情况等.结果 治疗组23例,动脉导管关闭17例,关闭率73.91%.对照组11例,关闭5例,关闭率45.45%,两组比较,治疗组PDA闭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中除2例发生一过性少尿外,未发生其他不良反应.结论 消炎痛治疗足月新生儿PDA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静脉注射和口服吲哚美辛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 (PDA)的疗效。方法 经心脏彩超确诊的有症状PDA早产儿 4 9例 ,按给药剂型及途径分为静注组 (2 1例 )和口服组 (2 8例 )。剂量及给药间隔时间相同。比较两组PDA关闭率和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单纯PDA闭合、并其他疾病PDA闭合均无显著差异。静注组立即闭合率明显高于口服组 (P <0 .0 5 )。两组较快闭合、迟缓闭合和总闭合虽有差别 ,但无统计学意义。静注组胃肠出血、肾功能减低及高胆红素血症与口服组比较均无显著差异。静注组不良反应总人次明显低于口服组 (P <0 .0 5 )。结论 一定剂量范围内静脉注射或口服吲哚美辛治疗早产儿PDA均具一定有效性和安全性 ,但口服给药不良反应相对较多  相似文献   

5.
目的:静脉注射消炎痛是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的常规治疗方法,但治疗过程中常出现一些副作用,如少尿、消化道出血、脑血流灌注减少。近年来,静脉注射布洛芬已用于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布洛芬治疗不会减少脑血流灌注,也不会影响胃肠道和肾脏的血流动力学。伊朗目前尚无消炎痛和布洛芬的静脉制剂供应。该研究旨在比较这两种药的口服制剂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36例胎龄小于34周经超声心动图确诊患有动脉导管未闭的早产儿被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8人。一组给予消炎痛口服,每次0.2 mg/kg,24 h给药 1 次,共3次。另一组给予布洛芬口服,共 3 次,间隔时间为24 h,首剂为 10 mg/kg,随后两次各 5 mg/kg。用药后观察导管闭合率、副作用、并发症及临床过程。结果:用药后布洛芬组18例患儿动脉导管都闭合(100%),而消炎痛组18例中有15例患儿动脉导管闭合(83.3%)(P>0.05)。两组疗效差异统计学无显著性意义。治疗前后两组的血清尿素氮和肌酐含量差异也无显著性意义。消炎痛组发生了3例(16.6%)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布洛芬组则无,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05)。治疗1个月后两组成活率均为 94%(17/18)。消炎痛组1例死于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布洛芬组1例死于败血症。结论:口服布洛芬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和口服消炎痛治疗一样有效,而且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生率较口服消炎痛治疗低。[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7,9(5):399-403]  相似文献   

6.
口服消炎痛治疗新生儿动脉导管末闭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观察消炎痛关闭新生儿(足月儿及早产儿)动肪导管未闭(PDA)的效果,对经心脏彩超确诊的新生儿PDA90例,其中72例(足月儿33例,早产儿39例)口服消炎痛治疗,另18例未用消炎痛作为对照组。结果显示,消炎痛治疗组动脉导管关闭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中早产儿关闭率(92.37%)高于足月儿(78.78%),并明显高于对照组(92.37%比42.8%);足月儿用药组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消炎痛治疗组中有21例合并其他先心病,结果单纯PDA导管关闭率(94.12%)明显高于合井其他先心病的PDA组(61.9%)。早产儿动脉导管的自闭率低于足月儿。结论:口服消炎痛治疗早产儿PDA的效果优于足月儿,单纯PDA优于合并其他先心病者,足月儿在治疗原发病后PDA自闭的可能性大,早产儿自闭的可能性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7.
--051077口服美林对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的疗效观察/龚长富…∥小儿急救医学.-204,11(5).-317~319将32例早产儿PDA患儿随机分为2组:A组17例给予口服美林治疗,B组18例口服消炎痛治疗。结果:美林16例PDA闭合,消炎痛组10例闭合,美林组PDA闭合率明显高于消炎痛组。口服美林治疗早产儿PDA不仅疗效优于消炎痛,而且副作用少,安全系数高。表2参10(张春妍)051078CTnI对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围手术期心肌损伤的评估意义/李怀远…∥临床儿科杂志.-2004,22(10).-678~679051079经胸超声心动图在经心导管封堵小儿房间隔缺损中的应用/蒋国平…∥浙江大…  相似文献   

8.
口服消炎痛治疗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观察消炎痛关闭新生儿(足月儿及早产儿)动肪导管未闭(PDA)的效果,对经心脏彩超确诊的新生儿PDA 90例,其中72例(足月儿33例,早产儿39例)口服消炎痛治疗,另18例未用消炎痛作为对照组。结果显示,消炎痛治疗组动脉导管关闭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中早产儿关闭率(92.37%)高于足月儿(78.78%),并明显高于对照组(92.37%比42.8%);足月儿用药组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消炎痛治疗组中有21例合并其他先心病,结果单纯PDA导管关闭率(94.12%)明显高于合并其他先心病的PDA组(61.9%)。早产儿动脉导管的自闭率低于足月儿。结论:口服消炎痛治疗早产儿PDA的效果优于足月儿,单纯PDA优于合并其他先心病者,足月儿在治疗原发病后PDA自闭的可能性大,早产儿自闭的可能性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9.
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临床治疗研究的循证医学证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动脉导管未闭(PDA)是早产儿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与动脉导管已经闭合的早产儿相比,有PDA的早产儿更易发生严重的呼吸窘迫综合征、支气管肺发育不良、颅内出血等并发症,而且死亡的机率更高。1972年Kitterman首次应用外科治疗方法闭合动脉导管;1976年Heymann首次应用消炎痛治疗早产儿PDA。他们试图通过这些治疗手段来改善PDA患儿的预后。其后,有许多学者进行了早产儿PDA治疗方面的研究,他们都记录了用环氧合酶抑制剂(消炎痛、布洛芬、甲芬那酸等)或外科治疗方法进行早产儿PDA治疗的效果与安全性;与此同时,也有许多学者对这些治疗手段的效果和安全性进行比较和系统评价。现拟就关于早产儿有显著左向右分流的PDA使用不同治疗方法的比较研究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告应用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剂——消炎痛关闭早产儿未闭的动脉导管,采用的药量为0.2mg/kg/次,每8小时一次,经鼻管给药,每例平均总量为0.48mg/kg。7例动脉导管未闭的早产儿中,5例关闭,导管关闭率为71.5%。主要的并发症为暂时性肾功能障碍,2例有暂时性少尿,1例有暂时性尿素氮增高。作者认为本文所采用的消炎痛剂量是有效、安全的。同时还讨论了消炎痛应用的指征、反指征、作用及并发症等。  相似文献   

11.
为观察消炎痛关闭新生儿(足月儿及早产儿)动肪导管未闭(PDA)的效果,对经心脏彩超确诊的新生儿PDA90例,其中72例(足月儿33例,早产儿39例)口服消炎痛治疗,另18例未用消炎痛作为对照组.结果显示,消炎痛治疗组动脉导管关闭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中早产儿关闭率(92.37%)高于足月儿(78.78%),并明显高于对照组(92.37%比42.8%);足月儿用药组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消炎痛治疗组中有21例合并其他先心病,结果单纯PDA导管关闭率(94.12%)明显高于合并其他先心痛的PDA组(61.9%).早产儿动脉导管的自闭率低于足月儿.结论口服消炎痛治疗早产儿PDA的效果优于足月儿,单纯PDA优于合并其他先心病者,足月儿在治疗原发病后PDA自闭的可能性大,早产儿自闭的可能性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2.
目前,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仍采用消炎痛或外科手术。类固醇或许能通过干扰前列腺素的合成,或降低导管肌肉对前列腺素E_2的敏感性,而使PDA闭合。现将加拿大多伦多市妇科医院4例PDA患儿用地塞米松治疗情况报道如下。病例4例患儿均为23~26周胎龄的早产女婴,体重为550~805g。其中3例因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1例因初生时复苏而用呼吸机治疗。因有PDA用消炎痛曾使PDA闭合。此后,心脏听诊又有杂音,X光照片1~3例合并有支气管肺发育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长疗程和常规疗程(短疗程)消炎痛关闭早产儿动脉导管的疗效、安全性及治疗前后前列腺素水平的变化.方法:设计前瞻性双盲随机对照试验.体重≥1250g的动脉导管未闭(PDA)早产儿随机分为短疗程组(对照组)[0.2mg/(kg9·次),确诊后即刻、12、36 h各用1次]和长疗程组(试验组)[0.15 mg/(kg·次),确诊后即刻、12、36、48 h各用1次].在治疗前后监测血浆6-酮-前列腺素F1α水平,评估临床症状和心脏彩超改变,主要观察指标为动脉导管的关闭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一个疗程消炎痛治疗后试验组动脉导管关闭率高于对照组(75.O%比64.3%,RR1.17,95%CI0.823-1.654),少尿发生率低于对照组(7.1%比32.0%,RR0.22,95%CI0.053-0.938).两组患儿血浆6-酮-前列腺素F1α仅在消炎痛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降低(280ng/L比295ng/L,P<0.001),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长疗程消炎痛治疗早产儿PDA的疗效与短疗程相当,且降低了少尿的发生率,并未增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率.血浆6-酮-前列腺素F1α在应用消炎痛后降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长疗程和常规疗程(短疗程)消炎痛关闭早产儿动脉导管的疗效、安全性及治疗前后前列腺素水平的变化。方法设计前瞻性双盲随机对照试验。体重≥1250g的动脉导管未闭(PDA)早产儿随机分为短疗程组(对照组)[0.2mg/(kg.次),确诊后即刻、12、36h各用1次]和长疗程组(试验组)[0.15mg/(kg.次),确诊后即刻、12、36、48h各用1次]。在治疗前后监测血浆6-酮-前列腺素F1α水平,评估临床症状和心脏彩超改变,主要观察指标为动脉导管的关闭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一个疗程消炎痛治疗后试验组动脉导管关闭率高于对照组(75.0%比64.3%,RR1.17,95%CI0.823~1.654),少尿发生率低于对照组(7.1%比32.0%,RR0.22,95%CI0.053~0.938)。两组患儿血浆6-酮-前列腺素F1α在消炎痛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降低(280ng/L比295ng/L,P〈0.001),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长疗程消炎痛治疗早产儿PDA的疗效与短疗程相当,且降低了少尿的发生率,并未增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率。血浆6-酮-前列腺素F1α在应用消炎痛后降低。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告10例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PDA)。发生PDA因素为严重室息、肺炎、RDS及胎粪吸入综合征。8例在胸骨左缘第1~2或2~3肋间听到2/6~3/6级收缩期杂音,2例为连续性杂音。4例合并心力衰竭。8例经二维超声心动图和多普勒频谱分析其中7例证实有PDA。9例口服消炎痛治疗,有效率为77%。1例自然关闭。4例用地高辛治疗心力衰竭。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6.
自1976年使用消炎痛治疗动脉导管未闭以来,关于其有效性和副作用的报告很多。1983年美国的一项研究指出,使用一般疗法不能使导管闭锁的情况下, 应用消炎痛是妥当的。但关于给药剂量、时机、疗程等问题仍悬而未决。 1987年Krueger等提出,对出生体重750~1500g的呼吸窘迫症候群的未熟儿,于生后24小时内给予消炎痛,对预防症状性动脉导管未闭(PDA)的发生是有效的,因此认为,早期应用消炎痛预防PDA是妥当的。对此,Clyman等提出了相反的意见,认为早期  相似文献   

17.
口服美林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23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年龄的增长、心肺结构和功能的发育成熟,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PDA)自然关闭的可能性较大。但部分PDA分流量大的早产儿很快出现左心衰竭,并易患呼吸道感染。目前国内使用消炎痛关闭动脉导管虽取得一定疗效,但其肾脏损害的副作用受到人们的关注。我们采用美林治疗PDA取得了与消炎痛治疗同样的疗效,减少了肾脏损害,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观察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 (PDA)发生率、影响因素及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提供监测及干预治疗的建议。方法  86例胎龄 2 8~ 3 6周、无呼吸机治疗 (未用或已停用 )的早产儿 ,出生 2~ 5d行首次超声心动图检查。对诊断为PDA的早产儿动态超声心动图监测。结果 生后 3~ 4d超声心动图诊断PDA 2 2例 ,胎龄 (3 3 .1± 2 .0 )周。生后 8.5d 2 0例复查 ,16例动脉导管自行关闭 ;4例PDA早产儿经治疗 ,动脉导管关闭 2例 (1例吲哚美辛 ;1例动脉导管再开放 )。最终遗留PDA 3例。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 ,出生体质量越低 ,PDA发生机率越高 (χ2 =2 .890 7 P =0 .0 891) ;生后窒息及严重疾病增加PDA发生的危险性 (χ2 =4.3 72 9 P =0 .0 3 65 ;χ2 =11.65 90 P =0 .0 0 0 6)。PDA存在使早产儿左心房 /主动脉根内径比值增高 (1.0 8± 0 .18vs 1.0 0± 0 .0 7 P =0 .0 48) ,心功能良好。结论 平均胎龄 3 3周、平均日龄 3d、一般状况较好的早产儿超声心动图诊断PDA机率 2 5 .6% ,85 %早产儿PDA可自行关闭。低出生体质量、出生窒息、严重疾病及症状性PDA发生或持续均是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口服布洛芬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PDA)的疗效及其相关因素对治疗效果影响。方法选取发生症状性PDA早产儿42例,予口服或鼻饲布洛芬混悬滴剂,共3次,首剂10mg/kg,于24、48h后各予5mg/kg。观察内容包括每一疗程布洛芬治疗的效果和总布洛芬治疗的最终效果。记录相关因素包括性别、体质量、日龄、婴儿的宫内发育状况、治疗前动脉导管内径、首剂布洛芬应用时的日龄(h)及不良反应等。结果本组早产儿经布洛芬1个疗程治疗,PDA的关闭率为78.5%。经过2个疗程治疗后,最终关闭PDA的总有效率为85.7%。患儿出生体质量和首次布洛芬应用时间对PDA的关闭效果有显著影响(P〈0.05)。而孕周、婴儿性别、应用布洛芬前PDA内径和胎儿的宫内发育状况,对布洛芬的使用效果无影响(P〉0.05)。结论布洛芬对关闭早产儿PDA有良好效果,且较安全,其效果随着早产儿出生体质量增加而增强,首剂布洛芬应用时间越早,其PDA关闭率越高。  相似文献   

20.
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PDA)约60%伴有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此症估计有1/3病例需要在出生后早期关闭导管。但是对于动脉导管闭合采取内科抑或外科治疗尚有争论。近年来,应用前列腺素抑制剂关闭早产儿PDA引起儿科界广泛兴趣。据报告导管闭合率可达80~90%。但是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